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恒论》为近代伤寒学家郑钦安所著。郑氏为清道光,光绪年间(1804~1901年)名医。其研究《伤寒论》服膺方中行,喻嘉言,舒驰远,陈修园之学。所著《伤寒恒论》一书,为其研究《伤寒论》的代表作。成书于光绪二十年(1889年),该书为西南医家所倚重,影响之大,及于海外。《伤寒恒论》一书,按法辨证,纠失补偏,独具创见。兹就管见所及,将《伤寒恒论》学术思想略作探讨如次。 (一)首尊仲景 学承错简 钦安治《伤寒论》首崇仲景,指出仲景为“医门孔子”,“立法之祖”。阐明其订正《伤寒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我一直强调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名《伤寒卒病论》)是我国临床医学的奠基典籍。宋代学术名家严器之将张仲景著作中的方治誉之为“众方之祖”。其后的医家,或称之为“方书之祖”(见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群方之祖”(见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清代伤寒名家柯韵伯曾经指出:作为临床医学经典,《伤寒论》不只是代表哪一科的,而是各科临床都应该认真学习,并明确表述学医者如果不读张仲景书,则“不可以为医”(见柯氏《伤寒来苏集》)。《伤寒杂病论》,后世医家整理此书,又分之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简称《…  相似文献   

3.
李知先在《活人书括·自序》中说:“尝观论伤寒,自仲景而下,凡几百家,集其书则卷帙繁拏,味其言则旨意微深,最至当者,惟《活人书》而已。”为什么在研究伤寒学的众多医著中,朱肱的《类证活人书》独享盛誉?笔者以为,朱氏研究《伤寒论》,撮其机要,条其类证,注重辨析,通俗实用,从而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今就其“辨”,略析如下。1.辨症状:《类证活人书》以“伤寒百问”  相似文献   

4.
又案:仲景书称为“论广汤液”,而仲景所广者,自谓其为“伤寒”为“卒病”。则《汤液经》中,自亦必有伤寒,有卒病。因思《汤液经》中之诸可不可篇,为论中风、伤寒、温病、风温四种,即《太阳篇》篇首题论之所揭示者也。此四种,旧医通谓为“伤寒”。仲景之所谓“伤寒论”,必即谓诸可不可篇;“卒病论”必即谓《痤、湿、喝》等篇。又因见叔和初撰之诸  相似文献   

5.
陈念祖,字修园,清·福建长乐人。陈氏学识渊博,著作饶丰,仅伤寒著作就有《伤寒论浅注》、《伤寒医诀串解》(以下简称《串解》)、《伤寒真方歌括》三种。《串解》是伤寒代表作,是研究发挥性著作,不是逐句逐条的注本。诚如任应秋教授曰:“陈念祖用于《伤寒论》的功夫,不在于《浅注》,而在他晚年所著的《伤寒医诀串解》六卷。”该书因得其要旨之能事,故脍炙人口,为医林所习诵。爰就笔者读后体会,作一研讨,现浅析于下,以作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仲景伤寒之学,自东汉迄今,千七百余年,奕世递传。其过程是忽隐忽现,隐现交替。始而乍现即隐,至晋唐若隐若现,唐以后现而再隐,迄宋金则显现,后此而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仲景著作的文献研究,至今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文章从仲景著作之考证、《伤寒杂病论》传本研究、《伤寒论》内容与体例探讨三个方面发表了见解。广采博引大量资料,认为宋以前一些医籍中《五脏论》、《疗黄经》、《口齿论》等篇系假托仲景之作。《伤寒杂病论》传本中当以《脉经》、《千金翼》及王洙所得旧藏本更接近原书内容。“伤寒例”原属仲景旧论;“平脉法”、“辨脉法”系《伤寒论》内容,且非仲景杜撰;汗、吐、下等诸“可”与“不可”当出于仲景遗论之中。  相似文献   

8.
成无己 ,宋代山东聊摄人 ,后来聊摄并于金 ,晚年遂为金人。他博极研精 ,深造自得 ,本《内经》之意释仲景之书 ,以经注论 ,以论证经 ,开创以注解的方法研究《伤寒论》的先河 ,使后世能明伤寒之理 ,知伤寒之用 ,推动了伤寒学说的流传与发展。其所撰《注解伤寒论》10卷 ,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 ,兹就其注论特色作一探讨。1 溯本求源 ,以经释论成氏采取“以经释论”的研究方法 ,始终运用《素问》、《灵枢》、《难经》等古典医经的学理 ,注解《伤寒论》条文方证 ,不仅使内、难、伤寒学理一脉相承 ,融会贯通 ,还起到经论结合 ,以论证经的…  相似文献   

9.
黄竹斋(1886--1960)名谦,字吉人,竹斋亦其字,晚号中南山人。为长安名医,近代着名的伤寒学家。《伤寒论集注》为其所着,成书于1924年。其学验俱丰,对《伤寒论》颇多阐发。正如任应秋教授所说“当代我国治伤寒学大体言之……由于各个地区各有所尚,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有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黄竹斋等”。该书为黄氏代表作,稿经四易,时历八载,始告克成。是书“刊诸注之缪异,集群哲之雅言”。该书荟萃百家注解伤寒之医论,细注疏明,辨疑正误,探源正流,“惟期经旨之昌明”,是研究《伤寒论》一书较好之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伤寒杂病论》于汉末约公元200—210年成书,至宋治平2年(公元1065年)林亿等将伤寒部份的文字定型为《伤寒论》,在此八百余年间,史料记载的张仲景书目及卷数纷然杂陈。宋治平至今又历九百余年,《伤寒论》的版本及有关专著又有大量增加,古今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整理研究。现就近30年主要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一、《伤寒论》定型以前的古传本马氏指出传世医书中的古本有:“脉经”本《伤寒杂病论》。王叔和所撰之《脉经》十卷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收录了《伤寒杂病论》的文字,这是《伤寒杂病论》现存最早的一种古本。“千金”本和“千金翼”本《伤寒杂病论》。在唐孙思邈  相似文献   

11.
喻嘉言治伤寒的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嘉言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 ,传世之作有《尚论张仲景伤寒论》(简称《尚论》)、《医门法律》、《寓意草》等。其中《尚论》不仅是研究《伤寒论》的一部重要著作 ,并且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喻氏治伤寒的思想。兹就喻氏治伤寒的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以飨同道。1 适用为本 ,通玄隐奥 ,阐发神明喻氏在《尚论·自序》中反复申明其治伤寒的目的是适用 ,而不是简单地阐释仲景《伤寒论》的大意。在条文编排次序上 ,喻氏虽采取整移改削之法 ,羽翼错简重定的方有执 ,但这仅仅是为了研究方便 ,而不是尚论的本意。喻氏认为“仲景《伤寒论》一书 ,天苞地府 ,为…  相似文献   

12.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系广西地区发掘出的一部有价值可借鉴的《伤寒论》版本。乃清·左盛德所藏,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的手抄本,亦即白云阁《伤寒杂病论》之前身。白云阁《伤寒杂病论》已作为珍贵文物陈列在医圣祠张仲景事殿,供人学习参观,受到国内外中医学者的高度评价。但对其前身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尚没引起重视,甚或有人说是“伪品”,其实《伤寒论》本身,经历代传抄、注释,错简漏误是公认的,绝对肯定哪本《伤寒论》是真善本,否定其它版本是不公证的。所以,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的特点加以研究整理,有益无  相似文献   

13.
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曾说过:“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学习和掌握《伤寒论》研究方法,对于《伤寒论》及其他经典著作的挖掘、整理和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最早研究伤寒学的晋代开始,从整体上就《伤寒论》研究方法及今后的设想,谈一家管见,冀求斧正。一、《伤寒论》研究方法的沿革研究《伤寒论》者首倡于晋·王叔和,后此而不断发扬光大,迄今为止,系统注释《伤寒论》者竟达约800家之多。由于社会背景和条件的不同,其研究方法也各有所异。使伤寒之学不断发展。 (一)晋、唐侧重临证的研究方法这一时期研究《伤寒论》多从临证上着眼,阐幽发微,其特点,诚如韩愈所谓“寻堕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脉证研究由晋·王叔和开其先河,他著《脉经》,从脉证角度上绍述伤寒,  相似文献   

14.
探讨宋代医家韩祗和今本《伤寒微旨论》之外的佚文。其内容散见于明代刘纯《伤寒治例》、朱橚《普济方》、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汪机《伤寒选录》、张卿子《张卿子伤寒论》、清代陆懋修《伤寒论阳明病释》、沈金鳌《伤寒论纲目》等医著中。经比较对照有些确属韩氏佚文,从内容看有些是对《伤寒论》原文的注释,故不能排除韩祗和或著有除《伤寒微旨论》之外医著的可能。沈金鳌《伤寒论纲目》所谓的韩氏注文,大多为张冠李戴需要正本清源。有些文字尚无出处需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5.
李鼎 《医古文知识》2005,22(3):24-27
又案:仲景书称为“论广汤液”,而仲景所广者,自谓其为“伤寒”为“卒病”。则《汤液经》中,自亦必有伤寒,有卒病。因思《汤液经》中之诸可不可篇,为论中风、伤寒、温病、风温四种,即《太阳篇》篇首题论之所揭示者也。此四种,旧医通谓为“伤寒”。仲景之所谓“伤寒论”,必即谓诸可不可篇;“卒病论”必即谓《痉、湿、喝》等篇。又因见叔和初撰之诸可不可篇未载有《痉、湿、喝》之文,而三撰亦未以之次人三阳三阴篇中,  相似文献   

16.
“离开经络而谈六经,其弊也浅;分割《伤寒论》与《内经》中之六经为两回事,其弊也拘。”这是程门雪先生于畴昔,针对中医界同道的混乱思想所作的精辟之论,真可谓医医之金针。年光荏苒,教益犹新。笔者深感重温“六经即经络”这一旧题,对我们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时至今日,尚有学者胶柱于六经系六个症候群之说而纷争不已。事实上,谈六经岂可离开经络?张仲景惟恐后人不明,故在《伤寒卒病论》序中指出“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康平本伤寒论》以探求《伤寒论》的成书史。方法:以《康平本伤寒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比其与《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等书的异同,对《伤寒论》的成书史进行剖析。结果:所谓的《伤寒论·序》中的"经""胎""胪"三字实即《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藏经》和《小儿颅囟经》三书;《伤寒卒病论》序言为王叔和集各家之言而成,序言中所记载伤寒疫情可能发生在王叔和家族而非张仲景家族;《康平本伤寒论》序言中为《伤寒卒病论》比较合理;现今人们所理解的《伤寒杂病论》与之最为接近的书当是《金匮玉函要略方》。结论:《伤寒论》的成书史隐现跌宕,学者不能抱守一说,当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扶阳气"概念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杨 《国医论坛》2004,19(3):1-1
扶阳气是贯穿在《伤寒论》六经病中的基本思想之一,故温病学家吴鞠通指出“伤寒一书,始终以救阳气为主”。但多数医家常常因阳气易伤而把《伤寒论》之扶阳气片面理解为温阳,笔者通过对《伤寒论》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扶阳气的概念不只是局限在温阳一途。首先,从历代医籍医论  相似文献   

19.
姜春华研究《伤寒论》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敏南 《中医杂志》1994,35(1):8-10
姜春华为著名的中医专家,著作颇多,学验俱丰,对当代的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贡献很大。近年重温了姜著的《伤寒论识义》、《姜春华论医集》等书,深感姜氏对伤寒学的研究颇具特色,现撰成此文,望同道斧正。1 多种层次,多种角度,析六经学说六经学说是伤寒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和主要精华所在。历代多数伤寒学者进行研讨,虽见仁见智,各执其理,但细析姜氏论六经学说与众不  相似文献   

20.
《伤寒明理论》选取了《伤寒论》中常见的50个症状以“定体、分形、析证”进行论述,所论条文不出《伤寒论》的范围,是单纯《伤寒论》的阐释之作。《伤寒明理续论》采用了《明理论》的编写体例,选取的症状有70余个,辨证时较注重温热病与伤寒的辨别,摆脱了单纯《伤寒论》的范围,所选的方剂不限于《伤寒论》中的方剂,采用了许多时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