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5,6-二芳基-2,3-二氢-1-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高效低毒、有抗炎镇痛活性的新的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方法以二芳基取代杂环类COX-2选择性抑制剂为模板,以吡里酮为母体,设计并合成了5,6-二芳基-2,3-二氢-1-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用IR,1HNMR和MS确定其结构。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小鼠醋酸扭体法测定这些化合物的(po 200mg·kg-1)抗炎及镇痛活性。结果合成了17个新化合物(1-17)。生物实验结果显示,多数化合物有一定的抗炎和(或)镇痛活性。结论化合物3,8,11,14和15抗炎活性优于对照药布洛芬;化合物9,10和11镇痛活性接近于对照药布洛芬,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5,6-二芳基-2,3-二氢-1-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化合物ZZ-122为例,应用分子对接方法模拟化合物与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的作用.结果从ZZ-122与COX-1和COX-2的结合模式,形成复合物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及相应原子间形成氢键的能力表明,ZZ-122易于与COX-2结合,而不易与COX-1结合.结论ZZ-122可能是一个COX-2选择性抑制剂,但尚需酶结合实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5-芳基-1,2-二氢-1-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5-芳基-1,2-二氢-1-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抗炎镇痛作用构效关系,寻找高效低毒、具有抗炎镇痛活性的新型吡咯里嗪酮衍生物。方法 以吡咯里嗪酮为母体,设计并合成了5-芳基-1,2-二氢-1-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小鼠醋酸扭体法测定了该类化合物的抗炎及镇痛活性。结果 用两条路线合成了10个目标化合物,经1H-NMR和MS确证其结构。小鼠试验表明,一些所合成的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或镇痛作用。结论 化合物Ⅲ1及Ⅲ5的抗炎活性优于对照药布洛芬;化合物Ⅲ5的镇痛活性优于对照药布洛芬;其中化合物Ⅲ5的抗炎及镇痛活性均强于对照药布洛芬,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采用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LDI TOF MS)快速测定了 1H 2 ,3 二氢 1 吡咯里嗪酮衍生物相对分子质量 ,初步总结了该类化合物的质谱规律 .实验中不需加入基质 ,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相吻合 . 相似文献
5.
6.
2(1H)-喹啉酮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及构效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列举若干具代表性的药物,从抗精神失常、抗血小板聚集、正性肌力、抗肿瘤、抗溃疡和抗过敏作用等几方面综述2(1H)-喹啉酮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及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建立7α-取代雄甾二酮芳构酶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模型,为设计高效芳构酶抑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方法,建立了30个7α-取代雄甾二酮芳构酶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模型。结果 该模型的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cv^2=0.721,非交叉验证相关系数只R^2=0.994,标准偏差SE=0.062,F=170.787。用此模型预测了4个芳构酶抑制剂的活性,结果与实验值相符。结论 该模型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可为甾体芳构酶抑制剂的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1H)-3,4-二氢吡咯[2,1-c][1,4]恶嗪-1-酮(Ⅲ)类化合物抗炎镇痛作用的构效关系。方法 通过2-吡咯甲酸甲酯与1,2-二溴乙烷N-烃基化反应,制得1-(2-溴乙基)吡咯-2-甲酸甲酯(Ⅳ),经过氧化银处理,得到Ⅲ;通过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合成Ⅲ的6-酰基衍生物Ⅴ1-Ⅴ8;用小鼠测试了所合成的化合物的抗炎镇痛活性。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8个目标化合物;药理实验表明,所合成的一些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或镇痛活性,其中Ⅴ5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23个四氢-咪唑-苯二氮酮(TIBO)类抗艾滋病药物分子进行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方法采用本实验室新近提出的三维全息原子场作用矢量(3D-HoVAIF)表征TIBO类抗艾滋病药物分子结构。然后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PLS)建立3D-HoVAIF描述符与TIBO类抗艾滋病药物活性之间的QSAR模型。结果用此方法建模的复相关系数(r2cum)、交互校验复相关系数(q2cum)和模型的标准偏差(SD)分别为r2cum=0.824,q2cum=0.778与SD=0.56,均优于文献值。结论3D-HoVAIF能较好表征TIBO类抗艾滋病药物分子结构信息,因而能建立具有良好稳定性和预测能力的QSAR模型。 相似文献
11.
12.
3H-1,2-二氢-2-(4-甲基苯胺基)甲基-1-吡咯里嗪酮在家兔体内主要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家兔单剂量ig750mg新抗炎镇痛剂3H-1,2二氢-2-(4-甲基苯胺基)-甲基-1-吡咯里嗪酮(Z-47)后尿中的代谢物进行了分离、检测。根据代谢物的色谱行为及与Z-47结构有关的其它药物的代谢途径,推测Z-47羧基衍生物[4-(3H-1,2-二氢-1-吡咯里嗪酮-2-甲基胺基)苯甲酸]是一可能的代谢产物,遂用化学方法合成了该衍生物。利用色谱保留值、紫外双波长吸收比值等对代谢物和标准品进行比较,并对尿样的酶水解产物进行色谱分析,证实Z-47羧基衍生物及其酯型β-D-葡糖苷酸结合物是Z-47在家兔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1H-2,3-二氢-1-吡咯里嗪酮类衍生物的构效关系,设计合成了5-苯硫基-2,3-二氢-1-吡咯里嗪酮(1)。方法 以吡咯为原料经Michael加成、苯硫化、分子内Hoesch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结果 在生成目标化合物的同时,生成了其同分异构体7-苯硫基-2,3-二氢-1-吡咯里嗪酮(5)。结论 推测其生成机制为中间体2-苯硫基-1-氰乙基吡咯在酸性下的异构化反应。 相似文献
14.
Jae Yoon Chung F. A. Pasha Seung Joo Cho Misun Won Jung Joon Lee Kyeong Lee 《Archives of pharmacal research》2009,32(3):317-323
(Aryloxyamino)benzoic acids and nicotinic/isonicotinic acids represent an important new class of small molecules that inhibit
the activation of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HIF)-1.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inhibitory potency of HIF-1
inhibitors, 3 dimensional-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3D-QSAR) studies were performed. Since no receptor
structure are available, the pharmacophore-based alignment was used for comparative molecular field analysis (CoMFA) and comparative
molecular similarity indices analysis (CoMSIA). The CoMFA and CoMSIA models gave reasonable statistics (CoMFA: q2 = 0.564, r2=0.945; CoMSIA: q2 = 0.575, r2=0.929). Both CoMFA and CoMSIA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eric interaction is a major factor, while CoMSIA suggests importance
of hydrogen bonding. These findings about steric and H-bonding effects can be useful to design new inhibitors.
Equally contributed in this work. 相似文献
15.
2-甲基-2-取代-7-羟基-2,3-二氢-4H-1-苯骈吡喃-4-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抗真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自行设计的抗真菌先导化合物进行衍生物合成和抗真菌活性研究,以验证设计思想,检验模建结果的可靠性。方法:设计合成18个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经元素分析、1HNMR谱和红外光谱确证,部分化合物还进一步用13CNMR谱、MS-EI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证。用8种人类致病真菌对所有目标化合物测试体外最小抑菌浓度值。结果:合成的18个化合物中,14个(JS1b~d,JS2a~d,JS3a~b,JS4a~d和JS5c)为新化合物。结论: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抗真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设计合成的衍生物的抗真菌活性变化规律与设计思想吻合,从配体角度验证了模建的靶酶三维结构的可靠性,检测了活性位点力场的分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