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67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心电图示(图A):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状F波,心房率250次/min,QRS波群呈室上性,心室率76次/min。下传的F-R间期由0.21s→0.45s→0.38s→∞,R-R间期呈现(0.68±0.02)s→0.67±0.02s→1.00s的规律周期性出现。 心电图诊断:①心房扑动;②BA型房室交接区3平面阻滞。  相似文献   

2.
尖端扭转型心房扑动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1983年,我们共发现尖端扭转型心房扑动6例,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25—75(44.6±2.5)岁。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5例、冠心病1例。2例服用洋地黄。F波尖端扭转全部发现于V_1导联,肢导联未见同时伴有扭转。F波频率为300—400次/min,超过350次/min者5例,F-F间期互差≥0.03s者3例,<0.03s者3例。5例为同次记录显示F波扭转(图1),1例于相隔3天后F波极性相反(图2)。房室传导比例为3—8:1不等,除1例固定于4:1外,有5例传导比例处于变动状态,心室率在100次/min以下。有5例无固定F-R间期,QRS波群形态略有不同,除因呼吸或F波影响胸导联QRS波群形态外,尚有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因素参与。  相似文献   

3.
图1说明见正文。患者男性,71岁。因反复胸闷、气急10余年,加重3天入院。体检:BP100/70mmHg,心室率150次/min,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图1)V1导联可见直立F波,频率270次/min。心室率160次/min,QRS波群呈R型和rsr'型两种形态。前者I导联呈rs型时,Ⅲ导联呈qR型,心电轴+114°;后者I导联呈rs型时,Ⅲ导联呈rS型,心电轴-84°,两者交替出现。心电图诊断:心房扑动伴双向性心动过速,干扰性房室脱节。讨论本例两种类型的QRS时间完全相等,F-R间期不固定,可排除F与R之间的传递关系,从I、Ⅲ导联看,应判断为双向性心动…  相似文献   

4.
V_1导联示P波消失,代之锯齿状“F”波,频率26次/min。QRS随R-R间歇长短交替而呈RS、Rsr′两种形态:长R-R间歇内有连续3个F波受阻,QRS呈RS型,其F-R间期0.21s;短R-R间歇内有1个F波受阻,QRS呈Rsr′型,形态略异,r′较宽钝,F-R0.30s。因F-R间期由0.21s→0.30s→F波受阻QRS脱落,有规律地改变,可肯定呈Rsr′型的QRS由F波下传,此时房室交界处呈现A型交替性文氏周期,即上层2:1阻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47岁。临床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心电图Ⅱ导联(图1)示:P波消失,代以大小一致,均齐的锯齿状扑动波(F波),Ⅱ、Ⅲ、aVF导联F波倒置,心房率350次/min,为Ⅰ型心房扑动。ORS波呈室上性,R波电压呈2∶1电交替,R—R间期呈0.36s与0.32s交替出现,平均心室率175次/min,说明传导系统中存在两个阻滞区域,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39岁。临床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图1中P波消失,代之以间距、振幅绝对均齐的锯齿状F波,F-F间无等电位线,频率为320次/分,QRS波呈室上性,房室传导比例为2∶1。测量发现F-R间期不固定,有长短两种表现:长者0·20s,出现长R-R0·44s,心室为136次/分。短者0·16s,出现短R-R0·40s,心室率为150次/分,两者交替出现,十分有规律。另外,亦可见F-R间期延长,QRS波电压变小。F-R间期缩短,QRS波电压变大。心电图诊断:心房扑动(AF)呈2∶1房室传导合并B型房室文氏阻滞致F-R及R-R间距长短交替及QRS波电交替。图1AF(2∶1)伴QRS波电交…  相似文献   

7.
心房扑动伴交替文氏现象及QRS波电交替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永庆 《心电学杂志》1994,13(2):103-104
患者男性,52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伴胸骨后疼痛2月于1991年5月3日入院.临床诊断食管下段鳞状上皮细胞癌.附图为6月10日行食管癌切除颈部吻合术中心脏骤停复苏后6h描记的V_5导联心电图,示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规则的锯齿形心房扑动F波,房率206次/min,F与R有关,呈2:1、4:1交替传导,且下传的F-R间期逐次延长,直至连续3个F波下  相似文献   

8.
洪晓红 《心电学杂志》1997,16(2):112-113
患者男,72岁。临床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曾描记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入院前因情绪激动突然出现心悸、胸闷、气促及头昏,但无晕厥。当即描记心电图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给予扩张冠状动脉、营养心肌及地塞米松等治疗,病情好转。在治疗期间检查心电图发现房室传导及束支传导情况多变。入院时V_1导联心电图(附图上)见P波规律出现,P-P间期0.72s,心房率83次/min,心室率40次/min,每2个P波有1个P波下传心室,P-R间期0.12s,下传的QRS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心电图诊断: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1下传)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附图中见P-P规则,P-P间期0.48s,心房率125次/min;R-R间期不等,分别为1.08s、1.20s、1.40s,平均心室率49次/min,房室传导比例为2:1—3:1。QRS波群呈3种形态:第2、5个QRS形态正常,呈rS型,P-R间期0.12s;第3、6个QRS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P-R0.44s;第1、4个QRS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P-R间期0.12s。心电图诊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1—3:1),间歇性双束支传导阻滞。附图下见P波规律出现,心率88次/min,P-R间期0.12s,QRS波群呈rsR'型。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75岁。因反复心悸、胸闷40余年于2006年3月就诊。1960年经上级医院诊断为预激综合征。心电图(图1A)示:P波消失,R—R间期匀齐,V1等导联可见大F波,频率320次/min,以2:1下传心室。QRS波群宽大畸形,起始部可见8波。V1-V3呈rS型,V4-V6呈R型,长Ⅱ导联中可见R,12、18。呈室上性型,QRS时间0.09s。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间歇性预激综合征B型,心房扑动2:1下传心室。当日动态心电图检查(图略)示:P波消失,代之F波,QRS波群呈室上性型,R—R间期不规则,F波以2:1—4:1下传心室。其间可见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后有类代偿间歇。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房扑动,室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39岁。临床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图1中P波消失,代之以间距、振幅绝对均齐的锯齿状F波,F-F间无等电位线,频率为320次/分,QRS波呈室上性,房室传导比例为2:1。测量发现F-R问期不固定,有长短两种表现:长者0.20s,出现长R-R 0.44s,心室为136次/分。短者0.16s,出现短R-R 0.40s,心室率为150次/分,两者交替出现,十分有规律。另外,亦可见F-R间期延长,QRS波电压变小。F_R间期缩短,QRS波电压变大。心电图诊断:心房扑动(AF)呈2:1房室传导合并B型房室文氏阻滞致F-R及R-R间距长短交替及QRS波电交替。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35岁。因心悸来院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106次/min,P-P间距匀齐,每间隔一次正常心搏出现1次心室预激波,P-R间期为0.09s,QRS时限0.12s,P-J间期0.26s,V1、3、5导联的预激波为正向。心电图诊断图1为:①窦性心动过速;②交替性A型心室预激波。交替性A型预激综合征讨论本例2∶1交替性预激综合征为旁道2∶1前向传导阻所致,即窦性激动循正常径路持续下传,旁道交替下传心室。其机理为:预激图形与正常QRS波交替出现或成阻滞。交替性心室预激波应与舒张晚期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伴室性融合波相鉴别,前者P-J间期正常,后者P-J间期…  相似文献   

12.
周青  吴韵秋 《心电学杂志》1999,18(4):228-228
患者男性,76岁.因心悸半月就诊,疑诊冠心病.图1A为一次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初看P波消失,在Ⅱ、Ⅲ、aVR、aVL、aVF导联可见大小、形态、间距、振幅一致的“F”波,F-F间期0.19~0.20s,相当于心房率300~316次/min,R-R间期基本规则0.76~0.79s,相当于心室率75~79次/min,酷似4:1房室传导,但F-R间期不固定;QRS_(V_5)呈qR型,V_1呈rS型,R_(V_5)  相似文献   

13.
心房扑动伴A型、B型和A/B型、B/A型交替文氏周期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18岁。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6年,心房扑动(AF)。心电图示:AF。心电图示:AF2:1传导,下传心室的F-R间期为0.28s(图略)。应用氨酰心安12.5mg Bid2天后,记录心电图(图1),3条均为同日非连续记录Ⅱ导联,仍为AF,房室传导比例为2:1、3:1、4;1、6:1,下传的F-R间期不等,  相似文献   

14.
罗晖 《心电学杂志》1999,18(3):173-174
患者男性,20岁.临床诊断:先天性肺动脉口狭窄.心电图V_1导联(图1)示:P波消失,代之以规则的F波,F-F间期0.18s,F-R间期0.20s.R-R间期呈0.56s与0.40s长短交替,长R-R间期后的QRS波群呈 R型,时间0.08s,Rv_11.4mV;短R-R间期后的QRS波群呈宽、窄交替,宽QRS波群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窄QRS波群形态与长R-R间期后的QRS波群基本一致.心电图诊断:心房扑动伴房室交接区B型交替文氏现象,伴不同程度的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右心室肥大.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47岁,脑外伤后心悸就诊。心超报告:二尖瓣狭窄、左房右室增大。动态心电图显示:P波消失代之F波,2:1下传。CM_5导联(图1上行)R/s=1/3;CM_1导联(图1下行)呈RS型,F波极性向上,频率约300次/分。数小时后F波频率略有减慢,而R-R间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48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病史20年.因突发心悸、气促3h急诊入院.心电图(图略)示:频率273次/min的心房扑动.在2:1房室传导阻滞的基础上,下传心动的F-R间期由0.24s—0.34s逐渐延长,直到长R-R间距中3个F波连续受阻未下传而结束该文氏周期,周而复始,形成房室交界区的双层阻滞,其近端呈2:1传导,远端呈6:5文氏型传导.另可见ST_(1、v_5)压低、T(v_5)倒置.心电图诊断:房扑,A型交替性文氏周期,心肌劳损.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79岁,突发心悸1小时入院。有冠心病及高血压病史,近期未用洋地黄类药。心电图(图1)示:①P波消失,为F波代替,频率300次/min。心室率116次/min。Ⅱ导F波最清楚,可见连续3个F波未下传(QRS脱落)。梯形图示交界区双层阻滞。F波在上层呈2:1阻滞,下层呈文氏型传导。第4~6、10~12个F波两次连续3个未下传;②6个导联可见宽窄交替的QRS波;宽者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型,出现于0.42s之短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58岁。临床诊断: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心房扑动。附图示F波频率250bpm,QRS波形态正常,第2、3条为V_1导联连续记录,房室传导比例呈6:1与10:1,6:1时下传的F-R长短不等,10:1时下传的F-R相  相似文献   

19.
《心电学杂志》2006,25(3):141-141
本例基本节律为心房扑动,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隔均一致的锯齿状F波,以V5较为明显,等电位线消失,F-F间期为280ms,频率为217次/min(典型心房扑动的心房率为250~350次/min,但慢者约为160~170次/min,快者约为430次/min)。F波与QRS波群呈2∶1~4∶1传导。仔细测量,发现在F波2∶1下传的基础上,F-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连续3个F波下传受阻。说明房室交接区存在着双重阻滞区,上层为2∶1阻滞区,下层为文氏型阻滞区,由于上层传导不受下层文氏现象影响,故文氏周期中最后一个心房激动前后两个F波均在上层受阻,以3个F波连续受阻结束一…  相似文献   

20.
例 1 男 ,43岁。间歇性心悸、胸闷 3个月。临床诊断 :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心电图 (图 1)示 :F波 ,心房率 2 10次 min ,室上性QRS波 ,R -R间期不等。F波以交替性 2∶1、4∶1下传心室 ,每个周期第 1、3个波下传心室 ,第 4~ 6个F波连续未下传 ,符合A型交替性文氏周期。例 2 女 ,62岁。反复性心悸、胸闷半年余 ,临床诊断 :冠心病 ,心律失常。心电图 (图 2 )示 :F波 ,心房率 3 2 0次 min ,QRS波呈室上性 ,间期不等。F波以交替性 2∶1、3∶1下传心室 ,当F波以 2∶1下传心室时 ,下传的间期逐渐延长 ,直至连续 2个F波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