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端侧神经吻合术首先由Balance于1903年提出,他将1例面神经瘫痪患者的面神经切断后,远端以端侧吻合术缝接于副神经,使面部肌肉运动得到恢复。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基础理论支持,端侧神经吻合术遭到争论和怀疑。1侧支发芽理论1958年Liu和Chamber...  相似文献   

2.
林金德  荣国华 《现代医学》2000,28(5):355-356
神经端侧吻合法就是将受损神经的远断端缝合到正常神经的侧面或将神经片段桥接于正常神经和损伤神经远端侧面的方法。其神经再生的机制尚不清楚。影响端侧吻合神经再生的因素有 :端侧吻合的角度、神经营养因子、神经预变性处理与否、神经束膜吻合法和外膜缝合法、神经端端和端侧吻合法、外膜开窗与否、吻合处与效应器的距离及神经桥接与否。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比较神经双端侧吻合、端侧吻合与神经移植三种术式修复神经缺损的能力差异,进一步探讨神经双端侧吻合术式的临床应用可行性,为临床神经缺损的修复提供新的术式及其理论根据。方法:健康成年白兔24只,取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对照侧。按手术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为神经双端侧吻合组,B组为神经端侧吻合组,C组为带血运的神经移植组。结果:术后6个月各组动物的展趾反射、针刺疼痛实验、步态观察结果提示三组实验动物均有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肌湿重比率,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横截面积恢复率,远端神经轴突数目恢复率显示带血运的神经移植组与神经双端侧吻合组、神经端侧吻合组差异分别具有显著性,神经移植组与神经端侧吻合组差异无显著性。神经形态、功能的恢复速度以带血运的神经移植组恢复最快,神经双端侧吻合组速度次之,神经端侧吻合组速度最慢。免疫荧光金染色结果观察:免疫荧光金染色阳性标记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大小不规则的黄白色。A组:同侧L6,7、S1,2脊髓节段的前角背外侧、腹内侧和相应节段的脊神经节均出现典型的Flu—Au荧光标记细胞。B组:同侧L6,7、S1,2脊髓节段的前角腹内侧和相应节段的脊神经节出现典型的Flu—Au荧光标记细胞。C组:同侧L6,7、S1,2脊髓节段脊髓节段的前角背外侧和相应节段的脊神经节均出现典型的Flu-Au荧光标记细胞。结论:(1)带血运的神经移植组修复神经效果与神经双端侧吻合组、神经端侧吻合组相比差异显著,带血运的神经移植组修复效果最好。(2)神经双端侧吻合组与神经端侧吻合组差异无显著性,神经双端侧吻合与神经端侧吻合均是颇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利用端侧神经吻合方法建立人工反射弧来重建膀胱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取SPF级雄性SD大鼠20只,分为2组:①端端吻合组:在椎管内分别离断左侧L4(LL4)前根和L6(LL6)前根,将LL4前根中枢段断端与LL6前根外周段断端行端端吻合,共10只;②端侧吻合组:在椎管内离断左侧L6前根,将LL6前根外周段断端与LL4前根行端侧吻合,共10只;手术6个月后电刺激吻合口近端测定各组大鼠的最大膀胱收缩压力,并对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计数进行比较.结果 端侧吻合组大鼠的膀胱最大收缩压力与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均明显低于端端吻合组(P<0.01).结论 利用端侧神经吻合方法建立人工反射弧来重建膀胱功能效果不佳,不能替代原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端侧神经吻合术研究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围神经损伤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以往多使用端端吻合法,但当遇到一些难以用此法修复的神经伤时,寻求新的手术方法成为人们的研究重点。端侧神经吻合术出现在一个世纪以前,近十年成为热点,给临床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回顾端侧神经吻合术的出现和兴起过程,从哲学角度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科学研究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成少安  朱正道  胡茜  王惠丽 《浙江医学》2007,29(8):812-813,865
目的观察神经端侧吻合后给予施万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SDNF)是否能促进神经再生。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随机切断一侧腓总神经,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另一侧作为正常对照。实验组在术中即刻于神经端侧吻合区给予SDNF,术后于该侧小腿外侧肌肉继续给予SDNF,每周1次,共用4周;对照组在相应部位给予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术后第13周行腓总神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检查及胫前肌湿重测定。结果实验组再生的腓总神经纤维质量、数目、电生理特性和胫前肌湿重均优于对照组,但不如正常的腓总神经。结论SDNF对端侧吻合后的神经再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神经端侧吻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金德 《铁道医学》2000,28(5):355-356
神经端侧吻合法就是将受损神经的远断端缝合到正常神的侧面或将神经片段桥接于正常神经和损伤神经远端侧面的方法。其神经再生的机制尚不清楚。影响端侧吻合神经再生的因素有:端侧吻合的角度、神经营养因子、神经预变性处理与否、神经膜吻合法和外膜缝合法、神经端端和端侧吻合法、外膜开窗与否、吻合处与效应器的距离及神经桥接与否。  相似文献   

9.
大鼠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再生轴突的功能恢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感觉轴突和运动轴突再生的差异以及比较神经端端吻合与端侧吻合的效果。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右侧腓神经切断,远侧断端与胫神经行端侧吻合;B组为右侧腓神经切断,即行端端吻合;两组大鼠左侧留作正常对照。HRP染色逆行追踪检测轴突再生神经元。结果:实验侧疹髓前角及脊神经节可见HRP标记细胞,端端吻合效果显著好于端侧吻合后再生纤维中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周围神经端侧缝合与神经移植的效果。方法 选用体重 2 0 0~ 30 0gWistar大白鼠 ,左侧后肢腓总神经与胫神经端侧缝合 ,右侧腓总神经采用神经移植修复。结果  3个月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2 9.6 8± 5 .34m/s、 30 .87± 6 .0m/s(P >0 .0 5 ) ,潜伏期 2 .1± 0 .1ms ,2 .0± 0 .1ms(P >0 .0 5 ) ,波幅 12 .5± 0 .6mV、13.9± 0 .5mV(P >0 .0 5 ) ,组织切片中 ,两组均可见大量神经纤维和髓鞘 ,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 75 7.2± 2 2 .31、775± 2 1.87(P >0 .0 5 )。结论 ①正常神经发出侧芽能通过端侧缝合口长入远端神经 ,使变性神经再神经化 ;②周围神经端侧缝合能取得与神经移植相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感觉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的趋化性问题。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20只,分为神经端侧缝合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端侧缝合组切断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后内侧方外膜开窗,将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开窗的尺神经外膜做端侧缝合,正常对照组仅显露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1年后采用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和Fluoro—Gold荧光逆行示踪技术,观察和计数前臂内侧皮神经纤维和大鼠脊髓C5-T1前角和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结果: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未发现运动神经纤维,端侧缝合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是正常对照组的23.0%(P〈0.01),运动神经纤维占有髓神经纤维的比例为0.34±0.16(P〈0.01)。神经元逆行荧光示踪结果显示,正常组脊髓前角未发现荧光标记阳性的神经元;端侧组脊髓前角荧光标记神经元数目为150.9±104.8(P〈0.01),运动神经元比例为0.27±0.11(P〈0.01)。结论:感觉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侧方出芽对特定靶器官的趋化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探索经皮电刺激促进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效果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肌皮神经损伤后端端吻合至尺神经组(B组),肌皮神经损伤后端侧吻合至尺神经组(C组),肌皮神经损伤后端侧吻合至尺神经+术后经皮电刺激组(D组)。观察各组大鼠患侧肢体的肌力恢复情况以及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结果 C组和D组大鼠振幅、传导速度低于A组,潜伏期高于A组;而D组大鼠振幅、传导速度低于C组,潜伏期高于C组;B、C、D三组大鼠肱二头肌湿重比以及肌纤维横截面积均低于A组,且C组肌肉恢复最差;B、C、D三组大鼠NF-200表达明显低于A组,D组NF-200表达明显强于C组,但仍显著少于B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电镜检查显示B组神经纤维髓鞘成熟,C组以无髓神经纤维为主,髓鞘成熟度差。D组髓鞘增生情况较C组好转,但仍有部分无髓神经纤维存在。结论神经端侧吻合术后经皮电刺激能有效促进神经轴突再生以及延缓靶肌的失神经萎缩,尽管较之神经端端吻合存在差距,仍不失为临床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感觉神经端侧吻合后再生神经的功能.方法取兔耳大神经移植体作为受神经,与对侧耳大神经端侧吻合并植入皮瓣.用神经单纤维放电引导电生理技术检测皮瓣内再生放电纤维数量、分布、感觉类型.同时以兔 2条耳大神经端侧吻合模型,用 RM-6280多道智能生理记录及分析处理系统测定再生纤维动作电位幅值恢复率和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植入皮瓣的受神经在术后 4个月可再生触、压、痛、温冷觉末梢,使皮瓣初步建立神经再支配.受神经内再生纤维的动作电位幅值恢复率及神经传导速度随时间延长逐步增加,术后 30周受神经近端再生纤维幅值恢复率和传导速度分别达到正常的88.8%和94.38%.结论感觉神经端侧吻合后能再生有功能的神经纤维,再生速度稍慢.  相似文献   

14.
周围神经单端侧与双端侧吻合修复神经缺损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单端侧吻合与双端侧吻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远期疗效。 方法:将15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左右侧后肢共30侧分为3组:单端侧吻合组、双端侧吻合组和对照组,于术后各时间段对肢体进行大体指标的观测,于术后1年对各组进行神经电生理学指标、胫前肌最大等长强直收缩张力(ITF)的测定以及神经、肌肉的组织学及形态学指标的观测。 结果:神经单端侧吻合组与双端侧吻合组相比,在各时间段两组神经功能恢复进度相同,在术后1年两组的神经干诱发电位潜伏期(latency)和诱发电位波幅(CMAP)、胫前肌最大ITF的测定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神经、肌肉组织学观察结果亦相近。 结论:神经单端侧吻合与双端侧吻合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时远期疗效相同;缺损神经可通过与邻近正常神经干的双端侧吻合实现再生纤维的自身连接,这种连接对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仅起部分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端侧吻合技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可行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每只右侧神经外膜开窗(0.12cm×0.12cm),将臂丛后束损伤后的桡神经远断端端侧吻合于外膜开窗的内侧束远端0.15cm部位,左侧不做吻合。分别于术后4、8、12周在麻醉下行电生理、肌纤维截面积、肌肉湿重及运动终板面积的检测。结果:桡神经端侧吻合后,随时间的延长,运动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传导速度加快,肱三头肌肌湿重及肌纤维截面积值逐渐加大;实验侧与对照侧的肱三头肌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运动终板的面积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端侧吻合能促进臂丛损伤神经再生,并能保护靶肌肉及其运动终板。  相似文献   

16.
端侧神经吻合后再生神经纤维轴浆流恢复的形态学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飚  陈绍宗  李学拥  李跃军  曲辉 《医学争鸣》2002,23(17):1541-1543
目的:观察神经轴浆流恢复情况,进一步证实端侧神经吻合后纤维再生的可能性。方法:用新西兰兔进行研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实验组将左侧耳大神经切断吻合于右侧耳大神经干上;B组:对照组仅切断神经。术后2,4,6,8和12wk,将HRP注入吻合口远端的受神经内,动物再存活4d,免疫组化法观察C1-C3背根神经节内的标记阳性细胞。结果:供神经的新生轴突能通过吻合口长入受神经,随时间的延长,神经节内的阳性细胞的数量不断增加。结论:端侧神经吻合口后侧支发芽再生,且恢复了一定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兔耳大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元胞体和神经干内cAMP的水平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神经端侧吻合后供神经的神经节和神经于内cAMP水平变化,为探索神经一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新西兰兔52只,随机A,B,C组,A组为两耳大神经对照组,C组为正常耳大神经对照组。A,B2组各皖术后2,4,7,14,30,60天分为6个观察组,每组动物4只。观察到期后,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供神经节、神经干和吻合口部位的cAMP含量。结果:在正常cAMP含量分别为(1.62±0.12)(1,  相似文献   

18.
Traditionally, end-to-end anastomosis was adoptedin neurorrhaphy or nerve grafting. However, the routine technique can not supply distal nerve regenerateda-cons for those cases in which the distal nerve is intact, but the proximal nerve is seriously avulsed orinjured. Therefore, end-to-side anastomosis was advanced and became a hot spot of plastic surgery"'. In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isnew technique, animal model of great auricular nerveimplanting into the den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