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静脉应用乌司他丁对术后早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影响。资料和方法24例OPCABG患者随机分为2组:乌司他丁组(u组,n=12),对照组(C组,n=12)。U组在麻醉诱导后开始恒速静脉泵人乌司他丁6000U/kg,30min输入完毕,然后以1000U·kg-1·h-1静脉泵人。C组:同样方法输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T1)、术毕(T2)、术后dh(T3)、8h(T4)、20h(T5)抽取静脉血,采用ELISSA法测定血浆IL-6、IL-10浓度。计算各时间点SIRS得分,取最高SIRS评分作为该患者的SIRS得分,如果评分≥2,记为1例SIRS病例。结果与基础值比较,C组IL-6、IL-10水平分别在1、3、T4和T3、T5显著升高,u组IL-6、IL-10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C组相比,U组IL-6水平在T3,T4明显降低,IL—10水平在T3,T5显著降低(P〈0.05);U组SIRS评分及发生例数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OPCABG术中静脉应用乌司他丁能降低术后SIRS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术后血浆IL-6,IL-10水平并维持在较低水平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梗死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129例首次AMI患者,按既往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3组:A组44例,梗死前无心绞痛史;B组40例,梗死前1个月内有心绞痛,且梗死前48h内至少有一次典型心绞痛发作;C组45例,梗死1个月前有心绞痛;监测心肌梗死后12~19个月的左室功能。结果:①C组患者双支以上血管病变多于A组和B组(P〈0.05);②CK-MB峰值水平B组患者低于A组患者和C组患者(P〈0.01);③组内比较,所有患者LVDd均降低(P〈0.05),B组患者LVEF增高(P〈0.01),A组和B组患者E/A增高(P〈0.05);组间比较,B组患者LVEDd低于A组(P〈0.05),B组患者LVEF、E/A均高于A组和C组患者(P〈0.01);④于3组患者中,梗死后主要心脏事件(除外严重心律失常)B组最少,C组最多(P〈0.05~〈0.01)。结论:梗死前1个月内心绞痛可保护梗死后近期与远期左心室功能、降低梗死后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心肺复苏术(CPR)后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6只)、CPR组(12只)、胰岛素组(12只)。经食管超速起搏诱发心室颤动6min后行CPR。大鼠自主循环恢复后10min,胰岛素组于左侧脑室内注射12.5μl(1U)普通胰岛素,对照组和CPR组注射等量等渗盐水。在不同时间点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价大鼠神经功能,应用TUNEL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在CPR前后监测大鼠血糖。结果①CPR后大鼠NDS评分结果:对照组大鼠在各时间点NDS评分无差异;CPR后24、48、72h,CPR组和胰岛素组的N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CPR后7d,三组大鼠N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R后24h,胰岛素组NDS评分高于CPR组(P〈0.01)。组内比较,CPR组大鼠复苏后24h的NDS评分最低,此后评分逐渐升高;胰岛素组复苏后48h的NDS最低,此后评分逐渐升高。②CPR组海马CA1区凋亡神经元(124.8±17.4)高于对照组(5.1±3.2,P〈0.01)和胰岛素组(92.8±7.5,P〈0.05);胰岛素组凋亡神经元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相关性分析:24、72h的NDS评分与凋亡神经元计数呈负相关(r=-0.893,P=0.030;r=-0.767,P=0.026)。④CPR前后不同时间点,CPR组与胰岛素组的静脉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可能通过抑制CPR后大鼠海马CAI区神经元的凋亡,达到其保护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地塞米松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心肺脑复苏早期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脑组织IL-1β、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心肺脑复苏(CPCR)组、地塞米松组、乌司他丁组、乌司他丁+地塞米松组,每组各8只大鼠。采用夹闭气管法建立大鼠心肺脑复苏模型。于自主呼吸循环恢复后2h,采用干湿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脑组织IL-1β和外周血TNF-α水平。结果①脑组织含水量:CPCR组为(80.4±2.0)%,较对照组(76.7±1.3)%显著增加(P〈0.01);乌司他丁组、地塞米松组、乌司他丁+地塞米松组,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CPCR组显著减少(P〈0.01)。②脑组织IL-1β含量:CPCR组为(0.235±0.051)ng/mg,较对照组(0.108±0.020)ng/mg明显增高(P〈0.01);地塞米松组、乌司他丁组与CPC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乌司他丁+地塞米松组IL-1β含量为(Q(365±Q021)ng/mg,明显低于CPCR组(0.235±0.051)ng/mg(P〈0.001)。③外周血TNF-α水平:CPCR组为(3.07±0.74)ng/ml,较对照组(1.03±0.51)ng/ml明显增高(P〈0.01);乌司他丁组、地塞米松组、乌司他丁+地塞米松组均比CPCR组显著降低(P〈0.01),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CR早期即可发生脑水肿,脑组织IL-1β及外周血TNF-α水平显著增加;应用乌司他丁、地塞米松能有效降低脑组织含水量、IL-1β和外周血中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化疗及放化疗期间恶性肿瘤患者出现心慌、心悸等症状时心电图的改变。方法对尚未治疗组(A组)、化疗组(B组)及放化疗组(C组)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心慌、心悸等症状时作24h动态心电图(DCG),对其心率、期前收缩、异位心动过速及ST—T改变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4h最高心率、最低心率、平均心率及24h总心率,B、c组与A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及O.001)。B与C组间平均心率、24h总心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最高心率、最低心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100次/24h房性及室性期前收缩,A与B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与C组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与C组间房性期前收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室性期前收缩无显著性差异(P〉0.05)。A与B及A与C组间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B与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性心动过速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与C组间ST—T改变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A与B及B与C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化疗、放疗对心脏具有一定毒性作用,联合放化疗可加重二者的毒性作用。动态心电图可作为在化疗、放化疗时,对有症状性肿瘤患者的心脏毒性作用最简捷的监测方法,有利于临床医生及时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和金水宝胶囊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75mg组(A组)、厄贝沙坦150mg组(B组)及厄贝沙坦150mg联合金水宝胶囊组(C组),每组20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UTP/24h)、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脂(Lipids)、N-乙酰-B—D葡萄糖苷酶(NA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的血压在治疗后均有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患者治疗后UTP/24h均有下降(P〈0.05),C组下降最为明显,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和B组治疗后Scr、BUN、NAG无明显改变(P〉0.05),与A组和B组比较,C组在治疗后Scr、BUN、NAG下降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A、B组治疗后TG、TC、LDL-C、HDL—C均无明显变化(P〉0.05),C组治疗后TG、TC、LDL-C下降,HDL-C升高(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金水宝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能有效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显著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放置胰管支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ERCP胆总管取石术后胰腺炎(PEP)的预防作用。方法20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抽取的随机顺序号均分成4组,分别接受单纯放置胰管支架预防PEP(A组)、单纯使用NSAIDs(帕瑞昔布钠)预防PEP(B组)、放置胰管支架联合应用帕瑞昔布钠预防PEP(C组)和常规ERCP无预防PEP措施(D组)。术前及术后4、24、48h,检测血清淀粉酶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腹痛程度进行评分。统计术后48h高淀粉酶血症和PEP发生率。结果(1)术后48h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A组、B组和C组分别为6%(3/50)、6%(3/50)和4%(2/50),均明显低于D组的22%(11/50)(P〈0.05)。(2)术后48hPEP发生率:A组和C组均为2%(1/50),明显低于D组的10%(5/50)(P〈0.05);B组为4%(2/50),但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疼痛程度VAS评分:术后4、24和48h各组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B组术后4、24和48h均明显低于D组(P〈0.05);A组和c组仅术后4h明显低于D组(P〈0.05),术后24h和48h虽低于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CRP水平:术后4、24和48h各组检测值均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B组和C组术后4、24和48h均明显低于D组(P〈0.05);A组术后4h和24h均明显低于D组(P〈0.05),术后48h虽低于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预防性胰管支架和NSAIDs均可明显减少ERCP胆总管取石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且单纯预防性放置胰管支架和联合使用NSAIDs均可减少PEP的发生。(2)预防性胰管支架、NSAIDs或二者联合使用均可减轻ERCP胆总管取石术后患者的疼痛和炎症反应,而以单纯使用NSAIDs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复合血凝酶在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乌司他丁复合血凝酶组(A组)、乌司他丁组(B组)、血凝酶组(C组)及对照组(D组),每组各20例。分别于全身肝素化前(T1)、肝素中和后10min(T2)、术后12h(T3)取颈内静脉血测定血小板数(PLT)和凝血三项(PT、aPTT、Fb),观察术后6h、24h胸腔引流量及总量。结果各组一般资料及肝素化前的PLT、凝血三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T2、T3时PLT和Fb较T1时减少,PT、aPTT较T1时延长;A、B、C三组在T2、T3时的PLT及Fb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T]时A组PLT为(145.7±51.3)×10^9/L,Fb为(3.97±1.1)g/L;B组PLT为(131.4±46.7)×10^9/L,Fb为(3.21±0.13)g/L;C组PLT为(133.1±41.7)×10^9/L,Fb为(3.17±0.15)g/L;对照组PLT为(105.4±65.8)×10^9/L,Fb为(22.58±0.17)g/L],A组增高更明显(P〈0.05);A、B、C三组在T2、T3时PT及aPTT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T3时A组PT为(17.7±1.4)s,aPTT为(41±6)s;B组PT为(22.1±1.5)s,aPTT为(48±8)s;C组PT为(23.3±0.8)S,aPTT为(47±3)s;对照组PT为(26.9±1.6)s,aPTT为(57±8)s],A组缩短更明显(P〈0.05);A、B、C组术后6h、24h引流量及总量少于对照组(JP〈0.05)[A组术后引流总量为(573±89)ml,B组为(784±87)ml,C组为(796±89)ml,对照组术后引流总量为(1256±114)ml]。A组引流量及总量少于B、C两组,B组与C组术后6h、24h引流量及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凝血酶对凝血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两者复合使用对凝血功能有更好地保护作用,可减轻术后非外科性出血,减少输血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给予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成功患者血清可溶性ST2(soluble ST2, sST2)、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在不同时间水平的变化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择160 例CPR患者,采用 ELISA 法检测患者CPR后即刻、24h、48-72h的血清sST2水平,根据血清sST2升高时间分为3组,A组(sST2低水平组):CPR后即刻、24h、48-72h血清sST2水平一直小于200ug/L, B组(sST2高水平组):CPR后24h、48-72h血清sST2水平持续升高,且一直大于200ug/L;C组(sST2升高下降组): CPR后24h、48-72h sST2水平持续升高,但48-72h较24h时降低。同时检测每个时间点血清NT-proBNP的水平。三组患者分别随访CPR后6个月死亡情况。 结果 sST2和NT-proBNP具有交互作用(P<0.05)。sST2高表达组(>200ug/L)、NT-proBNP高表达组(>400pg/ml)患者死亡率均高于sST2、NT-proBNP低表达组(P <0 .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高于B组(χ2 = 13.476 P = 0.001),A组和C组6个月生存率无差异(χ2 = 2.385 P = 0.086),B组6个月生存率较C组生存率低(χ2 = 7.347 P = 0.008)。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及乌司他丁干预时B淋巴细胞、IgG、IgM、IgA的变化。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F组),SAP组及药物治疗组(W组)。SAP组及W组大鼠经胰管注入5%牛磺胆酸钠0.11ml/100g,制备SAP大鼠模型,W组大鼠开腹后轻轻翻动胰腺后关腹。然后W组经颈静脉给予乌司他丁1000U/100g,F组及SAP组颈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ml/100g。检测术后1、2、6、12.24h血B淋巴细胞百分比率及血清IgG、IgM、IgA含量及乌司他丁干预时的变化。结果SAP时B淋巴细胞百分比率、IgG、IgM、IgA含量明显降低(P〈0.01);乌司他丁6h治疗组的B淋巴细胞百分比率及IgG、IgM、IgA含量均分别明显升高(P〈0.01或P〈0.05)。结论SAP时大鼠体液免疫功能减退,乌司他丁可明显提高SAP大鼠体液免疫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聚停心肺复苏(CPR)成功患者血清B型钠尿肽(BNP)与肌钙蛋白Ⅰ(c Tn I)水平的变化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60例患者CPR后即刻、3、12、24 h血清BNP与c Tn I水平,根据血清BNP水平分为3组,A组:血清BNP水平一直200 pg/m L,B组:CPR后即刻血清BNP200 pg/m L,3h和12~24 h血清BNP水平持续升高,且一直200 pg/m L;C组:CPR后3 h和12~24 h血清BNP水平升高,但12~24 h较3 h时降低。随访患者6个月后的死亡情况。结果:B和C组CPR后12~24 h c Tn I水平较3 h高(P0.05)。B组CPR后12~24 h c Tn I水平较A组和C组高(均P0.05),C组高于A组(P0.05)。A组和C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高于B组(均P0.01)。结论:血清BNP与c Tn I联合检测能较好地预测CPR患者的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在不同时间窗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连续入我院行直接PCI的AMI患者95例。按行直接PCI时间分为:AMI后A组(〈6h)45例,B组(6-12h)15例和C组(〉12h)35例。分别比较A、B、C三组的术后心衰发生率、总死亡率。于PCI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结果住院和随访期间,A组的术后心衰发生率、总死亡率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而B组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A组的LVEF(%)(57.51±6.9)明显高于B组(52.25±4.27)和C组(47.75±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45.89±4.23)明显低于B组(49.0±3.1)和C组(52.4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行PCI术时间越早,患者心功能恢复效果越好,心衰发生率、左室重构和死亡率越低。  相似文献   

13.
早期应用甘露醇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应用甘露醇对继续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各30例,其中A组患者24h内接受常规量甘露醇250ml治疗,静脉点滴,1次/(8—12)h;B组24h内接受半常规量甘露醇125ml治疗,静脉点滴,1次/(8—12)h;C组24h内仅应用呋塞米20-40mg,静推,1杉(6—12)h。观察3组患者血肿扩大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A组与B、C组血肿扩大情况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组与B、C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24h内不适当应用甘露醇可增加早期血肿发生率,从而加重病情。半常规量则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对急性重症放射性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8例急性重症放射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14例,A组用乌司他丁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B组单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呼吸频率、肺部罗音、肺部CT、C反应蛋白(CRP)、氧合指数(0I)、血糖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咳嗽程度、呼吸频率、肺部罗音等症状及肺部CT、OI、血CRP等指标较前均有改善(P均〈0.05),且A组较B组改善明显(P均〈0.05)。结论乌司他丁对急性重症放射性肺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与甲基强的松龙合用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肠道屏障功能(IBF)的改变,并探讨丹参对IBF的保护作用。[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模型(B)组、丹参治疗(C)组,每组12只,分别于实验12周末处死动物,检测肠道细菌易位率、肠黏膜通透性,同时观察肝脏生化、肝脏和末段回肠黏膜病理学改变。[结果]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肠道细菌易位率B组显著高于A、C组(均P〈0.05),A、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黏膜通透性A组显著低于B、C组(均P〈0.05),C组显著低于B组(P〈0.05);末段回肠病理损伤B组显著重于A、C组(均P〈0.05),C组显著重于A组(P〈0.05)。[结论]大鼠酒精性肝损伤伴有IBF改变,丹参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及IBF具有双重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体冷血停跳液保护未成熟心肌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自体冷血停跳液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中保护未成熟心肌的价值。方法婴幼儿(体重≤8k)非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30例,随机分为自体冷血(A组)、冷血(B组)和晶体(C组)停跳液组,每组10例。分别于术前,术毕,术后24、48h经桡动脉抽血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术中记录复跳时间、室颤发生率和自动复跳率,术后监测心脏指数(CI)。结果术后cTnI和CK—MB明显升高,以后逐渐下降,同组手术前、后比较,cTnI术毕明显升高(P〈0.01),CK—MB术后24h达到高峰(P〈0.05、P〈0.01)。A组与B组、C组比较,复跳时间、cTnI和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IA组优于B和C组;室颤发生率和自动复跳率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复跳时间和cTn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B组优于C组。结论自体冷血停跳液优于冷血和晶体停跳液,对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保护未成熟心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刚地弓形虫致BALB/c小鼠受精卵发育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刚地弓形虫感染是否影响小鼠受精卵的发育及卵裂,探讨刚地弓形虫对胚胎发育的毒性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未染虫对照A组和染虫B—E组,A组每只腹腔注射PBS0.2ml;B—E组每只依次腹腔注射刚地弓形虫速殖子25、50、100、200个,注射体积均为0.2ml。染虫3d,使小鼠超排、合笼,查阴栓,将查获阴栓的各组小鼠再随机分为A1-A3、B1-B3、C1-C3、D1-D3和E1-E3组,观察各组小鼠受精卵于受精24、48和72h后的卯裂情况。结果染虫B组与对照A组各项指标均无差异。染虫C~E组小鼠受精24、48h回收的胚胎总数、受精卵百分率均小于A组(P〈0.05),而在受精72h后,C组与A组无差异,D、E组小于A组(P〈0.05);在受精24h后,1-C胚率比对照A组高(P〈0.05),2-C胚率则比A组低(P〈0.05);在受精48h后,桑椹胚率低于A组(P〈0.05);72h后囊胚率低于A组(P〈0.05),而发育延迟胚率和退化胚率在受精48、72h后则都高于A组(P〈0.05)。结论刚地弓形虫对小鼠受精卯的发育具有-定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将发病12h内的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为ST段凹面抬高(A组)和ST段凸面抬高(B组)两组,观察两组心肌酶峰值、出现Q波和ST段抬高导联数,发病4周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侧支循环情况、心肌梗死前24h心绞痛,以及发病半年时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心肌酶峰值、Q波和ST段抬高导联数及半年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梗死前24h心绞痛发生率和LVEF高于B组(P〈0.05),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好于B组(P〈0.05)。提示与ST段凸面抬高的前壁AMI比较,ST段凹面抬高患者的心肌梗死范围小,心功能恢复和远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插入式腹部加压心肺复苏( ICA-CPR)对兔脑损伤的影响,为临床合理应用ICA-CPR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2-07-05—08-20进行,实验动物为雄性日本大耳白兔18只,随机分为A、 B、 C、 D、 E、 F组,每组3只,每组兔分别编号为1、2、3。采用改良窒息法制备兔心搏骤停模型,心搏骤停后5 min, A、 B、 C组兔分别接受160次/min、200次/min、240次/min按压频率的常规CPR, D、 E、 F组兔分别接受160次/min、200次/min、240次/min按压频率的IAC-CPR。分别于实验开始后0、6、24、48、72 h采血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实验开始后0 h,各组兔血清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开始后6、24、48、72 h各组兔血清NSE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24 h时F组与C组外,相同时点、相同按压频率下,施行IAC-CPR兔血清NSE水平均低于施行常规CPR兔( P<0.05)。结论 IAC-CPR较常规CPR能更好地减少兔脑损伤,其最佳按压频率为240次/min。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插入式腹部加压心肺复苏( ICA-CPR)对兔脑损伤的影响,为临床合理应用ICA-CPR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2-07-05—08-20进行,实验动物为雄性日本大耳白兔18只,随机分为A、 B、 C、 D、 E、 F组,每组3只,每组兔分别编号为1、2、3。采用改良窒息法制备兔心搏骤停模型,心搏骤停后5 min,A、B、C组兔分别接受160次/min、200次/min、240次/min按压频率的常规CPR, D、 E、 F组兔分别接受160次/min、200次/min、240次/min按压频率的IAC-CPR。分别于实验开始后0、6、24、48、72 h采血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实验开始后0 h,各组兔血清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开始后6、24、48、72 h各组兔血清NSE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24 h时F组与C组外,相同时点、相同按压频率下,施行IAC-CPR兔血清NSE水平均低于施行常规CPR兔( P<0.05)。结论 IAC-CPR较常规CPR能更好地减少兔脑损伤,其最佳按压频率为240次/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