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如今延长溶栓时间窗、减轻再灌注损伤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亟待解决的的问题,缺血后适应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故成为研究的热点。缺血后适应通常指的是在组织缺血/再灌注之后进行的一系列短暂血管闭塞/血管再灌注,诱导组织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内源性保护作用,减少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该文将综述缺血后适应脑保护的基本机制:减少缺血再灌注后脑血流的改变,减少氧化应激产物的产生,抗炎,相关信号传导通路改变。  相似文献   

2.
脑缺血/再灌注可以导致严重的血脑屏障损伤,进而加重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因此,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损伤既是损伤的结果,也是进一步触发脑组织损伤的原因,它是脑缺血级联反应的重要病理过程。缺血后适应已成为国内外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缺血后适应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缺血后适应对不同动物多种器官缺血/再灌注均有抗损伤作用,尤其可有效保护血脑屏障的完整性,降低其通透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球囊垫扎法制作大鼠在体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利用球囊反复抽瘪-充盈方法观察缺血后适应.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适应组,每组12只.于再灌注末处死大鼠,分别测定心功能参数、血浆心肌酶、细胞凋亡指数和心肌梗死范围;Western blot 法测定Bcl-2、Bax、Caspase-3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缺血后适应组心功能参数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改善(P<0.01);血浆心肌酶谱、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心肌梗死范围比缺血再灌注组减少(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心肌组织中Bcl-2表达升高,Bax及Caspase-3表达降低(P<0.01).结论:缺血后适应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缺血心肌细胞凋亡,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激活RIS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无创性肢体缺血后适应(RPOC)是否具有减轻大鼠心梗后再灌注时心肌损伤的作用.方法 所有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L/R)、再灌注前冠脉缺血后适应组(CPOC)和再灌注同时无创性肢体缺血后适应组(RPOC).观察再灌注期间心电、心肌缺血范围(AAR)、心肌梗死范围(IA)、梗死范...  相似文献   

5.
金欢胜  吴雄飞  金锡御  倪兵 《重庆医学》2006,35(16):1463-1464,1467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对肾脏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3个循环的2min缺血加5min再灌注缺血预适应模型,免疫组化观察在体肾脏HSP70的表达.结果 缺血预适应后肾脏HSP70的表达显著升高.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升高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脏HSP70的表达,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6.
缺血后适应是组织、器官缺血后,在长时间的再灌注之前,给予一次或多次反复短暂的再灌注停灌注,以期达到减轻组织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目的。对其发现过程、可能机制及在肠道损伤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MG53在下肢远程缺血预适应保护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开胸阻断左侧肺门进行缺血1h后再灌注1h建立.下肢远程缺血预适应模型是在进行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前0.5h阻断左侧股动脉血流5 min,然后再灌注5 min,重复3个循环来实现的.将60只10 ~ 12周龄SD大鼠[雌雄各半,体质量(235±15)g]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3组(n=20):假手术组(sham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下肢远程缺血预适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RIP组).将24只8~12周龄MG53敲除小鼠[雌雄各半,体质量(27.5±2.5)g]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2组(n=12),即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下肢远程缺血预适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RIP组).在缺血及再灌注时间结束后,观察动脉氧分压、计算肺组织湿干比(W/D),通过Western blot检测3组之间肺组织上MG53蛋白表达量的改变,并记录其生存情况.结果 对SD大鼠,在进行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其血氧分压降低到(46.60±5.94) mmHg,而下肢远程缺血预适应能显著改善肺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其血氧分压恢复至(73.40 ±5.94)mmHg(P <0.05),同时对反映肺组织水肿程度的W/D值、生存情况都有显著的改善,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到RIP组肺组织上MG53蛋白的表达量(2.03 50.53)较IR组(0.79±0.17)显著增加(P<0.05).在MG53敲除小鼠上,下肢远程缺血预适应组的血氧分压(48.20±12.15) mmHg较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45.60±10.53) mmHg并未得到改善,同时也不能改善肺组织的水肿情况.结论 MG53参与了下肢远程缺血预适应对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川芎嗪和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和川芎嗪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效应,及其与ERK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预适应+缺血再灌注组、川芎嗪+缺血再灌注组、预适应+川芎嗪+缺血再灌注组,采用预适应川芎嗪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各组动物待观察到预定时间后,处死大鼠,进行HE常规染色观察大脑皮层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SP法检测p-ERK的表达。结果①组织学检查显示预适应与川芎嗪均可使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变减轻,而预适应联合川芎嗪使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显著减轻,细胞基本完好,未见明显损害。②缺血再灌注组p-ERK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高于照组(P〈0.01),预适应+缺血再灌注组、川芎嗪+缺血再灌注组、预适应+川芎嗪+缺血再灌注组p-ERK阳性表达细胞数均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预适应+川芎嗪+缺血再灌注组p-ERK阳性表达数低于预适应+缺血再灌注组、川芎嗪+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①预适应和川芎嗪干预均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②川芎嗪和预适应对脑保护有协同作用。③上述保护作用均与ERK有关。  相似文献   

9.
远隔缺血后适应是指通过对远隔器官实施短暂的非致死性缺血再灌注处理,从而减轻对缺血敏感器官(心、脑、肾等)缺血后再灌注的损伤。由于缺血时间发生无法预测,因此,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减轻心、脑、肾等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技术是远隔缺血后适应。本文就远隔缺血后适应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综述,为临床开展该方面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指的是心肌短时间血供中断后,一定时间内再次恢复心肌血液供应,缺血心肌发生较血液供应恢复前更严重的损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学者提出缺血预适应概念,是指多次短暂缺血对随后较长时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的一种适应机制.缺血预处理是保护心肌细胞,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方法,成了医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但由于临床心肌细胞缺血事件不能够事先预见,以及实施缺血预适应过程对心脏有损伤,因此,缺血预适应这种干预措施操作难度高、风险大,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缺血后适应对糖尿病小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在缺血后适应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将C57/BL小鼠随机分为6组:(1)空白对照组(N组);(2)缺血再灌注组(I/R组);(3)缺血后适应组(Post组);(4)糖尿病小鼠空白组(DN组);(5)糖尿病小鼠缺血再灌注组(D I/R组);(6)糖尿病小鼠后适应组(D post组)。观察后适应对心脏血流动力学、梗死心肌范围的影响及与ERK1/2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与I/R组比较,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DP)、左心室压力变化最大速率和最小速率(+dp/dtmax和-dp/dtmax)恢复率明显增加(P<0.05)。而D Post组与DI/R组比较上述变化均不明显(P>0.05)。Post组心肌梗死范围较I/R组显著减小(P<0.01),D Post与DI/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体重、心重指数无明显差异。各组体外心脏组织中ERK1/2总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I/R组比较,Post组心肌磷酸化ERK1/2水平明显增加(P<0.01)。D Post组的心肌磷酸化ERK1/2水平与DI/R组比较未见明显增加(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能有效地减轻离体小鼠心肌再灌注损伤,改善心功能,而在糖尿病小鼠中,这种保护作用并不明显。糖尿病小鼠缺血后适应保护作用减弱可能与其不能明显激活ERK1/2有关。  相似文献   

12.
樊雅玲 《医学综述》2011,17(15):2326-2328
近年来,关于缺血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了药物性缺血后处理和远程缺血后处理的概念。药物性缺血后处理和远程缺血后处理均有明确的心肌保护效应,在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应用价值。而两者联合应用的心肌保护效应尚不十分明确。现回顾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药物性缺血后处理和远程缺血后处理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循环次数的缺血后处理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18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1次缺血后处理组和3次缺血后处理组,每组6只.应用BL-420E+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Evan′s蓝-TTC法测量心肌梗死范围,试剂盒检测血清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1次和3次循环的缺血后处理组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度(+dp/dtmax)、平均动脉压(MAP)下降幅度都明显减轻,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减少,MDA含量亦降低,而1次和3次循环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1次和3次循环次数的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相似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缺血后适应对大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血流恢复、脑血管直径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后适应组( MCAO+后适应)、对照组( MCAO)及假手术组( Sham)。线栓法建立大鼠永久性MCAO缺血模型,于缺血前、缺血第1天及缺血第7天对对照组和后适应组进行脑血流检测,于缺血第1天和第7天行神经功能评分,在缺血第7天行脑梗死体积检测、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直径检测。结果缺血第1天后适应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第7天实验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P<0.05);第7天后适应组较对照组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1);第7天对照组侧支血管直径较Sham组明显增粗(P<0.01),后适应组侧支血管直径较Sham组明显增粗(P<0.01),后适应组血管直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粗(P<0.05);缺血第1天和第7天实验组脑血流量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实验结果显示缺血后适应能提高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缺血早期脑血流恢复,促进脑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15.
缺血后适应的提出源于缺血预适应,脑缺血后适应是指在脑缺血后给予一次或多次反复短暂的动脉闭塞后再灌注以期达到减轻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目的。相对于预适应,后适应具有临床治疗的可行性。近年来诸多研究发现其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主要对其发现、发展、脑保护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兔改良脊髓缺血后处理模型,研究缺血后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方法 选取48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假手术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C组),经典缺血后处理组(PA组),改良缺血后处理组(PB组).分别监测缺血前、再灌注时及再灌注10 min后的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及动脉血气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0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乳酸(Lac值);采用Tarlov法分别于术后1,3,7,28 d对兔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计数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数;羟胺法测定脊髓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各组间各个时点MAP、HR、PaO:、PaC02、Lac变化及术中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缺血再灌注后1,3,7,28 d,PA、PB组Tarlov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PA、PB组正常神经元计数明显高于c组(P<0.05);C组脊髓MDA含量明显增加,SOD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改良缺血后处理模型建立成功,两种缺血后处理法均可以显著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脊髓的神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7.
李富莹  孙立元 《华夏医学》2014,27(1):176-180
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通过激发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保护缺血性脑疾病患者的神经.随着研究的深入,缺血后处理的概念逐渐拓展为远程缺血后处理.笔者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后处理对短暂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与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的关系.方法 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瑞芬太尼后处理组[R组,0.6 μg/(kg·min)],LY294002+瑞芬太尼后处理组(LY+R组)及LY294002组(LY组).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 min合并低血压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I/R)模型.瑞芬太尼后处理于再灌注前5 min泵注瑞芬太尼.LY294002于再灌注前10 min经侧脑室缓慢泵入(0.3 ml/kg).RT-PCR法测定bcl-2 和 bax基因的表达.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凋亡.结果 瑞芬太尼后处理可以显著抑制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凋亡和bax基因的表达,并且促进bcl-2基因的表达(P〈0.05).LY+R组、LY组与Model组相比,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后处理可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的脑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 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联合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脑I/R组(模型组),脑I/R+预适应(预适应组),脑I/R+后适应组(后适应组),脑I/R+预适应与后适应联合干预组(联合干预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I/R损伤模型,预适应在造模24 h和1 h前采用3个循环的大脑中动脉阻闭15 s/再通30 s的方法诱导,后适应于再灌注前采用3个循环的再灌注30 s/缺血15 s的方法诱导。造模后48 h,分别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脑组织氧化应激指标及p-Akt与p-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预适应组与后适应组间脑梗死灶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小于模型组,大于联合干预组(均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出现脑组织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升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且脑组织p-Akt和p-ERK1/2表达上调(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预适应组脑组织氧化应激指标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p-Akt表达轻度上调、p-ERK1/2表达明显上调(P<0.05,P<0.01),后适应组脑组织氧化应激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且p-Akt表达明显上调和p-ERK1/2表达轻度上调(P<0.01,P<0.05)。联合干预组脑组织氧化应激水平降低程度及p-Akt与p-ERK1/2表达上调程度均明显强于预适应组或后适应组(均P<0.01)。结论:预适应与后适应联合干预对脑缺I/R损伤的保护作用强于单独的预适应或后适应,可能与预适应与后适应的抗I/R损伤的机制不同且互补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Apelin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缺血再灌注对照组、Apelin后处理组、Apelin后处理加渥曼青霉素(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处理组、渥曼青霉素处理对照组,观察Apelin后处理对大鼠离体缺血再灌注心脏左心室收缩压、心率、冠状动脉流量、肌酸磷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释放以及左室心肌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的影响.【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相比,Apelin后处理组心脏左心室收缩压、心率和冠状动脉流量得到改善,释放到冠状动脉循环流出液中的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量减少,同时左室心肌磷酸化Akt(Ser473)水平增高;而渥曼青霉素抑制了Apelin后处理所致的Akt磷酸化,并完全消除了Apelin后处理的心脏保护作用.【结论】 Apelin后处理能够减轻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介导Apelin后处理的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