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航天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开始在航天领域中被广泛地应用,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以及中药的毒副作用小等特点,使中医药在保护处于复杂航天环境下的航天员身体健康作用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阐述中医药在对抗航天运动病,提高航天员体力耐力,增强心血管功能以及抗辐射等方面的应用,以期为中医药在航天领域中的作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天宫一号"、空间站等航天计划的实施,载人航天医学保障需求日益突出,对空间生物医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实验平台。在航天过程中,细菌在空间环境中的毒力和致病性可能会发生改变,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下降,人体多个器官生理功能都会受到影响,航天员的免疫系统功  相似文献   

3.
本报讯2002年4月25日,首届航天生物技术应用研时会暨“天曲母菌航天搭载成果发布”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我国航天科学,生物技术及心脑血管病学领域的专家领导出席了本次研时会,作为航天生物技术应用领域的首届盛会,此次会议对“天曲母菌”经过太空诱变后在防治心脑血管病方面了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4.
防治航天飞行中由于失重、辐射等原因引起的各种航天运动病已成为国际航天医学界的难题,目前除机械措施外尚无其它的有效办法。国内利用模拟的失重动物模型进行了一些中草药的研究,但总体上来说其广度和深度都不够。现就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张丽青  司建平 《中医学报》2011,26(11):1306-1308
目的:探讨河南省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战略及其意义.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与省情研究相结合方法,把河南省发展中医药产业放在河南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定位.结果与结论:发展河南中医药产业,是满足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实现2020年“人人健康”的目标的需要,是促进河南经济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民族医药行业应对加入...  相似文献   

6.
航天营养的研究范围包括:航天特因环境(失重、噪声、振动、狭小空间等)对机体生理和代谢作用的规律和机理,饮食营养与机体内环境稳定、对外环境反应和适应及耐受能力的关系,机体对饮食营养的需求,合理营养的组织原则,不同营养素的供给量标准及营养保障措施[1]。目前国内外航天营养研究工作者对航天特因环境下营养素或功能因子  相似文献   

7.
自2000年以来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院开展了系统的航天医学课程体系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航天医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与体会,包括航天医学课程体系的创立与实践,航天医学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成果,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效果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我国中医药发展现况与趋势进行分析,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对我国中医药事业政策演进、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研究、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现况分析和趋势预判。[结果] 2009年至今,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发展迅猛,但仍存在临床研究基础相对薄弱、人才队伍建设较为滞后、健康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文化传播途径有待拓宽等问题。[结论]我国中医药发展需要完善政策法规,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新路径,着力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是中华医学与文化的瑰宝,随着当代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中医药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与竞争,中医药要保持自身的永恒魅力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发展与创新,而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中医药创新型人才。作者结合近10年来国内中医药创新型人才研究的情况,分析我国及广西在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和使用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广西中医药创新型人才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国家发布了新医改方案,我国基层中医药人才既面临存在的自身不足问题又承担着新的政策性风险,当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本文依据新医改下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医药医疗市场的需要,具体分析了现今基层中医药医疗人员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研究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张亮  刘晋闽  张洁 《医学综述》2011,17(19):3001-3004
中西医长期并存、共同发展是我国医学面临的现实和长期发展的方向。中西医骨科学均是各自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标准,在对中西医骨科的比较研究中,尝试对骨科的中西医未来发展作一种回应。通过对中西医骨科在病理解释、诊断机制、治疗方式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平行比较中,凸显两者的异同。勾勒出中西医骨科各自独特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方法特点,旨在说明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并且在治疗理念上趋于同一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药研究与网络药理学的关系。方法:通过分析网络药理学的背景与涵义,探讨中医药与网络药理学的共性和个性;综合分析中药药理学、毒理学、中药饮片与网络药理学的关系;并比较传统药理学研究方法与网络药理学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更好地解读中医药的现代内涵,使传承与创新结合,深入了解中医药研究与网络药理学的关系。结果:中医药整体观和辨证观的理念与中药多成分、多途径、低选择性的特征以及方剂中君臣佐使、七情配伍等原则,体现了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及系统调控的思想,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存在一定的共性;建立网络中药药理学、网络毒理学、网络中药饮片等,为提高中医药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开展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成为现代中医药研究的新策略;网络药理学超越单靶点思想的束缚,从多靶点的研究策略出发,使以"一个药物,一个靶标,一种疾病"为主导的传统新药研发理念产生了革命性转变,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结论: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策略促进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有助于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对发展中医药的理论、促进中西医药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发生学方法是一种多种研究方法综合的跨学科比较的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之中,真正引入中医理论的研究领域只有十余年的时间。为了促进中医理论发生学研究的健康发展,简单介绍了发生学方法的由来、界定及引入中医学研究中的过程。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医理论的发生学研究现状,包括藏象学说、精气血神理论、经络学说、病因病机理论、中医相关哲学理论、中医理论发生与先秦诸子的比较、诊法与方药理论的发生学研究等七个方面。剖析了中医理论发生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总体规划,研究很不均衡;研究水平不高,创新急需加强;逻辑思维混乱,推理过程错误;理论诠释错误,文献引证不准等四个方面。同时指出,中医理论的发生学研究不能替代中医理论的创新研究,而应该与之紧密结合,以促进中医理论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在国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学的榜样,人类健康需要传统医学。从世界传统医学发展概况、中医在国外现状、中医药在国外发展前景、假如我行医在国外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医药高等院校迎来了自身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传统"德、能、勤、绩"的考核评价体系已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建立一种综合评价、主动评价、自我评价、过程评价为特色的新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便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探讨了中医药高等院校新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特点、意义、内涵和实施,对中医药高等院校新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在创新中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中医学发展的动力,中医不但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继承和创新是辩证的统一。创新只能以实践为判断标准,而不应设置禁区。理论创新是关键,需要解决过度依赖哲学和功能与结构不完全一致的两大难题。中医学必须借鉴所有学科知识为其发展之用。中医学是在发展中与现代学科体系逐步沟通,最终走向融合。这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才能完成,需要有更高层次理论的指导、人才的聚集和中医自身的有效发展等条件。  相似文献   

17.
系统中医学是以系统科学为主导的中医现代研究。它植根于人的复杂性,继承和坚持经典中医学研究人的复杂性的方向和成就,在系统科学主导下,把人的生命运动及其健康与疾病的复杂性作为研究方向和主题,突破经典中医学遇到的"复杂性"瓶颈,把中医学对人的复杂性的认识和调理提高到全新水平,成为中医现代研究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个研究方向由钱学森倡导和引领,首先在山东形成,经过奠基、起步、展开,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上都取得重大进展,正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8.
化疗相关性腹泻已成为肿瘤化疗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随着中医药研究的发展,使用中医传统古方治疗化疗相关性腹泻在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西医不能替代的独特优势.笔者对近年来临床使用较多的传统古方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着重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探讨传统古方在化疗相关性腹泻中的应用,为取得更满意的疗效和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向永辉 《医学与社会》2009,22(10):10-11
中医药相对西医药发展缓慢是毋庸置疑的,其背后有医疗服务技术以及制度上的深刻根源。中医药的发展需要有医疗制度上的创新和探索。而当前的金融危机凸显了中国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之不可持续性以及向消费主导型转变之必要性。这种转型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运作需要控制其成本,这为具有成本优势的中医药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