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颌骨畸形的正颌外科矫治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颌外科手术矫治颌骨畸形的方法。方法:对8例不同类型的颌骨畸形患者分别采用双颌手术(4例)、上颌单颌手术(1例)、下颌单颌手术(3例)矫治畸形。术式包括上颌骨改良式LeFortⅠ型截骨术、上颌扩展术(腭中缝骨切开术)、下颌骨矢状劈开术、下颌骨根尖下截骨术、颏成形术。结果:术后8例患者的面容和咬合功能均获得满意的矫治效果。结论:正颌外科技术矫治颌骨畸形是一种疗效显著、患者满意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腭裂术后继发重度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的手术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采用牵引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配合正颌外科手术矫治腭裂术后继发重度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包括23例患者,17例患者实施上颌骨高位台阶状Le Fort Ⅰ型截骨术,其中11例采用内置式牵引器,6例应用外置式牵引器;另外6例患者行高位上颌前部截骨术,其中3例为内置式牵引器,3例为外置式牵引器。13例患者还配合施行了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和颏成形术。术后临床评价颌骨畸形的矫治效果,并分别于术前、牵引完成时、牵引完成12个月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测量A点水平移动量和∠SNA度数。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DO治疗过程,颌骨畸形矫正效果满意。DO完成时A点水平前徙量平均为7.9 mm,DO完成后12个月时为7.1 mm。∠SNA在术前平均为70.8°, DO完成时平均为81.6°,DO完成后12个月时平均为80.9°。结论:DO可成功矫正唇腭裂术后继发重度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长期随访虽有一定的复发,但治疗效果保持得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3.
Fan H  Wang X  Lin Y  Zhou Y  Yi B  Li Z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0):699-702
目的 探讨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在矫治唇腭裂继发重度上颌发育不全畸形中的应用价值及不同牵引方式的选择。方法  8例患者 (男 6例 ,女 2例 ) ,年龄 11~ 2 5岁。其中不全腭裂 1例 ,单侧完全腭裂 4例 ,双侧完全腭裂 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重度上颌发育不全畸形 ,7例患者采用改良高位台阶式LeFortⅠ型截骨术 ,1例儿童患者行LeFortⅠ型截骨后采用颅外固定牵引装置完成牵引。手术前术后均投照定位头颅正位、侧位片及曲面体层片、颞颌关节薛氏位片 ,并在模型外科上准确测量牵引距离 ,设计牵引方向 ,牵引完成后即开始术后正畸 4个月后拆除牵引器。结果  8例患者均按设计要求完成预定牵引。除 1例右侧上颌窦外侧壁截骨线处约有 1cm× 0 .5cm的骨缺损外 ,其余病例牵引区均有致密新骨生成 ,术后咬合关系稳定 ,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经平均 2 0个月的术后随访观察 ,上颌骨及咬合关系均稳定 ,无明显复发。 8例患者平均牵引上颌骨向前达 12mm(5~ 15mm) ,患者的上牙槽座角由术前的平均 71°增加到术后的 79° ,所有病例均达到容貌及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 牵引成骨技术是矫治唇腭裂继发重度上颌骨发育不全畸形的有效方法 ,且不需植骨、效果稳定、对腭咽闭合的影响较小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正颌外科是近二十年来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由颌面外科与正畸科协同矫正各种颌骨畸形,并取得了单独使用手术治疗或单独使用正畸治疗所不能得到的理想效果。近年来,正颌外科式术发展较快,但LeFortⅠ型截骨术是矫正颌骨畸形最常用的术式。LeFortⅠ型截骨术的现代概念是按LeFortⅠ型骨折线截骨,并使上颌骨断离下降,整体移动上颌骨,藉此矫正上颌骨前后向、垂直向、水平向的畸形,对于上颌后缩、前突、开(牙合)、长面综合征、腭裂继发的  相似文献   

5.
上颌前份截骨术(简称AMSO),由Cohn-Stock首先应用于牙颌面畸形的矫治,后经Wassmund等学者的相继改良,目前该术式在临床上的应用愈来愈广泛。鉴于AMSO术式简单,矫治效果理想,国内文献中少有报告,本文就AMSO的适应证选择、手术设计(头影测量分析与模型外科)、手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McNamara分析法评价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𬌗畸形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需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III类错𬌗畸形患者21例,正颌手术术式均为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和上颌Le Fort I型截骨术,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采用McNamara分析法分析测量结果。结果: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上颌长度、上颌突度增大,下颌长度、下颌凸度、下切牙凸距及下面高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严重的骨性畸形在矢状向及垂直向均得到了有效矫正,患者骨面型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前方牵引结合上颌快速扩弓矫治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2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采用上颌固定方法,选择扩弓器进行上颌快速扩弓,扩弓结束后给予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前后,采用X线测量分析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软组织和硬组织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过治疗后,全部病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情况解除,覆盖显示正常,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指标出现显著性变化,上颌骨呈明显的是矢状向增长.结论 前方牵引结合上颌快速扩弓矫治,可明显改善上颌骨向前生长,促使下颌骨向后、向下旋转,有效缓解骨面畸形状况,明显改善患者面貌.  相似文献   

8.
正颌外科手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莲  庄亚楠  王雪岩 《医学争鸣》2002,23(15):1400-1400
0 引言 现代正颌外科的治疗目的 ,首先是恢复牙颌面畸形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 ,其次是调整畸形容貌使之和谐、匀称 .即通过正颌外科手段塑造容貌美、生理功能正常的颌面形象 .正颌外科手术需要医生有过硬手术技巧和审美艺术 ,并在护理人员的精心配合下才能使手术顺利的达到预期目的 ,使患者满意并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我院 1998- 0 9/ 2 0 0 0 - 0 9正颌外科手术患者 34例 ,年龄 15~ 2 8岁 .其中上颌骨 L efort I型截骨术 10例 ,L efort II型截骨术 6例 ,L efort I+L efort II截骨术 4例 .下颌骨下颌前突 6例 ,下颌后缩畸形 4例 ,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20例上颌前突畸形的外科矫治进行了总结,20例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在18—28岁间,平均年龄21.4岁,每个病例均经 X 线头影测量确诊。制定手术方案均经模型外科实验。手术方法采用了二种术式,对上领凸度大于正常,磨牙关系近似正常的13例采用上颌骨前部截骨法,对仅有牙弓或牙齿凸度大于正常的7例,则采用牙槽骨部截骨法,本组手术均成功,并发症较少。手术前、后均与正畸科合作。随访均经术后 X 线头影测量,证明上颌前突畸形得到满意矫治,前牙关系恢复,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0.
<正> 上颌骨畸形可由先天性、发育性及外伤等所致。为解决上颌骨畸形所造成的功能障碍及形态异常,MartinWassmund于1927年首次利用松动上颌骨矫治前颌的开(牙合)以来,虽相继有些在方法上改革的报告,但进展不快。1975年Wiliam H.Bell报告应用Leforte Ⅰ型截骨15例,得到较理想的结果,在他的病例中3例是外伤后造成的畸形,另12例均系发育障碍所致。 我科自1973年9月开始对上颌骨折后错位愈合7例、发育性畸形1例进行了上颌骨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改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在矫治下颌骨畸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例下颌骨畸形患者中单纯下颌前突畸形3例,前突伴偏颌畸形2例,继发性偏颌畸形1例.X线头影测量SNA为79°~83°,SNB为80°~88°,ANB为-5°~-2°.采用改良口内进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并配合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结果:创口均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例均获得协调的上下牙颌关系和满意的面部形态.结论:口内进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配合正畸治疗是治疗下颌骨畸形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双颌外科术式、手术步骤及术中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总结,为今后从事此项手术提供经验。资料和方法治疗下颌前突综合征31例,均采用口内途径,上颌LeFortI型截骨,下颌升支垂直截骨及颏成形术进行颌骨移动矫治颌骨畸形。结果31例经双颌外科手术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术后随访有2例术后七年复发,其余29例效果稳定。结论经口内途径一次完成上下颌骨移动矫治双颌畸形,达到功能和美观的和谐统一,是一种理想术式。通过手术改善畸形容貌,术前对术后面型的准确预测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黄硕   《中国医学工程》2012,(12):138+141-138,141
目的探讨LeFortⅠ型截骨术在复杂上颌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5例复杂上颌骨骨折患者采用LeFortⅠ型截骨术进行治疗,考察其咬合关系等恢复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咬合关系及咀嚼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LeFortⅠ型截骨术是治疗复杂上颌骨骨折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应用LeFort Ⅰ型截骨整体后退术治疗安氏Ⅱ类骨性畸形的难点、要点,为治疗这种畸形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回顾性研究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25例上颌采用LeFort Ⅰ型截骨整体后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骨性畸形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及疗效,总结临床经验.结果 25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吱(牙合)关系及满意的面形,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在适应证选择适当的情况下,LeFort Ⅰ型截骨后退术是治疗安氏Ⅱ类骨性畸形的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腭侧入路改良Le Fort Ⅰ型截骨术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腭侧入路改良Le Fort Ⅰ型截骨术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的1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1岁(17~28岁),其中9例患者同期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和颏成形术以获得良好的容貌。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测量上齿槽座点(A)水平移动量、蝶鞍中心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角(angle of sella-nasion-subsipmale, SNA)和蝶鞍中心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angle of sella nasion supramental, SNB)的度数以评价畸形矫正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颌骨畸形矫正效果满意,咬合关系良好。术后即刻上颌骨A点水平前徙量平均为(6.6±1.1)mm,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6.0±1.2)mm。SNA术前平均为75.9°±2.8°,术后即刻时平均为81.6°±8.6°,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81.0°±2.6°; SNB术前平均为82.6°±3.7°,术后即刻时平均为78.0°±2.4°,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78.5°±2.4°。结论: 腭侧入路改良Le Fort Ⅰ型截骨术可成功矫正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并获得良好的咬合功能;该术式术中解除了腭侧瘢痕组织的牵拉,能使上颌骨前移更充分,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陈海 《广州医药》2006,37(2):52-54
目的探讨正颌手术联合口腔正畸治疗上颌骨水平向发育过度畸形.方法采用上颌前部骨切开术,结合术前、术后的固定正畸方法联合治疗.结果 12例患者治疗后取得较好的外观效果咬牙合关系.结论正颌外科结合正畸对于上颌前突畸形的治疗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自1982年以来经治的上颌突颌12例,上颌缩颌4例,施行上颌前分截骨术9例,上颌前分截骨术+下前牙根尖下截骨术2例及上颌 Le fort 1型截骨术5例。对恢复咬(牙合)功能、改善面容均取得了明显效果。并结合病例对上颌突颌和缩颌治疗方案的制订,常用的上颌前牙截骨术和 Le fort 1型截骨术之操作要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LeFortI型截骨术矫正创伤后上颌畸形周辉(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口腔中心深圳518052)上颌骨骨折在同面骨骨折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而临床急诊常因合并颅脑损伤而延误上颌骨骨折的及时复位与固定,也常因基层医院技术限制达不到恰当的一期专科处理,错过了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运用内外侧联合截骨术治疗驼峰鼻和外伤后歪鼻畸形的经验,掌握正确的鼻骨截骨技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经鼻外入路行鼻骨内侧截骨术,经梨状孔处黏膜切口沿鼻面沟行外侧截骨术,内、外侧联合截骨治疗驼峰鼻和外伤后歪鼻畸形。结果:本组17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15个月,效果满意.鼻畸形获得满意的矫正,鼻外形恢复良好。结论:内外侧联合鼻骨截骨能有效的矫正驼峰鼻和外伤后歪鼻畸形,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上颌骨牵引成骨术对腭裂患者腭咽部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内置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对腭裂患者腭咽部结构的影响.方法:唇腭裂术后继发重度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20.1岁,所有患者施行上颌高位台阶状LeFort Ⅰ型截骨术后,均采用内置式牵引器前徙上颌骨,术前、牵引完成时、牵引完成后6个月拍摄静止位定位头颅侧位片,定点测量6个腭咽部结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上颌骨DO,平均前徙距离为11.3 mm.牵引完成时及完成后6个月鼻棘点至咽后壁的距离、软腭鼻腔面最突点至咽后壁的距离、软腭长度及软硬腭交角与牵引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而软腭厚度则明显减小,牵引距离与腭咽部结构变化程度间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采用内置式DO技术前徙上颌骨治疗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会造成患者腭咽腔深度显著增加,可能会使腭咽闭合功能受损,但腭咽部软组织的代偿性改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