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目的探讨提高肾结石并发肾盂鳞状上皮细胞癌诊断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结石并发肾盂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采用静脉肾盂造影和逆行肾盂造影、B超、CT、术中探查、术中输尿管镜观察等方法。结果3例确诊,9例漏诊。结论肾结石并发肾盂鳞癌的诊断率低。术前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和术中细致的探查是提高本病诊断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肾淋巴管瘤是一种极为少见的良性肿瘤。本文报道2020年11月23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肾囊性淋巴管瘤伴同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患者,探讨肾淋巴管瘤的病因、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式。该患者术前诊断为左肾囊肿伴同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行后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囊壁为扁平内皮细胞,囊腔之间见纤维间隔,间隔内可见少许平滑肌组织及淋巴细胞,病理诊断为肾淋巴管瘤。术后复查左肾积水缓解。肾淋巴管瘤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手术切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4.
5.
原发性输尿管鳞状细胞癌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输尿管鳞状细胞癌罕见,据文献不完全统计,国内1982—2002年仅有8例报告,我们收治1例并通过输尿管镜早期诊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上尿路疣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复习一例2021年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手术治疗的输尿管疣状癌病例,结合临床病史信息、手术方案、影像学资料、病理实验室检测结果、病理组织形态学诊断和以往相关文献报道,回顾性讨论上尿路疣状癌的病因病理特点。结果 上尿路疣状癌特征是由疣状复叶组成的外生肿块,鳞状上皮肿瘤基底部向间质呈宽的杵状延伸推进而非明确的向深部浸润,细胞高分化,缺乏明显的细胞间变;其生物学行为惰性,生长缓慢,预后良好;本病例和文献报道的6例肾盂疣状癌中的4例与HPV感染为阴性,本例与6例肾盂疣状癌均有长期肾盂结石病史,也有研究认为吸烟与输尿管肿瘤的发生更为密切,本病例有20年吸烟史,且吸烟量大,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 输尿管疣状癌虽然极其罕见,但在输尿管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也应考虑到,像其他恶性肿瘤一样,输尿管的疣状癌的早期正确诊断和恰当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长期肾结石伴有局部炎症包括尿路感染的患者以及有吸烟等不良嗜好者应积极去除病因和规范治疗,定期复查,警惕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结石偶发肾盂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9年收治3例因肾结石入院,手术中发现,手术后病理诊断肾盂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2.6岁,均为单发,右侧2例,左侧1例;3例入院诊断均为肾结石并肾积水,2例拟行肾盂切开取石术,1例拟行肾切除术,术中发现肾实质及肾盂包块后,均术中改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结果 3例病例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病理诊断均为肾盂鳞状细胞癌,2例为中分化,1例为低分化,输尿管均未见肿瘤,患者均于拆线后出院,未再进行半尿路切除或其它治疗,1例在3月后因转移死亡,2例在6月是也因转移死亡。结论肾盂鳞状细胞癌确诊时,一般都介入晚期,这可能反映出即缺乏与该肿瘤发展的症状特征,又缺乏与结石、感染、慢性炎症刺激症状的区别。当长期有结石寄存于肾脏而肾盂出现畸形变化时,应怀疑鳞状细胞癌的可能性。因此肾结石就诊时有腰痛伴条状血凝块肉眼血尿病史者,术前完善彩超、CT、MRI等检查,考虑肾盂鳞状细胞癌可能。更重要的是对鹿角状或多发性结石伴反复尿路感染者,应尽早就诊彻底治疗,避免转变为肾盂鳞状细胞癌,失去治疗机会。 相似文献
8.
由于肾盂肿瘤的发病率远低于肾实质肿瘤,并且临床以及部分影像表现不典型,所以常误诊为肾实质肿瘤或其他疾病.最近本院收治了1例肾盂结石合并肾盂肿瘤患者,术前以及术后均因对该疾病认识不足而误诊,后经病理检查才得以纠正,所以加深对肾盂肿瘤CT表现的掌握,尽早作出准确的诊断,指导临床早治疗,早治愈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uretero 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伴同侧输尿管远端梗阻较少见,诊断有一定困难.结合我院收治的3例UPJO,对其诊断和治疗报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prim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 PSCCT)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在所有原发性甲状腺肿瘤中不到1%[1]。因其发病率低,相关研究较少,多为病案报道,其治疗方案尚无统一标准。PSCCT恶性程度高,中位生存期短,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1例PSCCT患者的诊治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3例OPRCC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OPRCC中,2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分别为41、45、65岁。3例均为体检发现肾肿块,例1及例2肿块位于肾下极,例3位于肾中上级,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长径分别为3.0、3.5及4.5 cm,瘤细胞细胞质丰富,嗜酸性,核Fuhrman分级2~3级,瘤细胞排列呈乳头状,乳头内见泡沫细胞聚集。免疫表型3例瘤细胞vimentin、CK7、CD10、AMACR、EMA、CK均阳性,而TFE3、CD15、CD117、RCC、E-cadherin等均阴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3例瘤细胞均有7、17号染色体扩增。结论:OPRCC是肾细胞癌的罕见亚型,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与1型乳头状肾细胞癌相似。应与嗜酸细胞瘤、嫌色性肾细胞癌、Xp11.2易位肾细胞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sPRCC)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鉴别。方法:对2例sPRCC进行光镜、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荧光素原位杂交(FISH)检测,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2例sPRCC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71岁,例2临床表现为腰痛。肿瘤长径分别为2.0 cm、3.5 cm,切面灰白色与周围肾实质界限清晰,例2局部伴出血、坏死。组织学上2例瘤细胞均呈圆形或卵圆形,排列成管状,部分区域瘤细胞相互挤压形成实性片状,例1部分区域瘤细胞排列成梁状,肿瘤边缘见少量乳头状结构,但无脉管轴心,间质内含少量黏液及砂粒体样钙化小体;例2间质内见泡沫细胞聚集,实性片状区域黏液性间质明显。免疫表型:2例均表达AMCAR、CK7、CK19、EMA、vimentin等,Ki-67<5%。FISH结果显示2例均有7号、17号染色体扩增及Y染色体丢失。结论:sPRCC为罕见的乳头状肾细胞癌亚型,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与MTSC有较多重叠性,常难以区分,FISH检测可有效帮助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功能型垂体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通过2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诊断与治疗经过,并结合现有文献对本病进行探讨。结果 2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患者经过外科手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肿瘤仍旧复发,分别在发病后3个月和5个月死亡。结论垂体腺癌非常罕见,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细胞学、免疫组化等进行诊断,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需要寻找更为有效的办法控制肿瘤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皮肤 Merkel细胞癌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 2例皮肤Merkel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史、肿瘤组织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表达及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比较 Merkel细胞癌和黑色素瘤在临床及病理形态等方面的异同。结果 :2例 Merkel细胞癌患者均表现为皮肤肿块 ,无淋巴结和内脏转移的证据 ;例 1曾有皮肤黑色素瘤切除后复发的病史。肿瘤细胞为单调、均匀一致的圆形细胞 ,胞质稀少 ,弥漫排列 ;免疫组化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和细胞角蛋白 2 0 (CK2 0 )。结论 :皮肤 Merkel细胞癌在形态上需与黑色素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和转移性小细胞癌等鉴别 ,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皮肤 Merkel细胞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未分类肾细胞癌(URCC)的认识及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URCC,结合文献就其诊疗现状及预后进行讨论。结果患者行肾癌根治术,术后愈合良好;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URCC临床罕见,预后不良,诊断主要依赖其病理学检查,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输尿管肿瘤导致肾盂输尿管自发性破裂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总结4例输尿管下段肿瘤导致肾盂输尿管自发性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中男、女各2例,年龄56~72岁。突发腰痛起病3例,突发右上腹痛伴休克1例;4例CT扫描均有肾盂积水及输尿管近端扩张,3例CT平扫显示肾周积液,增强扫描提示积液中造影剂外溢,1例合并尿毒症患者超声显示腹膜后巨大血肿。结果3例行一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1例先行输尿管下段狭窄段探查切除,病理证实为高级别尿路上皮癌,1周后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4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尿路上皮癌。2例术后行局部放疗,1例放疗结束后接受吉西他滨化疗。CT随访6~24个月,3例未见局部复发及转移,1例术后3个月出现局部复发及全身多发转移,8个月时死于全身脏器衰竭,恶液质。结论肾盂输尿管自发破裂临床少见,输尿管肿瘤所致上尿路梗阻是其病因之一,根治性手术为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