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我国市场已有器械,经心外膜下侧支循环血管,对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行逆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方法 5例CTO病变均在常规正向PCI失败后,行逆向PCI.将7 F强支撑逆向指引导管送至供体血管,超滑导丝通过心外膜下侧支循环血管到达CTO病变远端,在微导管支持下交换较硬的导丝,逆向通过CTO病变,逆向导丝继续进入6 F正向指引导管,并在正向指引导管内球囊扩张锚定.逆向扩张病变后,正向导丝通过病变,用常规PCI方法完成手术.其中应用捕获逆向导丝技术和反向CART技术各1例.结果 在逆向导丝通过侧支循环的路径中,经左前降支至右冠状动脉远端3例,经左回旋支至右冠状动脉1例,经钝缘支至左前降支1例.其中4例成功开通CTO病变,完成支架置入术.另外1例虽然导丝及微导管到达CTO病变远端,但无法逆向通过闭塞病变.所有患者介入术中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在我国没有专门逆向PCI工具的情况下,如果室间隔支不适合作为逆向通道,心外膜下侧支循环在符合一定条件时也可作为逆向通道,进行CTO病变的逆向PCI.  相似文献   

2.
由于传统的低成功率和再狭窄、再闭塞高发生率,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病变被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最后的堡垒。手术器械和导丝通过技术的最新发展显著增加了CTO病变PCI的成功率,并保持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特别是与单纯的前向导丝技术相比, CTO逆向技术显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大多数介入医师在临床中会发现,有些病例逆向途径较正向途径能提供更大的优势,但也有较多的病例因为缺乏合适器械或有效技术技巧未能实施逆向途径。本文就CTO逆向技术治疗现状结合自身经验,对侧支循环选择、导丝通过和CTO通过技术进行详述,希望对介入医师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最复杂病变之一、在技术上存在很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新器械和新技术在CTO介入治疗中的应用,CTO开通的成功率明显提高,与单纯的前向导丝技术相比,采用逆向导丝技术治疗CTO病变的成功率更高,本文采取逆向导丝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且应用了一种新的建立正向导丝通道,这种新的技术我们称为导丝"寻踪"技术,即正向导丝穿入逆向微导管来替代300 cm导丝交换的建立正向导丝通道方法,有技术优势,操作可行。  相似文献   

4.
正利用侧支循环逆向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的逆向导丝技术已成为前向导丝技术失败或困难的有效补充或替代技术,可以明显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处置CTO的成功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通常应用逆向导丝技术需要通过不同的动脉入路置入两根指引导管以构建双向通路,本文报告我院近年完成的3例应用单根指引导管经同侧侧支循环行逆向导丝技术治疗CTO的病例。1病例资料  相似文献   

5.
慢性完伞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是指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且闭塞时间超过3个月的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CTO病变有效方式之一.但PCI手术失败最常见的原因是导丝不能通过CTO而进入血管远端真腔[1].逆向PCI技术是提高开通CTO成功率较为有效的方法[2-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逆向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技术及疗效。方法收集沈阳军区总医院2004年8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CTO病变患者。患者因正向导丝通过闭塞血管失败或冠状动脉造影(SCA)后估测正向导丝通过闭塞血管困难,并且侧支循环交通血管良好的冠状动脉CTO患者采取逆向导丝技术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并进行术后随访。总结分析全部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255例患者,共开通CTO病变血管255支,平均闭塞时间为(4.35±3.98)年。其中左前降支(LAD)闭塞病变117例,右冠状动脉(RCA)闭塞病变132例,闭塞病变均有2~3级逆向侧支血管供血。术中平均应用造影剂(320.0±65.6)m L/例,药物洗脱支架平均(57.67±19.86)mm/例。一次手术成功率220例,再次手术成功20例,失败15例。88.9%患者采用右桡及右股动脉路入,11.1%应用双股动脉路入并使用8 F(1 F=0.33 mm)指引导管。术后患者均规律服用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并进行了电话和临床随访6~12个月,其中91.4%LAD CTO病变开通后患者心功能较前改善;86.1%RCA CTO开通后患者自觉症状改善。15例手术失败患者有1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例手术成功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心绞痛症状,行SCA检查示RCA支架100%闭塞,并成功接受二次逆向导丝,手术成功;患者术后无心血管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结论多数正向导丝技术无法完成的冠脉病变,逆向导丝技术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发现及选择那些具有良好侧支循环及逆向通道的冠状动脉CTO病变进行逆向导丝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并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逆向介入途径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主要技术之一,而逆向导丝体外化是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关键。随着延伸导管等新器械的出现及主动迎接技术(AGT)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复杂CTO治疗成功率逐渐升高。本文报道了1例Expressman导引延伸导管辅助AGT成功治疗的冠状动脉CTO患者,以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球囊导丝切割技术在处理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2006—2008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的CTO患者85例,66例成功地施行了PCI。对8例导丝通过后,常规方法球囊无法通过病变,采用了导丝切割技术。结果 85例患者中8例病变运用了导丝球囊切割技术,并有6例获得成功,1例在导丝切割技术未成功后使用Tornus后成功,1例因球囊始终未能通过病变而放弃。结论球囊导丝切割技术对于球囊无法通过的CTO病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初步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使用逆向介入技术时,利用新型国产微抓捕器在冠状动脉内抓捕逆向导丝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自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连续入选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CTO病变使用逆向介入技术时,逆向导丝体外化过程中应用新型国产微抓捕器12例患者。12例患者平均年龄66.8岁,平均CTO病变介入策略预测评分2.3分。12例患者中CTO病变位于右冠状动脉6例、左前降支6例。12例患者均是逆向导丝通过CTO后,由于各种原因逆向导丝反复不能进入正向指引导管内而使用新型国产冠状动脉内抓捕器辅助完成手术。结果利用新型国产微抓捕器在冠状动脉内抓捕逆向导丝平均耗时4.2 min,使用对比剂0 ml,术中术后无冠状动脉血管栓塞、穿孔、破裂、导丝不能松解等与使用新型国产抓捕器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新型国产微抓捕器在冠状动脉内抓捕逆向导丝是安全和高效的,但需要术者有丰富的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验和轻松驾驭相关器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对残端模糊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介入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湘潭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断的84例残端模糊的CTO病变患者。根据是否使用IVUS指导导丝穿刺CTO病变近端纤维帽,将患者分为IVUS组(n=48)和造影组(n=3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CTO病变特点、PCI手术疗效及手术特点。结果:IVUS组的总体手术成功率(93.75%对66.67%)、导丝直接正向通过CTO病变成功率(60.42%对36.11%)均明显高于造影组(P均0.05)。导丝直接正向成功通过CTO病变的患者中,IVUS组使用的导丝数量明显少于造影组[(1.57±0.51)条对(2.54±0.66)条,P0.05]。所有术后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靶病变血管重建、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IVUS指导导丝穿刺残端模糊的CTO病变能提高手术总体成功率及导丝直接正向通过CTO病变成功率,减少导丝在直接正向通过CTO病变中的使用数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冠状动脉闭塞(CTO)患者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可行性和影响因素。方法 136例CTO患者,术前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经桡动脉或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总结靶病变导丝通过率、PCI治疗即刻成功率、手术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术中及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和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36例患者人均CTO病变1.2处,人均置入支架1.3个。闭塞处导丝通过率为89%,PCI即刻成功率为80.9%,手术时间1~5 h,平均2.3 h。术后心绞痛发作显著减少(术前心绞痛均在Ⅱ级及以上,而术后Ⅱ级及以上心绞痛仅占36.3%),心功能明显改善(术前LVEF 0.43±0.08,术后3、6、12个月分别为0.48±0.09、0.53±0.11和0.55±0.10),术中或住院期间无死亡患者,未发生不可救治的严重并发症。结论CTO患者成功PCI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且随着术者技术的成熟和器材改进,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与术者经验、患者全身情况、冠状动脉闭塞时间及闭寒病变的部位及特征、介入器械和手术技巧的合理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与介入途径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塑型导丝在逆向开通复杂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性病变(CTO)中通过侧支循环及闭塞段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18例因血管条件不佳或闭塞段较长正向开通CTO病变失败的患者。分别穿刺双侧股动脉,植入7F鞘管,正向指引导管内采用Runthrough导丝携带130cm微导管于闭塞段处备用,逆向指引导管内采用Runthrough导丝携带150cm微导管至侧支循环内,藉由逆向微导管,分别采用普通软导丝或SION black预塑型导丝尝试通过侧支循环,直至进入靶血管远段真腔内,前送逆向微导管至闭塞段,分别交换为普通硬导丝或Gaia系列预塑型导丝直至成功逆向通过CTO闭塞段,采用微导管对接技术或内膜下寻径技术(CART),促使正向Runthrough导丝至CTO远段真腔内,后续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结果:在18例患者中,SION black及Gaia预塑型导丝表现出良好的通过侧支循环及穿刺闭塞段的能力,减少了手术及曝光时间,术后患者无心包填塞、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SION black及Gaia系列预塑型导丝与非预塑型导丝相比,在通过侧支循环所用时间及闭塞段通过率上均有优异的表现,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应广泛应用于今后逆向开通CTO病变的PCI手术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行逆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资料,探讨逆向技术常见失败原因。方法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使用逆向技术的CTO-PCI患者共47例,其中包括逆向失败组15例,逆向成功组32例。分析其J-CTO评分、成功率和失败率及其原因。结果失败组平均J-CTO评分较高为(2.73±0.6)分,成功组(2.34±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且失败组中J-CTO评分≥3分比例显著高于成功组(80.0%比34.4%,P=0.040),但J-CTO评分2分显著低于成功组(13.3%比59.4%,P=0.030)。右冠状动脉为主要靶血管(36/47,76.6%),逆向侧支中高达91.4%(43/47)的患者选用室间隔支。失败组中CC分级0级显著高于成功组(46.7%比9.4%,P=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失败组中33.3%患者直接使用逆向技术,66.7%患者因前向技术失败转为逆向技术。而成功组中直接逆向为12.5%,前向失败转逆向占87.5%。失败组中反向控制性前向与逆向内膜下寻径(rCART)技术的使用率显著低于成功组(20.0%比65.6%,P=0.005),延长导管使用比例显著低于成功组(6.7%比53.1%,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5例失败患者中逆向导丝不能通过侧支4例(26.7%);逆向导丝未能通过CTO病变5例(33.3%),其中包括2例直接r CART失败,1例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下r CART失败,1例IVUS引导下未能找到CTO开口失败,1例因闭塞段严重钙化导丝未能通过;3例(20.0%)因微导管不能通过CTO病变失败;2例因并发症终止手术,其中包括1例(6.7%)因术中逆向Knuckle导丝后出现心脏压塞终止手术,另1例因间隔支破裂,使用凝胶海绵封堵后失去逆向通路;1例患者因腰椎疾病不能坚持手术。结论逆向CTO-PCI失败主要原因为逆向导丝未能通过CTO病变,逆向导丝不能通过侧支,rCART失败,微导管不能通过CTO病变,手术并发症终止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自制圈套器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逆向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冠状动脉CTO病变逆向介入治疗患者74例,自制圈套器组32例使用自制圈套器辅助完成导丝体外化,无圈套器组42例采用逆向导丝直接进入指引导管完成导丝体外化。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CTO病变特点、导丝体外化时间、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使用自制圈套器组比无圈套器组能更高效地完成导丝体外化[(6.8±1.2)min比(8.9±1.8)min,P<0.001],且成功率更高(100.0%比85.7%,P=0.026)。使用自制圈套器组发生术后心脏压塞1例,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2)。结论 CTO病变的逆向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自制圈套器协助完成逆向导丝体外化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可提高逆向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逆向介入治疗术中导丝和微导管寻径成功后手术未能成功的发生率和预测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310例经逆向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CTO患者。在导丝和微导管寻径成功后,根据最终手术成功与否,将患者分为两组:成功组(n=278)、失败组(n=32)。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手术失败的相关因素和预测因素。结果 10.3%(32/310)患者在导丝和微导管寻径成功后手术未能成功。失败组Werner侧枝循环CC0-1级、病变血管钙化、病变长度20 mm、手术时间、造影剂使用剂量和X线暴露剂量显著高于成功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血管钙化、病变长度20 mm和侧枝迂曲与逆向介入治疗失败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血管钙化是逆向介入治疗失败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逆向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失败的主要预测因素为冠状动脉血管钙化。改善钙化血管处理策略和器械可提高逆向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应用正向技术开通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采用正向技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老年冠状动脉CTO患者301例。根据手术是否成功将患者分为PCI成功组250例及PCI失败组51例。收集并比较入选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特征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SPSS 21.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冠状动脉CTO病变开通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入选患者手术总体成功率83. 1%(250/301)。2组患者在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收缩压、糖尿病、吸烟、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闭塞段扭曲、桥状侧支、闭塞时间分级和CTO靶血管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成功组和失败组在住院期间死亡率[0. 8%(2/250) vs1. 9%(1/51)]、心力衰竭[4. 4%(11/250) vs 3. 9%(2/51)]、术后出血[3. 2%(8/250) vs 3. 9%(2/51)]、脑卒中[0%(0/250)vs 0%(0/51)]及围手术期心肌梗死[4. 0%(10/250) vs 3. 9%(2/51)]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5. 608,95%CI 1. 650~19. 069,P=0. 006)、高收缩压(OR=1. 034,95%CI 1. 004~1. 064,P=0. 024)、急性心肌梗死(AMI)史(OR=7. 213,95%CI 1. 070~48. 645,P=0. 042)、靶血管为左前降支(LAD)(OR=2. 943,95%CI 1. 085~7. 984,P=0. 034)及首先选用Fielder XT导丝(OR=2. 570,95%CI 1. 049~6. 296,P=0. 039)是增加正向技术开通老年冠状动脉CTO病变成功率的有利因素;糖尿病(OR=0. 219,95%CI 0. 086~0. 562,P=0. 002)、既往肾功能不全(OR=0. 336,95%CI 0. 117~0. 967,P=0. 043)、NYHA分级较高(OR=0. 238,95%CI 0. 110~0. 515,P=0. 000)、闭塞段扭曲(OR=0. 130,95%CI 0. 017~0. 969,P=0. 047)及桥状侧支(OR=0. 171,95%CI 0. 046~0. 634,P=0. 008)是降低正向导丝开通老年冠状动脉CTO病变成功率的不利因素。结论既往有AMI史、靶血管为LAD的高收缩压老年女性患者首先选用Fielder XT导丝可增大正向技术开通冠状动脉CTO病变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Gaia系列导丝在慢性完全性闭塞(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对88例CTO患者使用了Gaia系列导丝进行了PCI手术,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收集手术结果、术中并发症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MACE)事件。结果在88例CTO患者中,50例患者的J-CTO评分≥3分,最终手术成功65例(成功率73.9%),使用Gaia系列导丝成功通过病变共50例(成功率56.8%)。Gaia失败组J-CTO评分≥3分、闭塞段长度20 mm、使用股动脉入路以及行对侧造影指导的比例明显高于Gaia成功组。Gaia导丝导致冠状动脉穿孔1例,发生断裂1例,出现导丝严重毁损2例。结论 Gaia系列导丝能够提高复杂CTO病变的成功率,但导丝毁损或断裂的风险应当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8.
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1148例患者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总结慢性完全闭塞(CTO)冠状动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技术及疗效。方法 对1993年6月至2004年12月实施PCI治疗的1148例CTO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特征和PC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涉及CTO靶血管1458支,靶病变1494处,CTO平均闭塞时间(49. 1±31. 6)个月,置入冠状动脉支架1499枚。结果 病例成功率为90 .2% ( 1036 /1148 ),病变成功率为88 。2% (1317 /1494)。随CTO闭塞时间延长,PCI成功率降低,闭塞部位呈刀切状、存在桥侧支、闭塞长度≥15mm的CTO病变PCI成功率降低(P<0. 05)。操作失败112例,其中82 .1%因导丝不能通过CTO病变, 17 .9%因球囊不能跨越病变。术中无死亡病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2例(0. 2% ),术中及术后共发现心包穿孔9例( 0 .8% )全部处理成功。术后住院期间共死亡3例(0 .3% ),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3例(0 .3% ),总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0 .6% (7 /1148)。存活患者出院心绞痛症状缓解率为87. 1%。结论 在技术成熟的心脏中心,PCI治疗CTO病变可获得较高的成功率和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Cross BossTM穿透导管(以下简称Cross Boss)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2015年1~12月20例患者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因CTO病变行PCI时应用了Cross Boss(Boston Scientific,Natick,MA,USA)穿透导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PCI技术成功率和随访12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主要研究终点为PCI技术成功率。结果20例患者共有21处CTO病变入组。应用Cross Boss开通CTO病变,PCI技术成功率为85.7%(18/21),其中2例支架内闭塞型CTO病变全部成功开通,4例既往PCI失败的CTO病变中3例成功开通。应用与未应用Cross Boss的PCI治疗CTO病变的两组间PCI技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7%比75.4%,χ2=2.006,P=0.289)。应用Cross Boss的PCI成功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1±25)min,对比剂使用剂量为(98±22)ml,均显著低于未应用Cross Boss的PCI治疗(均为P<0.05)。围术期PCI相关心肌梗死2例(10.0%)。术后随访12个月,6例发生MACE,总体MACE发生率与未应用Cross Boss的PCI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比16.0%,χ2=2.534,P=0.111)。结论冠状动脉CTO病变PCI术中应用Cross Boss安全、有效,并能减少手术时间和对比剂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时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4月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CTO患者132例,根据PCI时机分为A组70例和B组62例。A组患者于闭塞2~12周行PCI,B组患者于闭塞12周后行PCI。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特殊技术使用率、PCI成功率;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B组,造影剂用量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导丝用量和支架置入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微导管、冠状动脉旋磨使用率及对侧造影、逆向导丝置入者所占比例低于B组(P0.05)。A组患者PCI成功率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PCI相关性心肌梗死和窦部夹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患者MACE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与闭塞12周后行PCI相比,闭塞2~12周行PCI可有效缩短冠状动脉CTO患者手术时间,减少造影剂用量,降低特殊技术使用率,提高PCI成功率,但可能增加MACE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