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1.5%四氧嘧啶生理盐水水溶液按1ml/200g体重剂量尾静脉注射,致大白鼠高血糖,取血糖达11.11mmol/L以上观察8周后取坐骨神经病理制片观察,结果有要梢神经炎达65.85%。血糖轻度增高(11.11-16.66mmol/L)发病率达50.00%,中度增高(16.67-22.21mmol/L)发病率为68.75%。血糖高度增高(22.22mmol/L-以上)发病率为76.92%,躯体神经发病程度与血糖浓度成正比关系。其病因可能是由于血糖增高导致代谢障碍,血管壁脂质沉积,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水肿、增生、肿大,进一步导致微循环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与糖尿病神经系统的病变的关系,为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42例糖尿病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行双侧胫后神经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测定,对两组SEP各波潜伏期及波幅的均值行t检验,并对SEP结果与病程进行分析。结果:两组SEP的P30,P38潜伏期差异显著(P<0.001),N9波幅,P30波幅差异显著(P<0.05,P<0.001),SEP异常与病程相关(P<0.05),结论:SEP为糖尿病性神经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可发现糖尿病的早期神经系统病变,尤其中枢神经感觉通路早期病变。  相似文献   

3.
对 8 0例糖尿病患者和 40例正常人进行上肢体感觉诱发电位 (SEPSN)和下肢感觉诱发电位 (SEPST)检查。结果80例糖尿病患者SEPSN异常率为 60 % ,SEPST异常为 80 % ,结论 :SEPSN、SEPST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早期诊断的一种较灵敏的有效检测方法 ,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常用针刺或炙的办法刺激皮肤和/或肌肉来治疗各种內脏器官的疾病。现代医学的许多治疗方法也是基于刺激躯体传入神经,调节自主神经的活动,以达到治疗目的。因此关于反射神  相似文献   

5.
躯体形式障碍(SD)的临床表现多样,关于本病的发病机制,生物化学、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学等有不同的学说,但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未完全阐明。各领域对S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程较为缓慢,且各种学说所阐述的机制也不完全相同或存在矛盾之处。近年来,脑功能性成像的发展为直观探讨S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可能,该文就神经影像学在SD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SD的病因学研究及临床分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7.
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莹  刘超 《医学综述》2007,13(10):761-763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氧化应激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最根本原因。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急性和慢性高血糖都会引起大量活性氧(ROS)的产生及天然抗氧化机制的破坏,进而激活多元醇途径、糖基化终末产物(AGE)途径、蛋白激酶C(PKC)途径和己糖胺途径,促进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实验在乌拉坦与氯醛糖混合麻醉的大鼠上进行。正常血压时,用弱电流(300μA,100Hz,0.5ms)方波脉冲刺激腓深神经或桡深神经均引起明显降压效应;用强电流(600μA)刺激时降压效应减小甚或出现升压反应。刺激腓浅神经时,不论电流强弱均以升压反应为主。刺激正中神经则引起非常强烈的升压反应。失血状态下刺激上述神经均引起升压反应。除正中神经外,刺激上述神经所引起的升压反应均可为静脉推注东莨菪碱所阻断。  相似文献   

9.
弥可保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弥可保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7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给予弥可保500μg肌肉或静脉注射,1次/d。疗程4周,结果:用药后症状和体征均改善。改善率分别为86.5%(肢体自发性疼痛)、84.5%(麻木)、83.3%(发热感)、58.8%(多汗)、53.2%(便秘)。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亦有明显提高。没有发现明显的副作用。结论:弥可保是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用HRP逆行追踪技术显示家兔肌皮神经躯体神经元的定位。方法 :将 6只家兔分别切断左侧肌皮肌神经 ,并在近侧断端涂抹HRP ,对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进行研究。结果 :HRP标记细胞见于脊髓C7节段前角外侧部 ,同侧C7脊神经节内也出现大量的HRP标记细胞。结论 :对比感觉和运动神经元的定位 ,可见两者间呈对应性关系的节段性分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治疗躯体化障碍患者的疗效及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按序贯法对138例患者进行帕罗西汀20~50mg/d治疗8周,以90项症状清单(SCL-90)躯体化因子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心理学评估指标,以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中起始潜伏期和波幅作为神经电生理学指标来对照比较疗效及电生理学指标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4.80%,治疗8周末的SLC-90躯体化因子分、SAS和S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研究组起始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波幅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起始潜伏期及波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躯体化障碍存在神经电生理学指标的改变,帕罗西汀治疗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恢复神经电生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工作用血压-肾交感放电反应曲线为指标,在家兔中观察了刺激躯体神经对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影响。在浅麻醉状态下,刺激腓深神经对基础血压水平和肾交感放电并无明显影响,但可使血压-肾交感放电反应曲线的斜率明显增大;而在深麻醉状态下,同样参数的刺激并不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明显改变。这一现象可能部分解释针刺对异常血压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最复杂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反复住院的主要原因,引起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升高,而且带来了复杂的护理、医疗等问题.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多因素的,但高血糖是所有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目前有充分的实验和观测性数据证明,在介导慢性高血糖效应方面与以下机制相关,本文在此针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以躯体症状为突出表现的神经症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为神经症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研究发现,惊恐性障碍患者不仅区域性脑血流(rCBF)及脑葡萄糖代谢率出现异常,某些脑结构的容积也有改变。与健康者相比,惊恐障碍患者额、颞、枕及左侧海马等脑区苯二氮革受体功能异常。病人的前扣带回,后扣带回,和缝的5-羟色胺1A受体容积分布明显减少。躯体化障碍患者的双侧尾状核的体积明显增大。与正常人相比,病人的双侧尾状核,左侧壳核和右侧中央前回葡萄糖脑代谢有明显降低。功能性神经影像技术的研究发现在癔病瘫痪时大脑额叶以及一些参与运动控制的一些皮质下环路选择性的活动减低。在癔病性感觉缺失,体感觉皮层的活动减低。于癔病性失明的病人,视觉皮质的活动减低。用磁共振波谱分析的方法研究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脑生化物质代谢在不同脑区域内的变化发现:躯体形式疼痛障碍者的优势半球丘脑存在着神经元的受损,故优势半球丘脑可能成为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功能定位区域。  相似文献   

15.
神经脱髓鞘病变是一个多因素的病理变化过程。其中,由肥大细胞引起的脱髓鞘变化已引起人们的关注[1,2]。本实验就肥大细胞在三叉神经脱髓鞘病变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临床治疗和解释此病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依据。1材料和方法1.1标本60例三叉神经标本收集于199...  相似文献   

16.
三叉神经脱髓鞘病变的免疫荧光检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叉神经脱髓鞘病变是一个多因素的发病机制,传统的解释是由中枢病为而累及三叉神经所致,而对其致病的免疫学机制认识较少[1]。近年来,许多学者已开始从免疫学机制角度来解释三叉神经脱髓鞘病为的发生[2]。本实验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对三叉神经脱髓鞘病变进行检测,并对病变的免疫学检查结果进行讨论。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35例病例均经临床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诊断为原发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其中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45~65岁,平均50.4岁;病程24~60个月;Ⅰ支发病者9例,Ⅱ支发病者14例,Ⅲ支…  相似文献   

17.
球海绵体肌反射 (BCR)、坐骨海绵体肌反射(ICR)、阴茎背神经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SSEP)检测是自80年代发展起来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它对于评价骶神经或骶丛损伤 ,以及直肠、膀胱和性功能障碍 ,特别是神经原性阳痿 ,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有关BCR、ICR、SSEP的正常参考值研究不多。为此我们对30名正常成年男性志愿者进行BCR、ICR、SSEP检测 ,以期为制定正常参考值范围提供依据。1.1对象30名无神经系统病变、性功能正常成年男性志愿者 ,为来自南方地区 (安徽、江西、四川、浙江、贵州、湖南等省 )在本市居…  相似文献   

18.
有机磷中毒较为常见,少数病人中毒症状缓解后又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近几年我们抢救的有机磷中毒病人中,出现迟发性神经病者1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2例中男5例,女7例;年龄12~49岁,平均26.5岁。中毒药物为敌敌畏5例、甲胺磷4例、敌百虫、1059和1605各1例。口服中毒10例  相似文献   

19.
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Liu Z  Liu CJ  Hu XW  Du MX  Xiao CG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9):1315-1318
目的从电生理学角度研究躯体运动神经能否再生替代内脏运动神经及再生神经的电生理性质,探讨新反射弧支配膀胱的可能机制。方法显微吻合大鼠左侧L4L6前根建立控制排尿的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电刺激吻合口近端,记录盆神经节前、节后纤维的诱发电位和膀胱压力变化,使用特异性神经节受体阻断剂六烃季铵观察节后纤维诱发电位和膀胱压力的变化,刺激同侧坐骨神经观察的膀胱压力变化;以正常鼠为对照组。结果1.刺激吻合口近端,吻合口远端盆神经、盆神经节后神经纤维均可记录到诱发电位,并可引起膀胱收缩;2.刺激吻合神经同侧坐骨神经可记录到膀胱压的升高;3.六烃季胺可阻止盆神经节的讯号传导;4.人工反射弧再生的传出神经较对照具有更快的传导速度。结论躯体运动神经与内脏运动神经吻合后,体神经运动神经轴突可以再生替代内脏运动神经,并通过盆神经节支配膀胱逼尿肌。  相似文献   

20.
目的:颈神经根刺激(CRS)可被用以评估支配上肢远端的运动神经纤维近段的神经传导,而后者使用常规神经传导检查(NCS)无法加以评估。由于许多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变(PDP)的多灶性损害可能仅限于近端神经部分,因此,CRS可提高神经生理检查对PDP的诊断率。方法:对38例PDP患者的临床和神经生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将之与35例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者(HC)进行比较。结果:PDP患者的平均起始潜伏期显著延长,而PDP区别于MND和对照者最佳起始潜伏期的临界值,拇短展肌(APB)和小指展肌(ADM)为17.5ms,二头肌和三头肌为7ms。PDP患者APB和ADM近端至远端CMAP振幅的平均减少幅度明显增加,鉴别PDP与MND和HC的近端至远端CMAP振幅减少的最佳临界值必须达到45%。结论:根据起始潜伏期和传导阻滞的标准,CRS可有效鉴别PDP与MND和HC。意义:CRS可以提高限于近端周围神经轴脱髓鞘损害患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