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的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运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的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是否糖尿病、体重指数、术前白蛋白、胰颈厚度、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失血量、胰腺质地、病理类型等,分析各指标与术后胰瘘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瘘与性别、年龄、是否糖尿病、体重指数、术前白蛋白、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失血量、胰腺质地、病理类型等因素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胰颈厚度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颈厚度是运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的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与开腹胰体尾切除术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LDP)与开腹胰体尾切除术(ODP )临床疗效,探讨LDP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30例LDP及同期所行42例ODPU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LDP组手术时间长于ODP 组[(186.33±58.98 min) vs (149.29±29.00min),P=0.001],术中出血与ODP组相当[(223.33±143.68 ml) vs (251.19±103.29ml),P=0.341],良性病变保脾率两组无差异(42.3% vs 61.8%,P=O.192),LDP组术后排气[(2.37±0.85 d) vs (2.81±0.67d),P=0.016]、进食[(2.67±0.61 d) vs (3.33±0.79d),P=0.000]、住院时间[(7.43±1.57d) vs (9.67±1.41d),P=0.000]均短于ODP 组.两组术后胰瘘发生率相同(16.67% vs 21.43%,P=0.619),但ODP组术后切口感染3例,肺部并发症2例,LDP组无切口感染及肺部并发症.结论 LDP是安全、可行的,外科疗效与ODP相当,短期预后明显优于ODP.手术技术及器械要求高限制了LDP临床开展.  相似文献   

3.
4.
5.
腹腔镜技术自应用于外科领域以来,逐渐取代传统的开腹方法,成为治疗多种疾病方法的首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器械的发展,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展。本文复习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相关文献,就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技巧、手术并发症以及临床优势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引流方法在胰体尾切除术后合并胰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实施胰体尾切除后,将胰腺残端套入乳胶套(避孕套)内,使引流液引流至体外。胰腺手术后合并胰瘘病例中,使用乳胶套引流与传统引流管引流方法的诊治情况比较。应用t检验对各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此法平均确诊胰瘘时间、平均胰瘘治愈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使用乳胶套代替普通引流管引流方法具有对胰瘘充分引流、早期诊断、治愈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许昌市中心医院61例胰体尾癌患者,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1例。对照组予以开腹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实施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出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进食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出院时间、术后排气及进食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3%,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癌,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随着设备的改进和技术的成熟,腹腔镜技术逐步应用到胰腺外科手术。文中对比分析腹腔镜胰体尾切除(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LDP)与开腹胰体尾切除(open distal pancreatectomy,ODP)临床疗效,探讨LDP的优缺点。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9月共行LDP13例,同期所行ODP15例,比较2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2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术后排气、进食、住院时间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例保脾率、术后发生胰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P组术后有2例发生切口感染,LDP组未出现切口感染。结论 LDP安全、可行,短期临床疗效优于ODP。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6月至2007年12月间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其术后发生的危险因素,选择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结果 术后胰瘘发生率17%(6/34).胰肠吻合方式为影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胰肠吻合方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选择胰肠捆绑式吻合,术中精细操作,是降低胰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为9.5%(15/158),胰瘘相关死亡率1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胰腺质地、胰肠吻合口缝合方式是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25(OR=4.670)、胰腺质软(OR=6.035)、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OR=3.607)。结论:BMI>25、胰腺质软、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预示着较高的胰瘘发生率。有效的术前评估、丰富的手术经验、采用合适的胰肠吻合方式是减少术后胰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胰瘘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72例患者均采用标准PD术式,重建顺序均为Child法。观察术后并发症和与胰瘘可能有关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残余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等9个因素。并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30例,总发生率为41.7%;病死率为4.2%,胰瘘发生率为11.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残余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3mm均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和P〈0.05)。结论: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细小预示PD后胰瘘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1-12月完成的19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资料,并对围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19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A级胰瘘62例(31.6%),B级胰瘘53例(27.0%),C级胰瘘11例(5.6%),总体胰瘘发生率高达64.3%,有临床意义的胰瘘(即B、C级胰瘘)64例,占32.7%.经单变量及多变量回归分析发现,胰管直径≤3 mm是总体胰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胰管直径≤3 mm和胰液内引流是有临床意义的胰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胰瘘仍然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胰管直径≤3 mm是胰瘘发生的主要独立风险因素,胰液引流至体外可以降低临床胰瘘的发病率并减轻胰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杨斌  罗蒙  施维锦 《上海医学》2001,24(12):743-74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治疗成功的关键。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的58例患者分成两组:胰瘘组与无胰瘘组,分别对术前与术中发生的胰瘘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58例中,胰瘘发生率为29.0%(17/58例),总死亡率为13.8%(8/58例),胰兼死亡率为11.1%(2/17例),胰瘘都发生在术后第5天(1-20d),术前低白蛋白血症(<30g/L),壶腹部癌及术中未能置入内支撑管构成危险因素,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有效的腹腔引流,合并生长抑素的使用。结论:认识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作出相应处理,减少胰瘘的发生率,是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成功的关键。有效的腹腔引流及生长抑素的使用是治疗成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影响Whipple术后胰瘘的原因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原因及预防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4~2003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胰瘘发生的因素和采取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胰瘘与吻合技术有关;胰瘘的发生与残胰断面的处理有关;胰瘘的发生与胰实质的坚硬度、胰管的直径有关;胰管内支撑引流可预防PD术后胰瘘.结论胰管内支撑引流和良好的胰切面血供是预防pD术后胰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后胰瘘的高危因素及术前胰腺体部拟切除断面平扫期CT值(以下简称胰体部CT值)对PD术后胰瘘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8例住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胰体部CT值与胰瘘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其对PD术后胰瘘的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408例患者共发生胰瘘123例(30.14%),单因素分析显示BMI、术前γ-谷氨酰转肽酶、胰管直径、胰体部CT值、手术时间、胰腺质地软硬(术中判断)是PD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 kg/m2、胰管直径≤3 mm、胰体部CT值<40 Hu、胰腺质地软(术中判断)软为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不同胰瘘严重程度分级患者的胰体部CT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瘘严重程度与胰体部CT值呈负相关.胰体部CT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对PD术后胰瘘具有中等预测价值.结论 BMI≥25 kg/m2、胰管直径≤3 mm、胰体部CT值<40 Hu、胰腺质地软硬(术中判断)软为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胰体部CT值对PD术后胰瘘具有中等预测价值,可指导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处理措施及胰瘘的治疗方法。方法:15例患者中胰头癌10例,胆总管下段癌4例,慢性胰腺炎1例,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空肠端侧双层吻合胰肠重建。术后2例胰瘘患者行早期手术通畅引流及肠内营养等综合治疗。结果:15例中术后出现胰瘘2例,再手术处理,其中1例因心血管意外猝死,1例合并消化道出血及全身衰竭死亡,其余13例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早期通畅引流,支持治疗、手术操作的不断改进和经验积累是治疗胰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早期拔除腹腔引流管能否减少术后胰瘘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归入研究对象的305例PD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分为:A组,术后≤5 d拔除;B组,术后>5d拔除.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等发生情况,对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胰瘘(3.1%vs12.1%)、腹腔感染(9.2% vs 20.3%)以及总并发症(24.5% vs 42.0%)发生率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13.0(4 ~44)d vs 15.5(9 ~64)d,P<0.05].单因素分析示:性别(P<0.05)、术前有无显性黄疸(P<0.05)、胰管直径(<3 mm vs ≥3 mm,P<0.05)、肿瘤发生部位(胰腺vd胰腺外,P<0.01)、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5dvs >5d,P<0.05)为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男性、胰管直径<3 mm、胰腺外肿瘤(胆总管远端、十二指肠乳头部、胆胰壶腹部肿瘤)、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5d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424,2.369,3.874,5.028,P<0.05).结论 对于PD术后早期无胰瘘发生的患者,术后5d内拔除腹腔引流管能够显著减少术后胰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延长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会增加术后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附6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63例病人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作者的经验结合国内外文献,对PD术式的选择、术后胰瘘的最常见原因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充分讨论。结果 该组病例中,62例治愈,1例死于术中广泛渗血。存活者术后均无胰瘘的发生,也无腹腔内感染和切口裂开。术后随访:2例病人由于胆肠吻合口狭窄而反复出现感染症状,经二次Roux-Y内引流术治愈;3例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通过保守治疗治愈。结论良好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技巧和适宜的术后处理对预防遗漏的发生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与胰肠吻合方法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与胰肠吻合方法的关系。方法:比较两种不同的胰腺吻合方法-传统的胰肠套入式双层吻合(69例)与改良的胰肠套入式单层吻合(40例)术后胰瘘的发生情况,并对其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胰肠套入式双层吻合组术后发生胰瘘6例(8.7%),其中4例经保守治疗后愈,1例再次手术引流,1例继发腹腔内大出血死亡;胰肠套入式单层吻合组术后无胰瘘发生。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与胰肠吻合方法有关,胰肠套入式单层吻合是一种安全、实用的胰肠吻合方法。传统的胰肠套入式双层吻合术后胰瘘的发生主要与双层吻合时胰腺及其被膜易被撕裂,吻合口两端组织血运不佳以及双层吻合之间存在的潜在间隙可使沿缝针(线)裂隙外渗的胰液在吻合层面间积聚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