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AF系统固定加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39例病人行后路AF系统固定并加植骨治疗,其中经椎管椎体内植骨6例,椎体内植骨并椎间融合7例,椎间植骨融合4例,椎板关节突植骨融合22例。观察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氏角及神经功能变。结果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氏角术前分别为51.9±7.2,67.7±10.1,22.1±6.6,术后分别为94.0±9.8,97.3±8.1,3.1±1.7,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有较大的恢复。结论后路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固定可靠,并具良好的撑开作用,不仅恢复了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的生理曲度,并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了条件。而植骨则有利于建立脊柱自身的骨性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手术更好的复位方法,并规范术中观察方法和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技术。方法 44例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椎管占位〉50%或伴高度塌陷〉50%)均采用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多次撑开方法复位固定,并经椎弓根行伤椎体内打压植骨治疗。术中反复撑开2~4次,植人工骨6~8cm3;术中C臂透视,清楚观察椎体后缘"直线"或"前弧线"恢复情况,借此准确判断椎管占位程度。结果 X线和CT显示骨折复位满意,椎体前后缘高度恢复至96%~105%,椎管占位恢复至0~6%,神经症状无一例加重。随访1~24个月,未发现断钉、断棒和后凸畸形,椎管占位无加重,神经损伤症状多数减轻或完全恢复,半年后病例伤椎均达骨性愈合。结论大部分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可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反复多次撑开方式复位固定,经椎弓根伤椎内植骨融合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F系统内固定与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以来收治的22例胸腰椎骨折并不同程度截瘫的病例采用椎管减压与AF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不完全截瘫15例基本恢复正常,其中3例下肢肌均轻度萎缩,7例完全截瘫病例截瘫平面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后X线片示椎体均基本恢复高度。结论椎管减压与AF系统内固定是目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F系统内固定与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以来收治的22例胸腰椎骨折并不同程度截瘫的病例采用椎管减压与AF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不完全截瘫15例基本恢复正常,其中3例下肢肌均轻度萎缩,7例完全截瘫病例截瘫平面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后X线片示椎体均基本恢复高度.结论椎管减压与AF系统内固定是目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伤椎内球囊扩张后植骨手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胸腰段及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经伤椎椎弓根置入PKP系统球囊,扩大伤椎内骨质空腔,植入人工骨填充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植骨量、出血量、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等方面,与钉棒复位经椎弓根单纯植骨方法做初步对比。结果31例爆裂骨折复位固定良好,神经功能ASIA评分无一例加重,伤椎内植骨区域填充良好,22例患者术后坚持随访,无一例断钉断棒,骨折愈合良好,伤椎内无空腔形成,取出内固定物后6月复查,无一例伤椎塌陷;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出血量、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等方面,与经椎弓根单纯植骨手术无明显差异,但植骨量更加充分,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本术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理论上是一种有效手段,但与传统的简单钉棒复位固定方式比较,是否可以明显减少钉棒取出后伤椎塌陷的发生,还需深入研究及大宗病例随访。  相似文献   

6.
腰椎滑脱是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我院于1998年至2000年共收治腰椎滑脱患者48例,其中有13例采用AF内固定椎间植骨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宋香枝 《医学信息》2009,22(10):2157-2158
对5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经后路行AF钉内固定术。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2—3.5h,平均1.5h.出血量80—600ml,平均185ml,术后住院3-6周,出院随访3个月-6个月,无一例术中护理并发症发生。提出巡回护士充分做好术前准备,熟练术中配合,如患者准备、手术间的布置、体位摆放、严格查对和无菌操作、严密病情观察等,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双凤尾钢板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进行生物力学评价和临床应用观察。方法 取成年男性尸体脊柱标本(T12-L2),制成8具L1椎体爆裂骨折模型。按实际手术方法放置双凤尾钢板。对试件分别进行轴向和弯曲扭转加载测试。临床观察应用双凤尾钢板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结果 压缩实验和弯曲扭转实验中,各点应变值与载荷均呈线性关系。当轴向载荷达到600N或扭矩达到600N·cm时,这种线性关系未改变。弯扭矩与模型两端之间相对扭转角的增加呈线性关系。弯扭矩达到600N·cm时,扭转角只有6.26°。临床观察表明双凤尾钢板固定可靠。结论 双凤尾钢板固定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表现出高弹性,符合生物学固定的原则。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脊柱胸腰段是胸段后凸和腰段前凸的移行部,此解剖特点决定了该段为骨折的多发部位。胸腰椎骨折外科治疗包括恢复脊柱的生理序列、重建椎管解剖结构和预防延迟性的脊柱畸形和失稳的发生,即复位、减压和固定。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经后路椎弓根器械撑开复位后,椎体高度恢复,但椎体内骨小粱结构并未同时恢复,致使椎体呈空壳样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加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骨折的椎体平均高度(%):术前55.69±16.38.术后92.61±10.59。6个月随访90.58±13.31(P<0.01、P>0.05),未发生内固定物断钉、松动等。结论为建立脊柱的稳定性,对椎体明显爆裂压缩的患者在手术复位内固定的同时行椎体内植骨是必要的,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是一种较为方便、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来29例胸腰椎骨折AF内固定后的并发症及疗效。结果 神经功能除3例Frarkel分级A无恢复其余均有提高,椎体形态及椎管狭窄较术前均有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AF系统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来29例胸腰椎骨折AF内固定后的并发症及疗效.结果神经功能除3例Frarkel分级A无恢复其余均有提高,椎体形态及椎管狭窄较术前均有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AF系统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26例分别应用伤椎置钉﹙A组,n=12﹚和非伤椎置钉﹙B组,n=14﹚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2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后凸角﹙手术前、术后2周、随访末期﹚及骨折椎楔变指数,并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 A、B 2组在性别、年龄、Frankel分级、后凸角及骨折节段分布等无统计学差异﹙>0.05﹚;A组在后凸角矫正优于B组,但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0.05﹚;A组在后凸角矫正丢失优于B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0.05﹚,出血量也多于B组﹙<0.05﹚。结论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预防后凸矫正丢失,虽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增多,但并未增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L1椎体爆裂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分析比较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和经椎管椎体内植骨的应力分布。 方法 通过CT扫描、Mimics三维重建、ANSYS前处理等方法建立胸腰段T12~L2有限元模型,据此建立L1椎体爆裂骨折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和经椎管椎体内植骨加椎弓根钉棒后路固定模型。并对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下加载350N/8Nm,观察分析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 正常胸腰段、L1椎体爆裂骨折、经椎弓根植骨和经椎管植骨模型的等效应力峰值如下,前屈:6.89、54.10、8.03、5.92 MPa;后伸:56.70、109.00、12.50、8.61 MPa;侧弯:6.83、47.50、11.30、3.60 MPa;旋转:23.80、112.00、13.10、7.65 MPa。未植骨时应力主要集中于螺钉的尾部和连接棒,植骨后应力明显降低,并向螺钉中部分散分布。 结论 两种植骨方式的模型均重建了伤椎的强度,增加即时稳定性,但经椎管椎体内植骨更充分、更有效减小内固定应力,增加其力学安全性,从生物力学角度是一种植得推广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全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5~66岁,平均36岁。4例伴有不全性瘫痪,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为D级。术前后凸角-4°~54°,平均29°。手术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前路钉板系统固定进行治疗。术后给予12~18个月抗结核治疗,随访观察术后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后凸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后凸畸形矫正至-6°~19°,平均9°。随访8~34个月,平均17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消失,4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术后Frankel分级提高至E级。全组均获得骨性融合,植骨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个月。终末随访时后凸角-5°~23°,平均11°。未见植入物断裂、结核复发和窦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够矫正畸形,稳定脊柱,促进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锁骨中外段骨折应用克氏针逆向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6例锁骨中外段骨折行克氏针逆向内固定治疗,其中将克氏针尾端在锁骨骨折近端穿出、折弯后,埋于胸前皮下。结果 32例获随访2个月至1年,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无不适症状。结论应用克氏针逆向内固定治疗锁骨中外段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且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时更简便。特别适合在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