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邵振兴  孙金凤 《海南医学》2012,23(4):102-103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的结果分为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并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IM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与颈动脉正常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越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为研究组,以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易损斑块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均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血清hs-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VitD3)水平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选择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VitD3、TAOC水平.然后分别按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组,比较不同颈动脉IMT、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之间VitD3、TAOC水平,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VitD3与TAOC水平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VitD3、TAOC水平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分组后,随着颈动脉IMT增厚及狭窄程度的加重,VitD3、TAOC水平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VitD3与TAOC水平呈正相关(r=0.586,P<0.05).结论 VitD3、TAO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与健康人群相比,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VitD3、TAOC水平显著降低,且随着颈动脉IMT增厚及狭窄程度加重而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血脂康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及降脂疗效.方法 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的12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分为A、B组,各64例.A组每天口服血脂康胶囊0.6g,B组服1.2g,共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两组均能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均P< 0.05),而B组较A组消退更为明显(P<0.05).两组TC、TG、LDL-C及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HDL-C水平均升高(P<0.05),而B组较A组更明显(均P<0.05).CRP下降程度与IMT下降成正相关(r=0.85,P<0.05).结论 血脂康不仅有降脂作用,还可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减轻炎症反应,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 (cysteine-rich 61,CYR61)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3年4月就诊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分别测定3组血清VEGF和CYR61浓度,分析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血清VEGF和CYR61浓度:斑块形成组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均<0.05),IMT增厚组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5);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患者血清VEGF浓度与CRY61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452,P<0.05),VEGF、CRY61浓度均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77、0.613,P均<0.05).结论:血清VEGF和CYR61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呈正相关,其可能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120例高脂血症患者(病例组)与12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用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清中CRP水平,分析超声检测结果与血清CRP水平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血清CRP水平均高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有关,说明CRP水平联合血脂LDL-C水平是心血管疾病的预测指标.因此,调节血脂、降低血清CRP水平是防治高脂血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正常对照组(NC组)60例、糖尿病组(DM组)89例。糖尿病组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分为糖尿病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DM1组,n=16)和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DM2组,n=73),比较三组的血清MMP-8水平;DM2组分为IMT增厚组(A组,n=12)、稳定斑块组(B组, n=27)和不稳定斑块组(C组,n=34),比较三个亚组的IMT、Crouse积分等超声指标,分析MMP-8水平与颈动脉超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DM2组的MMP-8、IMT值水平高于NC组和DM1组,DM1组高于NC组(P均<0.05);不稳定斑块组的MMP-8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IMT增厚组,稳定斑块组MMP-8水平高于IMT增厚组(P均<0.05);血清MMP-8水平与IMT值和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8、0.72,P<0.05)。结论  血清MMP-8与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斑块稳定性相关,可作为预测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稳定与否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10 ~ 2014-01在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8例,根据冠脉造影检查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将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根据冠脉斑块狭窄,分为轻、中、重度组;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情况.比较各组间IMT以及斑块发生情况.结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率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显著相关性.颈动脉IMT值得检查以及斑块率可以预测冠心病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68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68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稳定性斑块及无斑块组血清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CRP组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低C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类型、血清CRP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CRP能间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脑梗死病情轻重和预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113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10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组均检测血清hsCRP和Fib水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IMT测得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Fi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直接相关性.血清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