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发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多发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损伤严重度、感染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关系。方法 测定33例多发伤患者伤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同时评定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值、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计分及记录血常规、血糖、感染、MODS情况。结果 伤后24h,3,7d多发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伤后24h内降钙素原水平与APACHEⅡ计分呈正相关(r=0.601,P〈0.05),发生MODS组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血糖及APACHEⅡ值均明显高于脏器功能正常组(P〈0.05);发生感染前后,降钙素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发伤可引起降钙素原升高,且与损伤严重程度和中性粒细胞、血糖相关;检测降钙素原变化有助于及早发现感染,并可预警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与ARDS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多发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损伤严重度、感染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关系。方法 测定33例多发伤患者伤后第1、3、7天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同时评定ISS值、急性生理学和既往健康评分(APACHEⅡ),并记录感染、ARDS情况。结果 伤后24小时内多发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降钙素原水平与APACHEⅡ计分正相关(rs=0.601,P〈0.05),发生ARDS者降钙素原及APACHEⅡ值均明显高于脏器功能正常组(P〈0.05);发生感染后,降钙素原值显著高于感染前(P〈0.05)。结论 多发伤可引起降钙素原升高,检测降钙素原变化有助于及早发现感染,并可预警AR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变化及其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方法将2007年8月-2008年3月收治的52例多发伤患者根据ISS评分分为轻度创伤组(ISS〈16,n=24)、中度创伤组(16≤ISS〈25,n=15)、重度创伤组(ISS≥25,n=13),同时设对照组(健康志愿者,n=10),分别于创伤后第1、3、6天采集外周血,采用酶学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记录创伤后输血量、第1天输液量,记录感染并发症、SIRS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轻度创伤组伤后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无明显变化,中、重度创伤组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在伤后第1天均明显升高(P〈0.01),且重度创伤组高于中度创伤组(P〈0.01),随后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逐渐下降,中度创伤组在伤后第6天已基本恢复正常(P〉0.05),而重度创伤组伤后第6天仍显著高于正常(P〈0.01)。相关分析表明,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创伤后第1、3,6天分别为r=0.949,r=0.871,r=0.951,P〈0.01);输血量与IFABP及D-乳酸水平呈正相关(创伤后第1、3、6天分别为r=0.562,r=0.534,r=0.465;r=0.507,r=0.468,r=0.312,P〈0.01);IFABP和D-乳酸水平与SIRS发生呈正相关(创伤后第1、3、6天分别为r=0.542,r=0.566,r=0.469;r=0.488,r=0.606,r=0.421,P〈0.01)。结论多发伤患者创伤越重,由失血导致的肠通透性变化越显著,肠屏障功能损害越严重,SIRS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多发伤患者伤后血清高迁移率蛋白-1(HMGB-1)的水平变化,以预测是否发生脏器功能不全(OD)及死亡率。方法测定35例多发伤患者伤后1,3,7d血清的HMGB-1,同时评定OD的发生情况和死亡率。了解HMGB-1水平变化及其与OD和死亡率的相关性并进行预测。结果(1)以是否发生OD分组,多发伤患者两组之间第1天和第3天HMGB—1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4.411,P<0.01,t=5.764,P<0.01)。(2)以死亡或生存分组,多发伤患者两组之间第1,3,7天HMGB-1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创伤后第1,3天HMGB—1水平与OD明显相奖(P<0.01)。(4)以是否发生OD分组,两组之间第1天HMGB-1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50,P<0.01)。第1天HMGB-1与正常者积分吸光度(A)比值≥1.08,OD发生率增加(χ^2=4.000,P<0.05)。第1天HMGB-1与正常者积分吸光度比值≥1.35,OD发生率明显增加(χ^2=6.296,P<0.05)。(5)以是否发生OD分组,两组之间第3天HMGB—1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000,P<0.01)。第3天HMGB—1与正常者积分吸光度比值≥1.35,OD发生率明显增加(χ^2=14.583,P<0.01)。结论伤后第1、3天HMGB-1水平与OD发生率密切相关,可以预测创伤后OD发生,但对创伤后死亡或生存无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创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将27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12例,重伤组(ISS评分〉16分)15例;将27例多发伤患者分为非胃肠功能障碍组6例和胃肠功能障碍组21例;设正常对照组10例,正常对照组采静脉血1次,27例多发伤患者于伤后第1、3天采静脉血2次,应用动态浊度法检测血浆内毒素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轻伤与重伤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在伤后1、3天均明显升高(P〈0.01);重伤组伤后第3天血浆内毒素水平较轻伤组明显升高(P〈0.01);创伤后第3天胃肠功能障碍组与非胃肠功能障碍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差异显著,其内毒素水平与胃肠功能障碍程度相关性显著。结论 严重创伤后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其变化不仅与伤创的严重程度有关还与肠功能障碍密程度密切相关,这种动态变化可能对早期预测创伤后胃肠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创伤后瘦素及其受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创伤后瘦素(leptin)及其受体(oh-R)的变化,初步探讨二者在创伤恢复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7月-2008年3月收治的52位创伤患者依据AIS-ISS评分分为3组:①轻伤组(ISS〈16或AIS≤2,n=21);②重伤组(16≤ISS〈25或AIS=3,n=17);③严重伤组(Iss≥25或AIS〉3,n=14)。以1个月来无感染病史的7位健康人作为对照。采集患者人院第1天(D1)、第3天(D2)、第6天(ID3)以及对照组成员(D0)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瘦素及ob-R水平。结果严重伤组SIRS、MODS、脓毒症发生率均高于重伤组及轻伤组(P〈0.05)。随创伤程度的加重,各时相点瘦素与ob-R水平也随之增高。D1时,重伤组、轻伤组、对照组间瘦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3组均显著低于严重伤组(P〈0.05)。D2时,重伤组和轻伤组瘦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3组均显著低于严重伤组(P〈0.05)。D3时各组间比较结果与D1相同。ob-R水平D1、D2、D3时4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创伤后瘦素及ob-R水平均随创伤程度的加重而增加,测定创伤后瘦素水平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判断创伤程度及预后。与瘦素相比,ob-R的变化持续时间更长,对损伤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与颌面损伤严重度评分(MFISS)进行比较,探讨二者对颌面部损伤严重度评估的可靠性与敏感性。方法应用MFISS和ISS对741例颌面部创伤进行评分,根据不同骨折数目和不同骨折部位分组统计分析。结果单纯颌面部创伤和合并全身其他部位创伤的颌面部创伤组单处骨折、两处骨折与多处骨折患者ISS和MFISS平均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SS对单处骨折与两处骨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MFIS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面部、面中部和面下部创伤患者在单纯颌面部创伤组ISS和MFISS分值与合并全身其他部位损伤的MFISS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全身其他部位损伤的颌面部创伤ISS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S面中部和面下部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组间平均评分接近;MFISS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FISS对颌面部创伤的程度反映较ISS评分系统更具灵敏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多发伤患者心脏肌钙蛋白Ⅰ动态变化与创伤评分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多发伤患者心脏肌钙蛋白Ⅰ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估 (APACHE)Ⅱ及胸部创伤定量的关系。 方法 将 10 8例多发伤患者 ,根据有无合并胸部创伤分为两组 :合并胸部创伤组 76例 ,无合并胸部创伤组 3 2例 ,均进行ISS、APACHEⅡ和胸部简明损伤定级 (AIS)。定期采集两组患者血样品 ,并用微粒子荧光免疫法检测样本心脏肌钙蛋白Ⅰ (cInⅠ )浓度。 结果 动态监测 10 8例多发伤患者中 ,12例血清cInⅠ浓度时间曲线呈单峰陡降型 ,13例为单峰缓降型 ,6例为双峰型。在一定范围内 ,不论有无合并胸部创伤 ,血清cInⅠ峰值与ISS值呈一定相关性 (r =0 .676,P <0 .0 1) ;对合并有胸部创伤患者分重度胸部创伤组 (AIS≥ 3 )与轻、中度胸部创伤组 (AIS <3 )进一步研究发现 ,两组cInⅠ峰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对多发伤患者以APACHEⅡ≥ 15为危重组、APACHEⅡ <15为普通组分组研究显示 ,两组患者血清cInⅠ升高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进一步比较单峰型血清cInⅠ浓度时间曲线的APACHEⅡ分值与双峰型的APACHEⅡ分值 ,显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多发伤患者血清cInⅠ浓度 -时间曲线大致有三种特征 ,即单峰陡降型、单峰缓降型、双  相似文献   

9.
动态APACHEⅡ评分在严重烧伤休克期补液中的评估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evaluationⅡ,APACHEⅡ)系统评估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的质和量,并判断疗效和预后。方法观察145例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进行伤后48h动态APACHEⅡ评分及临床对比。结果145例患者中死亡7例,APACHEⅡ分值为(60.65±9.30)分;病情较重自动出院9例,APACHEⅡ分值为(40.51±7.55)分;存活129例,APACHEⅡ分值为(15.87±8.80)分,存活组与死亡组以及自动出院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死亡率与APACHEⅡ分值呈显著正相关。随着伤后时间的延长,APACHEⅡ评分逐渐升高。结论应用APACHEⅡ系统进行烧伤早期治疗的评估,比单纯应用烧伤严重程度分类法更能正确地反映烧伤病人的全身情况,有利于指导对烧伤病人的综合治疗并预测其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创伤性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后血清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 -1)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与MOD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以及其对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预警作用. 方法 测定10例正常人与40例ALI患者伤后第1,4,7天的血清HMGB -1水平.根据MODS的诊断标准,将损伤组分为两组:MODS组13例,非MODS组27例.同时评定其MODS、APACHEⅡ分值. 结果 组间比较:非MODS组第1,4,7天HMGB -1水平的表达均高于MODS组(P<0.05);非MODS组HMGB -1水平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低于MODS组.组内比较:非MODS组第4天HMGB -1水平的表达明显高于第1天(P<0.01),第7天较第4天明显降低(P<0.01),甚至低于第1天.MODS组血清HMGB -1水平的表达显著升高,并延续数天,第7天较第4天有所降低,但仍高于第1天.伤后第1,4,7天MODS评分随HMGB -1水平的动态变化差异明显.伤后第1,4,7天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HMGB -1水平的表达与MODS评分、APACHEⅡ评分显著相关. 结论 (1)HMGB -1在ALI患者中呈高表达,其作为晚期炎症介质参与炎性反应往往升高较晚,且持续时间较长.(2)HMGB -1水平变化与并发MODS密切相关.(3)常规检测血清HMGB -1水平并联合评定MODS、APACHEⅡ评分有助于对创伤后脏器功能不全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清及内毒素对巨噬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将带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NF-κB重组质粒转染至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24小时后用创伤或正常血清、创伤或正常血清+内毒素(LPS)刺激该细胞6小时。本研究分4组:20例正常人外周血清为正常血清组,2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1、3、7天外周血清为创伤血清组,同时设正常血清+内毒素组,创伤血清+内毒素组。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分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的活性。结果 各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的检测结果:创伤血清组、正常血清+LPS组和创伤血清+LPS组均显著高于正常血清组(P〈0.01),创伤血清+LPS组也显著高于创伤血清组和正常血清+LPS组(P〈0.01)。创伤血清组和创伤血清+内毒素组伤后1天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明显增高,伤后3天达高峰,伤后7天降低,但仍高于正常水平。创伤后并发器官损害病人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显著高于无器官损害者,其死亡率也较高。结论 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清及内毒素刺激可明显增强巨噬细胞NF-κB活性。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检测可早期预测严重多发伤后的脏器功能不全或MOD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为基础的ISS与胸部创伤救治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AIS-98最新修订本对我院1995年1月-2005年6月救治的3057例胸部创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治愈率93.8%(2866/3057),病死率6.2%(191/3057)。死亡组ISS、GCS、修正创伤评分(RTS)、国人创伤严重度特征评分[ASCOT_CHINA]_生存概率(Ps)、创伤与损伤严重度评分(TRISS)_Ps、ASCOT_Ps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穿透伤病死率11.4%(75/655),显著高于钝性伤4.8%(116/2402)(P〈0.01),穿透伤组ISS值显著高于钝性伤组,但穿透伤组TRISS_Ps、ASCOT_Ps和ASCOT_CHINA_Ps明显低于钝性伤组。ISS值越高,RTS值越低,ASCOT_CHINA_Ps越低,病死率越高。ISSt〉20,病死率高达7.2%-28.8%;RTS≤6,病死率高达52.7%以上。TRISS和ASCOT准确性、特异性高,生存误判低,而ASCOT-CHINA灵敏度高,死亡误判低。结论以AIS-98为基础的ISS、TRISS、ASCOT、ASCOT_CHINA_Ps等方法评价胸部创伤或胸伤合并多发伤的严重度及其结局预测是可行的,TRISS、ASCOT和ASCOT_CHINA_Ps的各项预测性指标以及误判性指标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应用加鱼油的肠外营养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含量变化的影响及治疗作用。方法2007年8月~2008年3月全军战创伤中心收治的26例多发伤随机分为鱼油组和常规组,每组13例。按等氮等热量的肠外营养方式给药,常规组脂肪采用大豆油1.2g/(kg·d);鱼油组脂肪采用大豆油1.0g/(kg·d)加鱼油0.2g/(kg·d),均连续使用5天。分别于伤后及用药后第3天、第6天抽取患者肘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CRP、MIF的浓度。结果多发伤组血清CRP、MIF含量较对照组升高非常显著(P〈0.01);经治疗,鱼油组和常规组血清CRP、MIF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用药后第3天开始,鱼油组血清CRP含量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血清MIF含量较常规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多发伤患者应用ω-3鱼油脂肪乳能够显著降低外周血中CRP、MIF水平,有效降低多发伤后炎症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 PCT)、C反应蛋白( CRP)联合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Ⅱ)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65例我院于2011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第1、3、5d血清PCT、CRP水平并进行APACHEⅡ评分,按照治疗过程中有无发生MODS,将患者分为非MODS组和MODS组,并与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清PCT、CR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在伤后早期明显升高( P<0.05);与非MODS组比较, MODS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动态监测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清PCT、CR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能更早地预测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大鼠中度脊髓损伤后两种后肢行为学评估标准进行评价。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损伤组。损伤组采用Alleng打击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术后1、3、7、14、21天分别采用Tarlov评分和BBB(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评分对两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大鼠BBB评分值在伤后各时间点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Tarlov评分值在伤后各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只在1、3、7天时差异才非常显著(P〈0.01);评分值按百分制换算后,假手术组大鼠两组评分值之间的一致性较好,仅在伤后7天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损伤组大鼠两组评分值之间的差异较大,伤后1、3、7天时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BBB评分的敏感性和区分度优于Tarlov评分,能更准确、客观地反映大鼠中度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7例创伤患者入院后0h、24h、7d血清EpoR水平,并记录对应生理指标(白细胞、血红蛋白、血糖),同时记录所有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及28d预后。根据损伤类型将患者分为脑损伤组和休克组,根据28d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血清EpoR浓度的动态变化及组间差异。同时分析患者各时间点血清EpoR浓度变化与入院后0h的ISS、APACHEⅡ评分及生理指标(白细胞、血红蛋白、血糖)的相关性。结果脑损伤组与休克组血清EpoR浓度均为24h升至高峰,7d时仍维持在显著升高水平;休克组的血清EpoR浓度在24h、7d时间点均明显高于脑损伤组;中、重度脑损伤组血清EpoR浓度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死亡组7d EpoR浓度仍维持较高水平;死亡组血清EpoR浓度在0h、24h、7d均显著高于存活组。血清EpoR浓度在各时间点与ISS、APACHEⅡ评分、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在0、24h与白细胞水平呈正相关,在7d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EpoR可作为评价创伤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可反映病情的变化趋势,对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大鼠烫伤延迟复苏模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9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伤组(n=32)、烫伤组(n=32)和丙酮酸乙酯(EP)治疗组(n=32),分别于伤后1、3、5、7天活杀动物。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血浆中HMGB1含量,采用噻唑蓝法和ELISA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培养上清中白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浓度。结果与假伤组相比,烫伤后1、3、5天大鼠血浆HMGB1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同时,脾淋巴细胞对丝裂原刺激的增殖反应在伤后1~7天明显受抑制(P〈0.05);伤后1、3天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L-4水平明显增加(P〈0.05),而伤后7天IFN-γ含量显著降低(P〈0.05)。给予丙酮酸乙酯(EP)治疗组1、3、5天血浆HMGB1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并明显减轻伤后1~7天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状态,同时提高IFN-γ水平(P〈0.05),而IL4水平在伤后1、3天显著降低(P〈0.05)。结论HMGB1对烫伤大鼠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显著影响,它参与了烫伤延迟复苏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在救治严重创伤患者的相关指标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科在2002~2007年行气管切开术的293例严重创伤患者(ISS评分≥25分),伤后1周内行气管切开术为早期组,〉1周为晚期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早期组使用机械通气时问(9.83±1.37)天,晚期组(19.28±1.65)天(P〈0.01);早期组在ICU治疗时间(13.94±1.25)天,晚期组(24.32±1.51)天(P〈0.01);早期组总住院时间(78.17±12.32)天,晚期组(83.53±10.26)天(P〉0.05);早期组肺部感染率16.4%,晚期组17.1%(P〉0.05);早期组死亡率21.2%,晚期组18.3%(P〉0.05)。结论在救治严重创伤患者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适时早期选择气管切开术,可缩短患者使用机械通气的时问和在ICU的治疗时间,但在肺部感染率、总住院时间以及死亡率上,时机选择的早晚则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邓志云  何效东  赵晓雷  崔泉  杨毅 《人民军医》2014,(10):1087-1089
目的: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SAP 64例,随机分为CRRT组(观察组)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包括液体复苏、禁食、制酸、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抗感染及对症、静脉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CRRT,分别于入院时、第1天、第4天、第7天和第10天抽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采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表Ⅱ(APACHEⅡ)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第4天、第7天、第10天TNF-α和内毒素水平均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第7天、第10天IL-6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第10天IL-1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4天、第7天、第10天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RRT能有效降低SAP患者血清中TNF-α和内毒素水平,下调IL-6和IL-18的表达和合成,减轻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和维护内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烫伤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脾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10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7)、假伤组(n=32)、烫伤组(n=32)和丙酮酸乙酯(EP)液(3.23mg/ml)治疗组(n=32),后3组分别在伤后第1、3、5、7天活杀,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血浆HMGB1水平,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大鼠烫伤后1、3、5天血浆HMGB1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假伤组比较,烫伤后1、3天G1期淋巴细胞明显增加,同时G2+S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EP组,伤后第1天G,期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P〈0.05),G2+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结论HMGB1对严重烫伤后脾淋巴细胞周期具有明显影响,参与了烧伤延迟复苏后免疫功能紊乱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