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聪  李可孚  杨永新  成龙 《右江医学》2022,(10):759-762
目的 研究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中两种规格多叶准直器(MLC)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接诊的100例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把患者均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1.0 cm宽的MLC进行鼻咽癌IMRT计划,B组给予0.5 cm宽的MLC进行鼻咽癌IMRT计划。比较两组的靶区平均剂量(Dmean)、最大剂量(Dmax)、最小剂量(Dmin)、靶区适形度指数(CI)、剂量均匀性指数(HI)、危及器官受量。结果 两组的Dmea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I、Dmin高于A组,HI、Dmax低于A组(P<0.05),两组的视神经、脑干、腮腺、晶体和脊髓器官的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5 cm MLC在鼻咽癌IMRT计划中可以有效改善靶区适形度、均匀性,建议临床使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2.
陈伟  何海 《重庆医学》2015,(31):4382-4385
目的:在满足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要求的前提下,该研究以5个射野来进行调强放射治疗(IM RI )计划制订,从而达到以尽可能少的射野数目进行鼻咽癌的IM RI。方法通过对本院鼻咽癌患者放疗计划的对比分析,以0°、75°、125°、225°、285°方案进行布野,并以该布野方案同前五野、后五野、五野均分3种方案进行比较,对最终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靶区最大剂量(Dmax )和最小剂量(Dmin )上,4种布野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靶区D95、平均剂量(Dmean )及危及器官的剂量上,4种布野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综合比较4种布野方案在靶区、危及器官剂量分布,以0°、75°、125°、225°、285°方案布野时,能够得出更优的结果,该布野方案可实现本地区鼻咽癌患者的IM RI。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外挂多叶准直器(MLC)与内置MLC在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物理参数的差异,为IMRT技术合理应用于临床提供必要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放疗的宫颈癌术后患者29例,分别采用外挂MLC和内置MLC在Pinnacle3 9.11计划系统上设计两种IMRT计划,并将其分为外挂组和内置组。比较两组计划的靶区与危及器官剂量(D2、D50、D95、D98、Dmin、Dmax、Dmean)、体积参数(V20%、V30%、V40%、V45%、V95%、V100%、V105%、V110%)、治疗计划验证通过率、机器跳数(MU)及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 外挂组计划中靶区计划靶体积(PTV)的适形性指数高于内置组,均匀性指数低于内置组(P<0.05)。外挂组计划中靶区PTV的D95、D98、Dmin、V95%、V100%高于内置组,Dmax、D2、D50、Dmean、V105%、V110%低于内置组(P<0.05)。外挂组直肠D2、Dmean、V30%、V40%、V45%,膀胱Dmean、V30%、V40%,...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调强放射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由病理证实的30例鼻咽癌患者,采用7个或9个野等角度分布照射:即300°、260°、220°、140°、100°、60°、30°、0°,用拓能的调强放射治疗系统进行逆向计划设计,再经过正向计算给出最后结果。采用6mv-X射线,共26次, GTV1+GTV2+GTV3=70Gy;CTV总量50Gy。结果放射治疗结束后完全缓解CR25例,3个月后复查又有2例达CR,CR率为90%,部分缓解PR3例,有效率100%。1年生存率100%。结论调强放射治疗鼻咽癌通过准确的CT定位,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的精确计算使靶区剂量集中均匀,而靶区以外剂量锐减,从而达到对靶区的高剂量照射和对其周围重要结构及正常组织的保护作用,易于被患者接受、安全、疗效好,疗中、疗后无痛苦。既可应用于首治患者,也可用于放射治疗后残留或复发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正>鼻咽癌是临床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因鼻咽部与颅底接近,且解剖位置较深,不利于实施手术治疗,而且鼻咽癌放射敏感性较高,放疗疗效较好,故放射治疗一直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但由于鼻咽癌照调强放射治疗照野多,疗程长,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局部及全身反应大,主要表现为口腔溃疡、疼痛、呕吐、恶心、鼻咽部感染等,许多病人还存在有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反应,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病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瓦里安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分析与应用,包括分类、解决方案、优点、质控与检测、设备与集成,以及诊断、计划、治疗为一体的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7.
8.
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是放射治疗技术的巨大进步。目前IMRT已达到了非均一性剂量传递的要求,使靶区剂量能够“雕刻”而非仅是“勾画”分布。在鼻咽癌的治疗中引入IMRT,可予不同的靶区不同的治疗剂量,能提高肿瘤组织的剂量,同时降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从而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降低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59例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全程同期整合补量调强放射治疗59例鼻咽癌,观察1、2年生存率和对唾液腺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1年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98.3%,放疗结束后3个月Ⅰ级、Ⅱ级和Ⅲ级口干反应分别为35.6%、61.0%和3.4%.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和常规放射治疗(conventional radiotherapy,CRT)在鼻咽癌放疗中的剂量学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47例行IMRT的鼻咽癌患者(IMRT组),在制定IMRT计划的同时利用放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制定一套CRT放疗计划,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DVH)、95%靶区覆盖率(95% target volume dose,V95)、放射生物模型预测的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ormal tissue complication probability, NTCP)评价两种放疗计划的临床剂量学特点。为了从临床上进一步验证该差异,另外收集47例同期行CRT的鼻咽癌患者(CRT组),比较和评价其与IMRT组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差异。结果:计划比较中,IMRT计划的各靶区V95均超过96%(96.83%~99.99%),尤其是亚临床病灶靶区的V95明显优于CRT计划。且IMRT计划的脑干和脊髓等正常器官受照剂量明显低于CRT计划。临床观察结果显示,IMRT组的局部和完全缓解率、3年无进展生存率以及总生存率均优于CRT组。IMRT组的3级急性放射反应亦明显少于CRT组。晚期放射反?khgr;?IMRT组未出现≥3级的口干反应,而CRT组1年后仍有21%患者有≥3级的口干反应。结论:IMRT能提高鼻咽癌靶区剂量,较CRT能有效地减少周围危险器官的受照剂量,减轻急慢性放射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旋转调强(intensity-modulated arc radiotherapy, IMAT)与固定野动态调强(dynamic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dIMRT)在鼻咽癌放射治疗计划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25例鼻咽癌患者的定位CT影像,分别采用IMAT和dIMRT方式设计同步推量放射治疗计划。比较两种计划的平均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 DVH)、靶区、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剂量、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结果: IMAT的95%靶体积受到的剂量(D95)与dIM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总体上的靶区平均剂量(Dmean)、最大剂量(Dmax)和受照107%以上处方剂量的体积(V107%)高于dIMRT(P<0.05);脊髓、视神经、晶体、颞颌关节等危及器官的剂量学指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IMAT的Dmax高于dIMRT (P<0.05)。左、右腮腺IMAT的Dmean和50%腮腺体积的受照剂量(D50)高于dIMRT(P<0.05)。IMAT受照小于800 cGy的正常组织体积[定义为体表轮廓区域的体积减去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用B-P表示]高于dIMRT(P<0.05),受照1200~4500 cGy的体积比dIMRT低(P<0.05)。IMAT比dIMRT的单次总机器跳数平均减少了62.7%,单次治疗时间平均减少了60.1%。结论: 两种计划剂量学存在一定差异,但都能满足临床要求。IMAT减少了正常组织受量,显著降低了机器跳数,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鼻咽癌根治性放疗采用正向调强计划的方法和规律?方法:总结2005年3月~2010年8月共92例鼻咽癌患者行根治性调强放疗的计划设计方案,均采用基于轮廓优化技术,根据靶体积和危及器官预设不同射束的主野形状,手工补野,正向优化设计完成调强计划?结果:剂量分布及剂量体积直方图满足临床要求,PGTVnx(92/92)的D95≥70 Gy,PTV1(85/92)的D95≥60 Gy,PTV2(82/92)的D95≥54 Gy,脊髓最大剂量≤45 Gy(90/92);子野数29~65,平均值39,中位数41;总跳数586.9~1 050.7,平均值720.5,中位数758.6; 2006年10月之后的65例患者单次治疗时间为11.6~23.5 min,平均值15.7 min,中位数16.5 min?结论:调强放疗技术给鼻咽癌的放疗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和理念,基于轮廓正向优化技术运用得当可以得到与逆向优化相当的剂量分布,并且有效地降低了总跳数和治疗时间,提高了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鼻咽癌调强放疗剂量分割模式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选取2011 年6 月- 2013 年3 月我科收治的98 例鼻咽癌患者。应用螺旋断层治疗技术,改变了传统剂量分割模式,具体处方剂量为:鼻咽部原发肿瘤(pGTV nx ) 及可见的转移淋巴结(pGTV nd ) 67.5 Gy/30 F ,高危临床靶区(CTV 1 ) 60 Gy/30 F ,低危临床靶区(CTV 2 ) 54 Gy/30 F ,5 次/ 周。根据RECIST 1.0 版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参照RTOG/EORTC 标准,在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一个月评价急性反应。根据LQ 放射生物模型计算改变剂量分割模式的生物等效剂量(biological effective dose,BED)。 结果 随访1 -22 个月,中位随访12 个月。鼻咽部原发灶和颈部转移淋巴结消退率分别为90.8% 和93.9%。皮肤、黏膜、唾液腺、咽食管1 - 2 级急性反应发生率分别92.8%、89.8%、96.9%、98%,3 - 4 级急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1%、7.1%、0%、2%。对于肿瘤组织,本组单次2.25 Gy,总剂量67.5 Gy,照射30 次/40 d 即67.5 Gy(30×2.25 Gy) 剂量分割模式的BED 为62.9 Gy,等效于单次2 Gy,总剂量72 Gy。对于正常组织晚期反应,等效于单次2 Gy,总剂量70 Gy。 结论 改变调强放疗剂量分割模式治疗鼻咽癌的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可耐受,同时缩短了总治疗时间,相应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对甲状腺的影响。方法收集43例接受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资料,观察其甲状腺体积及激素水平变化,记录引起甲状腺损伤时的放疗剂量。结果患者放疗后甲状腺体积缩小,FT3及FT4水平降低,较放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FT3及FT4水平降低,于放疗后12个月开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有所回升,TSH则持续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起FT3及FT4水平变化的放疗剂量为4 500 cGy,引起TSH水平变化的放疗剂量为5 500 cGy。结论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可对甲状腺造成损伤,放疗剂量阈值在4 500~5 500 cGy左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鼻咽癌病人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的早期急性不良反应情况。方法:45例Ⅰ~Ⅲ期鼻咽癌病人分为调强放疗组(25例)和常规放疗组(20例)。常规放疗采用面颈联合野+锁骨上野及耳前野+后颈电子线野,靶区剂量2Gy/次;调强放疗设定7~9个适形野,靶区剂量2.2Gy/次。研究调强放疗和常规面颈联合野放疗病人的皮肤反应、口干反应和口腔咽部黏膜反应。结果:所有病人放疗后鼻咽及周围病灶明显消退。调强放疗组的皮肤反应多为Ⅰ级,口干反应多为Ⅰ、Ⅱ级,口腔黏膜和咽部反应为Ⅱ级。而常规放疗组的皮肤反应和口干反应多为Ⅲ级,口腔黏膜和咽部反应为Ⅲ级。适形调强放疗的轻度急性反应(Ⅰ级)要明显多于常规放疗,调强放疗组中重度急性副反应(Ⅲ、Ⅳ级)明显少于常规放疗组。结论:采用适形调强放疗技术可明显减轻鼻咽癌病人放疗的口干、口腔咽部溃疡、咽痛、吞咽困难和皮肤反应等早期放疗反应。  相似文献   

16.
180例鼻咽癌调强放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咽癌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的实施,观察近期疗效,并分析其急慢性不良反应.方法 鼻咽癌IMRT初治患者180例,按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Ⅰ期13例,Ⅱ期52例,Ⅲ期86例,Ⅳ期29例;鼻咽和上颈淋巴引流区作IMRT,原发灶GTV照射中位剂量72.6Gy(70.4~83.6Gy),2.2 Gy/f,下颈淋巴引流区予颈前切线野照射,50~70Gy/2Gy/f.结果 随访中位时间24个月(12~48个月),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94.4%,1、2年无局部复发率分别为96.4%、93.3%,无区域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8.3%、97.5%,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0.1%、82.4%.N分期是影响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最重要预后因素(P=0.04).最严重的急性不良反应是放射性黏膜炎,Ⅰ~Ⅳ级分别为26.6%、43.8%、23.3%、1.1%.晚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口干,Ⅰ级37.2%,Ⅱ级7.3%.结论 鼻咽癌IMRT靶区剂量高,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小,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治疗鼻咽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 ) 在初治鼻咽癌放疗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按1992 年福州临床分期标准,I 期3 例(3.3%),Ⅱ期29 例(32.2%),Ⅲ期26例(28.9%),Ⅳ a 期32 例(35.6%)。调强放疗设鼻咽大体肿瘤计划靶区为PGTVnx、颈部阳性淋巴结GTVnd、高危计划靶区PTV1 和低危计划靶区PTV2。处方剂量分别为PGTVnx 71.94~77.88 Gy/33 次、GTVnd 69.96 Gy/33 次、PTV1 60~66 Gy/33 次、PTV2 50.4~56 Gy/28 次,化疗方案包括同期与辅助化疗。生存率用Kaplan-Meier 法计算。多因素分析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采用放射治疗肿瘤协作组(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 标准评价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结果:随访12~56(中位时间33) 个月,全组l,2,3,4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8%,90.6%,86.0%,80.0%;1,2,3,4 年局部/区域控制生存率分别为98.8%,97.5%,92.1%, 77.4%;1,2,3,4 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5.3%,90.7%, 88.4%, 85.8%。多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是影响鼻咽癌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最严重的急性不良反应是放射性黏膜炎,1~4 级分别为16.7%,60%,23.3%,0。晚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腮腺损伤,1 年后腮腺反应按1~4 级分别为18.1%,9.6%,0,0。结论:IMRT 联合化疗可提高鼻咽癌患者生存率,晚期不良反应率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调强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008年1—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放射治疗并完成根治剂量、疗前及疗中无远处转移证据且临床分期为Ⅲ期及Ⅳa期的56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同步推量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治疗,观察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随访率为94.6%,5年总生存率、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5年疾病特异生存率分别为68.0%、67.3%、72.1%。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和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无远处转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采用调强放疗技术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可提高远期疗效,远处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因素,N分期和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是生存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治疗Ⅰ、Ⅱ期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分析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5年12月接受IMRT治疗的210例T1-2N0-1期NPC患者,其中Ⅰ期35例(16.7%)、Ⅱ期175例(83.3%)。Ⅱ期中113例(64.6%)接受了放化疗,余行单纯放疗。鼻咽和区域淋巴结肿瘤靶区剂量为66 Gy/30次。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91个月,5年、10年生存率分别是97.1%、87.8%。5年、10年局部控制率、区域淋巴结控制率和无远处转移率分别是95.7%、92.8%,98.6%、98.6%和96.2%、94.1%。Ⅱ期113例化疗组和未化疗组的5年、10年生存率、区域淋巴结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35,0.942,0.754)。放化疗组的局部控制率比单纯放疗组高(P=0.009)。无4度晚期反应,3度晚期反应发生率低,主要是听力下降、龋齿、口干,放射性颅神经损伤和颞叶损伤的发生率为1.4%和3.3%。第2肿瘤发生率为6.7%。结论 接受IMRT治疗的Ⅰ、Ⅱ期NPC患者在局部、区域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率和生存率方面均有明显获益,不良反应低。Ⅱ期患者加用化疗未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