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检测40例冠心病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A组)QT离散度(QTd)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和患有冠心病而心功能尚正常者37例(B组)QTd和QTcd的变化结果:A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B组(P<0.01);A组中死亡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存活者(P<0.01)。死亡者中并发室颤者QTd及QTcd均大  相似文献   

2.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近年临床心脏电生理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它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的程度。本文通过超声心动图(UCG)对原发性高血压者左室肥厚(LVH)的程度做出评估,从而与体表心电图QTd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其变化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正常对照组(A组)120例,年龄43~69岁,平均年龄(53.9±8.1)岁,男女之比为1:1.5,均经详细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3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组(A组)及非溶栓组(B组),其中将A组又分为再通组(A1组)和未通组(A2),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B组QTd作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后的A1组QTd明显减少,而B组及A2组之QTd增大,且A2组与B组之间QT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QTd增大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比率增大.结论AMI患者QTd明显增大,当及时再灌注后QTd减小明显,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也降低.动态观察QTd值可识别高危人群、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室性心动过速 (VT)与QT离散度 (QTd)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量 3 2例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 (DCG)VT者的QTd。结果  3 2例VT组 (A组 )QTd( 70 3± 3 8 4)ms,对照组 (B组 )QTd( 5 0 6± 19 7)ms,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结论 QTd的增大有助于对VT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12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结果:①溶栓再通组(A组)QTd较溶栓前明显降低,未通组(B组)溶栓前后QTd无明显变化。②A组心脏事件发生率较B组明显降低。提示:早期溶栓改善预后的电生理基础是电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左室高电压心电图与正常心电图QTd的对比分析,探讨左室高电压者QTd的临床意义.方法 心电图左室高电压组104例,非左室高电压组(A组)104例,均测定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及QT离散度(QTd).结果 A组QTmax、QTd与B组比较明显延长.结论 左室高电压者QTd显著延长,说明其发生心肌复极不同步的程度增加,容易引起心肌缺血、恶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QTd与冠心病冠脉病变支数关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QT离散度(QTd)与冠心病冠脉病变支数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9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冠心病患者,取入院时首次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全部病例按主要冠脉病变支数分为A、B、C三组。A组为单支病变(n=30),B组为双支病变(n=27),C组为三支病变(n=26),比较各组QTd和QTcd。结果:三组QTd和QTcd分别为A组55.2ms±10.2ms和57.0ms±11.3ms,B组为59.1ms±10.5ms和62.4ms±12.9ms,C组为67.1ms±9.8ms和69.9ms±10.6ms。三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增多,心肌缺血缺氧增加,灌注减少,心肌电不稳定性增加,病变血管对应导联QT间期相对延长,QTd增大。QTd和冠脉病变支数成正相关。QTd可作为判断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一项临床心电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X综合征患者QT离散度 (QTd)改变意义。方法 对 2 1例 (A组 )X综合征患者QTd与2 0例 (B组 )正常健康人进行对比。结果 A组QTmax、QTmin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QTd、QTcd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X综合征有慢性交感神经系统张力增高 ,临床选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治疗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12导联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及QT间期离散程度(QTd)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健康体检者及5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以冠心病患者为冠心病组,对比两组Tp-Te、QTd差异,分析Tp-Te、QTd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冠心病...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Q- T离散度 (QT dispersion,QT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最长、最短 QT间期 (QT)的差值 [1] 。近年研究表明 ,QTd可以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许多研究资料表明 ,冠心病患者 QTd明显增大 ,特别是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差异更大。本文就我院近两年收治的 12 4例 AMI患者的Q- T离散度与正常组进行比较、分析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AMI组共 12 4例 ,其中男性 76例 ,女性 4 8例 ,年龄 36~ 79岁 ;AMI部位 :前壁和广泛前壁 4 2例 ,前间壁 36例 ,高侧壁 3例 ,下壁 31例 ,下壁合并右室 6例 ,正后壁 2…  相似文献   

11.
QT离散度对心衰患者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及心率校正QT间期(QTc)对心衰患者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了10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QTd、QTcd、及QTc的资料。结果心脏事件发生组CHF病人(Ⅰ组)QTd、QTcd、QTc、QTcd/QTc与无心脏事件发生组(Ⅱ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0.01、<0.05、<0.001)。结论QTd、QTcd、QTc、QTcd/QTc是心衰病人心脏事件独立预测因子,QTcd/QTc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   

12.
5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行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血管开通与否分成A组(开通组)、B组(未开通组),A组42例、B组10例.并作溶栓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及QTc间期离散度(QTcd)的测定.结果①A组溶栓前、后QTd及QTcd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②B组溶栓前、后QTd及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A、B两组溶栓后QTd及QTcd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溶栓前两组QTd及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溶栓后A组死亡1例,B组死亡4例.提示AMI溶栓血管再通可降低QTd,减少猝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与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分析 6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与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QTd大于对照组 ,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大于无心律失常组。结论 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皆  乔玮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2-103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方法 AMI病人42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进行对比,所有对象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s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 AMI病人QTd、QTcd分别为(68.7±16.3)、(74.8±20.1)ms,对照组QTd(32.3±11.4)ms、QTcd(36.4±13.3)ms,P<0.01,有心律失常组QTd(70.4±19.5)ms、QTcd (79.4±22.5)ms,无心律失常组QTd(54.4±16.3)ms、QTcd(63.2±20.1)ms,P<0.01.溶栓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结论 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使QTd明显减小,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I患者病死率.QTd对预测AMI患者溶栓疗效以及早期危险性心律失常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宋皆  乔玮 《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2-103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方法AMI病人42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进行对比,所有对象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s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AMI病人QTd、QTcd分别为(68.7±16.3)、(74.8±20.1)ms,对照组QTd(32.3±11.4)ms、QTcd(36.4±13.3)ms,P<0.01,有心律失常组QTd(70.4±19.5)ms、QTcd(79.4±22.5)ms,无心律失常组QTd(54.4±16.3)ms、QTcd(63.2±20.1)ms,P<0.01。溶栓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结论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使QTd明显减小,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I患者病死率。QTd对预测AMI患者溶栓疗效以及早期危险性心律失常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交感神经张力、QT间期和QT离散度(QTd)与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关系。方法:选择永久起搏器治疗的Ⅲ度AVB患者93例,以术前是否发生晕厥和(或)Tdp史分为Tdp组和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置入起搏器前1周内的R-R间期、P-P间期、QRS间期、QT间期和QTd以及置入起搏器后第1、2天与第5、6天的P-P间期、QT间期和QTd。结果:2组在术前R-R间期和QRS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dp组P-P间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分别为(601±72)与(720±68)ms,P<0.01,QT间期和QTd较对照组明显延长,QT间期分别为(617±62)与(519±53)ms,P<0.01,QTd分别为(98±27)与(56±15)ms,P<0.01。在置入起搏器后第1、2天2组间QT间期和QT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5、6天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Ⅲ度AVB伴晕厥史患者P-P间期明显缩短,QT间期和QTd明显延长,置入起搏器后这种差异逐渐消除。  相似文献   

17.
《内科》2016,(5)
目的比较低剂量索他洛尔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不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QT离散度(QTd)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心律不齐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低剂量索他洛尔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普罗帕酮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QTd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5%,对照组患者为82.7%,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最大QT、最小QT增大,QTd变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最大QT、最小QT与QTd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最大QT、最小QT及QT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过程头晕头疼、恶心腹泻、呼吸困难、低血压、心力衰竭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索他洛尔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不齐患者临床效果相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也无明显差别,但低剂量索他洛尔治疗对心律不齐患者QTd的改善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被认为是反映心室复极离散程度,即心肌电不稳定性的简单无创指标。既往对QT间期延长会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等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对QTd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QTd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QTd的临床意义。  资料和方法 选择86例冠心病患者全部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男性71例,女性15例,年龄33~70(54.4±8.8)岁。其中心绞痛组2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组61例。对照组正常健康者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30~70(52.3±7.4)岁。QTd测量采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记录,选择1波形清楚,剔…  相似文献   

19.
QT离散度不能反映心肌复极的区域性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上QT离散度 (QTd)是否可以反映区域性的心肌复极差异。方法 正常对照 (对照 )组和心肌梗死 (心梗 )组各有 12 0例 ,记录同步 12导联心电图 ,人工测量各导联QT间期 ,计算QTd。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心梗组QTd明显增加 ,分别为 (5 6 3± 17 8)ms与 (10 0 9±5 4 3)ms,P <0 0 0 1;但两组之间存在很大交叉 ,无法确立参考值。最长QT和最短QT在两组的导联分布呈现一致趋势。心梗组全部 12导联QT间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平均QT间期分别为 (397 0± 4 6 8)ms与 (36 7 3± 2 2 8)ms ,P <0 0 0 1。不同梗死部位各亚组之间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均值差异无显著性(P =0 6 36 ) ,未见到与梗死部位相关的区域性QT间期改变。结论 QTd增大常与QT间期延长同时出现 ,QTd增大从整体上反映了心肌复极异常 ,但是不能代表心肌复极的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陈旧性心肌梗死室性早搏与QT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室性早搏Lown's分级与QT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82例OMI患者,按室性早搏Lown's级别分组:A组:Lown's 1-3级,60例;B组:Lown's 4-5级,22例;检测各组HRV时域指标和QTd,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1)A组的QT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B组的QTd显著增加,明显大于A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2)与正常对照组和A组比较,B组的HRV各项时域参数指标显著降低(P<0.001)。结论:室性早搏Lown's 4-5级OMI患者的QTd明显增大、HRV显著降低;预示其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