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对16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及手术治疗,按年龄、融合功能,斜视类型行不同术式,如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双眼外直肌等量后徙术、单眼内直肌缩短+外直肌后徙术、双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术,并对术后的眼位及融合功能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本组168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完全正位(≤5△)者95例(59.55%);轻度欠矫(≥10△)者34例(20.24%);明显欠矫(≥20△)者16例(9.52%);轻度过矫(≤10△)23例(13.69%);总有效率90.84%。术前无融合功能125例,术后有38例建立了双眼单视功能。结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很重要,早期手术对恢复双眼视功能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式疗效,并观察融合功能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行手术治疗的62例斜视度在-30△~-45△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30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B组共32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3-6月的手术疗效,手术后斜视度≤-8△或者+8△为疗效满意。同时分析患者融合功能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A组患者手术后一周有4例过矫,斜视度在+8△~+15△,三月复诊时,无一例过矫;手术后一周时有一例欠矫,3-6月时仍有一例欠矫,疗效均满意。B组患者手术后一周有1例过矫,斜视度在+8△~+15△,此过矫患者3-6月复诊时仍过矫,斜视度在+8△~+15△,有4例患者欠矫,其中有2例患者看远、看近斜视度均欠矫,另外2例以看近欠矫,看远不欠矫。并且发现此欠矫患者的融合功能较其他正位患者的融合功能差。结论:对于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式效果好,疗效确切。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式对于融合功能较好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3.
安军生 《河北医药》2008,30(10):1483-1484
目的 探索婴儿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 采用双眼内直肌5~8啪后徙的方法 对所有0.5~3岁的及部分3~5岁的(集合过强型)婴儿性内斜视进行手术,采用单眼内直肌后徙加外直肌缩短的方法 对3~5岁的幼儿性内斜视患者进行手术,对2组术后眼位进行比较;并把所有患儿按0.5~2岁(不舍2岁)和2~5岁(含2岁)分成2个手术组进行远期立体视(术后3年)功能分析比较.结果 0.5~2岁(不含2岁)组与2~5岁(含2岁)组术后正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施行双眼内直肌后徙5~8mm组和施行单眼内直肌后徙 外直肌缩短组术后正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5~2岁组立体视发生率为40.74%,2~5岁组为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眼内直肌超长量后徙是婴儿性内斜视切实可行的手术方式之一;婴儿性内斜视应早期手术治疗,如果有可能应在0.5~2岁之间进行,可获得精细立体视觉更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rlation,DVD)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 对122例187眼DVD根据双眼视力状况,双眼上斜程度及合并其他类型斜视进行综合分析,设计手术.双眼DVD不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若双眼视力良好,且上斜程度相等者做双眼上直肌等量后徙术;双眼上斜程度不等者,做双眼上直肌不等量后徙或先做上斜明显眼手术.若单眼弱视明显.先做弱视眼手术.单眼DVD,仅做单眼手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做下斜肌后徙转位术.DVD合并水平斜视者,尽可能一期完成.否则,分期手术.上直肌后徙量为7~9 mm.结果 122例187眼DVD,180眼满意(96.26%),6眼好转(3.21%),1眼无效(0.53%).结论 对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行上直肌超常量后徙术疗效满意;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手术治疗38例共同性内斜视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38例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对斜视度在+25^△以下者,一般行单侧内直肌或双侧内直肌后徒术,+25^△~+50^△者,行双眼内直肌后徒术或单眼内直肌后徒联合外直肌缩短术。〉60^△行双眼内直肌后徒联合一条外直肌缩短术。结果Ⅰ级治愈30例占80%,Ⅱ级良好5例占14%,Ⅲ级差3例占6%。结论共同性内斜视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成人大角度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双眼视功能、单眼注视野及侧转运动进行评估,以明确手术的安全性和满意度.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7月在我院符合要求的成人大角度外斜视共38例连续患者,其中29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术,9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术,并在术前、术后1.5m、6m对其进行眼位、双眼视功能、眼球侧转运动及单眼注视野的测量.结果 末次随访时眼位正位率为81.58%,与术前相比,术后1.5m和6m双眼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均有所改善(P<0.05),术前单眼注视野为(51.42±3.30)°,术后1.5m单眼注视野(42.21±4.47)°,术后6m单眼注视野(44.12±5.13)°.对三组单眼注视野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54,P=0.00),侧转运动检查显示有78.94%患者术后出现2级以下的运动不足,末次随访时有2例在侧转时出现复视.结论 对于成人大角度外斜视行超常量退截手术量,在对眼位和双眼视觉有良好恢复效果的同时,也需考虑到侧转复视和单眼注视野缩小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斜肌边缘切开治疗不对称性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手术矫正的不对称性下斜肌功能亢进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一侧下斜肌功能正常或亢进+1级,行下斜肌边缘切开术。另一侧下斜肌亢进+2-+4级,行下斜肌切断和(或)同侧上直肌后徙术。手术前后分别观察患者的双眼下斜肌功能、V征、代偿头位、双眼视功能。术后随访3~18个月。结果术后下斜肌功能正常105例,未卅现下斜肌功能不足。内斜V征第一眼位平均斜视角由术前64.5^△降至术后5.8^△,外斜V征第一眼位平均斜视角由术前-63.6^△降至术后5.4^△术前30例有代偿头位,术后25例代偿头位消失,5例代偿头位好转。术前双眼视功能25例,术后双眼视功能65例。结论下斜肌边缘切开是治疗不对称下斜肌功能亢进中下斜肌功能正常及亢进+1级一侧眼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8.
刘媛 《河北医药》2016,(7):1067-1069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观察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情况并作出分析。方法96例先天性外斜视患者分为~2岁组18例,~4岁组30例,~8岁组34例,~12岁组14例,共4组。手术方式:对基本型和辐辏不足型外斜视行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对外展过强型行外直肌后徙。伴A-V征及DVD者,矫正水平外斜的同时,按照A-V征及DVD的手术方法予以一并矫正或行二次手术。采用同视机和Titmus立体图检查双眼单视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岁组远期正位率低于其余3组,~2岁和~4岁组术后重建融合功能比率高。术后眼位正位者~2岁组较~4岁组重建融合功能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先天性外斜视主要危害双眼视觉建立,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应早期手术,积极提高正位率,为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术式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疗效及适应症范围。方法对65例(75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根据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度数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25例(29眼)垂直斜视度小于15△(三棱镜度)者,行下斜肌截除或后徙术;15例(15眼)垂直斜视度15△~20△者,行下斜肌截断前转位术;16例(22眼)垂直斜视度20△~25△者,行下斜肌缩短前转位加徙前术;9例(9眼)垂直斜视度大于25△,行下斜肌截除加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合并内外水平斜视者同时行水平肌的缩短或后徙术。结果治愈42例(49眼),治愈率65.3%(49/75);好转21例(24眼),好转率32%(24/75),无效2例(2眼),占2.7%。结论手术矫正垂直斜视度数下斜肌缩短前转位加徙前术>下斜肌转位术>下斜肌截除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在最小手术量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掌握手术技巧可以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刘媛 《河北医药》2009,31(10):1210-1211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治疗方法和术后效果。方法对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78例戴全矫眼镜0.5年以后,手术矫治非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手术量按裸眼和戴镜后斜视度的平均值设计。结果78例患儿术后眼位正位(±10△者)70例,治愈率89.74%;好转6例,占7.69%;差2例,占2.57%。术后有双眼单视功能61例占78.20%。其中有立体视觉52例,占66.67%。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应尽早诊治。当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眼位仍不能恢复正位时,可尽早手术矫治其残存的内斜度,术后由于调节因素所致内斜仍需配镜矫正。  相似文献   

11.
焦贵昕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7):20+22-20,22
目的:探讨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斜视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10年9月本院收治的35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在改善代偿头位的基础上改善斜视。结果:术后患者视正前方,单、双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2行者23例,提高4行者9例,无变化者3例。手术后随访3~12个月,头位消除,外观满意者29例,占82.9%,所有患者双眼正前方眼球无震颤或眼颤很轻微。结论:合理的手术设计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屈光稳定性和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方法将486例(798只眼)近视患者按屈光度数分为A组492眼(-1.25- -6.00D)和B组306眼(-6.25- -20.00D)行LASIK矫正,随访4年,对术前、术后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厚度和角膜激光切削区范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屈光度数:A组术后4年正常术眼的屈光度数为(+0.50- -0.75D)者441眼(占89.63%),回退术眼的屈光度数为(+1.35±-0.35D)者51眼(占10.37%);B组正常术眼的屈光度数为(+0.50- -0.75D)者192眼,回退术眼的屈光度数为(+1.35±-0.35D)者114眼。两组中回退术眼的平均屈光度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厚度:A组术后正常术眼角膜厚度为447.58±31.64μm,回退术眼角膜厚度为486.58±35.46μ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中正常术眼角膜厚度为436.57±25.54μm,回退术眼角膜厚度为441.38±24.53μm,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激光切削区范围:A组正常术眼切削区直径为5.98±0.37mm,回退术眼切削区直径为4.65±0.48m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正常术眼切削区直径为5.55±0.84mm,回退术眼切削区直径为4.25±0.36m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ASIK可有效治疗-1.25.00- -20.00D的近视。高度近视、角膜厚度偏薄和激光切削直径较小者,术后易出现屈光度数回退。  相似文献   

13.
安丰田  石杰  王兰英  苏家茹 《中国药师》2013,(11):1696-1699
目的:比较喹诺酮类抗菌药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动物实验:建立兔细菌性角膜炎模型,随机分为接种菌基线组、空白对照组、0.5%左氧氟沙星组、0.3%加替沙星组。按预定给药方案给药,观察兔角膜炎情况,同时进行房水细菌培养,评价细菌学变化。临床试验:44例患者随机分为加替沙星组和左氧氟沙星组,观察用药后疗效。结果: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金葡菌的MIC分别为0.062 5 mg·L~(-1)和0.125 mg·L~(-1),加替沙星组的角膜菌落计数为1.68±0.36,显著低于左氧氟沙星组的3.73±0.39(P〈0.01);症状体征总评分加替沙星明显低于左氧氟沙星(3.21±1.44vs 6.92±3.88,P〈0.01);临床治疗中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有效率分别为95.45%和86.3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菌落计数、症状体征评分显示加替沙星优于左氧氟沙星,提示加替沙星相对于左氧氟沙星而言,在眼局部给药用于治疗金葡菌性角膜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临床试验中,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联手术对老年白内障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40只眼,其中男21眼,女19眼)有白内障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都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简称为三联手术),于术前和术后1周和1个月,检测测视力、眼压及前房深度。结果40眼中术前与术后1周视力比较,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术前前房深度(ACD),与术后1周比较(P〈0.01),房角明显增宽。术前与术后1周眼压比较(P〈0.01),术后眼压明显低于术前。结论老年白内障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三联手术,能有效地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编制更为合理的单纯性酸碱失衡预计代偿范围计算公式。方法采纳Hamm公式的最大代偿系数及周寿生公式的代偿范围,编制成修正代偿公式。结果修正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修正公式)有A、B两种表达式,其最后计算结果完全一致,A表达式:代谢性酸中毒:PaCO2=40-1.4×△[HCO3-]↓+(0-5);代谢性碱中毒:PaCO2=40+0.9×△[HCO3-]↑-(0-5);急性呼吸性酸中毒:[HCO3-]=24+0.175×△PaCO2↑-(0-3);慢性呼吸性酸中毒:[HCO3-]=24+0.55×△PaCO2↑-(0-3);急性呼吸性碱中毒:[HCO3-]=24-0.25×△PaCO2↓+(0-3);慢性呼吸性碱中毒:[HCO3-]=24-0.5×△PaCO2↓+(0-3)。B表达式与周寿生公式形式类似(略)。结论修正公式推理成立,无过度代偿,可减少双重性失衡的误判或漏判,且应用方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三关节融合+跟腱延长+跖筋膜切断的手术方法治疗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以下简称马国)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60足)患儿采用三关节融合+跟腱延长+跖筋膜切断的手术方法治疗,术后长腿管形石膏固定足踝部于矫正位、膝关节屈曲30°,抬高患足,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12~14d拆线,6周后拔除克氏针,更换短腿管形石膏固定,逐渐练习关节活动,带管形石膏下地功能锻炼。术后进行疗效评价,术前及末次随访分别测量足跖屈角度、背屈角度及侧位X线片距跟角度。结果术后40例患儿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月至2年,平均16月,畸形矫正满意,未见复发,足负重行走功能良好。其中优34足,良15足,可11足,优良率达81.7%;术后末次随访时跖屈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背屈角度及侧位距跟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施行三关节融合+跟腱延长+跖筋膜切断术方法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只要手术操作过程准确得当,术后矫形处置得当,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在马国这种一次性手术是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外斜视V征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2例外斜视V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眼位变化和双眼单视功能情况,研究其具体手术治疗的方式和效果。结果治疗后142例患者中有90例(172眼)行下斜肌减弱术治疗;52例(104眼)外直肌后退术并行外移位术并肌止端向上移位术治疗,其中有30例(60眼)选择内直肌缩短术并肌止端向下移位术。术后患者的眼位恢复正位者126例,占88.7%,88例患者获得双眼单视功能,占62.0%。结论外斜视V征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通常采用下斜肌减弱术或水平肌止端移位术联合斜视矫正术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下斜肌前转位(anterior tran-sposition of inferior oblique muscle)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的疗效。方法伴用下斜肌前转位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患者9例(12只眼)。术后随访0.5~6个月,评价斜视度数和眼肌功能。结果术前DVD平均19.7PD,术后平均3.6PD。术前下斜肌功能亢进3+和2+各6只眼,术后仍有2只眼(16.7%,2/12)下斜肌功能亢进,但为1+。无任何患者主诉原在位时有复视或垂直斜视,术后1只眼(8.3%,1/12)有轻度上转受限。结论下斜肌前转位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白内障手术方法、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3年1月—2009年12月完成的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的形态。结果术后随访3~33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7眼出现一过性高眼压,角膜散光(术后3mo)0.83±0.89,术中虹膜损伤8眼,前房积血1眼,术后角膜水肿30眼,前房闪辉(+)78眼,前房闪辉(++)16眼,前房闪辉(+++)9眼,术后葡萄膜炎者8眼,经治疗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效果良好,术中对角膜内皮、功能性滤过泡的保护,防止虹膜损伤,术后加强抗炎治疗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