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检测总PSA和游离PSA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 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 PSA) 以及两者的比值(F/T), 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 和前列腺癌(PCa) 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测定BPH和PCa组患者的血清T PSA、F PSA, 并计算F/T比值。结果 PCa、BPH组与正常对照组有着显著差异; 在诊断灰区(T PSA为2μg/L~20μg/L) 的74 例患者中BPH 52 例, T PSA为(8 04±4 62) μg/L, F PSA为(1 37±0 94) μg/L, F/T为(19 17±7 01)%; PCa 22 例, T PSA为(10 10±4 31) μg/L, F PSA为(0 86±0 61) μg/L, F/T 为(8 30±3 88)%。从统计上看, PCa 组F/T 比值与BPH 组有显著性差异; 在对BPH、PCa两组总有效率的估计中, F/T比值为15%总有效率为最大。结论 对T PSA为2μg/L~20μg/L时,运用F/T比值对于鉴别BPH和PCa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中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与F/T PSA比值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检测70例前列腺增生(BPH)症患者、26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和28例前列腺癌(PCa)患者血清中的T-PSA、F-PSA,并计算F/T PSA比值.结果 3组患者之间的T-P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PH症患者的F/T PSA比值与前列腺癌(PC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T-PSA在4.0~10g/L时,三组患者的T-P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PH症患者的F/T PSA与前列腺癌(PCa)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 g/L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和F-PSA/T-PSA比值(F/T)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健康对照组(60例),前列腺增生组(BPH组,49例)及前列腺癌组(PCa组,28例)血清T-PSA、F-PSA含量,计算F-PSA/T-PSA比值,分析T-PSA、F-PSA/T-PSA不同取值水平对临床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结果 PCa组和BPH组的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含量都比健康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的F-PSA、T-PSA含量高于BPH组,而F/T却比BPH组低许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SA界值取4 ng/ml,F/T取<0.16能有效地筛检前列腺癌,在鉴别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钱莉  刘贵育  李涛  郝丽  高松 《安徽医药》2012,16(12):1832-1833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比值FPSA/TPSA(F/T)在前列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78例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PCa)患者和10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中的TPSA和FPSA,并计算FPSA/TPSA比值(F/T)。结果在106例BPH患者中,39例TPSA<4.0μg·L-1,38例4.0μg·L-1≤TPSA<10.0μg·L-1,29例10.0μg·L-1≤TPSA<100μg·L-1;在78例PCa患者中,2例TPSA<4.0μg·L-1,10例4.0μg·L-1≤TPSA<10.0μg·L-1,28例10.0μg·L-1≤TPSA<100μg·L-1,38例TPSA≥100μg·L-1。在TPSA<4.0μg·L-1时,BPH与PCa患者的TPSA及F/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0≤TPSA<10.0μg·L-1时,TP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0μg·L-1≤TPSA<100μg·L-1时,TPSA及F/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者P<0.05,后者P<0.01﹚。结论 F/T比值对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尤其TPSA在4.0~10.0μg·L-1范围内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fPSA、TPSA及其比值在前列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恩赑  谷明莉 《淮海医药》2007,25(2):114-115
目的 观察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及fPSA/TPSA比值在前列腺癌症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技术,测量BPH和前列腺癌症患者的血清TPSA、fPSA,并计算f/T比值.结果 前列腺癌(PCa)组、前列腺增生(BPH)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诊断灰区内(TPSA 4.0~20.0 μg/L)PCa组与BPH组TPSA、fPSA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f/T比值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运用fPSA/TPSA比值,结合TPSA含量,可提高PCa与BPH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对PCa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高危人群的筛查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龙 《中国药师》2004,7(10):794-796
目的:研究正常成年男性血清PSA随年龄变化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检测不同年龄段696例正常男性血清总PSA(T-PSA)、游离PSA(F-PSAA)浓度,计算F/T比值;同时检测154例良性前列腺疾病患者和69例前列腺癌患者血清T-PSA,F-PSA的水平及F/T比值,并与正常男性比较.结果:在正常成年男性中,年龄与血清中T-PSA,F-PSA显著相关(P<0.01),有随年龄而增加的趋势,F/T比值虽有一定的波动,但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154例良性前列腺疾病患者T-PSA,F-PSA及F/T比值分别为(8.80±16.16)μg/L,(1.67±2.82)μg/L,(0.21±0.06);69例前列腺癌患者T-RSA,F-PSA分别为(136.09±198.02)μg/L,(13.74±24.11)ug/L,明显高于正常男性(P<0.01),F/T比值为(0.11±0.03),明显低于正常男性(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正常男性PSA应采用不同的正常参考范围,应用特定年龄范围结合检测T-PSA、F-PSA及F/T比值,可提高前列腺疾病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对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和F—PSA/T-PSA比值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前列腺疾病患者190例。以化学发光法测定其血清中F-PSA、T-PSA的含量,计算F.PSA/T—PSA比值,并与10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F—PSA、T-PSA含量分别为(1.72±0.87)μg/L、(7.83±6.02)μg/L;前列腺癌(PCa)患者血清F-PSA、T-PSA含量分别为(3.19±1.24)μg/L、(26.34±10.56)μ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99、14.024,均P〈0.05)。当T-PSA介于4~10μg/L时,BPH、Pca患者血清T—PSA含量分别为(6.44±1.46)μg/L、(7.02±1.72)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18,P〉0.05),但其F.PSA/T-PSA分别为(0.33±0.11)、(0.08±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73,P〈0.05)。结论PSA在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联合检测F—PSA、T-PSA以及F/T比值明显优于单项检测PSA。  相似文献   

8.
血清总PSA、游离PSA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T—PSA、F—PSA检测在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28例前列腺癌患者、50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和20例健康成年男性血清中T—PSA、F—PSA的情况并计算F/T比值。结果:①PCa组血清T—PSA、F—PSA的水平明显高于BPH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Ca组的F/T比值明显低于BPH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PCa组血清T—PSA在4~10btg/L内的F/T比值与BPH的相同区间的指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Ca血清T—PSA≥10μg/L组的T—PSA水平与BPH的相同区间的指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⑧通过对F/T比值不同取值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取F/T比值〈0.16为界值时诊断PCa和BPH的灵敏性分别为85.71%和28.00%,特异性为85.00%和75.00%,F/T和T—PSA对PCa诊断效率分别为85.42%、68.57%。结论:血清T—PSA用于筛选诊断PCa和鉴别诊断BPH的作用十分明确,同时以F—PSA和F/T比值作为辅助性指标鉴别血清T—PSA水平在4~10μg/L的PCa和BPH可以弥补T—PSA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检测前列腺癌和鉴别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相关指标游离PSA(fPSA)与总PSA(tPSA)及fPSA/tPSA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前列腺癌的诊断率。由于tPSA、fPSA测定值的高低与测定方法密切相关,不同的方法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我们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其进行测定,从而找出血清中tPSA检测值在4~10ng/ml之间的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患者fPSA/tPSA比值的临界值,为临床诊断前列腺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oche Elecsys E170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仪,分别测定其tPSA、fPSA,计算fPSA/tPSA的比值。结果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相比fPSA/tPSA的比值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电化学发光免疫试剂时以<0.15作为fPSA/tPSA临界值,为前列腺癌早期发现、监测及预后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刘娟  彭林  刘纯  刘运东  张莹  王丽英 《天津医药》2007,35(12):934-935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目前认为最有效的诊断前列腺癌(PC)的肿瘤标志物。以PSA〉4.0μg,L为判断标准,对于高龄患者诊断虽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低,导致不必要的组织活检同时,PSA水平在4.0-10.0μg/L间,对良恶性疾病鉴别能力最差。近年研究发现,除了PSA,血清游离PSA(FPSA)及FPSMPSA比值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对80例PC和82列前列腺肥大(BPH)患者的PSA和FPSA/PSA比值的比较,探讨这两项指标对前列腺癌(PC)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当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处于诊断灰区(4~10μg/L)时,游离PSA/总PSA(f/tPSA)与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SAD)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外文数据库,收集有关利用f/tPSA和PSAD诊断前列腺癌的文献,采用QUADAS进行质量评价,用MetaDisc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1013例患者。f/tPSA和PSAD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分别为0.78、0.79,特异度分别为0.54、0.57,两者的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61和0.7821,Q指数分别为0.7153和0.7204。结论:总PSA处于4~10μg/L时,f/tPSA与PSAD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腹股沟疝一次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对疝环充填式无张力性修补术式进行改进。方法2001年10月至2004年10月,在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同时,行改良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腹股沟疝患者19例。结果临床效果良好,随访3个月至3年,本组无1例疝复发,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效果无影响。结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腹股沟疝可作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手术适应症,并可同时完成疝修补术,使患者免受二次麻醉手术的痛苦,同时改良术式同样保持着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前列腺偶发癌的治疗方法。方法 271例前列腺增生症手术后发现前列腺偶发癌13例,10例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和内分泌治疗,3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结果 13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1-6年,死亡1例,无瘤生存12例,存活时间1-6年。结论 对低分化者尽可能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对高分化者行去手术和内分泌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前列腺被膜支血管阻力指数(RI)与前列腺癌(PCa)的关系。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7例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前列腺被膜支血管RI,并行前列腺穿刺组织活检。分析前列腺被膜支血管RI在PCa中的诊断价值,并与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tPSA)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的诊断价值比较。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确定前列腺被膜支血管RI最佳临界点。结果 87例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中,良性前列腺增生(BPH)56例(64.4%),PCa 31例(35.6%)。与BPH相比,PCa的前列腺被膜支血管RI明显升高(0.72±0.10vs.0.78±0.10)P<0.05)。tPSA、f/tPSA、PSAD在PCa和BPH患者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灰区(tPSA为4-10ng/ml)患者中,仅前列腺被膜支血管RI和PSAD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确定前列腺被膜支血管RI诊断PCa最佳临界点为0.72,当RI≥0.72系列联合PSAD>0.15ng.ml-1.cm-3时,诊断PCa的敏感度77.4%、特异度78.6%。结论测定前列腺被膜支血管RI对鉴别PCa与BPH有着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当tPSA处于灰区时。前列腺被膜支血管RI联合PSAD在诊断PCa时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5T MR LAVA动态增强对前列腺癌及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0例前列腺癌及30例前列腺增生病例的MRI平扫、增强资料,并绘制SI-T曲线。评价癌灶与增生的曲线分布特点、癌灶大小与曲线的分布特点、癌灶平扫及增强的显示差别等内容。结果:癌灶及增生的SI-T曲线具有多样性。局限在包膜内较小的癌灶以快升缓降型为主,癌灶较大突破包膜以缓升平台型为主,增生以持续缓升型为主。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对前列腺癌及增生的鉴别诊断及前列腺癌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合并有明显尿路梗阻的晚期前列腺癌病人的生存质量.方法 2002年3月~2005年6月34例确诊为合并明显尿路梗阻的晚期前列腺癌病例,同时采取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TUVP)联合间歇性雄激素阻断治疗(IAB).结果 34例手术一次成功,术后3个月随访,最大尿流率平均(16±3.1)ml,残余尿量平均(13.5±2.2)ml,血清PSA值平均(7.1±2.2)ng/ml.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联合间歇性雄激素阻断能提高合并有明显尿路梗阻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的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武立新  吴刚 《安徽医药》2008,12(11):1060-1061
目的探讨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适应范围,及在当今前列腺外科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对24例有症状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平均年龄73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前列腺体积58ml,中叶增生13例。合并高血压3例,冠心病2例,慢支2例,脑血管病2例。并发尿潴留11例,膀胱结石2例。术中根据情况行膀胱造瘘或不造瘘,术后保留尿管4~13d:结果手术时间50~145min,平均98win,1例术中发生耻骨后静脉丛破裂出血而改行经膀胱手术,1例术后第4d发生大量血尿行开放止血。1例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进一步行去势手术。其余21例手术过程顺利。随访3~5个月,所有病例术后排尿满意。结论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保留尿道生理结构完整性,具有术后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但应正确掌握指征,合理应用,对腺体过大,中叶增生明显,局部炎症粘连者应慎重选用。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是前列腺增生外科治疗的一种补充方式,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才能发挥其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及产生原因,提高TUVP的冶疗效果。方法 对118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行TUVP术,平均年龄66.5岁,术前及术后测血RT,血Na和Bs,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术中平均出血约150ml,血RT、血Na^ 和Bs变化不明显。发生电切综合征(TURS)先兆4例,术后尿道狭窄5例,继发出血1例,尿路感染6例,阳痿3例,急迫性尿失禁2例。结论 TUVP术中严密止血,保持清晰的视野是预防TURS发生的重要措施。操作损伤是引起膀胱穿孔,尿道损伤、尿道狭窄的重要原因。术前,改善心肺功能,控制尿路感染及保持前列腺窝内平整,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开放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06例BPH患者采用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进行治疗,并随访6~48个月。结果本组均手术成功,术中尿道损伤27例,膀胱颈部损伤2例,术后IPSS平均评分4分,QOL评分0~2分,最大尿流率18~21ml/s。术后出血少,恢复快,无尿道狭窄、尿失禁等并发症。结论Madigan手术是治疗BPH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