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要致病真菌在角膜内生长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白色念珠菌、茄病镰刀菌、烟曲霉菌在角膜内的生长方式.方法 应用表层角膜植片术,在植床与植片间注射真菌菌液,建立浅层真菌性角膜感染的兔模型.28只健康成年家兔,分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组、茄病镰刀菌感染组、烟曲霉菌感染组,每组随机取8只兔,并设立4只兔为对照组.进行组织病理学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大体观察发现3种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组织病理学及透射电镜检测可见白色念珠菌垂直生长,茄病镰刀菌平行于角膜板层生长,烟曲霉菌斜行生长.结论 3种不同真菌在角膜内生长方式不同,可能存在不同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丝状真菌所致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研究方法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110例真菌性角膜炎进行10%KOH湿片镜检、大体培养、鉴定培养、药敏试验、病理检查和动物模型实验以指导临床分型及治疗。结果 本组110例中10%KOH湿片镜检可见大分生孢子59例,小分生孢子51例,有隔菌丝101例,无隔菌丝6例,关节状菌丝3例;鉴定培养镰刀菌59株,曲霉菌31株,青霉菌7株,无孢菌5株,头孢子菌2株,链互隔菌2株,附球菌2株,枝顶孢霉菌2株;药敏试验提示氟康唑对丝状菌均呈现耐药性,其他药物对不同的菌属呈现不同的敏感性和耐药性;病理检查可见病变角膜内大量炎细胞及菌丝浸润;15只实验兔角膜划痕接种的动物模型中4例出现角膜真菌感染。结论进行丝状真菌所致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研究,对确定真菌在角膜内的生长情况和指导临床分型及选择个性化治疗、减低医疗成本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明胶酶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与MMP-9在兔真菌性角膜炎病理改变中的作用。方法8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其中3组为实验组,兔右眼分别注入100μl茄病镰刀菌、烟曲霉菌及白色念珠菌的悬液;另1组为对照组,兔右眼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MMP-2与MMP-9的来源,明胶酶谱法检测其活性。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炎性细胞的浸润、角膜细胞外基质(ECMs)的降解以及真菌菌丝在角膜内的生长方式与入侵深度。结果MMP-2主要由角膜基质细胞产生,真菌感染后5d检测出活性,8d活性升高。MMP-9主要来源于嗜中性粒细胞,接种后1d即检测到活性,3d活性升高,之后逐渐下降。茄病镰刀菌感染后3d,角膜内散在嗜中性粒细胞,浅层ECMs被降解,菌丝平行于角膜基质纤维生长。烟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后3d,角膜内可见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周围ECMs降解明显,菌丝表现为垂直生长。接种后8d,茄病镰刀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角膜内炎性细胞和菌丝明显减少,而烟曲霉菌感染的角膜变化不明显。结论茄病镰刀菌、烟曲霉菌及白色念珠菌感染兔角膜后,产生的明胶酶活性明显不同;明胶酶对降解角膜ECMs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ECMs降解程度的不同,菌丝在角膜内的生长方式、入侵深度等病理改变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4.
镰刀菌和曲霉菌性角膜溃疡的组织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真菌性角膜炎的致病菌种类多,常见的有镰刀菌,曲霉菌、念珠菌等,不同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不同。真菌通过机械性损伤,产毒性和强大的酶系统,强引起严重的角膜溃疡,常导致角膜穿孔,眼内炎等并发症,我国以镰刀菌和曲霉菌感染占大多数。  相似文献   

5.
Wang Y  Pan XJ  Xie LX 《中华眼科杂志》2010,46(9):834-837
目的 探讨不同真菌菌种与人角膜上皮细胞黏附过程中整合素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体外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系,建立茄病镰刀菌(CGMCC 3.1829)和烟曲霉菌(CGMCC 3.0772)与角膜上皮细胞黏附的体外模型.茄病镰刀菌或烟曲霉菌与人角膜上皮细胞共孵育后,用无菌的磷酸盐缓冲溶液冲洗掉未黏附的真菌.提取细胞的总RNA,反转录为cDNA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时间点上不同真菌与角膜上皮细胞黏附的14种整合素分子mRNA水平的表达.各时间点之间基因表达差异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在烟曲霉菌与人角膜上皮细胞黏附的过程中,随黏附时间延长,整合素家族白细胞黏附受体组成员编码基因整合素αL(ITGAL)、整合素α型(ITGAM)、整合素αX(ITGAX)及整合素β2(ITGB2)的表达显著上调.其中ITGAL的表达最高上调2倍(F=29.39,P<0.01),ITGAM的表达最高上调4倍(F=20.26,P<0.01),ITGAX的表达最高上调2.5倍(F=2.51,P<0.05),ITGB2的表达最高上调3.4倍(F=3.923,P<0.05).而在茄病镰刀菌与人角膜上皮细胞黏附的过程中,此14种整合素的表达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整合素家族白细胞黏附受体组(β2组)成员αLβ2、αMβ2及αXβ2均参与烟曲霉菌与角膜上皮细胞的黏附;未见茄病镰刀菌与角膜上皮细胞的黏附过程中整合素表达的差异.整合素介导的黏附因菌种而异.  相似文献   

6.
角膜基质层内显微注射庆大霉素治疗环形角膜脓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铜绿假单孢菌所致的环形角膜脓疡是最凶险的感染性角膜病变,发展迅速,可致失明。我们采用角膜基质层内显微注射庆大霉素及前房冲洗的方法,对16例16眼铜绿假单孢菌所致的环形角膜脓疡进行抢救手术,成功地阻止了13例的病变发展,保留了眼球。  相似文献   

7.
李金  王丽娅  王志立  孙声桃  韩雷 《眼科研究》2011,29(10):898-899
诺卡菌角膜炎临床非常罕见,仅占细菌性角膜炎的0.3%~0.8%。以往报道诺卡菌角膜炎继发于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usis,LASIK)术后、角膜移植术后及戴角膜接触镜后。该病属于罕见病,易误诊、误治,值得临床医师高度警惕。目前,国内尚无活体状态下观察诺卡菌的报道,我们收集经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并诊治的5例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大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角膜局部的免疫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角膜真菌感染后角膜局部的免疫反应机制。方法模拟角膜外伤制作大鼠的烟曲霉菌性角膜炎模型,在感染后不同阶段进行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观察角膜局部中性粒细胞、总T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B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在大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早期,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少量CD3^+T、CD4^+T、CD8^+T淋巴细胞和LC浸润,未检测到B淋巴细胞。中期,中性粒细胞浸润达高峰,T淋巴细胞浸润增加,其中CD4^+T淋巴细胞多于CD8^+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亦增多,B淋巴细胞开始出现。晚期,中性粒细胞数目有所减少,T淋巴细胞浸润达高峰,CD4^+T淋巴细胞亦多于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少量表达。结论免疫反应与真菌性角膜炎的病程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河南地区真菌性角膜病致病菌种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6年间河南地区真菌性角膜病致病菌种。方法:对1996年10月-2002年2月间就诊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426人角膜取材行真菌培养,培养阳性的315例标本进一步行致病真菌菌种鉴定。结果:角膜主要致病菌属依次为镰孢菌属(67.9%)和曲菌属(13.0%)。主要致病菌种依次为茄病镰孢菌。梨孢镰孢菌。黄曲霉菌。串珠镰孢菌,互隔交链孢霉和烟曲霉菌。结论:河南地区的角膜首位致病菌属为镰孢菌属,首位致病菌种为茄病镰孢菌。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角膜球孢子菌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角膜球孢子菌病一例李永平,易玉珍,冯官光,林健贤球孢子菌病为粗球孢子菌感染所致,常原发于肺部和皮肤,通过血循环可向全身播散,眼部感染能引起葡萄膜炎及限内炎。原发于眼部的球孢子菌病非常罕见,我们收治1例原发于角膜的球孢子菌病,对其进行了光镜及电镜...  相似文献   

11.
苏晶  刘新泉  崔红平 《眼科》2011,20(5):355-358
目的探讨大鼠角膜真菌感染后角膜局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其与局部炎症反应的关系。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烟曲霉菌感染后的大鼠角膜。方法各组大鼠左眼为实验眼,右眼为对照眼。在建模后早期(1~3天)、中期(4~7天)、晚期(10~14天)三个不同阶段取下角膜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ICAM-1在不同病程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及HE染色的方法,观察不同病程角膜组织中中性粒细胞、总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主要指标ICAM-1及中性粒细胞、总T淋巴细胞。结果 ICAM-1早期开始表达(0.58±0.21),中期达高峰(1.22±0.12),至晚期时仍有少量表达(0.94±0.07)。这一变化趋势与角膜局部中性粒细胞的变化一致。总T淋巴细胞在病程中逐渐增多,病程后期达高峰。ICAM-1的表达在实验对照组与实验组早、中、晚期组四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结论 ICAM-1参与了角膜烟曲霉菌性感染后角膜局部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角膜塑型术相关性角膜感染的病因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角膜塑型术(Orthokeratology,简称OK镜)相关性感染性角膜并发症的病原体种类。方法:总结分析从2000年3月至2001年8月间发现的28例与配戴角膜塑型镜有关的角膜感染病例及其致病病原体的种类。结果:28例角膜微生物检查结果:细菌培养阳性11例,(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属8例、星形奴卡氏菌1例和革兰阴性杆菌2例);真菌2例;棘阿米巴属11例;培养阴性4例,培养阳性经为87.5%(24/28)。结论:配戴角膜塑型镜可导致角膜多种微生物的严重感染,应该引起眼科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C57BL/6小鼠葡萄球菌性角膜感染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乙基亚硝基脲(ENU)诱变技术建立小鼠葡萄球菌性角膜感染模型,探讨其主要条件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以ENU(150mg/kg)腹腔注射10周龄雄性C57BL/6小鼠,60d后与其同品系雌性小鼠配种,F1代小鼠中发现角膜混浊小鼠,以具有角膜混浊表型小鼠与C57BL/6小鼠回交的方式繁育。对角膜混浊小鼠角膜感染菌进行分离、培养、纯化、鉴定,并使用不同抗生素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建立了稳定的小鼠葡萄球菌性角膜感染模型。从自发性角膜混浊(B6一Co)小鼠眼部成功分离纯化了松鼠葡萄球菌,筛选出了对该菌敏感及耐药的抗生素。对该菌敏感的抗生素有阿奇霉素、克林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利福平、四环素、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左氟沙星、头孢噻吩、头孢噻肟、呋喃唑酮;对该菌耐药的抗生素有头孢西丁、青霉素、氨苄西林、新生霉素;属于中间态的抗生素为呋喃妥因。结论C57BL/6小鼠葡萄球菌性角膜感染模型为自发性动物模型,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所致,以松鼠葡萄球菌为主。  相似文献   

14.
角膜新生血管是一种常见的病理改变,它可在不同的临床背景下发生,破坏角膜免疫赦免、加剧炎症反应、损害视功能。在不同的疾病中,导致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因素不同,例如角膜移植中的宿主免疫反应、角膜缘干细胞缺乏中干细胞的维持和分化、接触镜相关眼病中的缺氧、单纯疱疹角膜炎中的病毒感染。探究和理解角膜新生血管在不同临床背景下的发生机制将有助于发展更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本文对几种主要疾病中角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菌毒灵制剂治疗角膜外伤湖北省随州市一医院(441300)龚晓荣作者在郑州神农眼科研究所所长萧人福老师的指导下,采用他研制的菌毒灵制剂(1)单纯眼局部用药治疗角膜外伤,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 病例:24例中(25只眼);男18,女6;右眼15...  相似文献   

16.
正常眼与近视眼多方位角膜厚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正常人31只眼、近视眼246只眼进行角膜中心及其他24个位点的测量。结果显示,正常人用膜中心厚度为541±45.29μm,近视眼为544±35.01μm。角膜厚度在眼别、性别、不同年龄组及不同屈光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但随着年龄和近视屈光度的增加,角膜中心厚度逐渐变薄。角膜各方位厚度不同,正上方最厚,颞下方最薄,从中心到周边角膜厚度逐渐增加,但不同方位的厚度增加值不同,在RK手术时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17.
角膜外伤后粘质沙雷氏菌感染致全眼球炎一例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眼科陈梅珠粘质沙雷氏菌(S。。。。rcescens)感染使角膜上皮剥脱的眼球发展致全眼球炎,最终行服内容物剜除术,尚属罕见。我们遇到一例,现报告如下:胡xx,男,54岁,因右眼被铁线弹伤后10...  相似文献   

18.
家族遗传性角膜营养不良(附二家系10例分析)何志远,叶晓彬,梁纳角膜营养不良是眼科主要遗传性疾病之一,由于角膜发病的形态和遗传方式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作者遇见结节状角膜营养不良和Meesmann角膜上皮营养不良两家系,现报告如下:一、结节状角膜营...  相似文献   

19.
不同降温速度对保存的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调节程序控制降温仪的降温速度保存兔角膜,以提高保存角膜的内皮细胞的存活率(ESR)。方法供体角膜1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做冷冻处理;实验组冷冻147只角膜,带巩膜缘1~2mm的角膜片分别在4种不同浓度梯度的冻存液中预处理各10min,再经过两个阶段(0~-18℃,-18~-80℃)49种不同程序逐步降温至-80℃,最后放入液氮中保存。1个月后水浴复苏供体角膜,洗脱冻存液、染色、同定,行镜下形态学观察并计算角膜内皮细胞存活率。结果镜下观察第一阶段降温速度为2℃/min、第二阶段降温速度为5℃/min时的方法较好,计数细胞的存活率达到75%以上,与其他不同速度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阶段不同降温速度下,深低温保存兔角膜对角膜的内皮细胞存活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常鸣  林雄世  王双勇 《国际眼科杂志》2023,23(10):1643-1647

角膜是眼前段透明的外层结构,由高密度的神经组织支配。在角膜神经支配过程中,三叉神经节起源的角膜神经穿过上皮层和基质层中不同类型的角膜细胞。角膜基质细胞、上皮细胞、免疫细胞等多种细胞和角膜神经之间发生密切的相互作用,共同维持角膜微环境稳态。此外,角膜神经参与许多眼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角膜神经释放多种活性肽物质,参与调控角膜感觉、维持上皮完整性和增殖、促进伤口愈合及调控角膜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等。本文对角膜神经在眼表微环境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角膜神经相关疾病的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