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化疗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配对分析,比较67例HBsAg( )与67例HBsAg(-)的NHL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经过二周期以上的正规化疗后,HBsAg(+)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占53.7%(36/67),明显高于HBsAg(-)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16.4%(11/67),(P<0.005)。结论:HBV感染的NHL患者化疗易引起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2.
郑丹  王树叶  王巍  李晓霞 《医学综述》2012,18(13):2119-2121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率及其与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57例初诊恶性淋巴瘤患者不同性别、年龄、分型中HBV感染进行评价;随机抽取恶性肿瘤257例(肝癌除外)和健康志愿者100例,比较HBV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肝功能损害的情况。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HBV感染率远高于其他肿瘤患者及正常健康人群;而其他肿瘤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B细胞NHL的HB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T细胞NHL与健康人群无明显差异,B细胞性NHL患者的HBV感染率明显高于T细胞性NHL,HBsAg阳性者和HBcAb阳性者化疗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组(P<0.05)。结论化疗后肝功能损伤比较,HBsAg及HB-cAb阳性者化疗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者,HBsAg阳性者应提前给予抗HBV病毒治疗,可减轻化疗后肝功能损害;HBcAb与NHL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恶性淋巴瘤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以9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作为病例组,96例健康体检者和96例非原发性肝癌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和肿瘤对照组。结果9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中伴HBV感染59例,感染率为61.5%,与肿瘤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BsAg阳性22例。阳性率为22.9%,与肿瘤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淋巴瘤患者中,Ⅲ、Ⅳ期患者伴HBV感染明显高于Ⅰ、Ⅱ期(P〈0.01)。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中伴HBV感染高于一般人群及其他肿瘤患者。HBV感染可能在恶性淋巴瘤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五华县HBsAg阳性携带者转归及其家庭成员HBV感染情况。方法对在2006年血清学调查中发现的60例HBsAg阳性携带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肝功能及HBV相关指标检测,并进行分类诊断。结果60例HBsAg阳性携带者3年后分类诊断为HBsAg阴转5例(8.33%),HBV携带者47例(78.33%),慢性乙肝7例(11.67%),肝细胞癌1例(1.67%)。检测其家庭成员126人,检出HBsAg阳性25人,阳性率19.84%,分类诊断为HBV携带者21例(84.00%),慢性乙肝4例(16.00%)。结论HBsAg阳性携带者家庭成员HBsAg阳性率高于普通人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HBsAg、AFP在肝细胞癌(HCC)及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3例附癌旁肝组织的HCC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BsAg、AFP的表达,结果:HBsAg、AFP阳性细胞棕色颗粒主要存在于细胞浆中。43例HCC和癌旁肝组织中,HBsAg阳性率分别为69.8%(30/43)和90.7%(39/43),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AFP阳性率分别为72.1%(31/43)和69。.8%(30.43),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HCC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阳性者AFP阳性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者(P<0.05)。结论:HBsAg可诱发肝细胞产生AFP,促发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6.
HBsAg携带者血清丁肝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指标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BsAg携带者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状况和HDV重叠感染对机体的影响。方法 用ELISA法检测216例HBsAg阳性患者血清中HDV免疫标志物(HDVM:HDAg和HDAb),并同时测量肝功能指标。结果 216例HBsAg阳性患者血清中HDVM检出率为10.6%(23/216)。其中男性感染率为11.3%(15/133),女性感染率为9.6%(8/83),男女比无显著性差异(X^2=0.14,P〉0.05);成人感染率为9.1%(11/121),儿童感染率为12.6%(12/95),成人与儿童相比亦无显著性差异(X^2=0.70,P〉0.05)。HBV复制活跃组(HBsAg和HBeAg均阳性)HDVM检出率为4.0%(5/124),较HBV复制缓慢组(单纯HBsAg阳性或HBsAg和HBeAb阳性)HDVM检出率19.6%(18/92)明显低(X^2=13.39,P〈0.005)。HBsAg阳性重叠感染HDV患者,肝功能指标异常率达56.5%(13/23),明显比未重叠感染HDV患者肝功能指标异常率4.1%(8/193)高(X^2=64.23,P〈0.0001)。结论 乙肝患者重叠感染HDV后,HDV复制会抑制HBV的复制和表达,促使HBeAg阴转,使肝脏功能明显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新辅助化疗和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以及对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收集1999年4月-2005年3月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人民医院和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行新辅助化疗的局部晚期或巨块型宫颈癌患者73例,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和化疗后的疗效;并对同期行放疗的局部晚期或巨块型宫颈癌51例,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和化疗后的疗效。分析比较新辅助化疗和放疗治疗的疗效。结果:新辅助化疗的总有效率为79.46%(58/73),放疗的总有效率49.02%(25/51)。新辅助化疗患者的疗效与病理类型有关,鳞癌患者的有效率81.36%(48/59)明显高于腺癌54.17%(13/24,p〈0.05);而与其他因素无关(p〉0.05);放疗患者的疗效也与病理类型有关,鳞癌患者的有效率51.35%(19/37)明显高于腺癌42.86%(6/14)。新辅助化疗有效者手术后盆腔淋巴结阳性率为8.62%(5/58),宫旁血管癌栓阳性率为3.45%(2/58),均明显低于新辅助化疗无效者(分别为6/15,5/15;p〈0.05)。放疗有效者手术后盆腔淋巴结阳性率为16%(4/25),宫旁血管癌栓阳性率为12%(3/25),均明显高于新辅助化疗有效者。结论:新辅助化疗和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与病理类型有关,新辅助化疗优于放疗.对化疗和放疗有效者应选择手术,可提高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Livin水平与胃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36例术前胃癌患者和5例健康人血清Livin水平。结果胃癌患者血清中Livin阳性表达率为52.8%(19/36),正常健康人血清中未见阳性。Livin在低分化腺癌中阳性率为69.6%(16/23),与高、中分化腺癌23.1%(3/13)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伴有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68.0%(17/25)。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18.2%(2/1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伴有浆膜层浸润者阳性率为70%(14/20),无浆膜层浸润者阳性率为31.3%(5/1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NM分期Ⅲ期的胃癌患者Livin阳性率为91.7%(11/12),显著高于I、Ⅱ期者33.3%(8/24)。Livin基因表达与胃癌组织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血清Livin水平与胃癌的分期和病理组织学类型有关,为术前评估胃癌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肾恶性肿瘤病理分级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端粒酶-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2份不同病理分级的肾恶性肿瘤组织、32例肿瘤旁组织和6份正常肾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32份肾恶性肿瘤组织标本端粒酶表达阳性率(81.25%)与肿瘤旁组织及正常肾组织端粒酶表达阳性率(均阴性)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除1份为肾非霍奇金淋巴瘤在病理学上不分级,其余31份肾恶性肿瘤组织标本中,病理分级I级者端粒酶表达阳性率58..33%(7/12);病理分级Ⅱ级者端粒酶表达阳性率91.67%(11/12);病理分级Ⅲ-Ⅳ级者端粒酶表达全部阳性(7/7),病理分级Ⅱ-Ⅳ级者端粒酶表达阳性率高于病理分级I级者(P<0.05)。结论: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高低与肾肿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3 742名高三学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高三学生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肝功能状况,为对高中生预防乙肝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宝安区高考体检的高三年级3742名学生采取空腹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HBsAg,用速率法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阳性393人,总阳性率为10.50%。男生HBsAg阳性率(11.75%)高于女生(9.05%)(Χ^2=7.21,P〈0.01);男生和女生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阳性率分别为2.69%和0.92%,二者差异有显著性(Χ^2=15.82,P〈0.001)。结论在高中生中HBV感染率仍较高,男生感染率显著高于女生,并且男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阳性率也显著高于女生,表明男生是高中和高校防治乙肝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1.
8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率及其与化疗后肝功损害发生和严重程度关系。方法对80例初诊恶性淋巴瘤患者不同性别、年龄、分期、分型中HBV感染进行评价,比较HBV感染的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肝功损害情况。结果 80例恶性淋巴瘤伴HBV感染者(HbsAg阳性)15例(占18.75%),男性感染率较女性高,30~60岁组感染率最高,伴HBV感染患者几乎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分期间感染率差别不大,B细胞与T细胞来源患者间HBV感染无明显差异;伴有HBV感染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过程中肝功损害常见,且程度较严重。结论 NHL伴HBV感染率高,化疗后肝功损害发生率高,提早给予抗HBV病毒治疗可控制HBV复制,同时减轻化疗后肝功损害,为淋巴瘤患者正规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变化。方法:收集本院确诊HBV感染恶性淋巴瘤接受化疗患者278例,检测并比较HBV感染合并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变化特点。结果:HBV感染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47.8%(133/278)。HL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37.0%,低于NHL组的54.7%(χ~2=8.263,P=0.003),HL组重度肝功能损害(Ⅲ度+Ⅳ度)率3.7%(4/108),低于NHL组的13.5%(23/170)(χ~2=7.271,P=0.005)。治疗前HBV-DNA>104copy/m L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42.3%(58/137),<104 copy/m L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53.2%(75/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82,P=0.045);但是治疗前HBV-DNA>104 copy/m L患者重度肝功能损害发生率14.6%(20/137)高于<104 copy/m L患者重度肝功能损害发生率5.0%(7/141)(χ~2=7.355,P=0.006)。结论:恶性淋巴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化疗后肝功能损害明显,NHL患者更易感染,临床诊疗时需注意监测并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莱芜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分布情况,探讨HBV基因型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莱芜地区HBV感染患者231例,其中无症状HBV携带者45例,慢性乙型肝炎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65例,原发性肝癌53例。应用双波长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血清HBV基因分型测定。结果 231例标本中,216例(91.14%)可检出基因型,在阳性结果中B基因型39例(18.06%),C基因型179例(82.87%),B+C混合基因型5例(2.31%),未检出非B非C基因型。结论莱芜地区HBV感染者中,HBV基因主要存在C型,不同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有相关性,C基因型HBV感染者较B基因型更易发展成肝硬化、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泰安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分布情况,探讨HBV基因型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泰安地区HBV患者,其中无症状HBV携带者37例,慢性乙型肝炎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35例,原发性肝癌26例。应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 IS A技术,进行血清HBV基因分型测定。结果166例标本中,160例(96.39%)可检出基因型,其中B基因型47例(28.31%),C基因型109例(65.66%),B+C混合基因型4例(2.4%);未检出A、D、E、F基因型。结论泰安地区HBV感染者中,HBV基因主要存在B、C、B+C型,不同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有相关性,C基因型HBV感染者较B基因型更易发展成肝硬化、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黑龙江省三江地区部分肝病患者血清中的乙肝病毒基因型。方法采用基因型特异引物的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对29例乙肝携带者、9例急性肝炎、36例慢性肝炎、19例肝硬化和3例肝癌患者血清中HBV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HBVB型31例(32.3%)、C型62例(64.6%)、有3例患者同时检出基因型B和C。结论三江地区存在HBVB和C型,而且C型为主要基因型,另外还有少数B、C型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四川省川北地区部分肝病患者血清中的乙肝病毒基因型。方法:采用基因型特异引物的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对45例乙肝携带者、4例急性肝炎、138例慢性肝炎、28例肝硬化和13例肝癌患者血清中HBV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在228例乙型肝炎患者中,HBVB型135例(59.2%)、C型86型(37.7%),有7例患者同时检出基因型B和BC混合型7例(3.1%),未发现A、D、E、F型。结论:川北地区存在HBVB和C型,以B型为主要基因型,还有少数B、C型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对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244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同时检测肝功能、血清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结果 244例患者中符合病毒携带者53例(21.7%);慢性乙型肝炎轻度143例(58.6%),中度34例(13.9%),重度14例(5.7%),肝硬化7例(2.9%).炎症分级G≥2者48例(19.7%);纤维化分期S≥2者54例(22.1%).HBeAg阴性组患者中如HBV DNA高水平复制,其病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均明显重于阳性组(P<0.05).HBV DNA高载量和低载量(以105拷贝/毫升为界限)肝组织炎症分级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是纤维化分期则差异明显.结论 多数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有一定程度的病变损害,血清HBeAg及HBV DNA均不能完全反映肝脏病变情况,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判定肝功能正常的HBV感染者的病情程度和指导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 HBV)新基因型I与肝脏疾病的关系,为乙肝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病例对照研究的原理,采集97例慢性乙型肝炎、72例肝硬化、10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117例HBV无症状携带者血清标本,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进行HBV DNA扩增和序列分析。用STAR软件和NCBI基因分型工具进行基因分型,分析HBV新基因型I及其他基因型在各类肝脏疾病中的比例。结果共采集标本390份,HBV基因型I占5.90%,基因型A占0.77%,基因型B占32.05%,基因型C占61.03%,基因型G占0.26%;HBV基因型I在HBV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组中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I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检出率与其他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I、C高病毒量率均高于基因型B (P<0.01)。基因型B在HBV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呈减少趋势(P<0.01);基因型C的检出率则呈增加趋势(P<0.01)。基因型I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度均高于基因型B,基因型C在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度均高于基因型B。结论 HBV 新基因型I 与肝脏疾病有关;基因型C 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海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基因型在乙肝携带者、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的分布状态,以及这些基因型与临床相关指标如肝功能转氨酶谱、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 ,ADA)、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 AFU)、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巢式PCR方法对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63例就诊有HBV感染的携带者、肝硬化和肝癌临床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HBV DNA扩增,并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鉴定HBV基因型;同时收集患者的民族、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Logistics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 总共检测了207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清标本,其中44例未获得有效的基因型数据。在检测出具体基因型的163例HBV感染者中,HBV B基因型25例占15.3%,HBV C基因型132例占81.0%,HBV B/C混合型6例占3.7%。HBV基因型之间的患者年龄、性别、民族、疾病状态、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率、HBV DNA水平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HBV C型感染者天冬氨酸转移酶(aspartic transferase,AST)水平高于HBV B型感染者。所有HBV C基因型患者中,肝硬化及肝癌患者占的比例最高。患者ADA数值与HBV基因型的状态有明显关联,ADA值升高的患者,感染HBV B型病毒的可能性增加(P=0.044)。结论 海南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以 C型为主,HBV C型感染者的肝脏功能更容易受损,ADA数值较低,临床上易向肝硬化及肝癌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