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流行趋势,是一个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HBV作为一种非侵袭性嗜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并不直接损害肝脏,而是由其表达的抗原系统及其抗体所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和非特异性的以细胞因子为主的炎性介质导致的肝细胞损伤.特异性细胞免疫是清除机体内病毒的重要因素,针对HBV各类抗原表位的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作为主要的效应细胞,与病毒清除和细胞损伤有关,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特异性细胞免疫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4.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T细胞亚群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8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按中医辨证分型,采用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以免疫酶桥联法(APAAP)进行T细胞亚群测定。结果,虚证组CD4+、CD8+均显著低于实证组(P<0.05),而实证和虚证组CD4+、CD8+与虚实夹杂证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CD3+在各组间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提示虚证时可能存在辅助性T细胞功能低下,实证时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占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是否引起淋巴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VCS(V volume C conductivity S scatter)相应的变化。方法对符合纳入条件116病例分成三组,分别为肝郁脾虚型43例,湿热中阻型38例,瘀血阻络型35例,同时选健康体检人员为健康对照组48例。对各组进行ALT、WBC、CD4^+、CD8^+、CD4^+/CD8^+、MLV、MLV-SD、MLC、MLC-SD、MLS、MLS-SD的检测,分析各组上述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的ALT、CD8^+、MLV、MLV-SD、MLC-SD、MLS-SD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CD4^+、CD4^+/CD8^+、MLC、MLS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湿热中阻型比较,肝郁脾虚型的CD8^+、MLV-SD、MLC-SD、MLS、MLS-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型ALT、CD4^+、CD8^+、CD4^+/CD8^+、MLV、MLV-SD、MLC-SD、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瘀血阻络型比较,ALT、CD4^+、CD8^+、CD4^+/CD8^+、MLV、MLV-SD、MLC-SD、MLC-SD、MLS、MLS-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证侯的变化,淋巴细胞的亚群表达及VCS参数的结果发生相应的变化,表明三者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实验指标。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慢性肝脏疾病最常见的原因。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种流行性、进展性传染病[1]。全球慢性HBV感染者约有3.5亿至4亿人,我国属乙型肝炎高流行地区。HBV感染人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已经证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效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效应的关系。方法 :选择慢性乙肝患者 1 61例 ,按中医辨证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肝郁脾虚 61例、湿热中阻 40例、肝肾阴虚3 2例、瘀血阻络 2 8例四型。四组均以拉米呋啶片每日 1 0 0 mg口服 ,连服 9个月以上。治疗前先查HBV-DNA定量及乙肝抗原抗体系统 ,服药开始后每隔 3个月定期复查。结果 :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型 HBe Ag阴转疗效较差 ,分别与湿热中阻、肝肾阴虚型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 .0 5 ) ;肝郁脾虚与瘀血阻络型、湿热中阻与肝肾阴虚型之间的相互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效应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21例HBsAg阳性的慢性肝病患者进行以HBsAg为特异性抗原的淋巴细胞转换试验观察,发现所有患者刺激指数均显著降低,证实慢性乙型肝病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功能低下,认为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功能欠缺或低下是导致乙型肝炎慢性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为嗜肝病毒科的一个成员,HBV感染人体后会使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CD4+T细胞、CD8+T细胞含量的变化及比例的失调,Th1、Th2的紊乱,CTL的堆积,Treg对免疫反应的抑制等,所有这些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成为HBV在体内持续复制的主要原因.本文就HBV感染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黄腊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0):169-170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耐药发生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210例,按中医辨证分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分别服用拉米夫定治疗2年,观察不同证型的拉米夫定对HBeAg及HBV-DNA的转阴以及耐药发生与中医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湿热中阻型HBeAg及HBV-DNA的转阴率最高,而耐药发生率最低,与其他证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的抗乙肝病毒的疗效及耐药率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代谢综合征(MS)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慢性HBV感染是否为心血管疾病发生潜在的危险因素之一。方法采用横断面的分析方法 ,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在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参加体检的成年人,自制表格记录参与者一般资料及相关血清学指标,将确诊为慢性HBV感染患者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别探讨慢性HBV感染与MS及其组成部分的相关性。结果共4 437例参与者入组,其中确诊为慢性HBV感染患者为324例(7.3%),MS患者为115例(2.6%);在男性组,慢性HBV感染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及MS呈负相关关系(P0.05);在女性组,慢性HBV感染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呈负相关关系(P0.05),但与代谢综合征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与男性高甘油三酯血症、MS及女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为慢乙肝)患者肝组织病理特点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中医证型运用于判断慢乙肝纤维化程度提供客观材料。[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丽水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310例慢乙肝患者,监测肝组织病理活检肝纤维化指标,观察上述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310例慢乙肝以肝郁脾虚型居多,其次为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而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都以S2期纤维化为主,瘀血阻络型以纤维化S4期为主;212例轻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相对平和质在纤维化≥S2间具有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乙肝患者肝组织病理及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医证型与客观的肝组织病理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高月求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5-7
建立中医证候判定标准和分布规律一直是中医药学科长期追寻的目标。目前多采取"病证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探索具体疾病的中医证候规律。中医证候规律研究只有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以证-方-效这一中医临床诊治思维方式为纲,才更具指导意义。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高发病率的重大传染病,中医药已在控制肝脏炎症、抗肝纤维化、调控免疫、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一定优势,因此,将慢性乙型肝炎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中医四诊信息结构化数据采集平台、规范信息采集和统计分析,开展中医证型诊断标准的临床再验证等基础性研究,可为中医证候规律研究提供良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病机复杂、证候多变,该文通过从中医证候分布研究、中医证候特征研究、证候演变规律研究、证候要素研究等方面对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与思考。今后应考虑人群、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扩大样本量进行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分布调查研究与证候演变规律的前瞻性研究,在大规模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与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基于证候要素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诊断标准,为临床研究与辨证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薛博瑜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1):1-3
难治性丙型肝炎主要是指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初次标准治疗后无应答或治疗后复发的病例。认为病机要点在于热毒瘀结,肝脾损伤,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原则当清化瘀毒,调养肝脾,扶正祛邪。肝郁脾虚瘀阻证,治以疏肝健脾、行气活血,逍遥散、四逆散加减;热毒瘀结证,治以清热凉血、化瘀解毒,犀角地黄汤合四逆散加减;气虚阴伤证,治以益气养阴、清化瘀毒,四君子汤合生脉散、沙参麦冬汤加减;肝肾阴亏证,治以滋水涵木、养阴柔肝、化瘀通络,滋水清肝饮、鳖甲煎丸加减。 相似文献
17.
文章试将近10年来有关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和胃黏膜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提高慢性胃炎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TCL)表达与血清HBV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对153例慢性乙型肝炎按血清病毒载量分为HBVDNA阴性组和HBVDNA阳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特异性和非特异性T淋巴细胞百分比,并分析两组患者外周血特异性和非特异性T淋巴细胞表达的差异性。结果 75例HBVDNA阴性的慢乙肝患者平均特异性T淋巴细胞为45.27%±8.25%,平均非特异性T淋巴细胞为20.25%±5.18%。78例HBVDNA阳性的慢乙肝患者平均特异性T淋巴细胞为25.58%±7.36%,平均非特异性T淋巴细胞为33.17%±6.42%,两组患者无论是特异性T淋巴细胞还是非特异性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水平与特异性、非特异性T淋巴细胞相关,通过T淋巴细胞检测可为抗病毒提供免疫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试将近10年来有关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和胃黏膜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提高慢性胃炎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针对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特点,提出了辨体质、辨证型、辨疾病的三辨诊断法,论治法、论选方、论用药的三论立方法,调心理、调生活、综合调的三调综合法的总体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