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骁洋  李峰  赖敏  徐爽 《陕西中医》2023,(12):1758-1761+1766
《舌鉴辨正》是专论舌诊法的一部重要著作,由清代医家梁玉瑜撰写,陶保廉录,对后世的舌诊法有一定的影响和贡献。从脏腑分属、舌色分类、舌苔厚薄、舌面干润、苔根有无等方面对书中149舌进行了归纳整理,对梁氏辨寒热之证的方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寒证多呈现淡嫩、湿润之象,表现为舌色淡白滑嫩,舌面湿润,无点、无罅、无芒刺,苔浮易脱;热证多呈现干焦、粗涩之态,表现为舌色红紫,舌苔或黄或黑,苔质粗涩、积腻、干焦,有朱点、罅裂、芒刺,苔垢难脱;刮舌验苔、触舌等特色诊法对判断寒热真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敖氏伤寒金镜录》《伤寒舌辨》《伤寒绪论》舌诊思想的基础上,《伤寒舌鉴》提出了薄白滑苔舌、半边白滑舌、白苔燥裂舌、白苔尖红舌、白苔中红舌、白尖红根舌、黄尖白根舌、紫尖蓓蕾舌、蓝纹舌九种小柴胡汤证舌象,涵盖少阳病、肝胃疾病和伤寒坏病的诊治。本文从舌色苔色、具体舌象、学术源流、诊断规律四大方面对该九种小柴胡汤舌象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3.
沈劼 《江苏中医药》2015,47(7):9-11
《舌鉴辨正》是清末的一部舌诊专著,论述中医以舌审病的辨证方法共149条。全书图文并茂,有证有方,在强调舌诊重要性的基础上,补充内伤病舌诊法并完善辨舌体系,提出独特的舌面脏腑分属理论和分经辨证,注重刮舌验苔法,首载"十全"类方,提倡灵活辨证,敢于对前人经验辨谬正偏,充分体现了梁玉瑜的舌诊特色和临证思想。  相似文献   

4.
叶桂(1667~1746),清代著名医家。字天士,号香岩。江苏苏州人。倡卫气营血作为辨证纲领,为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温热论》、《叶案存真》等。笔者现就叶氏辨舌临证意义探微如下。1 审明病因 欲识温病,必先审明病因,弄清病因的属性,对于进一步辨别部位等奠定了理论基础,有鉴于此,叶氏察舌的第一要领,即审舌以明病因。如“舌白而薄者,外感风寒也……苔白绛底者,湿热遏伏也”,“苔白如粉而滑,四边紫绛者,温疫病初入膜原”。由此而知,辨舌审因应辨明舌色与苔色的错综变化,而抓住病因的属性所在。  相似文献   

5.
《伤寒舌鉴》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怡 《陕西中医》2003,24(5):472-473
《伤寒舌鉴》乃介绍伤寒舌诊的一部著作 ,该书由清代医家张登撰写。张登 ,字诞先 ,吴江人。出身于世医家庭 ,其父即是名医张璐。张登在其“自序”中指出 :“取观舌心法 ,正其错误 ,削其繁芜 ,汰其无预于伤寒者 ,而参入家大人治案所纪 ,及己所亲历 ,共得一百二十图 ,名曰伤寒舌鉴。”由此可以看出张登撰写本书的过程。《伤寒舌鉴》全书不分卷 ,刊于公元 1 668年。全书内容包括有白胎舌、黄胎舌、黑胎舌、灰色舌、红色舌、紫色舌、霉酱色胎舌、蓝色胎舌八种及妊娠伤寒舌 ,每种舌均有总论 ,以分析形成该类舌象的病因病机 ;同时并附一百二十图加…  相似文献   

6.
《伤寒指掌》(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8月版(以下简称《指掌》)为清代名医吴坤安所著,书中专列有“察舌辨症法”章节,至今仍可作治病诊断之指南。现评述于下,以求正于同道。1 内容丰富颇具特色《指掌》共记载80种舌苔:舌质部分37种(舌色15种、舌神1种、舌形20种、舌态1种),舌苔部分11种(单色苔3种、复色苔4种、部分苔色4种),舌苔合论28种(舌色、苔色合论6种,舌形、苔色合论22种),不治证舌苔4种(舌苔按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中医诊断学讲义》分类)。其特色有三: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舌上黄""舌焦"等舌象,毫无疑义是指舌苔的变化,但就舌苔的概念而言,始终没有明确地提出舌苔这样一个概念,张仲景则最早使用了"舌胎"(即现在称"舌苔"一词),明确舌诊内容,补充舌态、舌觉、舌质、舌苔的观察,初步构建"舌诊"诊断体系。仲景开舌诊在热病血分证、瘀血辨证中运用的先河,《伤寒论·阴明病脉证》言:"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本条提出证候的矛盾之处,口燥欲漱但不欲咽,与热邪伤阴证看似不相符,是因为邪入营血,血被上蒸,营阴上潮,此处虽并未提出热入营血的概念,但实开热入营血、入血动血理论的先河。此外,《金匮要略》提到:"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提出舌质青与瘀血之间的联系,心主血,舌为心之苗,瘀血阻滞,令舌色青色紫或见青紫斑点,同时,还补充了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津不上承影响舌觉,自觉口中干燥,欲漱不欲咽的矛盾证候与血瘀证的关联。仲景灵活运用舌诊,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其在著述中所涉及的具体舌诊运用不多,但时刻体现着辨证论治的精髓,如文中最常见的口干、舌燥一症涉及的病机有缺水乏津、邪陷少阴、热病被火劫、水热互结不布津液、三焦蓄水、阳明热胜伤津、实热内结等,究其内涵,不外乎在六经辨证的指导下舌与气血津液精盛衰、输布的协调平衡的关系,体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8.
《伤寒杂病论》舌诊包括察舌体、舌苔、舌态等,张仲景认为,三阳病及六腑病,重在察舌苔变化,因为三阳病及六腑病多为外邪侵袭,病位表浅,正气尚未衰,舌质变化不明显;三阴病及五脏病,重在察舌质形态,因为三阴病及五脏病病位在里,舌质变化较显著。根据舌诊,可以推求疾病病因、论述病机、确立治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张仲景首创了舌苔概念,明确了舌诊内容,并根据舌诊辨疾病表里、寒热、虚实,重视同舌异病情况的辨证法。其既重视舌象变化,又强调四诊合参,既有舍症从舌,又有舍舌从症,既有同病异治,又有异病同治,即同一舌象,病机不同,治疗亦不同;同一病证,舌象不同,治疗也各具差异,以辨证论治为主。  相似文献   

9.
临证察舌三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履平 《中医杂志》2003,44(2):155-155
察舌是“四诊”的重要部分,虽然诊断手段不断拓展,但察舌依然是辨证施治的依据之一。笔者临证察舌注重“三辨”,即一辨舌苔,二辨舌色,三辨舌体。偶有感获,书之以就正于同道。 1 辨舌苔正常舌苔是胃气上布于舌面的表现,病苔是邪气挟胃气而形成。因此,临证首先要察有苔无苔,无苔固有胃气受戕的深浅,有苔必辨其生理与病理,而病理性舌苔正是临证察舌的重点。笔者辨舌苔,多从苔形和苔色两方面入手,前者主要看苔的  相似文献   

10.
血液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它循行于脉道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其化生于脾,藏受于肝,总统于心,输布于肺,施泄于肾,共同完成着“血主德之”的生理功能。血瘀是疾病的一种基本病理变化。凡高经之血滞留某处,或血行受阻,停积经脉或器由之内,均属瘀血。由瘀血而引起种种病证为血瘀”上。其临床表现刺痛,紫纣,肿块,出血及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脉细涩。《索问》一书关于瘀血病名有“血脉凝泣”、“血凝泣”、“恶血”、“留血”、“时血”及“脉不通”等多种。《素间‘刺腰痛论》篇指出“得之举重,…  相似文献   

11.
12.
13.
梁玉瑜为清末岭南诊断学名家,以舌诊见长,创见良多。注重舌体的脏腑、经络的联系,重视察舌色、舌质、舌苔及异常舌态,形成一套集舌象、病机、用药对应的综合、立体的舌诊治疗方案,值得后世借鉴与发扬。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的著名医家,他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功勋卓著,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确立的中医诊治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原则,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张仲景不仅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首创者,他确立的中医诊治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原则,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在对中医诊法的贡献中,他不仅是掌握主诉诊断的第一人,也是脉证并重,诸诊合参的先驱。同时也是脉证并重、诸诊合参的先驱。他对舌诊的辨证应用颇有特色,大大的发展了《内经》外感病中的舌诊内容。他在《伤寒论》论六经辨证中,就有三经涉及舌诊;在内伤杂病方面,四十多种疾病中就有14种疾病运用过舌诊进行辨证,而且总结了一定的规律,如观察三阳病及六腑疾病,重在于察舌苔的变化;对三阴病及五脏病变,则特别注意观察舌质的形态;察舌内容中首创察舌苔,对舌象观察涉及到舌质、舌苔、舌味觉等方面,更加丰富了《内经》的舌诊,将舌诊辨证的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所载的舌诊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旨在探讨仲景的舌诊辨证经验,使之能更好的得以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舌诊临证辨证特色诠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的著名医家,他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功勋卓著,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确立的中医诊治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原则,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张仲景不仅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首创者,他确立的中医诊治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原则,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在对中医诊法的贡献中,他不仅是掌握主诉诊断的第一人,也是脉证并重,诸诊合参的先驱.同时也是脉证并重、诸诊合参的先驱.他对舌诊的辨证应用颇有特色,大大的发展了<内经>外感病中的舌诊内容.他在<伤寒论>论六经辨证中,就有三经涉及舌诊;在内伤杂病方面,四十多种疾病中就有14种疾病运用过舌诊进行辨证,而且总结了一定的规律,如观察三阳病及六腑疾病,重在于察舌苔的变化;对三阴病及五脏病变,则特别注意观察舌质的形态;察舌内容中首创察舌苔,对舌象观察涉及到舌质、舌苔、舌味觉等方面,更加丰富了<内经>的舌诊,将舌诊辨证的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所载的舌诊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旨在探讨仲景的舌诊辨证经验,使之能更好的得以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6.
《舌鉴辨正》为清代医家梁玉瑜传、陶保廉录的舌诊专著,现存最早版本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兰州固本堂刻本,另有多种版本存世.今考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兰州固本堂刻本、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年)石印本,及上海图书馆所藏1917年常熟言氏从吾好斋石印本3种版本,以辨其异同及源流.  相似文献   

17.
石景亮是河南理工大学校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系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享受政府津贴.  相似文献   

18.
秉承《内经》有关胃气旨意,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不论外感内伤,抑或杂病,均时时顾护中土,保养胃气。本文谨从以下四方面对仲景"保胃气"思想及临证意义加以阐释。①外感表证中,助胃气以扶正解表、充养汗源、杜邪入里。②内伤杂病中,顾胃气以助行药力、排闼郁滞、寓以旁治。并举案例一则加以说明。③将息法中,护胃气以防峻猛之药伤正、病愈防其反复、慢病以图缓功。④妇人病中,养胃气以化生气血、稳固胎元、产后复旧。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之舌诊内容包括察舌体、望舌苔、问舌觉3部分。据笔者统计,《伤寒论》全文论及舌诊者共有23条,病证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少阴、三阳合病、少阳阳明合病等。然后世论《伤寒论》诊法者,多重脉证而轻舌诊,舌诊之论多散见于各类伤寒研究专著中,很少有人专门系统论及。笔者认为,张仲景舌诊之法与临床结合紧密,颇具实用价值,故很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1 舌诊的方法1.1 察舌体 正常的舌体红润、柔和而灵动,反映脏腑气血充盈,故察舌体可以诊脏腑气血之盛衰。1.1.1 舌痿 指舌体痿软无力,主筋脉失养。如《伤寒论译释》载“辨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