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310例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本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RV)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06年10月~2009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腹泻患儿310例新鲜粪便标本和资料,采用标记金的A群RV单克隆抗体,以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监测A群RV感染情况,以及分析腹泻婴幼儿R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310例腹泻患儿以男性为主,男/女比值为2.75。98例检出RV抗原阳性,感染率为31.6%,不同性别患儿RV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6个月~2岁组腹泻患儿RV抗原检出率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RV检出例数以10月至次年1月为主,共检出64例(占65.3%),其中尤以11月份为最高(27例)。结论 RV感染是合肥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应及时准确监测腹泻婴幼儿RV感染情况并进行合理治疗,防止感染性疾病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20~2021年福州市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RV) VP7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集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就诊的门诊或住院5岁以下患非细菌性急性腹泻的婴幼儿大便,先用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并经荧光定量qPCR(逆转录PCR)方法证实为轮状病毒,然后用巢式RT-PCR方法进行VP7(G)基因分型并分子特征分析。结果60份粪便标本中,30份检测到A组RVRNA基因,阳性率为50%。男19例,女11例;年龄6~37个月,平均11.9个月。对30份A组RV RNA阳性标本进行VP7基因型分型,其中G3型22例(73.33%),G1型4例(13.33%),G1和G3混合感染型3例(10.00%),G1与G9混合感染型1例(3.33%)。30例A组RV RNA阳性患儿中并呼吸道感染6例,其中G3型5例,G1和G3混合型1例。G1型Vesikari评分(14.6±5.6)分、腹泻病程(5.15±0.52)d均显著高于G3型,P<0.05;但两组呕吐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比较,P>0.05。结论2020~2021年福州地区急性腹泻婴幼儿A...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郑州地区轮状病毒(RV)腹泻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将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40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V性腹泻是秋冬季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9~11月份为高峰,发病人群集中在2岁以内的婴幼儿占93.6%以上.腹泻、发热、呕吐是RV性腹泻的三大表现,408例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丹阳地区婴幼儿腹泻病中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y,ELISA)法,对685例急性病毒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人类轮状病毒检测.结果:本组685例小儿腹泻病患儿中检出轮状病毒感染212例,占30.95%,并且好发于秋冬季节,多见于6个月~2岁的患儿.结论:轮状病毒是丹阳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郑州地区轮状病毒(RV)腹泻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将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郑州市儿童医院收治408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轮状病毒性腹泻是秋冬季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9~11月份为高峰,发患者群集中在2岁以内的婴幼儿(占93.6%)以上。腹泻、发热、呕吐是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三大表现,408例患儿均给予补液、对症及支持治疗,病程在7d以内占88%,大于7d占12%。结论轮状病毒性腹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龄特点。应密切注意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做好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1568例婴幼儿腹泻患者进行粪便轮状病毒(RV)抗原检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以免疫金标记技术对2012年1-12月来我院就诊的腹泻患儿的1568例粪便标本进行RV抗原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68例粪便标本中,阳性检出632例,阳性率为40.3%;不同性别腹泻患儿的阳性检出率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2月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其中12月最高,为51.7%。结论RV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其发病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建议于流行季节为6~24月龄的婴幼儿接种疫苗。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了解佛山地区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集2011年本院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结果 2469份标本共检出阳性标本488份,阳性率19.8%(488/2469);其中,男302份,阳性率19.4%(302/1556),女186份,阳性率20.4%(186/913).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其中0~2岁婴幼儿感染率最高.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佛山地区秋冬季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轮状病毒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根据病毒外壳蛋白VP4和VP7抗原性的不同可区分为不同型,P(VP4,Prtoease sensitive)型和G(VP7,Glycoprotein)型。本实验从中国8个地区(长春,秦皇岛,北京,杭州,福州,广州,成都, 昆明)的急性腹泻患儿中收集到1093份非菌性腹泻标本。标本经病毒dsR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组轮状病毒(HRV)。结果阳性标本为432份(39.5%),电泳型长型占优势,占PAGE阳性总数的96%以上,阳性标本利用血清型特异的单克隆抗体ELISA进行分型,结果表明我国上述8个地区1998-1999年轮状病毒流行季节中A组轮 病毒以G1型为主要流行株,占阳性总数的80.3%,其次为G2(11.1%),G4(3.9%)和G2(3.2%),有发现G9型,在本实验中共有18(4.17%)份阳性标本有用有单克隆体和型特异性引物无法分型,12(2.78%),份标本为混合感染,这与相关的报道一致。本实验中抽样选取了119份G分型阳性标本进行VP4分型,其中P[8]型有21份(17.6%)P[4]型有13份(10.9),P[6]型有12份(10.1%),P[9]型有8份(6.7%),与相关的报道基本一致,另外65份(54.6%)用现有引物无法分出P型,A组轮状病毒G型和P型的关系常见P[8]G1和P[4]G2,本实验中轮状病毒中分离株作了常见的P[8]G1(28.3%),P[4]G2(9.4%)型外,还检测到P[8]G3(5.7%),P[8]G4(3.7%)和其它较少见的基因型,65份未分出P型的标本其中49份有一次扩增的产物,提示可能为其它P型,有待进一步的检定。以上结果,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可为我国轮状病毒疫苗的应用和开发提供一个清晰的流行病学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腹泻患儿大便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腹泻患儿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及其主要原因。方法按照ELISA试剂盒的操作说明,检测疑似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大便。结果对254例疑似腹泻婴幼儿粪便轮状病毒的检测,共检出94例患儿感染,阳性检出率为37.01%。从不同年龄段上来分析,0-2岁的幼儿患病率最高,其中0~1岁的阳性检出率为44.09%,1~2岁的阳性检出率为35.48%,明显高于2~10岁的人群。按不同月份来分析,轮状病毒感染的阳性率主要高发于10~12月份和1~3份,检出阳性率为45.19%和42.86%,也明显高于其他月份。结论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原因之一,且轮状病毒主要好发于0~2岁幼儿,同时以10月份至第二年3月份较为流行。 相似文献
11.
成立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2019,42(1):24-28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全球范围内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研究表明干净的水源和良好的卫生环境不能阻断RV传播,且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RV性腹泻的药物,使用RV疫苗是唯一有效的防控手段。此文对RV疫苗的使用现状、研发进展及面临的挑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14.
王奔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2012,35(4):178-181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严重腹泻的主要原因,疫苗接种是预防轮状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此文讨论了轮状病毒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特征及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与心肌、肝脏损害的关系。方法对321例住院腹泻患儿用胶体金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做心肌酶及肝功检测。结果观察组(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与对照组(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阴性)心肌损害及肝损害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值〈0.05);全部病例中,小年龄组较大年龄组心肌损害及肝功损害发生率高,同年龄段中观察组的肝损害和心肌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值〈0.05);全部病例中,随着脱水程度的增加,心肌酶和肝功能异常率有增高趋势,相同脱水程度情况下观察组的肝损害和心肌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值〈0.05);全部病例中心肌酶及肝功能指标治疗前、后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值〈0.0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常合并心肌损害及肝损害,且年龄小者受损害的机率较大,随着脱水程度的增加,心肌酶和肝功能异常率有增高趋势。临床医生对腹泻患儿应注意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及心肌酶、肝功的检测,并给予及时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小儿轮状病毒(RV)性腹泻的发病规律和血清型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对2001年9月~2003年8月期间5岁以下的腹泻住院病儿的粪标本,进行病毒抗原鉴定和血清分型。结果721份小儿腹泻粪标本,轮状病毒阳性为345例(47.85%);年龄在7~18个月时发病率最高为239例(69.28%);10月份~1月份是发病高峰季节,为248例(71.88%);血清型分型以G3型199例(60.49%)为主,其次是G1型74例(22.49%);少见的血清型G9型3例(0.90%)。在对G血清分型标本中的80份进行P血清分型,其中P[4]型29株,P[8]型11株,P[4]、[8]混合型8株。G型和P型的组合型是P[4]G3、P[8]G3、P[4]G1等29例(36.25%)为主,P[8]G1和P[4]G2为6例,仅占8.20%。出现2例(0.60%)P[4]G9少见组合型。结论苏州地区2001年9月~2003年8月间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是以G3型流行毒株为主,全国则以G1型为主。 相似文献
17.
双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双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 :60例轮状病毒肠炎随机分成双苓止泻口服液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83 3 %和60%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5)。结论 :双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见效快 ,疗效肯定 ,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双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64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成双苓止泻口服液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和8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见效快,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