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46例BECCT的EEG及BEAM表现进行了对比,发现EEG在中央一颗区有阵发性尖波者,临床发作为单侧面颊部抽动,BEAM显示放电多在中央区形成最高电位,并以此为中心向周围附近传播,不波及其它区域;而EEG表现为额-中央-颞区频发尖波者,临床发作常常为全身性运动性发作或发作始于双上肢,BEAM则显示放电于前额区形成最高电位,并以此为中心向中央区、前颞区及顶区传播。  相似文献   

2.
抽动障碍临床、24小时脑电监测和SPECT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抽动-秽语综合征(TS)和慢性运动性抽动障碍(CMTD)的关系及两者脑电图、局部脑血流(rCBF)的异常。方法对38例TS和25例CMT进行临床症状和24小时脑电监测(AEEG)及部分患儿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观察rCBF的变化。结果TS的临床症状较CMTD严重,两者AEEG异常率分别为50%和52%,均以额区明显,5例有痫样放电。TS和CMTD的rCBF异常呈降低或增加改变,波及范围广泛,与AEEG异常部位无一致性。结论CMTD是TS的临床表型,两者的脑电图和rCBF异常与癫痫相似,提示与癫痫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24h动态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了解动态脑电图对癫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2名诊断癫痫,可疑癫痫及发作性晕厥病人行24h动态脑电图检查,并在一周内做脑电图或脑电地形图检查作为自身对照,结果:发现全部病人组AEEG痫放样电检出率明显高于EEG/BEAM组,在癫痫发作类型中,以复杂部分性发作AEEG痫样放电阳性率明显高于EEG/BEAM组,睡眠期痫样放电检出占有痫样放电患者56/67(84%),主要出现在NREM-Ⅱ期(  相似文献   

4.
伴有中央-颞区局灶棘波儿童良性癫痫的动态脑电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伴有中央-颞区局灶棘波儿童良性癫痫(BECT)的脑电图特征.方法 对115例BECT患儿进行动态脑电图检查,并对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BECT主要表现为面部抽搐、流涎、喉咙发声、发作性肢体阵挛或强直,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发作间期脑电图一侧或双侧中央-颞区出现棘波或尖波,可向其它部位扩散,还可从一侧半球转移至对侧半球.入睡后局灶放电频率明显增多.结论 BECT临床发作和睡眠密切相关.脑电图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动态脑电图可提高脑电图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5.
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典型及非典型病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BECCT典型与非典型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别56例BECCT临床发作形式、EEG表现、影像学及治疗资料。结果 56例中典型者23例(41.07%);不典型病例33例(58.93%),其中临床发作形式不典型16例(28.57%),EEG不典型25例(44.64%)。头CT及MRI检查正常46例,轻度异常10例。卡马西平及丙戊酸对治疗典型和非典型的BECCT均有效,以卡马西平为优。结论 BECCT的诊断应建立在对发病年龄、发作时间及形式、发作间期EEG综合分析基础上,可以有不典型的发作。曾接受AEDs治疗者EEG可能不典型。  相似文献   

6.
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对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和卡以西平(CBZ)对脑电图的影响。方法:对39例单独应用VPA和35例单独应用CBZ,临床发作已被控制的两组病例进行脑电图描记和分析。结果:VPA治疗治疗组,72%的病例发作间歇期痫样放电消失或明显减少,而CBZ治疗后,仅49%消失或明显减少。结论:CBZ可使临床发作控制,但却有20%的病例痫放电增加,但在VPA治疗者则未见此现象。VPA对脑电背景活动影响不明显,而C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颞-枕叶交界区癫痫的脑电图、电临床症状学特点及其在致痫区定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7例怀疑颞-枕叶交界区癫痫的患者,进行了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根据电生理及头颅MRI结果,进行术前评估及颞-枕叶交界区病灶切除,随访1年.结果 (1)发作起始的症状和体征:所有患者无论病史和监测中均无初级视幻觉,7例中2例有视错觉或复杂视幻觉;快速眨眼(有或无发作先兆)做为发作起始的体征见于6例患者中;(2)头皮脑电图间歇期癫痫样放电位于双侧4例,同侧颞-枕区2例,同侧颞区1例;头皮脑电图发作期7例中5例发作起始表现为弥漫性放电,无侧向性,1例位于同侧后头部,1例为同侧颞区;(3)手术及预后:7例患者中5例行颞-枕交界区病灶切除术,2例术后完全无发作,1例术后有偶发先兆,2例患者术后发作未减少;另外2例未接受外科治疗.结论 发作起始期先兆症状学可为颞-枕叶交界区癫痫致痫区定位诊断提供重要线索,而头皮脑电图间歇期和发作期癫痫放电对颞-枕叶交界区癫痫致痫区定位只能提供参考线索.正确和充分的颅内电极(特别是深部电极)置入并记录发作期颅内电极脑电图改变,对发作起始区的定位诊断可能提供更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CCTS)患儿临床症状与脑电图的变化特点。方法对2011-2013年收治的52例BECCTS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发病年龄为3~12岁,其中6~9岁的发病率在76%。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47例在睡眠中发作,5例于睡眠和觉醒时均有发作;部分性运动发作30例((57.6%)),22例(42.3%)为部分性发作泛化全身性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和(或)中颞区反复尖波或棘波发放,呈负向或双向,清醒脑电图阳性率36.5.%,睡眠脑电图阳性率86.7%。结论 BECCTS与年龄与睡眠密切相关的癫痫,棘波灶均出现在中央颞区或以中央颞区为主的部位,掌握其临床症状及EEG的变化规律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脑水肿的SPECT·rCBF显像和X线CT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比较43例常见颅内疾患的局部脑水肿SPECT·rCBF显像和X线CT资料,发现大多数病例的脑血流降低区比低密度水肿区范围大,一部分病例除局部脑水肿区血流减少外,在脑的其它部位也有血流减低现象。作者就上述现象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及SPECT·rCBF显像对脑水肿的诊断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EEG,BEAM和CT,MRI检测报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用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腔梗实施监测,观察其敏感性,变化特点以及对临床诊断的指导价值。方法:对65例早期腔梗的患者作EEG和BEAM监测,同期做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成像对照,并设正常组对比分析。结果:腔梗组发病3天内阳性率分别为: BEAM89%,CT,MRI22%。BEAM主要改变为局限性异常,多在颞额,中央区以θ频带功率增高为主,部分病变侧颞区较对侧  相似文献   

11.
运用酵母花环法和PEG沉淀法检测65例癫痫患者血液红细胞C3b受体活性(RBC-C3b)、红细胞膜免疫复合物含量(RBC-IC)、红细胞免疫促进率(RFER)、红细胞免疫抑制率(RFIR)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含量,并与48例健康人对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IC平均含量在脑电图有痫性发放或检测距末次发作≤3d者高于脑电图无痫性发放或检测距末次发作>3d者(P<0.05);癫痫患者RFIR升高,RBC-C3b及RBC-IC降低,且RFIR升高与RBC-C3b降低呈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2.
对我院1992-1994年22名继发性癫痫患者的皮层电图(ECoG)与普通脑电图(EEG)的关系,琢病理所见作了对比。本组3种类型癫痫患者的皮层痫灶主要集中在额中,颞中、前颞、,三者中总数的85%,ECoG上相邻3个是极出现棘波发作者,在EEG上可出现相应的棘,尖波灶,反之则不然,EEG多形性トδ波灶提示屠 脑器质性病变,应进一步作影象检查。ECoG可在病灶周围找到皮层棘皮灶。  相似文献   

13.
伴中央——颞棘波灶的儿童良性癫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伴中央-颞棘波灶的儿童良性癫痫的临床和脑电图(EEG)特点。方法 对1986年以来确诊的246例患儿的临床和EE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所有患儿发作间期都有特征性的EEG改变,即在正常的背景活动基础上,中央一中颞区出现成串或单一的高波幅的棘波。这种改变可局限于一侧半球,也可从一侧半球转移至对侧半球或双侧半球。患儿临床上伴面部、半身或全身的强直-阵挛性抽搐。年龄超过15岁后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1990年1月~1996年12月间,术前采用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CT及术中运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对26例顽固性癫痫病人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全部病人均系本院住院手术病人,其中男17...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 TLE),临床特征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的特点。方法对已确诊的35例TLE患者均行视频脑电图(Video-VEEG)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 35例TLE患者脑电图中,1例正常,5例非特异性改变,29例有痫性放电,其中左侧颞叶放电12例,右侧颞叶放电8例,双侧颞叶放电9例。监测过程中4例出现临床发作。EEG癫痫波多分布于一侧颞区。临床症状中以继发性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占最多。结论颞叶癫痫临床特征及颞区痫性放电对TLE诊断有重要作用;VEEG对提高TLE的诊断和定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腔隙性脑梗塞脑电图,脑电地形图与CT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塞(LI)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改变的敏感性、变化特点以及对临床诊断的指导价值。方法 对30例LI行EEC、BEAM及CT检查,并与梗塞组及正常组比较。结果 LI值BEAM阳性率为77%,高于CT(63%)及EEG(42%)。主要改变为θ频带功率及δ/α、θ/α、δ+θ/α+β比值增高,α频带功率降低。BEAM异常主要位于额区或顶、中央区。与对照组比较,LI  相似文献   

17.
自发性脑出血后神经功能与脑血流动态变化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66例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的SPECT脑血流显像和神经功能的关系,发现:(1)临床神经功能与rCBF的变化密切相关;(2)失语组与无失语组者Broca区和Wernicke区rCBF亦存在显著差异,失语的恢复与rCBF的恢复相一致;(3)交叉性小脑失联络(CDD)现象与出血量及出血部位有关,出血量大和/或优势半球出血易引起CDD。提示积极改善脑出血患者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脑血流量,有助于临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临床癫痫发作的患者IBEAM“致痫灶”与其头部MRI有异常病变以及VEEG有棘波、尖波或棘慢波、尖慢波发放的符合率。方法:利用24小时VEEG(视频脑电图)监测癫痫患者;选出头部MRI有异常改变、VEEG有棘波、尖波、棘慢波、尖慢波发放的患者46例,进行IBEAM描记。结果:MRI显示病变部位和IBEAM彩色图形显示一致者19例,符合率为41.3%。基底节病变,其IBEAM亦以病变侧,或双侧颞、颞顶部显示。结论:IBEAM和影像检查相配合,可为“致痫灶”提供较可靠指标。今后结合无创性“偶极子”定位法研究,将会使癫痫患者“致痫灶”的定位可靠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9.
具有中央-颞部棘波的良性儿童期癫痫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具有中央-颞部棘波的良性儿童期癫痫(BECT)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36例BECT患者的临床及脑电图资料.结果 本组发病年龄为6~14岁,平均10.5岁,全部病例均于睡眠时发作,其中3例睡眠及清醒时均有发作.20例表现为局灶性发作,16例为局灶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或颞区尖波和棘波,7例清醒时脑电描记正常,睡眠状态下监测均出现癫痫样放电.有1对孪生患儿先后患病发作.结论 了解BECT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与典型的脑电图改变,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表面蝶骨电极、前颞电极对癫痫患者发作间期颞区异常放电的检出率以及对不同电极记录放电波幅的比较, 探讨表面蝶骨电极对于颞区异常放电的检测价值。方法连续筛选2021年10—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门诊接受2 h视频脑电图监测的癫痫患者1 356例。对全部患者安装常规头皮电极、表面蝶骨电极和前颞电极。选取表面蝶骨电极和(或)前颞电极记录到异常放电的脑电图进行分析。计算表面蝶骨电极和前颞电极对发作间期颞区放电的检出率, 测量表面蝶骨电极和前颞电极记录到的放电波幅。结果最终共记录到有颞区放电的脑电图73份, 共计数250个放电。其中前颞电极检出率为88.0%(220/250), 表面蝶骨电极的检出率为98.4%(246/250), 二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8, P<0.001)。对于前颞区的放电(以前颞电极检出放电为"金标准"), 表面蝶骨电极的检出率为98.2%(216/220), 与前颞电极的检出率比较, 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7, P=0.132)。表面蝶骨电极和前颞电极同时记录到了216个放电, 表面蝶骨电极记录放电的波幅为(7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