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rownarteries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两者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即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斑块出现溃破、出血,并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心肌血氧供应急剧减少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ACS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血小板的聚集在ACS的发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要是以血小板为主的白血栓,因此,抗栓治疗是ACS的标准治疗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血小板活化状态可能是继斑块破裂后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无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的重要前期表现。降低血小板活化状态、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是逆转急性冠脉综合征、防止血栓形成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颖轩 《新医学》2005,36(11):629-630
1引言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AMI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在长期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痉挛,造成狭窄程度进一步加重,使心肌供氧与需氧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从而引起心绞痛的发作失去原来稳定的特征,而表现为各种类型的UA.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临床症候群,有增加心源性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其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与黏附增加,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管腔不完全性阻塞。对其治疗有两个目的 :即刻缓解缺血和预防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ute Cormeavg syndorome Acs)是冠心病特殊疾病谱,它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通常是稳定性心绞痛(SA)到不稳定性心绞痛(UA),到无Q波心肌梗塞(NOMI)再到Q波心肌梗塞(QN—MI)的一个连续体,在病理生理上是波谱样(spee rtnm)分布,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继发血栓形成,是主要的病理生理,本文重点讨论临床特征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张宜锦 《临床医学》2003,23(10):41-42
目前认为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冠状动脉不完全阻塞 ;其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老年患者由于情况差不能耐受或不愿意接受创伤性治疗 ,故保守治疗就成为主要治疗方法 ,即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尽早应用  相似文献   

7.
李树仁 《临床荟萃》2004,19(6):348-35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Q波和非Q波急性心肌梗死,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汪秀兰  张文新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2):2065-206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聚集,冠脉内血小板血栓形成,冠脉狭窄,从而导致心肌氧供需失衡.目前,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etaaneom coronal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ACS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抗血小板治疗是严重心肌缺血的治疗原则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只能分别阻止血小板活化中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眭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ACS是在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基础上血栓形成的结果,可以说没有血栓形成就没有ACS。而血小板作为惟一的同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的细胞,在AC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近年来大量循证医学研究也显示对于ACS患者,积极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使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因此,针对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活化及释放等环节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作为ACS治疗中的重要策略,应该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于急性心肌梗死与稳定心绞痛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与非Q波心肌梗死合称为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率高、危险性大。许多研究表明其发病主要是由于病变血管中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血管痉挛以及血小板聚集等原因引起血管腔狭窄,即使血氧浓度正常,仍会因冠状动脉血流量原发生减少而造成心肌缺血。本文综述了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常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粘附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阻塞所致。冠脉病变的加重,加剧了心肌缺血,并可能导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近期研究显示,非ST段抬高ACS30天死亡率和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药物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钟林 《新医学》2002,33(1):14-15
1 引言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已成为当前冠心病研究的重点.ACS泛指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与血栓形成引起的严重心肌缺血事件,临床表现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后者又可根据心电图上有无病理Q波而分为无Q波的心肌梗死和有Q波的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3.
1 前 言过去的数十年 ,人们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的认识和治疗已发生显著变化。目前认为 ,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只是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也有称之为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 )的一部分 ,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 Q波 MI和 Q波 MI。表现为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机化 ,心电图改变包括 ST段抬高的 MI、ST段下移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 Q波 MI)和无诊断意义的 ST段及 T波变化异常。有 ST段抬高的大多数患者将发展为 Q波型 MI,仅小部分伴有休息时缺血性胸部不适 ,且无 ST段抬高的患者可能发展为 …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缺血性心脏病临床症侯群[1].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共同点是血栓形成.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内血栓多为非闭塞性或形成闭塞后晚期内再通.与其发展有其密切关系的血流变学障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改善血液流变性,可成为有效的防治办法,本文对9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了血流变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分型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1引言以往认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无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及猝死的一组病症(图1)。总体上,由不稳定型心绞痛到无Q波心肌梗死,再到Q波心肌梗死,病情越来越重,预后越来越差。图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旧分型2旧分型的缺陷事实上,从不稳定型心绞痛到急性无Q波心肌梗死或急性Q波心肌梗死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的病理生理基础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所致。但在心肌酶出现增高之前,我们无法区别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无Q波心肌梗死;另一方面,不稳定型心…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有潜在危险性的临床急症,与冠状动脉内易损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栓形成等密切相关,容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有学者认为他汀类调脂药物具有独立于调脂之外的直接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非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病理过程,如冠状动脉的内皮损伤、血小板粘附、血小板颗粒成份的释放、血小板微血栓及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痉挛等。引人注意的是,这些因素又都与肝素密切相关。 1 肝素与血管内皮组织 完整的血管肉皮组织是血小板和血管内皮下结构接触的屏障,故具有防止血栓形成能力。肝素与体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非Q波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是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而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是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两者也可以合称为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激活血小板 ,形成凝血酶而致血栓形成 ,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 ,血管痉挛也参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形成。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多为非闭塞性或形成闭塞血栓后短期内再通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发生闭塞性血栓仅占 1 5%~ 2 0 %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在老年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测定43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2例健康对照(HC)者的血小板及红细胞胞膜、胞浆PKC活性。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组血小板胞膜中PKC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急性心肌梗死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组血小板胞浆中PKC活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红细胞胞膜中PKC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略高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红细胞浆中PKC活性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略高于急性心肌梗死组(P>0.05)。结论PKC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病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是冠脉病变处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基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生常常伴随着心电图的改变、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升高和伴随着心绞痛症状的出现。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是ACS治疗的关键,有效地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能降低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等缺血事件的发生及降低病死率。本文主要对ACS的抗凝药物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