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雅  戴杰  林雅琴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162-162,183
目的评价负压引流在腮腺切除术后的作用。方法 213例腮腺区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加压包扎组98例和负压引流组115例,比较两组皮下唾液积存或涎瘘的发生率。结果负压引流组比加压包扎组涎瘘发生率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腮腺肿瘤切除术后患者使用负压引流效果良好,有利于创口愈合,皮下唾液积存或涎瘘的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腮腺区良性肿瘤术后使用负压引流结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对涎瘘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选取60名行腮腺区肿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负压引流结合弹力绷带压、传统橡皮片结合弹力绷带对术区进行加压包扎,对比分析二者预防术后涎瘘发生的效果。结果:持续负压引流结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后的患者术后涎瘘发生率明显低于橡皮片结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的患者。结论:持续负压引流结合弹力绷带加压对预防腮腺区肿瘤术后涎瘘发生具有显著的效果,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腮腺浅叶切除术后加压包扎时间与方式对预防涎瘘的疗效分析。方法将76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的患者依据术后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4组,每组19例,A,B组术后加压包扎6d,分别用传统绷带加压及弹力头帽加压,C,D组术后加压包扎10d,分别用传统绷带及弹力头帽加压。术后随访2个月,观察是否有涎瘘发生。结果 A,B,C,D组之间涎瘘发生率为5.26%,10.53%,5.26%,5.26%,4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腮腺浅叶切除术后在相同时间下加压包扎,不同方式之间无明显差别,而延长包扎时间,能减低弹性头套加压包扎有效性,采用弹性头帽包扎有利于患者舒适性。  相似文献   

4.
彭珽  庞宇峰 《浙江医学》2021,43(15):1656-1658
目的观察腮腺手术后患者应用自制气压加压式包扎头套进行伤口包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行腮腺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152例。术后,66例患者接受自制气压加压式头套包扎(A组),86例患者接受传统绷带包扎(B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周内涎瘘、涎液潴留、血肿发生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24h患者头痛、伤口疼痛、包扎舒适度、睡眠情况、张口困难度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周内,A组患者涎瘘发生率、涎液潴留发生率均低于B组(均P<0.05),两组患者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A组患者头痛、包扎舒适度、睡眠情况、张口困难度等方面VAS评分均低于B组(均P<0.05),两组患者伤口疼痛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自制气压加压式包扎头套能有效改善腮腺术后患者伤口包扎舒适度,预防涎瘘、涎腺潴留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口服阿托品及腮腺区加压包扎时间的长短对预防腮腺切除术后涎瘘发生的疗效.方法 将108例行腮腺切除的病例依据术后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4组,每组27例.A组,B组患者术后三餐前半小时均口服阿托品,但A组腮腺区术后加压包扎3d,B组腮腺加压包扎10d.C组,D组患者均未口服阿托品,C组腮腺区加压包扎3d,D组加压包扎10d.术后随访1个月,观察术区是否有涎瘘发生.结果 4组涎瘘发生率分别为7.41﹪,3.70﹪,3.70﹪,3.70﹪;B组,C组,D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A组和其他3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腮腺切除术后,在相同加压包扎时间内,是否口服阿托品对预防涎瘘的发生没有显著影响;而给予患者相同的药物处理方法后,加压包扎的时间在3d时已经明显地减少涎瘘的发生率,过长的加压包扎无显著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廖欣 《当代医学》2013,(20):127-127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结合弹性加压包扎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的30例腮腺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加压包扎联合橡皮片引流,实验组患者行负压引流联合弹性加压包扎,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涎瘘预防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涎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临床预防效果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引流结合弹性加压包扎预防腮腺术后涎瘘具有较为满意的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负压引流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与腮腺术后涎瘘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需手术治疗的腮腺肿瘤患者20例,术后放置负压引流,拔管后辅以短时间的加压包扎。观察术后涎瘘发生情况。结果20例中18例伤口一期愈合,无一例感染。2例出现轻度涎瘘,经简单处理后治愈。结论负压引流的使用可有效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发生,且缩短了加压包扎时间,患者舒适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并发涎瘘的治疗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3年7月我院27例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并发涎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同期有109例患者在我院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治疗,27例患者并发涎瘘,涎瘘发生率为24.77%。②经口服与肌注阿托品,加压包扎,留置负压引流管,抽液后皮瓣下注射硬化剂,小剂量放射治疗等方法治疗后,所有涎瘘患者均治愈,治愈率为100%。结论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涎瘘的发生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是瘤体、腺体摘除后存在空腔,如果残留腺体处理不当且术后加压包扎不良,残留腺体继续分泌即可导致涎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腮腺部分切除术后单纯负压预防涎瘘的效果。方法行腮腺部分切除术的腮腺疾病病人103例,分为传统加压组(拔除引流管后继续加压包扎)和单纯负压组(拔除引流管后不再绷带加压包扎),比较两组术后涎瘘的情况,同时分析单纯负压组引流量、引流天数与涎瘘的关系。结果两组涎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纯负压组引流天数与涎瘘率无明显关系(P>0.05),而引流量少于10mL组涎瘘率与20~30mL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4)。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后单纯负压引流预防涎瘘的效果较好,引流量小于10mL可作为最佳的拔除引流管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联合腋窝网状弹力套加压包扎在预防腋臭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2008年1月_2014年1月,采用小切口保留真皮下血管网修剪法治疗腋臭166例。分为两组,A组80例术后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腋窝采用8字弹性绷带加压包扎;B组86例术后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腋窝采用网状弹力套加压包扎,术后24-48h拔出负压引流管。结果A组80例中10例术后发生皮下血肿,发生率为12.5%。B组86例中1例术后发生皮下血胂,发生率为1.16%。A组患者术后皮下血肿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腋窝网状弹力套加压包扎法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对术区持续性加压效果确切。负压引流联合腋窝网状弹力套加压包扎法能有效地降低腋臭术后皮下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负压引流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与腮腺术后涎瘘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 需行腮腺切除术的腮腺疾病患者42例,术后创口放置负压引流,拔管后辅以短时间的加压包扎,观察术后涎瘘的发生情况.结果 42例患者中39例创口一期愈合,3例出现轻度涎瘘,经简单处理后治愈.结论 负压引流的使用可有效预防术后涎瘘的发生,且可缩短加压包扎时间,患者舒适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郑跃彬  鄢斌成  钟华才  杨羿容  易旺  王茜   《四川医学》2023,44(11):1178-1181
目的 研究腮腺术后压迫装置加压包扎对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后咀嚼功能、涎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65例腮腺良性肿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3),对照组使用常规医用绷带进行术区加压包扎,观察组使用腮腺手术术后包扎压迫装置进行术区加压包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程度、咀嚼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3 d、术后7 d、术后14 d疼痛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且组间、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5 d、术后20 d、术后30 d的咀嚼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吞咽”“咀嚼”“语言”“唾液”“情绪”等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腮腺术后压迫装置加压包扎可减轻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后患者疼痛、不适感,改善患者咀嚼功能和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包扎装置。  相似文献   

13.
孙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4):1118-1119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总结临床应用负压引流的注意事项。方法需手术治疗的腮腺疾病患者60例,术后放置负压引流3d-4d,拔管后辅以3d-4d的加压包扎,观察术后涎瘘发生情况。结果 58例切口Ⅰ期愈合,2例患者出现轻度涎瘘,经简单处理后治愈。无1例感染。结论使用负压引流可有效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发生,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将62例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患者随机分为肿瘤及部分腺体切除术(观察组)30例和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对照组)32例,通过4个月-7年随访,观察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涎瘘、面瘫、面部外形及复发等情况。结果观察组Frey综合征、面瘫、面部凹陷畸形、涎痿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四种并发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肿瘤复发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及瘤周部分腺体切除克服了传统腮腺手术的缺陷,具有手术创伤较小、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及复发率低的优点,可作为腮腺浅叶体积较小良性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5.
洪珍珍  何欣  洪滔 《浙江实用医学》2010,15(6):468-468,474
目的探讨保留或结扎腮腺主导管对腮腺肿瘤浅叶部分切除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5例腮腺浅叶直径较小肿瘤以面神经颊支为界,行保留或结扎腮腺主导管的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评价暂时性面瘫、永久性面瘫、涎瘘、术后复发情况、面部塌陷、Frey’s综合征,口干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保留导管组和结扎导管组术后暂时性面瘫、永久性面瘫、涎瘘、术后复发情况、Frey’s综合征,口干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面部塌陷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腮腺肿瘤浅叶部分切除术保留腮腺导管能明显降低术后面部塌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腮腺肿瘤手术中,对位于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以及低度恶性肿瘤多采用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腺体浅叶切除术,术中结扎切断腮腺主导管,术后加压包扎,压迫剩余假腺深叶组织使其萎缩,以期减少术后涎瘘及肿瘤复发。近年来,我科在此类手术中采取保留腮腺主导管,术后辅助局部加压的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围手术期弹力加压包扎结合冰袋间歇冷敷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64例须手术治疗的单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分为A、B组,入院第1天开始A组给予弹力加压包扎加间歇冷敷,B组采用脉冲式加压冷疗;观察记录跟骨围变化、消肿所需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入院第2天,A组跟骨围减少值明显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切口延迟愈合2例,B组3例,两组切口延迟愈合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两组患者均无切口感染发生,均未发生皮肤坏死、静脉血栓、断骨位移等.结论 在跟骨骨折术前准备中,采用弹力加压绷带包扎结合冰袋间歇冷敷能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有操作简便、缓解疼痛等优点,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腮腺瘘是临床较常见的并发症,腮腺区的脓肿或肿瘤因切开或手术摘除后处理不当,即可造成涎瘘。我院自1996年至今共收住腮腺区肿瘤患者173例,其中术后出现涎瘘14例,其发生率为8.1%,现就其产生的原因、治疗及预防作一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两种引流方式在腮腺切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需行腮腺切除手术的患者68例,分为负压引流组(34例)与橡皮片引流组(34例),对比术后引流的临床疗效。结果负压引流组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无皮下涎液潴溜形成,橡皮片引流组Ⅰ期愈合31例,感染1例,皮下涎液潴溜2例,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两组均无涎瘘形成。结论负压引流结合短暂的加压包扎能取代传统的橡皮片引流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王纯 《海南医学》2011,22(8):75-76
目的比较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05年1月至2010年4月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行区域性切除术45例和腮腺浅叶切除术43例,随访半年至5年。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的患者术后瘢痕、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涎瘘、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术(P〈0.05),而两种术式的肿瘤复发率并无差异(P〉0.05)。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作为边界清楚、直径较小的腮腺良性肿瘤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