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志钢  袁贤瑞  赵杰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1):925-927
目的了解国人面神经额颞支在额颞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手术预防额颞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国人成人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额颞颧入路对面神经额颞支及额颞区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并对其测量。结果面神经额颞支通常有1~4支,在颧弓上缘与颞浅动脉起始部距离为(0.8±0.3)cm,在颧弓表面行走于颞深筋膜浅层与结缔组织融合膜的浅层,向上行于颞区,位于颞浅筋膜和颞深筋膜浅层之间,而在眶外侧角水平以上则行走于帽状腱膜浅层。结论为防止面神经额颞支损伤,切口应在颞浅动脉后,并采用筋膜间皮瓣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面神经额颞支在前侧方入路时易受损伤,其损伤后可引起面部畸形。为给临床提供数据,进行此研究。方法对10例(20侧)为颅湿标本的面神经额颞支及额颞区进行巨显微外科解剖,并对其测量和拍照。结果面神经额颞支通常三支,由腮腺和咬肌筋膜穿出后走行于颞浅筋膜浅面、皮下组织深层,且始终在颞浅血管之前。结论为防止面神经额颞支损伤,切口应在颞浅血管后或耳屏前18mm后。在颞深筋膜浅、深两层之间分离,眶颧区同骨膜一起分离。  相似文献   

3.
额颞眶颧弓入路应用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额颞眶颧弓手术入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共20侧,15例头颅干标本共30侧,对额颞眶颧弓手术入路相关的解剖标志进行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照、测量和统计。结果面神经额颞支与颧支存在变异的可能。与保留颧弓相比,离断颧弓后的骨窗下缘至中颅底可缩短15mm左右的距离,与干标本测量颧弓宽度的数据相当。结论额颞眶颧弓手术入路适合处理鞍旁区域病变,其手术空间和视角宽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腮腺手术中,面神经解剖顺序和方法及手术时间。方法:采用先解剖面神经颞支行腮腺手术113例。结果:以颞浅动脉定位颞支,解剖面神经,眼睑闭合障碍和口角歪斜几率低,神经定位准确,手术时间短。结论:以颞浅动脉定位颞支,先解剖面神经颞支的面神经解剖方法,定位准确,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为颞动脉活检中防止损伤面神经额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6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建立坐标定点测量颞浅动脉额支和面神经额支外上支的位置。结果:①颞浅动脉额支在标志点A~E坐标值分别为(22.95±3.81,17.32±4.54)mm;(27.02±0.78,19.96±6.86)mm;(36.14±8.09,26.45±7.22)mm;(54.07±1.59,33.27±6.02)mm;(59.93±8.94,37.48±5.37)mm;②面神经额支外上支在F点和G点坐标值分别为(36.14±8.09,0)mm;(54.07±1.59,15.28±4.87)mm;③颞浅动脉额支走行呈直线相关,C、D两点之间直线回归方程为^y=8.64+0.48X,r=0.67,P<0.001。④面神经额支外上支在F和G点之间呈直线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18.66+0.58X,r=0.74,P<0.001。结论:颞浅动脉额支和面神经额支外上支都可通过直线回归方程进行定位,越靠近眉外端两者距离越近,F点和G点连线以下为颞动脉活检中易损伤面神经额支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7.
额肌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江义 《四川医学》2007,28(12):1317-1318
目的 为额肌瓣转移矫治上睑下垂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通过对观测53例(男44例,女9例)成人整尸额肌的长度、宽度、厚度及额肌的血管、神经,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并对额肌瓣转移矫治上睑下垂手术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以之为该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结果 额肌的长度6.5~7.0cm,宽度5.5~6.5cm,中份厚约1.5mm,其供血动脉主要来自颞浅动脉之额支、接受面神经颞支支配。结论 以额肌作为肌瓣完全能满足肌瓣转移矫治上睑下垂手术的需要,能充分矫正重度上睑下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额颞低位开颅对面神经颞支的损伤及保护措施。方法32例颅脑疾病患者行额颞低位开颅,于颞深筋膜、颞肌间分离,总结出对颞支的保护方法。结果经过应用本方法行临床手术32例,无一例面神经颞支损伤。结论颞深筋膜附着于颞肌表面,二者易于分离,可很好保护颞支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9.
低位额颞部皮瓣开颅术中面神经颞支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2001年以来,在低位额颞部切口中采用颞深筋膜与颞肌之间解剖42例,均未发生面神经颞支的损伤,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42例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8~72岁,平均35岁.颅脑损伤30例,高血压脑出血8例,颞叶病变4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腮腺手术中以颞浅动脉定位颞支的面神经解剖依据、方法及手术时间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校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行腮腺肿瘤手术的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复合麻醉成功后,先解剖颞支,在完成腮腺区肿瘤切除后术后,采用神经解剖术方法对面神经颞支的分布特点进行总结,同时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面神经颞支位置在耳屏前缘,在走行过程中逐级发出分支,颞支主要分布在眼轮匝肌外侧,额结节下方的眼轮匝肌与额肌交汇处则构成了其分布的最后区域,不仅能支配眼轮匝肌,同时能支配额肌、皱眉肌。眶外上缘到颞支外上缘间的垂直距离为(1.2±0.3)cm。66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神经受侵切断,但并未发生神经受损并发症,其他患者神经定位均显示准确;以颞浅动脉定位颞支的面神经解剖手术过程时间最长与最短分别为1h和40 min,人均手术时间在46min;无一例患者有涎瘘现象。结论在腮腺手术中,采用以颞浅动脉定位颞支的面神经解剖方法,不仅能够准确定位神经位置,而且术后并发症少,在腮腺手术中具有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除皱术中防止面神经颧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防腐固定标本和5例新鲜标本,解剖观察面神经颧支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分析颧支的分布特点及预防其损伤的手术操作方法。结果(1)颧支从腮腺上缘或前缘穿出,发出2~3支,分为上、下部分支。(2)上部颧支细小、表浅,由颧弓内1/3处斜行跨越颧弓或走行在颧弓下缘,穿经颧骨韧带基部;下部颧支略粗,位置深,位于上部分支下方(1.0±0.3)cm。(3)颧支上、下部分支在颧大肌表面和深面相互吻合。结论经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下平面分离到颧大肌外缘时,或在骨膜下分离颧骨韧带时,是颧支易损伤部位,操作中避开神经分布的组织层次,勿使用锐性分离及过度牵拉等,可预防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对大、中型听神经瘤面神经术后保留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手术治疗99例听神经瘤患者,其中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肿瘤过程中使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监测组)49例,直接显微镜下切除肿瘤(非监测组)50例,观察2组患者术后面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率的情况。结果术后2周内按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监测组与非监测组术后功能保留率分别为21例(42.9%)、12例(24%)。结论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广泛应用,可显著提高听神经瘤患者术后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13.
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观测了33具(66例)成人尸体标本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分支类型、行程、神经与面动脉的位置关系以及神经穿出腮腺处和与面动脉的交叉处的体位位置。结果:面神经下颌缘支单干型居多,占576%,双干型占257%;合干型占167%;面神经下颌缘支走行于下颌骨下缘的上方者占766%,走行于骨下缘的下方者占234%;分别走行于骨下缘的上、下方15cm范围内;面神经下颌缘支经过面动脉的浅面和深面者分别占926%和74%;面神经下颌缘支穿出腮腺处的体表位置分别在下颌角上方和下颌支后缘前方1cm交点附近,神经与面动脉交处距于颌支后缘约4cm,距下颌骨下缘约1cm。笔者建议:在颌下区手术时,切口应在下颌骨下缘下方2c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4.
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并面听神经功能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并面听神经功能保护的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2005年20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均使用显微外科技术保留面听神经功能。结果听神经瘤手术全切除19例(95%),次全切除1例;面神经解剖保留17例(85%),手术后4个月面神经功能保留16例(80%);耳蜗神经解剖保留17例(85%),手术后4周有效听力保留10例(占术前存在有效听力患者的50%),有效听力丧失但可测听力保留10例;无1例死亡。结论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的听神经显微手术,能够取得较好的肿瘤全切除率和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率,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耳屏前切口解剖面神经颧颞支径路进行髁状突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髁状突骨折PDA分类Ⅰ、Ⅲ型患者8例,采用改良耳屏前切口,解剖腮腺,寻及面神经颧颞支,在两神经支之间通过破损的关节囊进行髁状突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1、3、6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分析疗效。结果:本组8例患者伤口全部Ⅰ期愈合,面部对称,局部瘢痕不明显。随访时间1~6个月,1例术后轻度面瘫,3个月后恢复正常。1个月内都有张口疼痛,但3个月内疼痛均逐渐缓解。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张口度均在2.5~3.0 cm。术后1、3、6个月复查全景片或CT见骨折生长良好。结论:改良耳屏前切口解剖面神经颧颞支径路可以良好地暴露术野,对于适合的病例进行复位内固定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观测面神经颞支的分支分布情况及走行层次。确定颞支与相关体表标志的关系,为相关手术防止神经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20侧,在4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面神经颞支的分支数目、走行、层次,测量颞支与所选各标志点、线之间的关系。[结果]颞支位于颧弓上缘有1~6(4.30±1.13)支,位于颧弓下缘有1~4(2.85±0.81)支;在CD连线上颞支最前支与D点的距离为(3.69±0.75)cm,最后支与D点的距离为(1.88±0.48)cm;颞支在颧弓上(OA线上)的分布情况为颧弓前1/3占12.5%,颧弓中1/3占67.2%,颧弓后1/3占20.3%;在以O点为原点与OA垂直的直线OB上颞支最上支与O点的距离为(3.29±0.61)cm,最下支与O点的距离为(1.56±0.49)cm。[结论]面神经颞支主要位于颧弓中后部;在耳屏上切迹最前点与外眦点连线上距该点1.88~3.69 cm较集中,相关手术应避免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面神经麻痹、面神经超兴奋性的临床表现、意义及产生机制。方法:应用神经兴奋性测试仪测试100名正常人面神经兴奋性阈值的范围,并与19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兴奋性测试结果对照。制作豚鼠面神经麻痹试验模型,应用诱发肌电图测试肌动电位,透射电镜观测神经纤维髓鞘的改变。比较超兴奋性组及非超兴奋性组的临床治愈天数。结果:正常人双侧面神经兴奋性阈值的范围为1.72~-1.57 mA,190例面神经麻痹中29例面神经呈超兴奋性。超兴奋性组临床治愈平均需(3.4±6.0)d,非超兴奋性组临床治愈平均需(42.6±11.2)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只豚鼠中,8只面神经压迫后阈值比压迫前下降,呈超兴奋性,电镜下可见神经纤维髓鞘板层轻度开离。结论:面神经麻痹呈面神经超兴奋性者预后良好。呈现超兴奋性与髓鞘板层开离及与使神经兴奋性增强的离子浓度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8.
腓浅动脉皮支蒂皮瓣的临床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腓浅动脉皮支血管的数量、发出的位置、血管的直径、长度以及发出后与主干大体的角度 ,为形成腓浅动脉皮支蒂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经股动脉热红明胶灌注的尸体 18具 (36侧 ) ,经月国动脉灌注的下肢标本 4侧 ,共 4 0侧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腓浅动脉及其皮支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 腓浅动脉有 3~ 5支皮支发出 ,前 3支恒定出现 ,第 1支在腓浅动脉刚出肌间隔处 ,距腓骨小头 13.76± 2 .36cm。 3支的血管外径、长度分别为 0 .6 1± 0 .2 5mm和 2 .12± 0 .32cm ,0 .4 5± 0 .2 0mm和 1.6 3± 0 .4 2cm ,0 .4 3± 0 .2 1mm和 1.72± 0 .4 6cm。距第 1支 3.4 4± 0 .98cm发出第 2支 ,距第 2支 3.5 3± 0 .74cm发出第 3支。第 4支出现率 12 .5 % ,血管直径 0 .0 4mm ,长度 1.6 8± 0 .31cm ,距腓骨小头 2 2 .38± 0 .95cm。第 5支出现率 7.5 % ,外径 0 .19± 0 .0 1mm ,长度 1.5 7± 0 .77cm ,距腓骨小头约 2 4 .12± 1.0 6cm。结论 ①浅动脉在出肌间隔及筋膜下段恒定地发出 3~ 5条皮支血管 ;②前 3支出现率高 ,管径及长度差异无显著性 ;③腓浅动脉皮支血管管径较粗 ,可以形成带蒂皮瓣。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观察豚鼠面神经颊支在核团内定位,以便进一步对豚鼠面神经亚核研究及其它研究提供一种方法。方法:HRP逆行追踪法。结果:豚鼠面神经颊支所属亚核定位,位于面神经核团的外侧群(L)、中间群(DI、VI)、背外侧群(DL)。结论:明确了豚鼠面神经颊支在核团内的定位,同时证实HRP逆行追踪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