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潘生丁试验中QT间期离散度增加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潘生丁试验前后心电图ST段、校正QT间期(QTc)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以探讨潘生丁试验时诊断冠心病的更敏感及特异的指标。方法对3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及32例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潘生丁试验,记录试验前后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其ST段,QTc及QTd的改变。根据受试者作业特征曲线(ROC曲线)求出QTc及QTd的阳性分界点,结合传统诊断标准ST段下移≥0.1mV,分别计算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并与“并联诊断”方法进行比较。结果以潘生丁试验诊断冠心病时,如分别以ST段下移≥0.1mv、QTc≥440ms、QTd≥40ms为标准,其特异性分别为100%、68.8%、93.8%;敏感性分别为53.3%、83.3%和87.6%。如采用“并联诊断”方法,分别以ST段下移≥0.1mV和QTc≥440ms、ST段下移≥0.1mV和QTd≥40ms、QTc≥440ms和QTd≥40ms为标准,其特异性分别为68.8%、93.8%、68.8%。敏感性分别为70.0%、96.8%、90.0%。结论在潘生丁试验时,如以传统的诊断标准(ST段下移≥0.1mV),结合QTd≥40ms,可明显提高其诊断的敏感性而不影响其特异性,QTd≥40ms可作为潘生丁试验时诊断冠心病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潘生丁试验为临床上常用的无创检查心肌缺血的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本通过100例潘生丁试验患心电图的变化,观察比较Q-T间期离散度(QTd)的改变,探讨更客观的诊断标准,为临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QT间期测量与QT间期离散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T间期指的是心室肌开始除极(QRS综合波的起点)至心室肌复极终止(T波的终点)所经过的时间间期,是心室肌电收缩间期的反映,由心室肌的除极时相和复极时相所确定,是传统的常规体表心电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QT间期变化的临床重要性知之甚少,并且有不少的争... 相似文献
4.
心肌缺血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对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冠心病患者,测定每例患者心肌缺血期、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的QTd及QTcd。结果:QTd与QTcd在心肌缺血期为0.0913±0.0324秒、0.0106±0.0378秒;在缺血缓解期为0.0523±0.0328秒、0.0611±0.0373秒;在稳定期为0.0497±0.0230秒、0.0566±0.0271秒。心肌缺血期与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而稳定期与缺血缓解期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可引起QTd及QTcd的增大;心肌缺血期QTd及QTcd增大,且显著高于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 相似文献
5.
6.
本研究采用12导联同步体表ECG,比较口服氯氮平(是一种常用的强效抗精神病药)前后的QTd。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及电解质紊乱,无异常ECG证据,X线胸透及血脂、血糖检查正常。种族相同、年龄25~55(38±5)岁的病人171例,其中男106例,女65例。 受检查者在检查床上静卧10min,统一使用HPM1772A ECG机描记12导联同步体表ECG。病人单用氯氮平开始剂量25mg~50mg/d,逐渐递增,2W内加至治疗量(150mg~400mg/d),服药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和冠心病人的QTc和QTd明显长于非患病病者,町为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一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30例糖尿病、冠心病病人分为冠心病组(G1)53例、糖尿病组(C2)47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G3)30例,对比QTc和QTd的变化及其与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G3组病人的QTc和QTd较G1、G2组明显延长(P=0.010和0.017),相关分析结果显示QTd与QTc明显相关(R=0.252P=0.004),糖尿病或CHD病人的QTc与是否合并CHD或糖尿病独立相关(?=0.368和0.336P=0.007和0.046)。结论:糖尿病对心肌电活动的影响与心肌缺血引起的相近,二者合并出现后加重了心肌电活动的l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QT离散度(QTd)在运动试验中的变化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方法5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先后作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简称冠造)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试验组分为阳性组(23例)和阴性组(27例),比较两组运动前后QTd及校正后QT周期离散度(QTcd)变化的差异。结果阳性组23例有21例运动后QTcd>60ms,占该组91·3%,其运动前后QTcd分别为46·1ms±12·6ms,74·9ms±10·14ms,有显著差异(P<0·05)。阴性组27例有25例运动后QTcd<60ms,占该组92·6%,其运动前后QTcd分别为:39·72±12·3ms,43·7ms±13·9ms。在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QTcd在运动后明显增大,QTcd>60ms时可疑为冠心病。 相似文献
9.
田长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6):549-550
目的通过分析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病人治疗前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评价通心络胶囊对改善QTd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2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口服通心络每日3次,每次4粒;对照组给予口服硝酸酯类药物,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病人体表心电图QTd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QTd明显下降,较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心络在改善冠心病病人心肌缺血的同时,有减少复杂心律失常发生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病人的QT间期(QTc)与QT离散度(QTcd)。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病人采用ECG——9130P同步12导联心电图机,用Bazett公式计算QTd、QTcd。按是否并发心血管病分为糖1组(无并发症组)与糖2组(并发心血管病组)。结果 糖1组除QT低于对照组(P〈0.05)外,QTc、QTd、QTcd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糖2组与糖1组比较QT、QTc、QTd、QTcd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易造成严重心肌缺血、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QT间期离散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关系 ,对 3 2例常规体表心电图典型并经冠状动脉造影 (CAG)证实者 ,进行 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离散度 (QTd)测定 ,并与 3 0例正常人作对照 ;结果显示冠心病MI组QTd(88 2±15 4) ,明显长于对照组 (41 3± 13 67) ,两组对比有显著的差异性 (P <0 0 1) ;QTd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新指标 ,它与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律失常方面具有良好的预测相关性。1 资料与方法3 2例受检者均是 2 0 0 0年 1月~ 8月门诊及住院病人 ,其中男 2 0例 ,女 12例 ,年龄 48~ 67(平均 5 7)岁… 相似文献
12.
心电图运动试验至今仍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方法之一。传统ST段压低标准的敏感性和预测意义欠佳 ,限制了运动试验对冠心病检测和评价的应用。运动平板试验 (TET)可能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影响心室复极 ,QTd及QTcd在衡量潜在性心律失常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与心室复极之间的作用机制。1 资料与方法1999年 3月~ 2 0 0 0年 3月住院及门诊病人 ,分为两组 :A组和B组 ,各取 60例。A组中男女各 3 0例 ,年龄 40~ 68( 5 1± 8)岁。按 1979年WHO的标准诊断入选具有运动后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患者QT间期与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血管损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当前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现观察一批糖尿病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与QT离散度 ,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研究对象 :1999年 8月~ 2 0 0 0年 2月在我院住院和门诊患者经病史 ,空腹血糖和胰岛功能检查诊断明确的 2型糖尿病患者 6 0例。按其是否并发心 ,血管病分为两组。糖 1组 (无并发症组 ) 2 8人 ,男 11人 ,女 17人 ,平均年龄 5 9 5 4± 9 19岁 ,平均病程 8 0 7± 6 30年。糖 2组 (并发心 ,血管病组 )32人 ,男 10人 ,女 2 2人 ,平均年龄经 6 3 19± 9 4 7岁 ,平均病程 8 81± 5 6 2年 ,其中合… 相似文献
14.
预后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评价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新指标,同时QTd作为一项预测心脏性猝死、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我们观察了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使用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美托洛尔(商品名:倍他乐克)治疗前后QTd、QTcd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探讨倍他乐克对急性心肌梗死QTd、QTcd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测定10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第三心肌梗塞日的QT间期离散度(QTd)和JT间期离散度(JTd).并以10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住院期间死亡组(3O例)QTd与JTd较存活组(77例)明显增大(均P<0.001)。提示以QTd、JTd增大来评价AMI患者的近期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QT间期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枣庄市立医院(277138)汪吉红,黄玉华QT离散度(QTd)或QT间期离散度对预测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疾病和慢性心衰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猝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动态心电图检出的56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 相似文献
18.
老年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苏勇李源张珊红龚卫琴郑昌柱一、对象和方法对象:选择1994~1995年间入院行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造影的老年病例116例,入选病例均无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以及服用影响心肌复极药物史。根据冠脉造影结果... 相似文献
19.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 15例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L QTs)患者的 QT离散度 (QTd) ,探讨其与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及治疗效果的关系。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正常对照组 5 0 (男 30 ,女 2 0 )例 ,平均年龄 43(18~ 6 3)岁。均经体检 ,心电图、超声、X线证实为正常者。先天性 L QTs12 (男 6 ,女 6 )例 ,平均年龄 34 (10~ 70 )岁。分别来自四个家系 ,患者及家系中无耳聋及失明病史。获得性 L QTs3例 ,为老年钙化性心瓣膜病 ,窦性心动过缓 ,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伴低钾的长间歇依赖型的多形室速。患者 15例中伴晕厥 11例 (其中 9例为先天性 L QT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QT间期离散度(QTd)的报警指标,对预测冠心病与有心肌肥厚的各类心脏病发生危险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差异。方法 选择正常对照组(A组)、冠心病组(B组)和各类有心肌肥厚的心脏病组(C组)各30例,随访1年,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分析其心电图校正后的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率的关系。结果 A组QTcd(42±15)ms与B组、C组的QTcd(66±12 ̄81±14)ms均有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