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话茶     
有句俗话叫做“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我国人民生活中茶的重要性。饮茶有什么好处呢?唐代诗人卢仝《饮茶歌》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相似文献   

2.
清代名医郑寿全运用辛温药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兴 《中医杂志》2001,42(10):581-583,620
讨论了清代温补专家郑寿全运用辛温药物的独到心法。指出其辨证要点是:“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其疗效判定标准是:(1)出现“阳药运行,阴邪化去”的“烦躁”,“昏闷”等多种证候,但速发自己;(2)津液未伤;(3)脾健胃和,服辛温药的疗程确定标准是:“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服辛温药的善后方法是:“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肠道肿瘤为基点,探讨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战略战术。方法:确立破血化瘀,以毒攻毒之原则;扶正祛邪,时机先后之原则;滋阴温阳,地位主次之原则。结果:根据“瘀”“毒”的肿瘤病机,确立活血化瘀、解毒破积、扶正培本、以人为本的治疗方法。结论:通过问题的考虑,探求中医药治疗肿瘤主动性、独立性与决定性,对指导临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松山骨伤贴”提取工艺进行优选,以芍药甙含量为指标,以中药粉碎细度,湿润剂的配制比例,闷润时间,湿润剂用量为因子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松山骨伤贴最佳制备工艺为:中药材粉碎40目;湿润剂比例为白醋:水1:1,闷润时间为2小时,湿润剂用量为15%。  相似文献   

5.
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格致余论》点注本,为学习、研究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及推广运用于临床提供了方便,但其中旬读标点有可商之处。 1.以茱萸、陈皮、青葱、■首根、生姜,煎浓汤和以沙糖饮一碗许,自以指探喉中,至半时辰,吐痰半升许如胶,是夜减半。次早又饮又吐半升而利止。(《治病必求其本论》) 按:“浓汤”、“沙糖”与“又饮”后均应有逗号。此段言该方药的用法与疗效:先“煎浓汤”,继而“和以沙糖”,然后“饮一碗许”,并“指探喉中”;疗效为“吐痰半升许如胶,是夜减半”。“又饮”与“又吐”后分别省略了“药”与“痰”…  相似文献   

6.
元明之际,江苏商人周寿谊因经商过程中屡遭他人欺凌,心情郁闷,得了一个肝气痛病,病情日益严重,多方求医未效。周寿谊的舅父是一个闻名乡里的中医师,他经过细心诊察后对周寿谊说:“你的病完全可以治好,但我给你开的药方中有两味主药得多花功夫才能找到。”周寿谊忙问是哪两味药。舅父说:“少女头上露,老翁耳边霜各1斤。”并告诉他从第二天开始,每天清晨即到田间地头去,带上一根鹅毛和一只碗,见到割草姑娘包头布上的露珠就掸到碗里;过了白露节,见到拾粪老汉毡帽上的霜也把它掸在碗里。周寿谊按照舅父的嘱咐每天如此收集,一年过…  相似文献   

7.
茶具是茶茗的载体我国古代人民既追求名茶又讲究茶具的精细而谓“杯随字贵,字随杯传。”茶具上题文之风最早起于两晋南北朝,隋唐最盛。著名的有唐代道士兼诗人施肩吾的佳句“越碗初盛蜀析”。君不见,碗是享有盛誉的越州“千峰翠色”的青瓷碗,茶是美如琼浆玉液的新制“剑外九华英”——名碗盛茶,相得益彰,名碗再题上名诗,使得这只“越碗”身价倍增。唐末的皮日休还特意在越州在另一只碗上写过一首《茶瓯》诗,“刑客与越人,皆能造磁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我们常见茶具上的回文题词以四言居多,如“清心明目”四字,随便从哪个字破读,皆…  相似文献   

8.
猫眼草又名泽漆、把碗花,有毒。用法:采野生之猫眼草,折断取汁。将刺瘊周围用针挑破见血,渍猫眼草白汁于其上,与血相融,待自干,一次即愈。  相似文献   

9.
安洁 《山西中医》2023,(5):52-53
张锡纯先生以体质立说,不拘泥于成法,审证精详,验方确当。言“尝思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其在药物学的认识和研究上有独到见解,如“其屡申石膏可发汗,凉而重坠之性善通大便”“、独见熟地用于止泻,少用作闷,多用转不闷”“、以山药为主药,单方重剂,治重病急症”等;《医学衷中参西录》所撰多卷细阐发之,值得我们中医人研究、借鉴、继承。今将部分药物良能略述于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述针刺补泻手法的实质。方法:回顾《内经》中所述补泻手法及现代临床运用补泻手法的现状,并分析其内涵。结果;《内经》补泻手法感应标准为针下寒热,其补泻实质为“力”的物理效应。针刺时针力结合力向的变化,将产生补泻两种不同质的效应。现代轻、中、重刺激法实是在“以知为数”的基础上结合神经兴奋与抑制的理论而形成的,易于被掌握,其形成与现代针灸科痛症、瘫症为主要病种的临床现实有直接关系。结论:针刺应接受多元理论指导。传统针刺补泻与现代轻、中、重刺激法各有所长,互相融合是趋势,但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我曾经遇到一位男性患者手捂左胸来到诊所,马上给他号脉,发现脉弦大、疾数,节律不齐。再问:“胸闷不闷,痛不痛?”答“闷、痛”。我马上初步诊断:心绞痛。立即针灸,2分钟胸闷缓解,胸痛消失。  相似文献   

12.
抵当汤方名的训解古今意见不一.成无已云:“血奋于下非大毒”剂,则不能抵当其甚邪,故治畜血口抵当场”.又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注;“抵当之‘当’,去声.抵,至也.至当不易之正治也.”可见成无已训“抵当”为“抵挡”,取抗拒之意;方有执训“抵当”为“至当一,取“最为恰当一之意.然而,以上两种训解细析后,仍觉不妥·“抵抗”或“抗,合被动意义·然抵当汤破血逐瘀,涤荡体内瘀血结实,其性峻猛,岂只是“抵挡”.又《伤寒论)载方甚多,多行之有效,不得独名此方为“至不恰当”,而自贬其余诸方。考《尔雅·释虫)云:“经该…  相似文献   

13.
月辰 《中医药学刊》2003,21(9):1464-1464
“轻可去实”源于徐之才《药对》,指麻黄、葛根清扬宣散之属,后世医家不断发展拓宽其内涵,特别是清代医家善用轻剂,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后人多误解“轻可去实”即用轻清疏解的药物以治疗风温初起的表实证。今笔者朔本求源,剖析其义,以纠其偏。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49岁,公务员,以“乏力、恶心呕吐7天”入院。入院7天前因家事繁劳自觉疲惫乏力而服单味中药锁阳(药量约100~150g左右,水煎两碗,喝一碗)后约半小时,出现恶心、呕吐4~6次,均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无腹痛及腹泻,无头痛、发热,于某市级医院就诊,予以“胃复安、胃达喜”及补液处理,呕吐改善,其间无尿12小时,继之出现尿频尿痛,查尿常规:隐血(+),比重1.003,PH5.0,蛋白(-);尿相差显微镜示:红细胞数量〈3个/HP,大小均一;B超示:双肾输尿管膀胱未见明显异常(未查肾功能),予以“肾舒冲剂”等冲服,尿痛逐渐缓解,但出现头晕,恶心欲呕,转诊我院,查肝功正常,肾功能:血肌酐194u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4mmol/L,而以“肾功能不全查因”收入院。自发病以来,无皮疹,  相似文献   

15.
王XX,女,25岁。1993年7月23日就诊。主诉:吞咽困难10天。缘因10日前三夏麦场淋雨,患者受家人责怪,心中甚感委屈,遂觉胸胁胀闷不舒、善太息、饮食量减,进而食饮噎阻,始轻、渐重。现即使口食、匙饮亦难以下咽,人渐消瘦。来医院诊治,经体格检查无异常。遂住院输液治疗已一周,虽精神状态较前稍有好转,但主症丝毫未减,经介绍来求针灸治疗。察其舌边尖红而苦薄黄,抚其脉弦而滑。诊断:噎隔(食管神经官能症);辨证:气郁痰阻、肝木犯土、胃气上逆;治则:疏肝理气化痰、和胃降逆利咽;取穴:内关(双人针法与效果:选取双侧内关穴…  相似文献   

16.
干地黄为甘寒滋补通利之品,(神农本草经〉指出本品有两大功效:一是益阴血,主“伤中,……填骨髓,长肌肉”;二是通血脉,“主折跌绝筋,……逐血痹,……除寒热积聚、除痹”,《名医别录》又谓“破恶血”。而后世重其益阴血之功,而忽视通血脉之效,形成了对干地黄的偏见。古代方书中关于干地黄消瘀活血方面的运用很多,现就唐代以前古方,对其消瘀血、通血脉方面的具体运用,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小方琐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方,始见于《素问》,与大方并论:“治有缓急,方有大小。”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将之列入七方。经后世不断演绎、发挥,其概念及用法渐趋明确,迄清,《医家四要》中已有较完整的记述,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小方有数说。一云小方有三:治疗病势轻浅之方;病无兼证,药味须少之方;病在上焦,药量轻,或分两虽重、要多次频眼之方。另一种认为:药味少的为小方,药味多而药量小者亦为小方。前者系狭义小方,限治轻浅、单纯、偶发小恙,用之恰当,随用随安。许多民间习用小方,俗称验方,廉简便验,广为流传。如偶感风寒,用葱苏取微汗;…  相似文献   

18.
昭和 《家庭中医药》2006,13(7):38-38
不少老年人多有这样的经历,即使有子女常在身边,与他们也少有可谈论的话题;老俩口虽形影相伴,交谈的内容也有限。难怪有的老人常发出这样的感叹:“与人说话的机会太少,整天呆在家中,心里老是觉得闷。”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中医药》2010,30(1):17-17
有一天,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先后为两个病情相同的病人开方,待病人走后,他的学生不解地问老师:“刚才两个人都是发烧怕冷,为什么你对那个老人用药轻,而对那个小孩用药量反而重呢?”李时珍笑了笑说:“那个老人已是风烛残年,他反复说自己病重难好,回去后必定会多喝药汁,药量轻些反倒合适,而那小孩年幼无知,刚才看他烦躁啼哭,等到大人喂药时想必哭哭闹闹、撒撒泼泼,能喂进多少呢?所以药量自然要大些。俗话说;‘十个病人十个样’,可不能一样对待啊!”  相似文献   

20.
水蛭俗称蚂蟥,味苦咸,性平,有小毒,入肝、膀胱二经。《本经》谓其“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癜积聚,无子,利水道”。近代名医张锡纯则谓水蛭“破瘀血而不伤新血,且其色黑下趋,又善破冲任之瘀,盖其破瘀血者乃此物之良能,非其性之猛烈也”。又曰:“凡破血之药,多伤气分,惟水蛭味咸专人血分,于气分丝毫无损,而瘀血默消于无形,真良药也。”近5年来,我用水蛭治疗妇科多种疾病属血瘀者,疗效颇佳,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