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胸腺瘤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MVD)与胸腺瘤螺旋CT(SCT)表现的相关性。方法:84例胸腺瘤经SCT检查,重点观察肿瘤的形态密度、边缘与周围心脏、大血管及纵隔的关系,有无肺转移及胸膜种植;其中40例行增强扫描。所有84例胸腺瘤标本均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VEGF及MVD表达,并分析其与SCT征象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胸腺瘤组织CT强化幅度随VEGF表达水平和MVD计数的增高有增加的趋势(P〈0.01)。VEGF表达水平和MVD计数与胸腺瘤CT征象中的分叶征、尖角征/锯齿征、胸膜、心包及大血管侵犯有相关性(P〈0.05)。而纵隔脂肪线、病灶大小、密度均匀与否及肺内转移等征象与其表达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T征象与VEGF表达及MVD相关,这有利于术前无创性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肝癌(SHCC)的多层螺旋CT血供特点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HCC患者42例,根据SHCC血供的不同分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MVD及VEGF的表达,分析各型SHCC的MVD及VEGF与SHCC血供的相关性。结果42例SHCC患者中,肝动脉供血型29例(69.0%);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型及少血供型各5例(各11.9%);门静脉供血型3例(7.1%);肝动脉供血型及双重供血型SHCC的MVD计数均高于少血供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动脉供血型与双重供血型MVD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动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少血供型和门静脉供血型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0%、20.O%、80.0%和0.0%。肝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和少血供型、肝动脉供血型和门静脉供血型之间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动脉供血型和少血供型间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合并后与少血供型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HCC血供与MVD、VEGF具有相关性,多供血型(肝动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SHCC组织中MVD高于少血供型,而VEGF表达阳性率则低于少血供型。 相似文献
3.
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侵袭性胸腺癌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报道5例经病理证实侵袭性胸腺瘤,着重分析CT尤其HRCT分期及表现。结果:HRCT分析:Ⅰ期:包膜完整,无包膜的镜下侵犯;Ⅱ期:肿瘤穿过包膜侵及纵隔脂肪或胸膜;Ⅲ期:侵及心包、大血管或肺;Ⅳ期:胸膜、心包种植或淋巴、血行转移。HRCT主要表现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侵厦心包、大血管、肺及胸膜。结论:HRCT能清晰显示胸膜、心包和肺实质侵犯,对病变范围进行可靠评价,进行准确分期。 相似文献
4.
肾母细胞瘤螺旋CT征象与病理、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浸润转移螺旋CT(SCT)征象与病理、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法(SP法)检测38例术前行SCT检查的肾母细胞瘤组织标本中VEGF的表达,并计数MVD值.结果:①SCT征象上邻近结构有无侵犯、淋巴结有无转移,VEGF的阳性表达率及MV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肾母细胞瘤高分期(Ⅲ Ⅳ期)者的VEGF阳性表达率和MVD值均高于低分期(Ⅰ Ⅱ期)者(P均<0.05).③VEGF表达与肾母细胞瘤组织病理分型无关;MVD值与肾母细胞瘤的组织病理分型有关(P<0.05).④VEGF阳性组MVD值高于VEGF阴性组(P<0.05).结论:肾母细胞瘤SCT征象与MVD、VEGF的表达有关,是肾母细胞瘤治疗前一项颇有价值的诊断技术,可用于预测肾母细胞瘤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5.
肺癌细胞分化、螺旋CT增强程度及纵隔淋巴结转移与MVD、VEGF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肺癌细胞分化、螺旋CT增强程度及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其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术前均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病理标本用LSAB和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检测其MVD及VEGF阳性率,并与肺癌细胞分化程度、CT强化程度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3例未分化及低分化肺癌CT增强值为35.10±5.22Hu,VEGF阳性率为76.92%;7例中分化、高分化肺癌CT增强值为23.36±8.53Hu,VEGF的阳性率为57.14%;肺癌CT强化越明显,VEGF表达阳性率越高。15例合并淋巴结转移患者肺癌病灶CT增强值为35.65±6.68Hu,MVD值为51.27±25.31;5例无淋巴结转移者肺癌CT增强值26.36±10.36Hu,MVD26.57±12.36。14例VEGF表达阳性者肺癌MVD计数为50.36±6.32,6例阴性者肺癌MVD数为29.63±8.75。所有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肺癌CT的强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细胞分化程度与其VEGF的表达、MVD的含量有良好正相关性。此对评价肺癌的肿瘤血管生成,指导临床治疗,评价疗效及预后等将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侵袭性胸腺癌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报道5例经病理证实侵袭性胸腺瘤,着重分析CT尤其HRCT分期及表现。结果:HRCT分析:Ⅰ期:包膜完整,无包膜的镜下侵犯;Ⅱ期:肿瘤穿过包膜侵及纵隔脂肪或胸膜;Ⅲ期:侵及心包、大血管或肺;Ⅳ期:胸膜、心包种植或淋巴、血行转移。HRCT主要表现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侵及心包、大血管、肺及胸膜。结论:HRCT能清晰显示胸膜、心包和肺实质侵犯,对病变范围进行可靠评价,进行准确分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胸腺瘤,对其CT平扫及增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非侵袭性胸腺瘤13例,瘤体边缘规则,密度均匀,无纵隔胸膜和心包受侵征象。侵袭性胸腺瘤12例,瘤体边缘不规则,与心脏血管接触面大,脂肪间隙消失,有不同程度纵隔铸形改变;其中10例胸膜和心包受侵、增厚;9例有胸水和心包积液;2例侵入肺内;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腺癌1例,瘤体沿纵隔血管间隙侵润生长,伴纵隔淋巴结和胸膜转移。结论CT能清晰显示胸腺瘤形态和内部结构及周围侵犯情况,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胸腺瘤的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胸腺瘤病人行常规CT检查,并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51例(89.5%)病灶发生在前上和(或)前中纵隔;肿瘤心脏大血管接触面(MCI)表现为凸出型者12例,全部为良性胸腺瘤;MCI表现为灌铸型者21例,全部为恶性胸腺瘤,无法完全手术切除.结论:胸腺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可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对恶性胸腺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胸腺瘤的CT表现,并根据侵袭性胸腺瘤(I型)和胸腺癌(Ⅱ型)的分型,作对比分析。结果恶性胸腺瘤沿纵轴爬行生长,易侵犯邻近器官,形态不规则,肿瘤密度不均匀等。Ⅱ型易纵隔淋巴结及胸外转移,I型可合并自身免疫疾病及胸膜种植。结论CT扫描对恶性胸腺瘤的诊断和分型具有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细胞癌SCT表现与VEGF及MVD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S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各种影像学表现与VEGF和MVD的相关性。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的SCT资料进行回顾性全面分析,对患者术后病理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测定肝癌组织的VEGF蛋白表达,进行MVD定量测定。将肝癌病人的14个SCT表现指标(平扫密度与均匀度、动脉期强化程度与均匀度、门脉期强化程度与均匀度、病灶大小、形态、境界、轮廓、包膜有无与完整性、动静脉短路有无、血供类型)与VEGF蛋白表达和MVD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平扫密度的高低与均匀度、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程度、肿瘤大小、形态类型与VEGF表达相关,其中平扫密度的高低、肿瘤大小与VEGF呈负相关;平扫密度的均匀度、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程度、肿瘤形态类型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程度、肿瘤形态类型与MVD均呈正相关;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均匀度、肿瘤境界、轮廓、包膜情况(有无及类型)、动静脉短路有无、血供类型与VEGF和MVD均无相关性。结论 SCT可以反映HCC的微循环状态,其某些表现特征和VEGF和MVD之间有相关性,可以从影像学角度来推测肿瘤的血管增生情况,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肾癌多层螺旋CT成像与肿瘤血管形成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肾癌多层螺旋CT扫描征象与肾癌组织微血管密度及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OF)表达之间的相关系。方法 对47例肾癌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同时对肿瘤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及VEGF的表达。结果 (1)随着肾癌病理分级升高,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计数明显增高(P〈0.05);(2)肾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与微血管密度计数显著正相关(P〈0.01);(3)肾癌VEGF基因表达,微血管密度计数与肿瘤大小、瘤内坏死、囊变、强化、淋巴结增大、肾静脉或下腔静脉侵犯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1)。结论 (1)肾癌的多层螺旋CT能准确反映肾癌的病理学基础。(2)肾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VEGF基因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计数存在内在关系,可以据此术前评估其生物学行为与恶性程度并预测肿瘤的转移及侵犯。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生长因子(VEGF)在贲门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4例贲门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并对血管进行八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染色计数。结果 74例贲门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62.5%(40/64)。高水平的VEGF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性生长、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其它器官转移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VEGF表达阳性肿瘤的MVC明显高于阴性者(P〈0.05)。而且随着VEGF表达强度的增强,癌组织内血管密度明显增加。结论 VEGF与贲门癌的生长、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是贲门癌主要的新生血管诱导因子之一,可促进贲门癌的血管生成,对贲门癌组织中VEGF的检测将可能成为贲门癌预后的一个有用指标,以用于识别高危转移和不良预后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唇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37例唇鳞癌中MVD和VEGF的表达,采用SPSS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62.16%唇癌组织呈VEGF阳性表达。VEGF表达阳性的唇癌组织MVD显著高于VEGF表达阴性者(P<0.05)。VEGF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密切相关,而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无关。MVD记数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结论:唇癌组织VEGF表达与微血管密度有明显的相关性,是唇癌主要的新生血管诱导因子之一,VEGF、MVD可做为反映唇癌生物学行为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和微血管密度 (MVD)。方法:脑星形细胞瘤手术切除标本 65例,Ⅰ级 24例,Ⅱ级 18例,Ⅲ ~Ⅳ及 24例; 正常脑组织标本 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上述组织中VEGF及MVD。结果:星形细胞瘤VEGF阳性率(63. 1% )及MVD值(46. 70±24. 02)均高于正常组(P<0. 05)。随瘤组织病理分级的升高,VEGF阳性率及MVD均增高 (P<0. 05)。结论:VEGF对肿瘤血管形成起重要作用,检测VEGF的表达对判断脑星形细胞瘤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receptor 2,VEGFR-2)表达与血管新生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ladder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BTCC)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72例BTCC标本VEGFR-2的表达,并标记CD31阳性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 72例BTCC中VEGFR-2表达阳性率为56.94%,不同分级、分期、体积的肿瘤之间表达无明显差异.G3级肿瘤MVD高于G1、G2级(P=0.002 91、0.007 37),浸润型肿瘤高于浅表型(P=0.010 13),直径3 cm以上肿瘤高于较小肿瘤(d≤1 cm:P=0.030 76;1 cm<<3 cm,P=0.047 69).多发与单发、初发与复发肿瘤之间VEGFR-2表达和MVD均未见显著差异;VEGFR-2表达阴性和阳性患者MVD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生物学特征BTCC中VEGFR-2表达差异不明显,而血管新生存在差异,可能与肿瘤细胞异质性及血管新生途径的多样化有关.VEGF-VEGFR-2相互作用在刺激膀胱肿瘤细胞增殖中作用可能有限,而MVD对判断膀胱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微血管密度在肝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微血管密度 (MVD)的表达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病理意义 ,选择 80例原发性肝癌手术标本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VEGF及Ⅷ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 :VEGF在原发性肝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62 .5 % ;原发性肝癌中MVD为 3 1.76± 13 .5 6,其中VEGF表达阳性者MVD为 45 .3 8± 14 .85 ,VEGF表达阴性者MVD为 18.87± 8.67.,二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和有无门脉癌栓明显相关 (P<0 .0 1) ,而与肿瘤有无包膜、分化程度、AFP水平、HBsAg阳性无关 (P >0 .0 5 )。提示VEGF能促进肿瘤中微血管的形成 ,与原发性肝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