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脑干出血患者的急救与护理,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致残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最大可能地回归社会。方法我院卒中单元自2006年6月-2008年1月收治22例脑干出血患者,经过急救、脱水、降颅压、亚低温、对症支持等治疗,并严密观察病情,给予规范的呼吸道管理、血压管理、早期积极康复护理、预防并发症及心理护理等方面的观察护理。结果22例患者中放弃治疗5例(22.7%)。死亡5例(22.7%),植物状态生存3例(13.6%),严重残疾3例(13.6%),中度残疾4例(18.2%),恢复良好2例(9.1%)。结论脑干出血患者在卒中单元通过争分夺秒的急救及脱水、降颅压、对症支持、亚低温等治疗,可有效地降低颅内压,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而严密的病情观察和规范的呼吸道管理等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早期积极康复是患者回归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3.
4.
临床资料
患者,男,43岁,因口角歪斜、左侧肢体麻木、无力24小时,于2010年9月22日9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4小时晨起时发现左侧肢体麻木、无力,语言不流利,面部及左上肢局部肌肉阵发性抽搐.无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无黑朦、晕厥史,12小时后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加重,口角向右歪斜、头晕,故来我院急诊就诊,行头颅CT检查示:头颅平扫未见异常,静滴5%葡萄糖200ml、血塞通注射液0.5g,5%葡萄糖200ml、正大丹参注射液20ml,症状未见好转,头痛、头晕加重,行走困难,收入住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干梗死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48例急性脑干梗死病人应用Bobath(BO)技术进行早期康复锻炼。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式FugⅠ-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于初期、末期(1月)评定并进行t检验。结果: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P<0.01;FMA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P<0.01。MBI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脑干梗死16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脑干梗死在临床上不表现为典型的交叉性体征 ,而表现为同侧偏瘫 ,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时 ,常被误诊为大脑半球内腔隙性脑梗死。由于误诊 ,常使部分患者病情恶化 ,致残率和病死率增加。本文对 16例脑干梗死病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6例 ,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5 3~ 72岁 ,平均 6 2 .5岁。既往有高血压史 12例 ,糖尿病史 3例。1 2 临床表现 16例均为急性起病 ,发病后 1h~ 3d入院 ,入院时神志均清楚。 5例左侧肢体偏瘫 ,左侧中枢性面瘫、舌瘫 ;5例右侧肢体偏瘫 ,右侧中枢性面瘫、舌瘫 ;2例左侧肢体偏瘫 ,左侧霍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脑干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确诊的脑干梗死病人进行BAEP检测并与28例正常老人作对照。结果脑干梗死病人BAEP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BAEP对脑干梗死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 探讨轻型脑干梗塞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方法 分析 3 0例轻型脑干梗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中脑和延髓梗塞均具备交叉性瘫痪 ,桥脑梗塞则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CT阳性率为 2 5 % ,MRI阳性率为 10 0 %。结论 眩晕、交叉性瘫痪和球麻痹为轻型脑干梗塞的常见症状 ,头颅MRI检查优于头颅CT检查。 相似文献
12.
13.
14.
卒中单元联合脉血康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联合脉血康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治疗,观察组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治疗基础上给予脉血康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欧洲卒中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欧洲卒中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卒中单元联合脉血康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移植治疗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MI)远期疗效是否稳定。方法:采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的方法制作MI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12~14 d经舌下静脉移植已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pEGFP-C1)的MMSCs,分4周及8周两时段检测动物的体重变化、血流动力学、组织病理学、微血管密度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无论在4周还是8周移植组体重较同期模型组体重显著增加,移植组心率(HR)较同期模型组显著下降。4周时移植组动脉收缩压(SBP)、动脉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AP)较模型组无明显改变,8周时则较模型组显著增高。心脏组织病理学改变:4周时移植组较模型组心梗形态学改变减轻,8周时则进一步减轻。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移植组MI边缘区域新生的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有绿色荧光表达;移植组的微血管密度较同期模型组的微血管密度明显增高。结论:MMSCs移植可较为有效地改善大鼠实验性MI后心功能状况,远期疗效也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6.
心脉隆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脑钠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脉隆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脑钠肽(BNP)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1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59例,对照组53例。两组均按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进行处置,对照组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抗凝、降脂、降压、扩张冠状动脉等方面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心脉隆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续使用5d。将两组患者的血BNP浓度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即刻血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5天试验组血BNP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2%)明显低于对照组(28%)(P<0.05),试验组心力衰竭4例(7%)、梗死后心绞痛2例(3%),与对照组分项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心脉隆注射液能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脑钠肽的浓度,有效减少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脑卒中是一组由于脑组织局部缺血和(或)出血造成脑组织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常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发现,脑卒中后病情的恶化往往与继发的脑水肿、炎性反应的损伤有关。证据表明,乌司他丁可以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减少核因子κB的表达,降低局部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继发性炎性反应,从而在脑卒中后起到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回顾分析我院经CT或MRI证实的脑干出血患者35例,经神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12例(34.3%),好转14例(40.0%),恶化4例(11.4%),死亡5例(14.3%)。死亡者中桥脑出血3例,中脑出血1例,延髓出血1例;均有脑干功能衰竭、脑疝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出血灶直径〉2.0cm的8例中,死亡3例。直径≤2.0cm者27例中,死亡2例。提示脑干出血的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并发症等相关;影像学检查在其诊断中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扎实验动物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实验组动物心肌梗死后24h开始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μg/Kg,连续注射10d;对照组动物心肌梗死后24h开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注射10d。检测实验动物外周血骨髓干细胞动员情况、心功能变化及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结果两组实验动物骨髓干细胞动员前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与单个核细胞比例近乎相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动物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外周血骨髓干细胞一般在5d左右达到峰值,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63.10±16.72)×10^9/L及单个核细胞比例(97.1±2.88)%明显高于动员前,同时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实验动物心肌梗死模型术后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分别为(50.11±6.37)%vs(42.27±9.3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心肌梗死区内有大量岛状存活心肌,毛细血管计数(3.68±0.78),HP,而对照组心肌梗死区内岛状存活心肌少,坏死心肌由均质瘢痕组织替代,毛细血管计数(1.38±0.87)/HP,对照组明显少于实验组,P〈0.05。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μg/kg)皮下注射可有效动员骨髓干细胞入外周血参与梗死心肌修复,增加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