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烦躁是外感热病的常见症状,贯穿伤寒六经病的始终,它常常随着疾病的减轻而消失,也往往因为病情的进展而加剧。烦躁的出现,虽不能全面反应六经病某一阶段的总趋向,但也能部份表现病变过程中的一般特点,有助于疾病的诊治。因此历代医家,对烦躁都曾进行过精微细致的观察,把烦与躁,烦躁和躁烦,反复权衡比较。清代吴谦等人编纂的《医宗金鉴》云:“烦躁者是先发烦而后渐至躁,躁烦是先发躁而后至烦”“躁烦者言自躁而烦,是阴邪外通也。烦躁  相似文献   

2.
<正> 少阴寒化证是人体心肾阳虚的危重病证,若进一步发展,可致人体阳气外脱而死亡。在病人阳脱死亡之前的整个少阴寒化证发展阶段中都会出现神志方面的症状:“烦躁”。在《伤寒论》少阴寒化证中许多条文都提到了这个重要证状,而提法各异。如282条的“心烦,但欲寐”、287条的“虽烦”、289条的“时自烦”、296条的“躁烦”、298条的“不烦而躁”、300条的“不烦”和“复烦躁”。上述所论及的烦躁都属广义的烦躁证(指精神甚至神志方面的改变)。然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烦躁”与阳虚病机的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黎  包祖晓  陈宝君  何贵平 《中医杂志》2011,52(14):1253-1255
从阳虚烦躁的文献学源流、抑郁症"烦躁"的临床特点、相关治疗方药等角度探讨了抑郁症"烦躁"与阳虚的关系,发现阳虚是抑郁症"烦躁"的重要病机,在抑郁症的临床辨治和证候研究中,应避免把"烦躁"的病机简单地归于阴虚或火热,而应该把"烦躁"症状放入抑郁症的核心症状群中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4.
烦、躁有别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烦与躁常并称,如《内经·至真要大论》说:“少阳之复,大热将至,心热烦躁”。又说:“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脐下反动,呕逆躁烦。”或因之而以为“烦躁”、“躁烦”同义。如《中医词释,说:“躁烦,即烦躁。”实则“胸中热郁不安为烦,手足扰动不宁为躁。”烦、躁两者,有一定的区别。烦与躁虽多并见,亦可分见。成无己认为:“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所谓躁烦者,谓先发躁而迤逦复烦者也。”笔者认为,烦躁是烦而兼躁,以烦为主;躁烦是以躁为主,躁而兼烦。欲明此义,当先知烦、躁之区别。在古籍中,于烦、躁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烦和躁分别而论时,认识基本一致。“烦为心烦,症在胸中,或微或甚不易为他人发觉,为患者自觉症状。躁为躁扰,症在手足,病形在外,一目了然,为他觉体征”…。在病机上,烦而不躁者属热,躁而不烦者属寒。在程度上,大致认为烦轻躁重。然而烦与躁合在一起,“烦躁”与“躁烦”的认识则大相径庭。笔者试从《伤寒论》原文的角度分别讨论“烦躁”与“躁烦”的异同,为求比较,  相似文献   

6.
陈元品 《四川中医》2003,21(6):22-24
烦躁是病人的一种精神症状,预示着疾病的安危程度,是我们临床必须时刻观察的指标。一般认为须为自觉症状,多属阳、热、实证;躁属他觉症状,多属阴、虚、寒证。综观《伤寒论》全书398条原文,有关“烦”、“烦躁”、“躁烦”、“心烦”的条文76条、88处,涉及三阴三阳、五脏六腑;治疗方法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针药并用,从而体现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仲景书中“烦”多作郁闷解,如心烦、胸烦、虚烦、微烦、小烦等皆是。如烦躁连用,则可解为胸中郁闷而躁扰不宁。《中国医学大辞典》“烦躁”条云:“心中不安宁也,蕴于内者为烦,形于外者曰躁”。可以这样说,“烦”大部分是自觉症状,而“躁”则是他觉症状。《说文·页部》:“烦,热头痛也”。此项本义早已消失。《书·说命》:“礼烦则乱”。烦,不简也。不简,有“多”义和“甚”义,后又延伸成“剧”。烦,有时与“繁”通用。如  相似文献   

8.
烦是指情绪的烦闷,躁是指肢体不安,临床烦与躁常同时并见,因而称之为烦躁。既往常将烦躁作为一种病因或症状进行认识,而它同时又是一种心理紊乱的状态,是指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始终处于  相似文献   

9.
心胸郁闷,扰扰不安为烦;扬手掷足,扰动不宁为躁。因临床烦与躁多并见,故称烦躁。《金匮要略》中有十多篇提及烦躁。并有“烦满”、“烦咳”、“烦喘”、“烦乱”、“烦冤”等描述。烦躁虽多属热,亦有属寒者。现按见证之虚实,对其治法作初步探讨如下:一、虚证之烦躁治法:《金匮》中虚证见烦嗓者,有疟疾、虚劳、黄疸、失血、下利、脏  相似文献   

10.
在《伤寒论》中,其病不论是在阴经或阳经,均有“烦躁”症状出现.当然在阳经(太阳、阳明)中显露,无疑是热因所致;而在阴经(少阴、厥阴)出现,仍属“阴静阳躁”之病理定义,不过因其病机枢转不同而云为.笔者学而略得,今不揣简陋,特作如下探讨.“烦躁”这一证候,于伤寒论中,常被认为似是一个独立的概念,但从各篇中仔细的分辨,却孕育两个不同内涵.它不仅发证不同,但其因亦异.如《内经·至真要大论》篇指出“心中郁热不安为烦,手足扰动不宁为躁”.《本草思辨录》亦云“烦出于心,躁出于肾”.肾为先天之本,真阴真阳(水火)悉寓之内,在正常的生理动态中,心以肾为体,肾以心为用.心火通过经脉下交于肾;伺时肾水亦因阴气的升腾作用上济与心,俾心火交泰不致偏亢.这样,水升火降,相互协调制约,以保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11.
<正> 《伤寒杂病论》遣词用语颇费匠心,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细吟自有句句真言,字字珠玑之味。笔者不避浅陋,略谈学习心得如下:烦躁、躁烦不同烦者,心烦不安也;躁者,手足躁扰不宁也。仲景言烦躁者,多指由烦而致躁动不宁,以烦为主;躁烦者,多指由躁而致心烦不安,以躁为主。如同为不汗出和烦、躁,大青龙汤证是由于热郁于里,扰及心神故烦,由烦而致坐卧不宁,故日烦躁,而48条“当汗不汗,其人躁烦,”则是由于汗不得出,阳气怫郁在表,  相似文献   

12.
脏躁之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书中论述了脏燥的病因、病机以及选药组方的依据。脏躁常发于“妇人”,是由于妇人月经、产后每每失血而易于血亏阳虚致生脏躁。其治疗以补气血为主,多用甘草、大枣。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历代医家对烦躁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导师临床经验,对《伤寒论》烦躁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探讨。认为烦躁有广义、狭义之分,明确提出烦躁具有揭示病机、预示转归的深刻内涵。烦躁的病变机理主要为正邪相争、阴阳盛衰;临床上,轻者表现以烦为主,重者出现烦躁、躁烦,危者常躁扰不宁。本文还总结了仲景对烦躁辨证论治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躁烦的出现提示表闭阳郁、里热炽盛、水热互结、热扰于心、阳虚阴盛和传变及转归等。表闭阳郁之躁烦源于发汗不彻,表邪未尽,然病邪并不内传,始终羁留于太阳之表,形成邪微而正虚之表郁轻证。宜选用辛温发散之剂,得小汗即安,服桂枝二麻黄一汤,取其微发汗。里热炽盛之躁烦源于太阳病误火后的变证。太阳病二日不应有躁而现躁,故曰反躁,既然有躁,表明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当解散表邪,清里透热,切勿用辛温或火攻发汗。水热互结,热扰于心之躁烦源于误下后胃中空虚,邪气乘虚而犯胸膈,致心神不安,甚至懊恼不安。此时宜泻热逐水,方用大陷胸汤。阳虚阴盛之躁烦源于少阳阳气脱绝,残阳外扰,神不守舍。临床需观其脉证,知犯何递,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烦”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记载“烦”字条文计69条,“烦”字在《伤寒论》中共出现过77次。其中有的用来叙述症状,如大青龙汤之烦躁。栀子豉汤之虚烦等;有的用来判断其疾病传变,如“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269条);亦有的用来推断预后,如“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296条)。上述之烦,皆为烦扰不宁之意。然而,将《伤寒论》中含“烦”字条文均作  相似文献   

16.
烦躁【原文】伤寒烦躁,何以明之?烦为扰忧而烦,躁为愤躁之躁。合而言之,烦躁为热也。析而分之,烦也躁也,有阴阳之别焉。烦,阳也;躁,阴也。烦为热之轻者,躁为热之甚者。经有烦疼、烦满、烦渴、虚烦,皆以烦为热也。有不烦而燥者,为怫怫然便作躁闷,此为阴盛格阳也。虽大躁欲于泥入中卧,但欲饮水不得入口者是也。所谓烦  相似文献   

17.
论阳虚烦躁之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桓 《新中医》1989,21(12):2-4
阳虚烦躁证在临床上往往提示疾病已进入深重阶段。其病机在于阳虚阴盛,虚阳外扰或阴盛阳虚,格阳于外,致心神浮越而成烦躁,二者常可互为因果。在辨证上心、肝、脾、肾之阳虚烦躁病变重心不同,轻重有别,治疗上也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中常有以“烦躁”为苦而来诊者。以前笔者总以幼时记诵《(鱼孚)溪医述》:“身为热动不安谓之躁,心为热扰不宁谓之烦”的理论为据,均视之为热象。故每于临证时,凡见烦躁而身不热、不疼,不恶寒,脉不浮紧,头不痛,或烦时头痛,烦止痛止  相似文献   

19.
滕晶 《中国中医急症》2011,(9):1529-1530
烦躁始出于《内经》,烦指情绪烦闷,躁指肢体不安,烦与躁常同时并见,因此多烦躁并称。烦躁状态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患者常表现为心境不良,觉得事事不如意,不顺心,想发脾气,甚至出现焦躁不安,坐卧不宁。烦躁状态的持续存在往往会导致疾病复杂化,难以诊治。笔者意欲通过对烦躁状态的4则病案分析,尤其是对其脉诊的体会,总结烦躁状态病证的特点,以  相似文献   

20.
<正> 凡不届妇女经、带、胎、产疾病范畴以内,而与女性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则属于“妇科杂病”。由于病因不一,证状各异,大致包括情志、乳部、阴部,以及症瘕、不孕诸疾,其辨证论治应据其各自特点区别对待。一、脏躁凡妇女平素有情志抑郁,有时出现烦躁不宁,哭笑无常,呵欠频作者,称为“脏躁”。(一)心神失养:平素忧愁思虑伤心,劳倦过度伤脾,使心脾两亏,气血不足,以致心神失养而脏躁。症见情志恍惚,悲忿欲哭,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