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硬膜囊磁共振成像(MRI)横截面积及其比值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3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为4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两组均进行MRI检查。在C4-5和C5-6椎间隙水平2加权横轴位图上测量脊髓和硬膜囊横截面积,并计算两者的比值。结果观察组C4-5和C5-6的脊髓颈髓、硬膜囊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C4-5、C5-6的颈髓/硬膜囊面积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MRI测量脊髓和硬膜囊面积及其比值对颈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与同年龄段正常人的颈脊髓与椎管及有效椎管横截面积的比值之间的关系,寻找老年脊髓型颈椎病适合手术治疗的临界标准。方法对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8例和正常人30例MRI图像通过ACER640u型扫描仪输入计算机,应用Photoshop图像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比例校正和边缘加强等处理,用Photoshop软件中的工具对颈脊髓及椎管等进行划界,对C5-C6节段选定区域内的像素进行计算,求得选定区域的像素个数,两者相除即为所需比值。采用配对计量资料的t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对所求临界值采用95%的可信区间估计,寻找临界值。结果具备手术适应症老年患者的颈脊髓与椎管横截面积比值较正常成人减小,与有效椎管横截面积之比较正常成人增大。临界标准为C5-C6脊髓横截面积与椎管横截面积比值小于30.2%或脊髓横截面积与有效椎管横截面积比值大于64.7%。结论此临界值可作为预测高危发病人群,并为筛选手术适应症及手术节段切除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颈脊髓体积及颈椎管容积比值的MRI测量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与脊髓型颈椎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组3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颈椎3D FIESTA序列扫描,利用MRI工作站的测量工具测量C3~C6椎体节段相应颈脊髓体积及颈椎管容积并计算两者比值.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JOA评分.结果: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有统计学差异(t=6.501,P=0.000);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组的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与患者JOA评分呈负性相关(r=-0.626,P=0.000).结论: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可以定量反映脊髓型颈椎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脑脊液柱、椎管MR T2像横断面面积相互比值与颈前路次全切减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于MR T2像上测量66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脊髓、脑脊液柱、椎管的横断面面积,作相互比值,以所有患者上述比值的均值为标准,将患者分为高比值组和低比值组,并以日本骨科协会(JOA)标准比较两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比值组术的疗效差别。结果脊髓/椎管面积比值≥40%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JOA改善优良率明显高于比值低于40%组(P<0.001);脊髓/脑脊液柱面积比值≥46%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JOA改善优良率明显高于比值低于46%组(P<0.05);脑脊液柱/椎管面积比值≥82%组与低于82%组之间颈前路椎体次全切JOA改善优良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脊髓相对于椎管或脊髓相对于脑脊液柱比值的大小,可作为临床行脊髓型颈椎病术前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脑脊液柱、椎管MR T2像横断面面积相互比值与颈前路次全切减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 于MR T2像上测量66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脊髓、脑脊液柱、椎管的横断面面积,作相互比值,以所有患者上述比值的均值为标准,将患者分为高比值组和低比值组,并以日本骨科协会(JOA)标准比较两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比值组术的疗效差别.结果 脊髓/椎管面积比值≥40%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JOA改善优良率明显高于比值低于40%组(P<0.001);脊髓/脑脊液柱面积比值≥46%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JOA改善优良率明显高于比值低于46%组(P<0.05);脑脊液柱/椎管面积比值≥82%组与低于82%组之间颈前路椎体次全切JOA改善优良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脊髓相对于椎管或脊髓相对于脑脊液柱比值的大小,可作为临床行脊髓型颈椎病术前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常规MRI及DTI,评价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损伤,探讨DTI对检测脊髓型颈椎病(CSM)脊髓损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GE Signa Hde 1.5T超导型磁共振仪,对40例健康志愿者和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TI检查。根据T2WI图像颈髓病变区信号不同,将CSM患者分为颈髓病变区高信号组(C组,13例)和等信号组(B组,47例),正常对照组(A组,40例)。观察常规T2WI图,测量DTI不同参数值,比较不同组别ADC值和FA值的变化。结果常规T2WI等信号患者(B组),虽然常规T2WI没有显示出病变脊髓异常信号改变,但是DTI参数值出现变化,FA值降低,提示病变脊髓各向异性减低;ADC值升高,反映各向同性增高。常规T2WI高信号患者(C组),FA值进一步减低,脊髓出现不均淡黄色信号。ADC值、FA值在A,B,C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表1),ADC值在A组、B组、C组中呈逐渐升高变化,反映脊髓各向同性逐渐升高;RA值在A组、B组、C组中呈逐渐降低变化,反映脊髓各向异性逐渐降低。结论通过脊髓型颈椎病两组的研究,显示DTI能在常规T2WI尚未出现异常信号之前既能检测颈髓的较为早期的损伤,DTI较常规MRI检测脊髓慢性损伤更敏感,DTI能更早、更精确地发现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病变,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同时可以为手术治疗赢得时间。DTI量化参数可以定量评估脊髓损伤程度,使脊髓损伤的诊断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R)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和80例T2WI无高信号的颈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髓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扫描,根据患者有无椎管狭窄将其分为椎管无狭窄组(A组,43例)和椎管狭窄组(B组,37例)。分析各组颈髓分数各向异性(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结果对照组颈髓平均FA值为0.643±0.051,ADC值为(1.161±0.172)×10-3 mm2/s;A组和B组患者颈髓平均FA值分别为0.621±0.036、0.592±0.060;平均ADC值分别为(1.236±0.135)×10-3 mm2/s、(1.429±0.150)×10-3 mm2/s。三组之间两两比较,FA值对照组最高,A组次之,B组最低(P值均<0.05);ADC值对照组最低,A组次之,B组最高(P值均<0.05)。结论颈髓DTI成像较常规T2WI更早显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髓损伤,椎管狭窄患者颈髓损伤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8.
描述2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X线平片表现和其中16例椎管造影表现,应用单纯矢状径直接测量法测量C4-7颈椎椎管矢状径,证实26例〈13mm,颈椎这矢状径小,或(和)骨质增生,韧带骨化钙化夺迫颈髓,及脊髓造影反映颈髓后压征象呈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及狭窄,局限性前后缘压迹将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9.
脊髓型颈椎病以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或退行件变为旗础,因颈髓受压和脊髓血供障碍导致脊髓功能障碍,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式通常有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对于影像学显示颈脊髓腹侧、背侧同时受到前后方组织的压迫,或前方骨性压迫较严重(致压物的矢状径大于椎管矢状径的50%)的严重脊髓型颈椎病,单纯采用前方或后方手术,由于脊髓不能获得彻底减压,从而影响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2例(按照颈髓磁共振平扫结果分为A组和B组:A组32例,颈髓信号正常,颈髓60个节段受压;B组30例,颈髓信号正常,硬膜囊63个节段受压),同时入选30例体检健康者(C组)进行90个颈髓节段磁共振检查,评估各组的分数各向异性值(FA)及表观扩散系数(ADC),评估平行于颈椎的长径、前后径、左右径的本征值E1、E2、E3,计算出平均弥散系数MD值、横向平均弥散系数E⊥值:MD=(E1+E2+E3)/3;E⊥=(E2+E3)/2。结果健康对照组不同脊髓节段FA值及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脊髓节段平均ADC值显著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脊髓节段FA平均值显著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脊髓节段平均ADC值显著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脊髓节段FA平均值显著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E1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的E2、E3、MD值、E⊥值指标显著低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度脊髓型颈椎病进行磁共振张量成像检查,可准确早期量化该病的颈髓微结构变化,对早期诊断发现轻度脊髓型颈椎病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CSM)与健康人脊髓缓冲空间的差异,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椎管狭窄的定量指标。方法: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及60例健康志愿者行中立及后伸位MRI检查,观察两样本C5-6节段中立位及后伸位脊髓缓冲空间的变化。结果:CSM患者C5-6节段在中立位及后伸位脊髓缓冲空间均小于健康对照组,CSM患者后伸位较中立位C5-6节段脊髓缓冲空间减小。结论:脊髓缓冲空间的大小是客观反映CSM患者椎管狭窄程度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2.
脊髓型颈椎病的MR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MR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脊髓型颈椎病46例的MRI改变。结果:在MRI上重要改变为:椎间隙变窄,椎间盘信号减弱,受累节段椎体后缘存在信号减弱的致压物,受压颈髓弯曲、变形、向后移位,出现异常信号,这些改变直接反映受累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和骨赘形成、颈髓受压和受损程度。结论:MRI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颈段MRI在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9月来我院进行诊断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结果分为A、B、C三组。选取同时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体检者25例,作为D组。对所有纳入对象进行动态颈段MRI检测,进行JOA评分,进行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的拍摄。结果 B、C组JOA评分、颈椎前凸角、颈椎骨性椎管矢径均显著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常规颈段MRI检测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与动态MRI检测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常规颈段MRI检测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与动态MRI检测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常规颈段MRI检测、动态MRI检测,患者均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两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常规颈段MRI检测、动态MRI检测,患者均未出现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P>0.05)。结论动态颈段MRI在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及早发现病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庆  赵加松 《海南医学》2012,23(1):67-68
目的 探讨颈椎过伸位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对41例有明确脊髓型颈椎病症状和体征,而中立位MRI提示颈椎椎管无明显狭窄、颈脊髓无明显受压的心者行颈椎过伸位MRI检查,结果示颈脊髓出现压迫,并对这类患者行手术治疗,统计分析中立位和过伸位平均椎管直径及手术前后VAS评分情况.结果 颈椎过伸位MRI诊断示,颈脊髓明显受压患者36例,占本组病例的87 8%术前、术后第3、7天和术后第3个月VAS评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例患者术后的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手术治疗有效率达91.7%.结论 颈椎过伸位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和治疗中,对防止误诊、漏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颈椎病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对照组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进行颈椎常规MRI及弥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并显示其弥散张量纤维束(DTT)。结果正常组的平均ADC值为(830.34±215.86)×10^-6mm^-2/s,平均FA值为(536.03±40.00)×10^-3。颈髓慢性损伤患者平均ADC值为(1107.60±47.55)×10^-6mm^-2/s,较正常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FA值为(425.91 x±59.48)×10^-3,较正常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较常规MRI成像能早期显示颈椎病脊髓的损伤,ADC值、FA值、DTT图是检测早期脊髓损伤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退变程度的评估方法及其与脊髓受压、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症状间的关系。方法对接受手术的6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MRI检查确定椎间盘退变程度及脊髓受压程度,临床症状JOA评分,术后椎间盘病理检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MRI对颈椎间盘退变程度的评估与病理学评估一致,脊髓受压程度、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与椎间盘退变程度无直接一致关系。结论MRI对颈椎间盘退变的诊断准确、可靠,颈椎间盘退变是脊髓型颈椎病的本质病理变化,不能依靠颈椎间盘退变程度判断脊髓型颈椎病病情的轻重。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脊髓型颈椎病与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的关系,测量了60例正常人和100例脊髓型颈椎病颈推侧位X线片的椎管矢状径和椎体矢状径,测量范围从C_2~C_7。结果:60例正常人椎管矢状径平均值为(16.69±0.25)mm;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椎管中矢径平均值为(15.7±0.17)mm。C_3~C_7椎管矢状径与椎体矢状径之比值平均值正常组为0.906,颈椎病组为0.774。颈椎3节以上比值小于0.75者在正常组中无1例,脊髓型颈椎病组有41例,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提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脊髓型颈椎病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18.
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脊髓造影X光片分别测量椎管和脊髓的前后径、横径、面积。结果椎管和脊髓的前后径和横径之比均为1:0.5,椎管和脊髓的面积之比为1:0.3.提示脊髓型颈椎病其椎管狭窄不超过50%时,脊髓不会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9.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是由于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退变、骨赘形成压迫脊髓引起的功能障碍.MRI是目前公认的对脊髓型颈椎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1-2],可以清楚的显示脊髓受压的程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MRI的颈髓被压迫节段常表现为MRI T2加权像高信号,Takahashi等[3]最先报道了这些损害并推测高信号是由于脊髓受压后的脊髓软化、胶质增生、脱髓鞘或空洞形成而导致的,并认为这种高信号的出现可能与患者预后存在着某种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颈髓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和5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常规MRI及弥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显示其弥散张量纤维束(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DTT)。结果正常组的平均ADC值为(830.34±215.86)×106mm2/s和平均FA值为(536.03±40.00)×10-3。颈髓慢性损伤患者平均A D C值为(1107.60±47.55)×106mm2/s,较正常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lt;0.01),平均FA值为(425.91x±59.48)×10-3,较正常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lt;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较常规MRI成像能早期显示脊髓的损伤,ADC值、FA值、DTT图是检测早期脊髓损伤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