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钝顶螺旋藻糖缀合物SPPA-1的理化性质及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螺旋藻多糖中的均一组分SPPA-1的分离方法、糖组成、分子量及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丙酮分部沉淀,三氯乙酸去蛋白,再经SephadexG-75和CM-SephadexC-50柱色谱得到SPPA-1,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单糖组成,GPC法测定分子量,IR和NMR法确定糖苷键类型。结果 经高压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鉴定为均一性组分。其总糖含量为91.70%,N含量为0.96%,分子量为69.00×104Da。糖组成分析表明其由单一的葡萄糖组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1HNMR谱分析表明,其单糖类型为α-吡喃型。ESR研究表明SPPA-1具有清除O-2自由基活性。结论 SPPA-1为一具抗氧化活性的葡聚糖。 相似文献
2.
钝顶螺旋藻糖缀合物SPPA-1的理化性质及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螺旋藻多糖中的均一组分SPPA 1的分离方法、糖组成、分子量及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丙酮分部沉淀 ,三氯乙酸去蛋白 ,再经SephadexG 75和CM SephadexC 5 0柱色谱得到SPPA 1,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单糖组成 ,GPC法测定分子量 ,IR和NMR法确定糖苷键类型。结果 经高压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鉴定为均一性组分。其总糖含量为 91 70 % ,N含量为 0 96 % ,分子量为 6 9 0 0× 10 4 Da。糖组成分析表明其由单一的葡萄糖组成 ,红外光谱、核磁共振1HNMR谱分析表明 ,其单糖类型为α 吡喃型。ESR研究表明SPPA 1具有清除O·2 自由基活性。结论 SPPA 1为一具抗氧化活性的葡聚糖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从钝顶螺旋藻中分离纯化了酸性多糖,并进行了结构分析.多糖经DEAE-纤维素柱和Sephadex-200凝胶柱纯化得到螺旋藻酸性多糖纯品,HPLC检测纯度达96.7%,分子量均一,约1.62×10~5.TLC和GC分析表明该多糖主要由D-鼠李糖、D-木糖、D-葡萄糖和D-甘露糖醛酸构成,摩尔比为65.5:19.5:9:6.经IR、~(13)C NMR和甲基化分析,推测该多糖可能以1,3-连接的鼠李糖为主链.其中木糖为β构型,鼠李糖、葡萄糖和甘露糖醛酸均为α构型,所有糖基均呈吡喃型. 相似文献
4.
5.
螺旋藻多糖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螺旋藻多糖的化学研究曾和平,郭宝江(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广州510631)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为蓝藻门、颤藻纲、螺旋藻属,含有极丰富营养成分和有抗辐射、抗肿瘤及调节免疫功能的耐卤藻类。近几年的研究表明,螺旋藻中抗肿瘤和免疫调... 相似文献
6.
钝顶螺旋藻多糖降血糖调血脂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观察螺旋藻多糖 (PSP)对四氧嘧啶 (ALX)性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用ALX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 ,分别用PSP 0 .1、0 .2 g/kg及阳性对照药苯乙双胍 0 .350 g/kg灌胃治疗 ,正常对照组及糖尿病模型对照组则给等容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 1 4d后 ,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糖、血脂。结果 :PSP 0 .1、0 .2 g/kg能明显降低ALX所致糖尿病大鼠高血糖 ,与糖尿病模型对照组相比 ,P <0 .0 1 ;同时 ,相同剂量的PSP还能明显降低ALX性糖尿病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P <0 .0 1 )。PSP 0 .2 g/kg还使糖尿病大鼠血清HDL C显著回升 (P <0 .0 5) ,而PSP 0 .1 g/kg对糖尿病大鼠血清HDL C则无明显影响 (P >0 .0 5)。 结论 :PSP能明显降低ALX性糖尿病大鼠高血糖及高血脂 相似文献
7.
8.
钝顶螺旋藻的药用价值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螺旋藻属蓝藻门颤藻科螺旋藻属(Spir-ulina),是一种无分支、螺旋形丝状蓝藻(或蓝菌藻Cyanophyta)。人们常在碱性湖泊中找到它,有时甚至在pH值高达11的湖泊中找到它,而这么高的pH值能抑制绝大多数其它藻类和微生物的生长。螺旋藻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必需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例如γ-亚麻酸)的含量也很丰富。现在,人们对螺旋藻的兴趣不仅限于其丰富的营养价值,许多研究人员己经开展了关于螺旋藻潜在药用价值的研究。其内容涉及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防癌抗癌、增强免疫功能、增加肠道乳酸菌群、降低重金属和药物的肾毒性以及放射防护等诸多方面。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Notdst.)Geit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钝顶螺旋藻多糖(polysaccharide fromSpirulina platensis,PSP)抗单纯疱疹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进一步开发该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剂量的PSP分别作用于HSV-1及HSV-2病毒复制周期的各个环节,以病毒半数感染量(TCID50),细胞病变效应(CPE),蚀斑形成单位(PFU),MTT法作为评价指标,判断PSP的抗病毒效果;ELISA法定量检测PSP对HepG2 2.2.15细胞HbsAg,HBeAg分泌的影响;FQ-PCR检测PSP对HBV-DNA合成的影响。结果PSP对Vero细胞及HepG2 2.2.15细胞毒性极低,对HSV-1及HSV-2均无直接灭活作用,可阻滞HSV-1及HSV-2病毒的吸附并抑制感染细胞内病毒的复制,但不影响病毒的释放。在HepG2 2.2.15细胞培养中PSP可显著抑制HB-sAg、HBeAg的分泌以及HBV-DNA的合成,并具有量效和时效关系。结论PSP抗HSV-1及HSV-2病毒作用的机制与抑制病毒吸附和感染细胞内病毒的生物合成有关,而PSP抗HBV作用的机制则与抑制HBV抗原分泌及病毒DNA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钝顶螺旋藻多糖SPPC—1的分离纯化,性质及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丙酮分部沉淀 ,三氯乙酸 (TCA)去蛋白 ,再经 Sephadex G- 75和 CM- Sephadex C- 50柱层析 ,从钝顶螺旋藻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多糖化合物 SPPC- 1。经高压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鉴定为均一性组分。凝胶过滤法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7.4× 10 4 。糖组成分析表明其主要由鼠李糖组成 ,还含有少量的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 ,摩尔比为 Rha:Xyl:Man:Glc=6 .2 4 :0 .37:0 .13:0 .71。元素分析表明 ,SPPC- 1含碳 4 2 .59% ,含氢 8.0 7% ,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SPPC- 1含 α-型糖苷连接键。ESR研究表明 SPPA- 1具有清除 O-.2 自由基活性 相似文献
11.
12.
川藏香茶菜中双聚对映贝壳杉烯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川藏香茶菜的干叶和嫩枝中,分离得到了一个对映贝壳杉烯的双聚体,命名为川藏香茶菜戊素,经光谱解析和化学证明确定了其结构为川藏香茶菜甲素的Diels-Alder双聚体。 相似文献
13.
用核磁共振新技术测定日本续断皂甙E1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日本续断Dipsocus japunicus Miq.根的乙醇提到物中得到一个新三萜皂甙(5糖甙),命名为日本续断皂甙E1(japondipsaponin E1)。用化学方法及1HNMR,13CNMR,1H-1H COSY,一维多重接力COSY,选择性远程DEPT和三重共振NOE差谱等方法,鉴定其结构为3-O-α-L-吡喃鼠李糖(1-3)-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甙元28-O-β-D-吡喃葡萄糖甙。 相似文献
14.
云芝子实体多糖化学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云芝子实体中多糖的化学结构。方法 应用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得一均一多糖组份B-1-3。通过完全水解、甲基化、一维和二维1H和13CNMR阐明B-1-3的化学结构。结果 经完全水解证实B-1-3主要由Glc单糖残基组成,用HPLC方法测得其分子量为3.16×105,通过对甲基化反应数据和1H和13CNMR分析发现B-1-3为由β-D-1,4-Glc和β-D-1,3-Glc残基构成主链的葡聚糖,同时在β-D-1,3,6-Glc及β-D-1,4,6-Glc残基处产生分枝。经1H和13CNMR分析表明B-1-3分子中存在β-D-Glc-1→3-β-D-Glc-β-D-Glc-1→4-β-D-Glc及β-D-Glc-1→4-β-D-Glc-β-D-Glc-1→4-β-D-Glc片段。结论 云芝子实体多糖B-1-3为由β-D-1,4-Glc,β-D-1,3-Glc和β-D-1,6-Glc残基构成主链的葡聚糖。 相似文献
15.
16.
螺旋藻多糖对荷瘤小鼠化疗后造血细胞增殖、凋亡及Bcl-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螺旋藻多糖(PSP)对肿瘤化疗后造血细胞增殖、凋亡及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小鼠移植性实体瘤模型、用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荧光和普通光学显微镜、ELISA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造血细胞增殖、凋亡、Bcl-2表达及相关细胞因子含量。结果PSP明显改善了CTX引起的CFU-GM减少、造血细胞凋亡,并促进了IL-1,IL-3和GM-CSF分泌及造血细胞Bcl-2表达。结论PSP促进内源性细胞因子的分泌间接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可能是其促进肿瘤化疗后造血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凋亡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东北延胡索中白元胡碱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东北延胡索Corydalis ambigna cham et Schltd(罂粟科)块茎的乙醚提取物中,分离出一种苯菲啶类新生物碱。根据其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的分析以及共衍生物的制备,并与苯菲啶类已知物紫堇灵(corynoline)及其衍生物的光谱数据进行比较,确定了该生物碱的化学结构为(Ⅰ),并命名为白元胡碱ambinine,C23H27O6N,mp 218~219°,[α]D29—98°(c 0.11 CHCl3)。 相似文献
18.
红丝线中两个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离鉴定红丝线(Peristrophe roxburghian)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红丝线的地上部分经60%乙醇提取,硅胶和氧化铝柱色谱分离,经化学和UV,IR,NMR及MS光谱解析确定结构。结果:分得两个化合物,经鉴定化合物I为5,6-dimethoxy-2(3H)-benzoxazolone,化合物II为2-amino-7,8-dimethoxy-3H-phenoxazine-3-one。结论:两个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红丝线酰胺(peristrophamide, I)和红丝线素peristrophine, II)。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