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总结孙远征教授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经验。[方法] 通过临床跟师学习,从孙师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特色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孙师对本病的辨治思路,并通过病案举例加以验证。[结果] 孙师认为,本病实质为正虚风动,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风为导致痉挛发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情志不调为导致疾病加重的诱发因素,将其分为内风、外风两种致病模式。孙师认为本病病位在面部经筋,与面部经气受损有关,经络之气不通,局部气血流通不畅,故发为本病。孙师治疗本病有以下特色,重视“调神”,神安形止;基于“缪刺”,调衡阴阳;揿针留置,长效止痉;明辨经络,辨证遣针,以此四法针刺辨治原发性面肌痉挛。文中所附一例原发性面肌痉挛病案,观其舌苔脉象及症状表现,辨为面风,阴虚风动型,治以疏肝养阴、熄风止痉,以调神法、缪刺法、揿针法、远取法联合治疗,收效甚佳,随访半年未复发。[结论] 孙师临床辨治原发性面肌痉挛,以形神关系为基础,以明辨经络、定病经、辨证遣针为原则,治疗时调神、缪刺、揿针、远取相结合,体现了针刺治疗的优势所在,拓宽了该病的诊治思路,值得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董晓瑜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3(4):292-292
面肌痉挛为临床中顽症 ,针刺患侧治疗效果不佳。在临床中对已确诊为面肌痉挛患者 32例进行巨刺法治疗 ,主穴取健侧颧 、地仓、下关 ,双侧合谷、太冲 ,再配合临床辨证取穴 ,结果治愈率达到 71 .9%。 相似文献
3.
巨刺法治疗面肌痉挛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晓瑜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1,3(4):292-292
面肌痉挛为临床中顽症,针刺患侧治疗效果不佳。在临床中对已确诊为面肌痉挛患32例进行巨刺法治疗,主穴取健侧颧Ti、地仓、下关,双侧合谷、太冲,再配合临床辨证取穴,结果治愈率达到71.9%。 相似文献
4.
揿针治疗面肌痉挛6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仲歧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3):192-192
面肌痉挛,叉称“面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一般多采用局部取穴体针治疗,但疗效不甚满意。笔在临床上试用梅花针叩刺寻找扳击点.然后在该部位埋揿针的方法治疗该病5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2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良宵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0,2(3):143-144
目的 探讨针刺疗法对面肌痉诉的止痉效果。方法 对27例患进行针刺后,总结出临床疗效较好的四种止痉方法:(1)刺激扳机点后,选用经外奇穴止痉穴(耳屏中点),持续行小幅度捻转补法1分钟左右;(2)应用头针抽气法,选用额中线以止痉;(3)平补平泻五脏背俞穴,并留针50分钟;(4)多针沿皮浅刺痉挛部位阿是穴。最后,均采用耳穴埋压法以巩固疗效。结果 27例中,痊愈19例占70.4%,显效5例占18.5%,无效3例占11.1%,总有效率88.9%。结论 利用针刺的即刻效应,根据患病情采用不同的针刺疗法可以及时有效地控制或缓解临床上急性标症的面肌痉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坠刺法配合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以探索规范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将65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试验组给予坠刺法配合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及面肌痉挛强度的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1个疗程后,试验组的愈显率为84.8%,对照组为62.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面肌痉挛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试验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坠刺法配合镇肝熄风汤加减及卡马西平治疗均能有效改善面肌痉挛的症状,但坠刺法配合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的优势更大。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肌痉挛是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规则、不自主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面肌痉挛为无明显诱因不自觉产生日渐加重,严重者表情肌运动时口角向患侧歪斜、眼睛闭合不能睁开,紧张时明显。继发性面肌痉挛多由先患神经炎及至面神经恢复或不完全恢复之后而发。此病最先发生在眼轮匝肌,逐渐扩散到面部口角肌肉及颈阔肌,以偏侧多见。痉挛最初为间歇性,以后可能为频繁痉挛。一般多见于中年女性,情绪紧张、疲劳等情况下加重,入睡后痉挛消失。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治疗面肌痉挛,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内服大定风珠加减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内服大定风珠(鸡子黄、阿胶、干地黄、麦冬、白芍、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麻仁、五味子、炙甘草)加减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48例,口服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治疗。两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半年后随访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36例,好转9例,未愈3例,治愈率为75.0%,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治愈16例,好转24例,未愈8例,治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观察内服大定风珠加减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疗效好且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9.
刘宴宏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1(4):54-54
面肌痉挛为一侧面肌阵发性抽搐的顽固性疾病,其特点为病程长,反复发作,治疗效果差.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乔静芬主任积30余年临床经验,提出了"以静制动"针刺新方法,具有针少而精、见效快的特点,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偏侧面肌痉挛(HFS)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9年9月于本院进行MVD治疗的偏侧面肌痉挛患者52例,对其手术方法、疗效进行总结。结果52例HFS患者中术后痉挛即刻消失者37例(71.15%),术后2~4周后痉挛消失者11例(21.15%);2例(3.85%)症状减轻,口服药物可以控制,并在手术3个月后逐步停药;1例复发(1.92%);1例经过12个月随访症状无缓解,判定为无效(1.92%);手术有效率为98.08%(51/5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偏面肌痉挛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杆菌毒素对面、睑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局部肌注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面、睑肌痉挛 16 4例。结果 药效作用时间为 :面肌痉挛 18.92± 6 .12周 ,眼睑痉挛 12 .0 4± 6 .35周。副作用轻、可逆。结论 A型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面、睑肌痉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摘要】
背景 偏侧面肌痉挛是以发作性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收缩为特征的面神经疾病。 为全面了解中国偏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现状,开展了此项研究。
方法 自2012年3月1日至2012年8月31日,对全国15个运动障碍病中心门诊就诊的1033个特发性面肌痉挛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资料、发病部位、诱发加重和缓解因素、伴随症状、合并疾病、曾经接受治疗方法、疗效及不良反应等内容。共有1003例资料完整病例最终纳入研究。
结果 在特发性面肌痉挛中,女性多见,男女比例1:1.8,左侧受累更为常见, 1.0%患者双侧受累。平均起病年龄46.6±11.5岁。眼轮匝肌是最常见的起病部位,眼轮匝肌、颧肌和口轮匝肌是最常受累的肌肉。紧张焦虑和放松休息分别是最常见的加重和缓解因素。2.3%患者有家族史,28.4%患者合并高血压病,1.4%患者合并三叉神经痛。A型肉毒毒素注射(BTX-A)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其次为针灸治疗和口服药治疗。其中BTX-A重复治疗的比例最高(68.7%),针灸治疗的比例最低(1.6%)。BTX-A治疗平均起效时间5.0±4.7天,平均疗效持续时间19.5±11.7周,95.9%例患者功能得到中度以上改善。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口角歪斜(22.0%)。
结论 中国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的发病年龄早于欧美国家,在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BTX-A注射和针灸治疗,后者由于疗效欠佳重复治疗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特发性半侧面肌痉挛(HFS)患者电生理表现,探讨其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HFS患者作为病例组,将年龄、性别与之匹配且接受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不超过2周的20例HFS患者作为治疗组,记录患者面部F波和异常肌反应(AMR)。结果①病例组:与健侧比较,患侧面部F波波幅增高,时限增宽,出现率增加,均P〈0.01;在患侧,F/Mme波幅比率与AMR/Moo波幅比率、F波时限与AMR时限均呈正相关。②治疗组:患侧与病例组患侧相比,波幅降低,时限增宽,出现率降低,均P〈0.01;在患侧,F/Mme波幅比率与AMR/Moo波幅比率、F波时限与AMR时限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F波可为HFS的病因诊断提供一种新的电生理指标;F波与AMR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面肌痉挛病因学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面肌痉挛动物(HFS)模型,探讨其病因及发病机理。方法 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颞浅动脉压人为脱髓鞘变的外周面神经主干的方法复制HFS动物模型,术后3、6周分别通过电生理技术透发异常肌反应(AMR)。结果 术后3周各组动物均未诱发AMR,术后6周在模型组动物上诱发AMR,而对照组动物仍无AMR。结论 动脉压迫面神经是HFS的发病原因,建立合适的HFS动物模型为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面肌痉挛动物(HFS)模型,探讨其病因及发病机理。方法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颞浅动脉压迫人为脱髓鞘变的外周面神经主干的方法复制HFS动物模型,术后3、6周分别通过电生理技术诱发异常肌反应(AMR)。结果术后3周各组动物均未诱发AMR,术后6周在模型组动物上诱发AMR,而对照组动物仍无AMR。 结论动脉压迫面神经是HFS的发病原因;建立合适的HFS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理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锁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12例面肌痉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采用乳突后发际内小切口,小骨窗入颅,寻找和判断责任血管,将责任血管从面神经出脑干区分离,置入Teflon棉絮减压。术后记录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结果责任血管为迂曲的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12例患者术后面肌痉挛立即消失;随访至术后3个月,遗有轻度耳鸣、听力下降1例,轻度眩晕1例,无面肌痉挛复发。结论乙状窦后锁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治愈率高、创伤小,远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程丑夫教授认为面肌痉挛多由邪风外袭及肝风内动合而为病,病在阳明,治疗当以祛邪为要、治肝为本、引药入经,总结出以《杨氏家藏方》所载牵正散加味,为治疗面肌痉挛之验方,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MRTA诊断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MR断层血管成像(MRTA)在原发性面肌痉挛(EHFS)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2例确诊单侧EHFS患者和70例正常志愿者,接受双侧面神经MRTA检查,每侧面神经均获取横断面、斜冠状面及冠状面三个断面的图像。结果MRTA显示,患侧面神经血管接触及压迫的阳性率83.33%明显高于健侧13.22%(P<0.01);综合三个断面进行判断,可较任何单一断面获得更高的敏感性(83.33%)、特异性(86.78%)、准确性(85.76%),以及与临床症状的一致性(Kappa=0.672)。结论血管明确接触/压迫面神经征象与临床发生EHFS症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平面MRTA成像有助于提高MRI检出血管接触或压迫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