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脂联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广印  陈永生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7):2684-2686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发病时、发病后7、14d及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同时检测hs-CRP、TNF-α含量。结果:脑梗死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hs-CRP、TNF-α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hs-CRP成负相关(r=-0.42,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中青年脑梗死的临床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低脂联素血症是中青年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同时也为脑梗死的药物治疗开发提供临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脂联素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5例;并选30例健康人作健康对照组,进行血清脂联素的测定,同时检测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相关指标。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AMI组血清脂联素的浓度显著低于OMI组、SAP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0.01),UAP组脂联素的浓度显著低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但OMI组、SA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脂联素的浓度与FPG、TG、hs—CRP呈负相关(r=0.311、-0.335、-0.360,P〈0.05或〈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G和hs—CRP是影响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最重要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水平降低,且与FPG、TG、hs-CRP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焦路阳  王宇  袁宇 《检验医学》2012,27(5):349-351,357
目的结合C反应蛋白(CRP),探讨血清内脂素、脂联素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27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1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10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6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2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内脂素、脂联素水平。同时检测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及肌酐(Cr)水平。采用多元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内脂素、脂联素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血清CRP、内脂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脂联素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0.01)。AMI组、UAP组及SAP组间血清CRP、内脂素和脂联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相关分析显示,血清内脂素与CRP、TG、LDL-C呈正相关(r分别为0.929、0.756、0.793,P均<0.001),与脂联素及HDL-C呈负相关(r分别为-0.351、-0.699,P均<0.001);脂联素与CRP、TG及LDL-C呈负相关(r分别为-0.873、-0.639、-0.799,P均﹤0.001);与HDL-C呈正相关(r=0.681,P<0.001)。结论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均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推测二者可能与CRP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继龙  袁清  马仰国 《检验医学》2009,24(2):140-142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186例脑梗死患者及176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并作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为(2.55±1.01)mg/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7.43±1.32)mg/L](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脂联素含量降低,三酰甘油(TG)、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低脂联素水平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186例脑梗死患者及176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并作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为(2.55±1.01)mg/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7.43±1.32)mg/L](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脂联素含量降低,三酰甘油(TG)、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低脂联素水平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糖尿病前期发生的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健康对照组(NGT)、糖耐量减低组(IGT)、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减低组(IFG/IGT)各100例,测定各受试者血清脂联素、hs-CRP、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应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评价胰岛素抵抗。结果 IGT组、IFG/IGT组血清脂联素均显著低于NGT组(P<0.01),IFG/IGT组的脂联素水平低于单纯IGT组(P<0.05)。脂联素水平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负相关(P值均小于0.01)。单纯IGT组、IFG/IGT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NGT组(P<0.01),IFG/IGT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单纯IGT组(P<0.05)。血清hs-CRP水平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OMA-IR呈正相关(P值均小于0.01)。结论血清脂联素、hs-CRP可能是加重糖尿病前期胰岛素抵抗的危险因素,糖调节受损期即可能存在慢性低度炎症反应。在糖尿病前期,脂联素、hs-CRP可能参与了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患者血清中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药物干预后其与血脂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1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标本及19例血脂异常患者治疗前及3个月后的血清标本,分别检测其血清脂联素、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分析脂联素、hs-CRP与血脂浓度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血脂异常患者血脂和hs-CRP较正常对照组高(P〈0.02),脂联素较对照组降低[(5.3±1.6)mg/L比(13.8±2.4)mg/L,P〈0.001)]。血脂异常者治疗3个月后,血脂及hs-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s-CRP治疗后比治疗前:(2.34±1.02)mg/L比(3.24±1.33)mg/L,P〈0.05)],同时其脂联素显著升高[(5.3±1.6)mg/L比(8.6±3.0)mg/L,P〈0.01)];脂联素与治疗前后HDL-C变化量呈正相关(r=0.48,P〈0.01),而hs-CRP与治疗前后HDL-C的变化量成负相关(r=-0.23,P〈0.01)。血脂异常组脂联素与hs-CRP呈负相关(r=-0.34,P〈0.02)。结论:成人血脂异常患者,其血清抗炎因子脂联素与炎症因子hs-CRP已存在失平衡,而普伐他汀不仅具调脂作用,而且能提高血清脂联素并降低hs-CRP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及两者的关系。方法对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正常对照各25例病人进行血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的测定。结果与对照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比较,不稳定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脂联素明显减低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负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脂联素为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探讨脂联素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26例重度子痫前期疾病患者为研究组,30例同期健康晚期妊娠妇女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与TNF-α、hsCRP表达水平。结果: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4.4±1.1μg·mL^-1),显著低于对照组(8.7±2.5μg·mL^-1),而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TNF-α、hsCRP水平(20.5±2.4ng·mL^-1,17.6±5.7ng·mL^-1),明显高于对照组(14.0±1.7ng·mL^-1,8.4±2.5ng·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TNF-α及hsCRP均呈负相关(r=-0.542,P〈0.05;r=-0.437,P〈0.05)。结论:脂联素、TNF-α、hsCRP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病,脂联素与TNF-α、hsCRP的相互调节在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脂连素和C-反应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脂连素的动态改变及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7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以ELISA法分别测定发病后24 h内及第7天血清脂连素水平,并以15例冠心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两组同时测定血清CRP.结果 AMI组血清脂连素在发病24 h内明显低于冠心病组(P<0.001),随后逐渐上升,其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7),同时AMI组血清CRP明显升高,与脂连素的变化呈负相关(r=-0.36,P=0.04).结论 血清脂连素水平下降与AMI发生密切相关,并在疾病早期恢复中可能起到抗炎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脂联素(APN)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MI患者50例,人院后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室壁运动和心功能,并设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采用ILISA法测定APN,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结果AMI患者APN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心功能对照组(P〈0.01),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心功能对照组(P〈0.01)。AMI患者APN、hs—CRP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549,P〈0.01)。结论血浆APN、hs-CRP水平与预后显著相关,对AMI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方案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HDL、TG、TC等血脂水平指标变化及hs-CRP、IL-6、IL-8等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血清抵抗素、脂联素变化。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TG、TC等血脂指标水平、IL-8等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以及脂联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且研究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以及脂联素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炎症水平,提高脂联素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12月至2007年2月住院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CRP浓度。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及辛伐他汀组血清CRP浓度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辛伐他汀组血清CRP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辛伐他汀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RP浓度,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C3和C4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损伤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40例具有溶栓指征的AMI患者入院第1天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C3及C4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其血清肌钙蛋白(cTnI)水平,并与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分析.经溶栓治疗后,检测AMI患者第3天的血清C3和C4水平,并与入院第1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MI组血清C3和C4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hs-CRP和cTnI水平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和P<0.001).AMI组血清C3水平与血清hs-CRP和cTnI呈正相关(P<0.001和P=0.005),而且C4水平与与血清hs-CRP和cTnI亦呈正相关,P均<0.001(r=0.552、0.535).经治疗后,AMI患者入院第3天的血清C3和C4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均<0.001(u=5.418、5.407).结论 AMI患者的血清C3、C4水平增高与心肌损伤有关,可用于AMI的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与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心内科CCU病房2004-07~2008-10收治的270例资料完整的AMI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后24~48 h血清APN水平最高值分为三组,即A组(APN水平≥8.5 mg/L)、B组(APN水平5.5~8.5 mg/L)和C组(APN水平≤5.5 mg/L),比较各组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心功能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①住院病死率:A组8%(5/66),B组8%(13/161),C组21%(9/43),C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②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梗死面积:C组高于A组和B组(P<0.05).③住院期间死亡27例,存活243例,存活组和死亡组血清APN水平分别为(6.1±1.2)mg/L和(3.6±1.3)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对AMI后30 d住院期间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APN水平与AMI后30 d住院期间病死率相关,30 d住院期间病死率随着血清APN水平降低而升高.结论 血清APN水平可能与AMI预后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B型钠尿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评价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BNP)、肌钙蛋白T(TnT)、肌钙蛋白Ⅰ(TnⅠ)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评价及应用。方法采集60例AMI患者、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15例其他心脏病患者的血样本,检测BNP、TnT、TnⅠ和hs—CRP,进行组间比较,并随访AMI组患者心脏病性猝死及心绞痛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MI组TnT、TnⅠ和hs—CRP的平均水平高于其他组(P〈0.01),3组BNP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值。结论TnⅠ和TnT升高是AMI的特异性指标,检测BNP和hs-CRP对AMI患者的治疗、心功能的评价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新蝶呤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检测并比较102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10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60名健康成人(对照组)的血清新蝶呤、CRP水平,记录AMI组住院及随访期间的心脏性猝死、再发性梗死、心绞痛等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MI组新蝶呤、CRP升高率及平均水平明显高于UA组及对照组(P<0.01或P<0.05).AMI组入院时及3日后的血清新蝶呤、CRP水平相似,均明显高于2周后(均为P<0.01).血清新蝶呤或CRP升高者,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新蝶呤或CRP不升高者(P<0.05).血清新蝶呤或CRP对心脏事件的阳性预测值相似,但均明显低于两者联合检测时(P<0.01).校正其他因素后,血清新蝶呤、CRP单项和两者均升高的AMI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优势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2.0(1.1~3.7)、0.4(0.1~7.7)、12.9(2.3~73.2).结论:联合检测血清新蝶呤和CRP有助于对AMI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白蛋白与B型钠尿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左心室射血分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测定95例AMI患者(AMI组)的血清白蛋白、BNP及hs—CRP浓度;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Simpson法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另外选取50例非冠心病老年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依血清白蛋白水平不同将AMI患者分为正常血清白蛋白组(74例)和低血清白蛋白组(21例)两个亚组。结果AMI组血清白蛋白为(38.45±4.60)g/L,低于对照组(43.15±3.1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3,P〈0.001),低血清白蛋白组BNP[(5.24±1.71)ng/L]显著高于正常血清白蛋白组[(4.17±1.6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0,P=0.009),低血清白蛋白组hs—CRP[(1.64±0.93)mg/L]显著高于正常血清白蛋白组[(1.13±1.0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9,P=0.045),低血清白蛋白组左心室射血分数(49.10±11.63)%显著低于正常白蛋白组(54.63±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8,P=0.025)。AMI患者血清白蛋白与BNP呈负相关(r=-0.465,P〈0.001),与hs-CRP呈负相关(r=-0.391,P〈0.001);hs—CRP与BNP呈正相关,(r=0.492,P〈0.001),BNP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371,P〈0.001)。结论血清白蛋白浓度变化可作为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入院早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MACE是心绞痛、再梗死、心力衰竭和心源性死亡.方法 哈尔滨医科大学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急性SrEMI患者189例,于发病24 h内采空腹肘静脉血(行介人治疗者于术前采血),分别测hs-CRP、白细胞(WBC)、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CK及CK-MB)、血脂及血糖,并做超声心动图.根据hs-CRP水平,将患者分为hs-CRP升高组(hs-CRP>4 mg/L)和正常组(hs-CRP≤4mg/L).随访入选患者MACE.各种潜在危险因素单独或联合时与MACE和死亡的相关性用COX比例风险回归进行单、多变量分析.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并用时序检验和Breslow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结果 两组平均随访(271.1±136.7)d.hs-CRP升高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75%vs.25%,P<0.01),血WBC、CK及CK-MB显著高于正常组(P值分别为0.002,0.039和0.049).MACE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无MACE组(P<0.01),死亡组hs-CRP显著高于MACE组(P<0.01). hs-CRP升高组和正常组存活和无MACE患者的Kaplan-Meier曲线均有显著分离(时序检验P值分别为0.0042和0.0062).多因素分析显示,hs-CRP水平是MACE(艘=1.919,P<0.05)和死亡(RR=3.067,P<0.05)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高hs-CRP的老年患者(年龄≥65岁)发生MACE(RR=2.547,P<0.01)和死亡(RR=4.140,P<0.01)的风险较高.结论 入院早期血清hs-CRP升高是急性STEMI患者随访期发生MACE和死亡的独立危险预测因子.对血清hs-CRP水平和年龄联合评价提供了一种筛选高危患者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