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矫治婴幼儿先心病35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矫治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 :4月~ 3岁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35例 ,采用常温体外循环在心脏跳动中进行心内直视修补手术。结果 :全组无 1例早期死亡 , °房室传导阻滞 2例 ,无低心排、肺动脉高压危象、呼吸衰竭需气管切开病例 ,痊愈出院 35例。结论 :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修补手术中采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方法是可行、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华琳 《山东医药》2002,42(2):34-34
1994年 10月~ 2 0 0 0年 9月 ,我科实施了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 10 9例。现将手术前后监护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10 9例 ,男 5 6例 ,女 5 3例 ;年龄 2~ 5 8岁 ,平均 19.74岁。其中室间隔缺损 46例 ,房间隔缺损 2 1例 ,心脏瓣膜置换 2 6例 ,修补 2例 ,法洛氏四联症 4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分析 1780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疗效 ,并比较二种心脏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和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疗效。方法 :1780例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 ,其中采用冷晶体心脏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下手术 (冷晶体组 ) 6 4 3例 ,冷血心脏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下手术(冷血组 ) 2 31例 ,心脏不停跳手术 (不停跳组 ) 90 6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仍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置左心房引流管 ,降温至 (32± 1)℃并维持 ,仅阻断上下腔静脉 ,不阻断主动脉 ,维持灌注压在 6 0mmHg(1mmHg =0 133kPa) ,心脏跳动下进行畸形矫正 ,方法同停跳下手术。结果 :手术早期死亡 73例 (死亡率3 8% ) ,其中冷晶体组手术死亡 4 2例 (死亡率 6 5 % ) ,残余室间隔缺损 6例 (发生率 0 9% ) ;冷血组手术死亡 7例 (死亡率 3 0 % ) ;不停跳组手术死亡 2 4例 (死亡率 2 6 % ) ,其余均痊愈出院 ,随访 6个月~ 10年 ,恢复良好。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有较好疗效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并可简化操作 ,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胸骨下段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价值.方法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采用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共25例,其中房间隔缺损10例,室间隔缺损13例,肺动脉瓣狭窄1例,法乐三联症1例.结果25例均治愈,无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6~8 d.随访1~11个月,心功能恢复良好,无残余畸形.结论胸骨下段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创伤小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体外循环下行心脏不停跳心内手术16例报告济南市中心医院(250013)杨长征,李前仁,张志平,焦齐,郭玲,王岩1995年6月至1997年8月,我院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60例。其中16例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观察心脏跳动下与心脏静止时心内直视手术对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方法35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分为心脏跳动组(n=17,术中不阻断升主动脉,体外循环中鼻咽温度为32℃~34℃)和心脏静止组(n=18,术中阻断升主动脉,体外循环中鼻咽温度为25℃~27℃),动态观察围术期血液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水平变化.结果心脏跳动组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从转流毕到术后24h均高于心脏静止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由于其高灌注流量和较高的体外循环温度对机体创伤较大,对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水平影响也较严重.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角度,我们推崇传统的术中阻断升主动脉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不中断心脏冠脉循环下心内直视术的体会。方法2001年10月至2007年12月在不中断心脏冠状循环下施行各种心内直视术235例,其中心肌顺行灌注162例、逆行灌注73例;81例在心室颤动下完成手术,其余患者在心脏跳动中完成手术。结果全组死亡4例(1.70%),心脏跳动中和心室颤动下手术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只要在术中保持持续、有效的心肌有氧灌注,无论在心脏跳动中或心室颤动下手术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告心脏跳动心内直视手术在婴幼儿中应用体会。方法回顾分析420例婴幼儿手术的临床资料,本组患儿均采用全身静脉复合麻醉,常规建立体外循环,置左心房引流管,降温至(32±1)℃并维持,仅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主动脉,维持灌注压在60mmHg(1mmHg=0133kPa),心脏跳动下进行心内畸形矫正,方法同停跳下手术。结果早期手术死亡20例(死亡率48%),其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死亡13例,右心功能衰竭死亡2例,严重低氧血症死亡1例,心律紊乱死亡2例,急性肝、肾功能衰竭死亡各1例。术后残余室间隔微量分流2例。其余均痊愈出院,恢复良好。结论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中应用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安全的心内直视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9.
先心病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附555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介绍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的应用体会。方法 :5 5 5例先心病患者采用该手术 ,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置左心房引流管 ,降温至 32± 1℃并维持 ,仅阻断上下腔静脉 ,不阻断主动脉 ,维持灌注压在 6 0mmHg左右 ,心脏跳动下施行畸形矫正 ,方法同停跳手术。结果 :死亡 11例 (死亡率 2 .0 % ) ,其余均痊愈出院 ,随访 1~ 13个月 ,恢复良好。结论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是一种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体外循环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观察心脏跳动下与心脏静止时心内直视手术对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 方法:35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分为心脏跳动组(n=17,术中不阻断升主动脉,体外循环中鼻咽温度为32℃~34℃)和心脏静止组(n=18,术中阻断升主动脉,体外循环中鼻咽温度为25℃~27℃),动态观察围术期血液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水平变化。 结果:心脏跳动组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从转流毕到术后24h均高于心脏静止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结论: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由于其高灌注流量和较高的体外循环温度对机体创伤较大,对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水平影响也较严重。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角度,我们推崇传统的术中阻断升主动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内直视下镶嵌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镶嵌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2个月~7岁;其中单个肌部室间隔缺损7例,多发室间隔缺损22例.合并法洛四联症5例,完全性大血管转位1例,肺动脉瓣狭窄3例,房间隔缺损6例,主动脉缩窄3例.合并心脏畸形均同期手术纠治.结果 死亡2例,死亡率6.9%.术后随访3个月~3年,无远期死亡,封堵器边缘少量残余分流3例,无封堵器偏移、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心内直视下镶嵌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葛冰  李培昌 《山东医药》1990,30(4):10-11
我院1979~1989年8月共施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80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42例,女38例,体重12~31.5公斤,年龄3~12岁。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11例;室间隔缺损35例;法乐氏四  相似文献   

13.
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较为多见,严重心律失常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早期识别和处理心律失常非常重要。现就我院2003年9月至2005年3月间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43例心律失常患者临床分析及处理情况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3年9月至2005年3月间共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134例,发生心律失常43例。其中术中心脏自动复跳后9例(6.7%),术后ICU室发生34例(25.4%),年龄4~65岁,先天性心脏病3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2例,心脏黏液瘤1例。术前心功能Ⅱ~Ⅳ级者,予以间断吸氧、强心、利尿、补钾、心肌极化液…  相似文献   

14.
1996年 1 1月~ 2 0 0 0年 3月 ,我们施行右胸外侧小切口入胸、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 346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男 1 82例 ,女 1 64例 ;年龄 1 .5~ 65岁 ,平均1 3.9岁 ;体重 9~ 72 kg,平均 30 kg;心胸比 0 .48~0 .70 ,平均 0 .58。其中单纯房间隔缺损 (ASD) 93例 ,室间隔缺损 (VSD) 2 0 7例 (膜周部缺损 2 0 4例 ,干下型缺损 3例 ) ,ASD并 VSD2例 ,ASD并发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3例 ,ASD并发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心内型 ) 1例 ,三房心 1例 ,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 4例 ,左房粘液瘤 7例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  相似文献   

15.
不阻断心肌行心内手术体外循环方法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阻断心肌是心内直视手术时的最好心肌保护方法。我院自1996年5月至1998年5月在心脏跳动下行心脏手术26例,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共观察2组。第1组为不阻断组,即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手术26例。男性9例,女性17例,年龄15~...  相似文献   

16.
自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应用以来 ,越来越受到心外科同道们的重视 ,国内学者对该术式亦有较大争论。我院 1999年 3月至 2 0 0 2年 9月共施行心脏手术10 5例 ,同期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手术 3 2例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胸骨下段小切口手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方法。我们结合20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治疗对这种手术方式进行报告。1 临床资料  自1998年8月至1999年2月,经正中胸骨下段小切口进行心内直视手术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25.5(16~50)岁,平均体重60.7(41.5~70)公斤。20例中房间隔缺损10例,其中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单纯膜部室间隔缺损8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1例;嵴下型室间隔缺损1例。  手术方法:手术于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患者仰卧位,皮肤切口自胸骨角下方3厘米至剑突;自下而上纵行劈开胸骨至胸骨角下方3厘米处并用摇摆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其适应证及技术要点。 方法 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们共完成92例经右腋下直切口的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其中男52例、女40例,患者年龄12个月至28岁,平均(5.2±3.3)岁,体重8.5~52.0(17.9±8.6)kg。其中2例合并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6例存在中度以上肺高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39例。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切口位于腋中线与腋前线之间,皮肤切口长度约5~8cm,约经第3或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行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右心房切口修补房间隔缺损及三尖瓣成形。结果 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术中无恶性心律失常和气栓发生,术后无脑部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少量气胸、皮下气肿,1例出现肺不张,1例随访有1~2mm残余分流。结论 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下心内修补房间隔缺损手术具有安全、可靠,美容效果好、创伤轻、手术时间短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患者及家属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池一凡  徐平 《山东医药》1997,37(2):32-33
1992年3月~1996年8月,我们对6例隔膜型主动脉瓣下狭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并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2例,女4例,年龄5~12岁。其中单纯隔膜型主动脉瓣下狭窄4例,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均经心脏超声检查确诊,5例术前心功能Ⅰ级,1例Ⅲ级。6例术前胸骨左缘2~4肋间均闻及3~5级粗糙收缩期杂音,4例心电图示电轴左偏。4例术前心脏超声估测跨隔压差8.3~10.3kPa。本组6例均在中度低温麻醉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术中见2例合并室缺者的缺损均  相似文献   

20.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6年 1 1月至 1 998年 1 1月应用浅低温 ( 32± 1℃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方法成功地施行各种心内直视手术 5 8例 ,手术及其心肌保护的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58例 ;男 2 6例 ,女 32例 ;年龄 2~ 6 2岁 ,平均 9.6岁。手术种类 :房间隔缺损修补 17例 ,其中重度肺高压活瓣补片 2例 ;室间隔缺损修补2 2例 ;部分房室管畸型纠治加二尖瓣成形 4例 ;肺动脉狭窄成形 1例 ,法乐氏三联症根治 3例 ;双腔右心室合并室缺纠治 1例 ;风心病二尖瓣置换 8例伴三尖瓣环成形 4例 ;二尖瓣成形 1例 ;左房粘液瘤摘除 1例。术前心功能先心组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