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835例成年女性骨密度测量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成年女性骨密度变化的特点及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用UBIS5000型超声跟骨质量测定仪测量835例成年女性跟骨密度。结果:成年女性骨峰值在40~49岁,50岁以后骨密度明显下降;女性在50岁以后骨量减少、60岁以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增加,70岁以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增加得更为明显;50岁以前骨质疏松发生率虽然较低,但有12%—21%的成年女性处于骨量减少状态。结论:女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绝经后并随绝经后时间延长发生率增加。女性骨质疏松的防治应从绝经过渡期开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广西南宁地区成年女性骨密度(BMD)与年龄变化之间关系,为广西南宁地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PX-L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384例年龄20~87岁的女性腰椎和髋部的BMD,按10岁为一年龄段,分析各年龄组BMD和骨质疏松检出率的变化.结果:腰椎和髋部骨峰值均出现在30~39岁组;50岁后BMD明显降低,70岁后再次出现BMD降低的高峰.骨质疏松在50岁后明显增加,并以每10年增加20%以上的速度在发展,80岁后发生率近100%;Ward's区较腰椎和髋部其它部位更早发生骨质疏松.结论:广西南宁地区成年女性骨峰值在30~39岁,绝经和年龄超过70岁是骨量丢失、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因素;髋部Ward's区更早出现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黔南地区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族等4个少数民族成年女性骨量特点及骨质疏松症发病规律.方法:随机抽取黔南地区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族成年女性共计653名,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检测其右侧跟骨的骨密度,计算其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结果:与毛南族比较,布依族成年女性各年龄组和苗族成年女性>61岁组的BMD明显减少(P<0...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电针干预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 POP)对Ⅰ型胶原N前端肽(prcollagen Ⅰ N-terminal propeptide, PINP)、Ⅰ型胶原C末端肽(collagen type Ⅰ C-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 CTX)、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和症状积分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对照原则,入组病例分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口服仙灵骨葆胶囊基础上加电针治疗,对照组口服仙灵骨葆胶囊。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随访。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点的疗效指标。结果 组间比较治疗前2组样本疗效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NP于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组间、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X于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MD、症状积分数据组间、组内比较,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dit分析,R治疗组=0.5993,R对照组=0.4006,u=3.643(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电针治疗POP肝肾不足证能促进PINP生成,抑制CTX产生,BMD变化短期不够灵敏,症状积分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男性吸烟与骨密度及骨生化指标关系。方法用DXA仪测定腰椎及髋部BMD,用ELISA测定389例20~80岁健康男性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血清骨钙素(sOC)和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结果腰椎正住总体、腰椎侧住、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各部位BMD均在20~29岁年龄组最高,29岁之后随增龄而缓慢下降;40~0岁各年龄组之间的BMD差异无显著性。除腰椎侧住BMD外,吸烟组其他各部住BMD显著低于非吸烟组;吸烟组的sOC和BAP显著高于非吸烟组,两组之间的sNTX差异无显著性。校正年龄与BMI后,烟龄与腰椎正位,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每日吸烟量与腰椎正住及Ward’s区BMD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男性随年龄增长骨量丢失。男性吸烟者骨生化指标与骨转换水平增高,骨量丢失加速。吸烟等生活方式增高骨转换水平,影响骨转换的增龄性变化并加速骨量的丢失。吸烟是骨质疏松的一个危险因素。预防骨质疏松症(OP)应提倡戒烟。  相似文献   

7.
女性血清瘦素水平与骨转换指标和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女性人群瘦素(leptin)与骨转换生化指标血清骨钙素(sOC)、血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和尿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uNTX)及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方法:用ELISA测定leptin、sOC、sNTX和uN-TX,用DXA仪测定腰椎(AP)L1-L4、股骨颈(FN)的BMD。结果:(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清leptin与年龄、体重和体重指数呈正相关(P<0.001),血清leptin随年龄和体重指数的变化均以三次模型拟合最优。(2)血清leptin与sOC和sNTX相关无显著性,与uNTX/Cr呈负相关(r值为-0.093,P<0.05),但用年龄和体重指数校正后,其与uNTX/Cr的相关无显著性。(3)血清Leptin与腰椎正位和股骨颈BMD相关均无显著性,年龄和体重指数校正后sOC、sNTX和uNTX/Cr仍与各部位BMD呈负相关(P<0.001)。结论:leptin虽然参与骨重建的调节,但血清leptin并不是骨代谢和骨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男性人群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和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随年龄变化及其与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方法:用ELISA测定389例20~80岁健康男性BAP和NTX,用DXA仪测定腰椎及髋部BMD.结果:BAP和NTX与年龄呈负相关,随年龄的变化均以三次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最佳,拟合曲线的决定系数(R2)为0.013~0.029(P<0.05).2个生化指标的水平在20~29岁年龄段最高,随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50~59岁段达最低值.60岁之后骨吸收指标轻度增加,而骨形成指标则保持相对稳定.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及吸烟后的偏相关分析显示BAP与各部位BMD呈负相关,而NTX与腰椎及髋部总体BMD呈负相关.结论:BAP和NTX是反映中国男性随年龄变化的骨转换的敏感性、特异性较强的指标,监测这两个指标有助于早期防治骨质疏松症(OP).  相似文献   

9.
佛山地区504例正常女性骨密度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慧萍 《海南医学》2007,18(3):133-133,98
目的 了解本地区成年女性人群腰椎、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情况,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的QD4500A双能X线骨密度仪同时测量504例成年女性人群腰椎(L2~L4前后位)、非优势(左)股骨近端各部位(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s三角)BMD值,按5岁一个年龄组分13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佛山地区成年女性腰椎及股骨大转子区域骨峰含量出现在30~岁组,而股骨颈骨峰含量出现在25~岁组,Ward's三角部位骨峰含量出现在20~岁组,达到峰值骨量后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值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成年女性在达到峰值骨量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各部位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都呈上升趋势.结论 成年女性体BMD值随年龄而变化,不同部位的骨骼到达骨峰值的年龄不同,骨峰值水平也不同.各部位BMD值出现下降的年龄不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也不同,对不同年龄段的成年女性人群,预防、诊断骨质疏松应以测量不同部位的BMD值作为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尼尔雌醇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代谢及组织蛋白酶K表达的影响。方法27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假手术组为阴性对照组,模型组为阳性对照组,尼尔雌醇组给予尼尔雌醇(每日0.1mg/kg)治疗12周。测定大鼠全身骨密度和尿Ⅰ型胶原氨基束端交联肽/肌酐(NTx/Cr)比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Ⅰ型胶原蛋白和组织蛋白酶K的含量。结果12周后,尼尔雌醇可以增加去卵巢大鼠的全身骨密度(P〈0.05),且使Ⅰ型胶原的表达升高。组织蛋白酶K的表达及尿中NTx/Cr水平明显下降。结论尼尔雌醇可能通过促进大鼠骨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抑制其水解吸收.从而提高大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型胶原α1链(COL1A1)及α2链(COL1A2)基因型与广州地区部分汉族人群骨密度相互关系。方法选取成年个体628例[年龄20 ̄79岁,平均(53.4±15.9)岁],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其全身、腰椎2 ̄4(L2 ̄4)、股骨颈、Ward氏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位的骨密度值,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COL1A1及COL1A2基因型。结果628例受试对象中,未能观察到I型胶原α1链Sp1结合位点G→T突变,COL1A1基因型均为SS型;COL1A2基因型分别为EE型311例,占49.5%;Ee型252例,40.1%;ee型65例,10.4%。基因及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不同基因型个体的骨密度值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在汉族人群中,不存在COLIA1Sp1结合位点的多态性,COLIA2EcoRI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不密切,尚不能作为筛查广州地区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女性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方法:应用美国单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跟骨骨密度与同年龄组女性进行比较,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比较,骨密度明显降低。结论:女性2型糖尿病较易发生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3.
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骨密度(BMD)变化及临床相关因素对BMD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127例女性T2DM患者和78例非糖尿病对照者正位腰椎(L2~L4)及股骨近端(Neck、Ward's区、G.T.)的BMD,按年龄和病程分组进行比较,并对糖尿病患者的BMD与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BMI)、病程、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血脂等指标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50~59岁组女性T2DM患者各部位BMD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60~69岁和70~79岁组L2、股骨近端BMD,以及70~79岁组L3BMD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各年龄组Ward's区BMD测定值明显低于腰椎、Neck和G.T.(P<0.01)。T2DM病程≤ 5年、6~10年和>10年组各部位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年龄与腰椎BMD均呈负相关(P<0.05~P<0.01),绝经年限与Neck、Ward's区、G.T.BMD呈负相关(P<0.01),BMI与Neck、Ward's区、G.T.BMD呈正相关(P<0.01),病程、HbA1c、血脂与BMD无显著相关。结论:女性T2DM患者绝经后各部位BMD明显高于或不低于非糖尿病对照者;年龄大、绝经年限长是T2DM患者BMD降低的危险因素;BMI是T2DM患者BMD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噻唑烷二酮药物(Thiazolidinediones,TZDs)对T2DM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我科2006至2008年,50~80岁T2DM住院患者1 807例,筛选入组186例,根据服用TZDs与否分为4组:女性服用TZDs组(fTZD组,68例)、男性服用TZDs组(mTZD组,31例)、女性未服TZDs组(f组,54例)、男性未服TZDs组(m组,33例),分析间隔20~26个月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变化。结果 fTZD组较f组骨密度明显减低:L_(1-4)(0.120±0.143 vs 0.056±0.102)、右髋(0.089±0.159 vs 0.036±0.111)、大粗隆(0.102±0.149 vs0.055±0.111 g/cm~3),P〈0.05。男性患者骨密度未见显著差异;各组骨代谢指标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连续服用TZDs20月以上可能对女性T2DM患者的腰椎、髋部及大粗隆有加速骨质疏松作用,对临床药物选择具有一定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骨密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HD9年10月--2010年10月的39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按T值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正常骨量组;并检查患者的生化指标。结果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中骨质疏松组的TC水平明显高于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P〈0.01)。骨质疏松组的血钙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BMD与FINs、BMI成正相关(P〈0.05)。结论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TC高的患者易发生OP。  相似文献   

16.
武汉地区成年人腰椎骨密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武汉地区成年人腰椎骨密度数据分布特征 ,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提供正常参考值。方法 应用美国NorlandXR 2 6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武汉地区 618名成年人的腰椎 (L2~ 4)骨密度进行检测 ,全部数据经SPSS10 .0统计软件处理后生成地区性骨密度分布模型。结果 腰椎骨密度值不论男性和女性 ,均在 30岁左右达峰值 ,以后随年龄增长 ,骨密度值逐渐降低。 5 0岁以前 ,男性与女性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5 0岁以后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且在 60~ 65岁期间出现第 2峰 ,随后很快下降。结论 武汉地区成年人腰椎骨密度值分布基本符合亚洲人骨密度分布特征 ,但各年龄段骨密度均值均偏低 ,故该地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必须稍作修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胆红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及抗炎作用,但其对骨代谢的影响尚不清楚,且目前尚无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本研究拟观察血清总胆红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的影响。方法: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化指标、骨密度及骨转换指标。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指数<25 kg/m2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升高可使股骨颈、Wards三角及腰椎骨密度增加;体重指数≥25 kg/m2时,血清总胆红素在正常范围内升高可使全髋、股骨颈及Wards三角骨密度降低。结论:胆红素是2型糖尿病骨密度的影响因素,这种影响根据患者体重的不同而呈现出两面性。  相似文献   

18.
骨密度变化与腰段脊柱退行性变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探讨骨密度改变与腰段脊柱退变之间关系。方法受试对象依据WHO有关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分为正常对照组(10例)、骨量减少组(21例)及骨质疏松组(28例),比较3组间BMD值,脊柱退变Nathan积分,椎间盘高度和小关节对称度,探讨BMD对脊爱变的影响,并对低BMD下椎体畸形变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中国女性年龄相关的血清促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浓度及其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和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患病率之间的关系。 方法:测定699位20~82岁健康的中国女性血清FSH浓度,用DXA (dual-energy-X-ray absorptiometry) 仪测定腰椎、总髋部、前臂超远端BMD,评价血清FSH与年龄、BMD和患OP风险的关系。结果:FSH约从40岁起随增龄而增加,到60岁又随增龄而下降。FSH与不同部位骨骼的BMD均呈负相关。在腰椎正位、侧位、总髋部、前臂超远端,FSH第1~4分位数的OP平均患病率分别为0.57%,0.43%,27.1%,30.9%。与第1,2分位数比较,第3,4分位数的妇女OP患病率和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在腰椎,与第3分位数比较,处于第4分位数的妇女OP患病率和患病风险也显著增加。 结论:血清FSH水平可能与骨量的丢失及OP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卢松  王成剑  黄荣曦 《重庆医学》2008,37(11):1200-120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时骨密度变化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血糖、胰岛素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78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7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腰椎2~4及左股骨近端骨密度测定,同时观察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的相互关系。结果糖尿病组中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者为37例(47.43%),对照组中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者为25例(34.72%),糖尿病组骨密度测定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改变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与胰岛β细胞功能、体重、身高、体重指数呈正相关。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骨密度与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有关,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机体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血糖控制不良时,患者骨密度明显降低。(2)低体重是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之一,低体重糖尿病组与低体重对照组相比骨密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好血糖,定期进行骨密度测定,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降低骨折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