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馨  范正公 《人民军医》1998,41(9):535-536
近年来,随着CT、MR、TCD、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技术的应用普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断率大大提高,确诊率达80%〔1〕。其中54%~75%是由动脉瘤破裂引起,5%~6%因动、静脉畸形所致。其它原因有颅内和脊髓内肿瘤、凝血机制障碍、胶原性血管病、脑栓塞、滥用药物等〔2〕。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对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早期治疗的重点是防止再出血和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等。1 防止再出血1.1 颅内动脉瘤1.1.1 手术时机的选择 传统观点认为,动脉瘤再破裂的发生一般在首次破裂后第7日多见。但最近的报道认为多在破裂当天,特…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除外伤原因之外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SAH)。近年来随着医学影象学的发展,许多新技术的应用(如CT、DSA、B超、MRI、PET等)以及常规检查方法的不断改进(如脑血管造影等),SAH的放射学诊断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概述近期有关文献。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孪的儿种影像学研究方法如TCD、SPECT、PET、 CT灌注成像和DWI的应用及其优缺点,并重点阐述了CT灌位成像和MR成像技术在这一领域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几种影像学研究方法如TCD、SPECT、PET、CT灌注成像和DWI的应用及其优缺点,并重点阐述了CT灌注成像和MR成像技术在这一领域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MRI诊断价值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最常见的危急病之一,准确及时地诊断十分必要.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MRI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其对SAH诊断的敏感性不断增加,但对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的早期确诊仍是影像学检查的一个挑战.简述CT与MRI各序列的成像原理,对比了CT和MRI对急性、亚急性、慢性SAH诊断的敏感性,并总结SAH在CT和MRI影像表现上的各种假阳性情况.旨在提高本病的诊断率,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探讨最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研究表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是重型颅脑损伤最常见的CT表现,是加重颅脑损伤继发性损害的重要因素[1]。外伤后早期CT扫描证实有tSAH者比无tSAH者预后有显著性差异。我院1996年1月~1998年10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460例,其中有tSAH者132例,占28.7%。现总结分析如下。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无tSAH组328例,男260例,女68例;年龄1~78岁,平均36岁。tSAH组132例,男106例,女26例,年龄11~74岁,平均44岁;入院时间:<3小时86例,3~12小时37例,>12小时9例;车祸伤92例,跌坠、砸伤等40例;受伤前饮酒46例。2.临床…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治疗组25人,男10例,15例;年龄20~75岁(平均52.8岁);病程4h~13d(平均4.5d)。对照组25人,男13例,女12例;年龄17~82岁(平均50.6岁);病程0.5h~10d(平均3.5d)。二、临床表现两组所有病人发病时均有头痛、呕吐,治疗组3例有意识障碍,对照组4例有意识障碍,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出现癫痫症状。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治疗组1例,占4%;对照组5例,占20%。再出血发生率:治疗组3例,占12%;对照组5例,占20%。三、治疗方法两组病例均保持安静,稳定血压,系统脱水治疗防止脑值,保持呼吸道通畅,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新的改良技术和方法。方法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行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并鞘内注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间断腰椎穿刺术并鞘内注药治疗,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组颅内压控制平稳,脑膜刺激减轻,减少了并发症和后遗症,效果较好,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明显优势,且疗效显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软脑膜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临床起病较急。表现为剧争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及出血性脑脊液等。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脑血管意外病例的13~23%。它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第一决出血发作时死亡率即达33.3~58.8%左右。如不进一步采取诊断和治疗措施,则约三分之一的病人仍因反复出血发作而死亡。我院神经科自1957年5月到1963年11月共收治这类病人30例,多数都采用了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1.
33例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共作了37次MRI(0.35T),病后72小时内(急性期)检查者23例,4~14天(亚急性期)检查者8例,起病14天后(慢性期)检查者5例。10例用梯度回波脉冲序列作T_1WI(300/10,90°),4例作SE序列T_1WI(500/35),15例(19次)同时采用上述两种序列和参数检查。除1例外,均作了SE序列PDWI(3000/35)和T_2WI(3000/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方法:对以外伤后头痛头晕症状明显为主诉,3d内症状无明显缓解的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结合体征及头颅CT检查结果行腰穿检查。结果:头颅CT提示脑皮质点片状高密度影及脑池、脑沟高密度影及可疑脑池、脑沟高密度影患者腰穿结果均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头晕症状明显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患者行腰穿90%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无论是否伴有恶心呕吐症状或脑膜刺激征,头颅CT提示脑皮质点片状高密度影及脑池、脑沟高密度影及可疑脑池、脑沟高密度影患者均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头痛头晕症状明显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3d内症状无明显缓解的患者要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刺激征表现可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14.
作者报告了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CT 表现,以估价CT 在检查动脉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纤维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蛛网膜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方法 实验大鼠分成对照组、实验组、治疗组,使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蛛网膜中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Ⅳ型胶原的含量.应用电镜观察蛛网膜细胞的形态及蛛网膜胶原纤维分布情况.结果 RIA 测量的4种细胞外基质中,PⅢNP在出血后增高最明显,LN与HA也明显升高,而Ⅳ型胶原变化不明显.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后PmNP明显降低.电镜下发现蛛网膜细胞在出血后其生物活性增强,蛛网膜下腔的胶原纤维在1周左右开始明显增多,持续3周以上,地塞米松治疗后蛛网膜细胞线粒体密度相对较低,蛛网膜胶原纤维较稀疏.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细胞外基质明显增加,参与蛛网膜纤维化.地塞米松可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纤维化,为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学特点及其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一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正确诊断对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回顾性总结我院1 993年 1 0月~ 1 998年 3月 1组自发性 SAH的 CT、MRI和DSA表现 ,目的是提高 SAH病因诊断 ,阐述其并发症 ,评价SAH的发展过程和预后。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94例病人 ,其中男 5 2例 ,女 42例 ,年龄 5~ 78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6 9例次 (其中 1 8例次发病前有情绪波动史 ) ,昏迷、大小便失禁1 7例次 ,抽搐 2 1例次 ,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 75例次 ,三叉神…  相似文献   

17.
18.
随着CT检查的广泛应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的发生率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brain injury,TBI)患者中可高达33%~60%[1].很多临床研究都显示,tSAH的出现与TBI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20.
近年来由于Holter的临床应用和动态监测,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心电图异常两者之间的研究逐渐深入,尤其是病理学研究为SAH合并心电图异常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组织学证据。现就SAH合并心电图异常的病因,病理、治疗及其预后综述如下。 一、SAH的心电图异常 常见的异常形态有高尖P波(在Ⅱ导>2.5mm),P-R间期缩短或延长,病理性Q波,ST段抬高或压低,T波直立,低下、双向成倒置,宽大或u波反向;传导障碍除P-R间期延长外,还可有结性心律和房室分离;其它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Torsade de pointe室性心动过速,Q-T延长和房颤,也可合并心肌梗塞,严重者可发生室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