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宁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3):87-88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学习常用中药为主,继承传统鉴别经验,学习现代鉴定方法,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中药新资源的研究等工作奠定基础。其具体内容主要有中药的原植物鉴定,中药材和饮片的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药典检查等。  相似文献   

2.
中药标本和多媒体是中药鉴定学的重要教学工具,但二者又各有不足,将二者结合应用于中药鉴定学的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论述了中药标本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中药鉴定学中的应用,为中药鉴定学课程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药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医的临床疗效和用药者的生命安全.中药鉴定对中药的品种的确定及质量的控制至关重要.中药鉴定技术是药品检验所、医院中药房、中药材经营部门、中成药或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中的中药质检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4.
非中药专业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分析非中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中药鉴定学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进行非中药专业中药鉴定学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研究。以中药鉴定学知识为重点,将中医药学多学科的基础知识穿插到中药鉴定课的教学中,建立"理论教学-多媒体演示-多学科交叉-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法。以达到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专业素质、促进中药传承人才培养、不断完善中药高等教育体系、推动中药事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药鉴定学是中医院校中药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药鉴定学》教材的使用是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21世纪,中药鉴定学教学教材的使用,要结合中药鉴定学教学的特点及社会的专业需求,以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既具有丰富的性状鉴别经验,又具有熟练利用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知识并且熟练应用现代分析仪器鉴定中药,分析解决中药鉴定工作中各种问题的人才为目的,对《中药鉴定学》教学教材对中药鉴定学教学教材使用及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药鉴定学实践教学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密切相关。经过多年探索,我们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实践教学方法,现介绍如下。1实践教学的重要性1.1鉴定学在中药专业的重要地位中药鉴定学是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是中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关系着中药的生产、销售、科研的质量,也关系着中医临床用药安全。众所周知,中药的种类繁多,来源复杂,自古以来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一药多名等现象非常普遍。目前的中药材市场上,药材真假难辨,有优有劣,中药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中药鉴定…  相似文献   

7.
PBL教学法在中药鉴定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鉴定学是高等院校中药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一门应用学科。其主要内容涉及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分析化学、中药学等诸多学科内容。如何将中药鉴定学基本原理和科研、生产实际有机的  相似文献   

8.
北宋《本草图经》与现代中药鉴定学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苏颂编辑《本草图经》的目的与现代中药鉴定学的任务即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确保中医药质量是完全一致的,并且二者记载内容也十分相近。可以说《本草图经》对现代中药鉴定学贡献很大,在中药鉴定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药鉴定学基源鉴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源鉴定是中药鉴定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原植物、性状、显微、理化等四大鉴别法都可用于中药的基源鉴定,确定中药的品种,但各种方法的作用和特点不同。其中原植物和原动物鉴定是其它基源鉴定方法的基础。DNA分子标记是新发展的基源鉴定方法,由于不受环境因素、组织类型和发育阶段的影响而具有稳定性和客观性;其中DNA条形码技术由于具有通用性和国际共享的平台而成为中药基源鉴定实用和强大的武器。对于经过提取的中药提取物和中药制剂的原料药,色谱和色谱-光谱联用技术目前是基源鉴定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药鉴定学课程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DNA分子标记、模式识别等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日益普遍,而本课程学时相以对减少,因此应认真思考目前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和主要任务,同时探讨其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更新等问题,目前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强调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其主要任务增加了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因此今后教学中应重视传统技术的继承;抓住重点,带动一般,建立本课程的知识体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素质以及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骨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社会需求,结合中药鉴定学学科的教学特点,探讨了实践教学中实践基地的构建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与资源优势,建立多层次的中药鉴定学实践基地,完善中药鉴定学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在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金世元教授是我国著名中药专家,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金教授在从事中药专业的70余年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特别是在中药鉴定学领域中,金教授成果丰硕,独具特色,形成了"医靠药治,药为医用",医药理论结合用于鉴定中药品质。尊古不泥古,与时俱进、实事求是鉴定中药品质的学术思想,值得我们传承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一门骨干专业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但知识点多而繁杂,知识结构雷同。如何合理利用前置学科知识点,建立适合中药鉴定学课程特点的学习方法是提高中药鉴定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本文从中药鉴定学四大鉴别方法应用特点及相关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探讨了中药鉴定学系统学习方法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面向21世纪,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的目标,要结合中药鉴定学的特点及社会的专业需求,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中药鉴定人才,而中药鉴定学实验考核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在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上发挥积极向导作用。新的考核机制必须将学生一系列的活动集中到实验操作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来,改变现在传统“应试教育”、“验证式实验课”的考核机制,逐步建立起促进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中药鉴定人才的新型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及教学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鉴定学是传统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的专业课。课程从成立到成熟到发展,经历了数十年的历程,教材经历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不断修订完善,成为了目前高等院校学科中比较成熟的一门课程。中药鉴定学主要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  相似文献   

16.
以促进学生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通过讲习药材鉴定实例,探讨中药鉴定学与药用植物学两个学科之间,在教学上的联系性和互补性。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中药鉴定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面向21世纪,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的目标要结合中药鉴定学的特点及社会的专业需求,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中药鉴定人才.中药市场情况十分复杂,中药材品种存在着多基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伪劣品等问题,很多问题是在课堂上和实验室见不到的.因此,中药鉴定学教学要注重加强课外实践教学,使教学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缩短中药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需要的时间和差距.  相似文献   

18.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与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资源的应用学科,是中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一门有特色的课程.长期以来,我校中药鉴定学实验课基本全部开设显微鉴定内容,教学方法弊端较多,问题日益突出.以中药学专业为例,实验课总学时为57学时,其中观察药材显微特征验证性实验课占48学时,老师和学生都对单一的、大量的显微鉴别实验课感到乏味与枯燥,很难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禁锢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改变上述不良的情况,学习借鉴了侯益民等[1-3]的研究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笔者从2012年起对中药鉴定学实验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尝试.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李飞艳 《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1):113-114
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中药鉴定学在高职高专中医药院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加强操作技能训练的必要性入手,对我校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并制定中药鉴定学操作技能考核机制,使该课程在培养医药人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中药鉴定学的特点,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出启发式导课、有效利用网络、加强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