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窦粘膜的粘纤传输机制有赖于纤毛活力的协调作用,腺体分泌和外环境因素、鼻窦炎可抑制传输能力,使粘液停滞,继发感染。因鼻窦炎手术去除全部窦粘膜后,再生的粘膜是否仍具有纤毛?其清除功能如何?尚乏结论。据报道用柯-陆手术去除兔的一侧上颌窦粘膜后,其再生粘膜仍可有粘纤清除功能的占46%,但是其中仅15%的清除方向朝自然窦口。作者为研究完全除去一侧上颌窦粘膜后的粘膜再生、纤毛活力及纤毛的超微结构改变,对15只新西兰家兔进行了一侧上颌窦粘膜切除,另侧留作对照,10周后开放双上颌窦前壁,切取粘膜标本。分别在暗野显微镜下观察  相似文献   

2.
慢性鼻窦炎鼻窦的正常粘液纤毛清除率可以恢复。此研究在感染慢性鼻窦炎的兔子应用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技术来确定纤毛摆动频率、粘液纤毛运输率、粘液纤毛运输形式和来自于慢性鼻窦炎的鼻窦粘膜组织学的可逆性变化的程度。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二组,A组(非感染组,n—9)、B组(感染组,n一11)。在A组于上颌窦上方的窦腔壁骨质行4×6mm鼻窦造口,暴露窦腔粘膜,用4mmo度鼻窦内窥镜检查窦腔,内窥镜附带电视监视记录器记录粘液纤毛运输形式,窦腔粘膜活检标本经组织培养液培养后,先行粘液纤毛摆动频率的测量,再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家兔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模型的方法. 方法家兔40只,其中空白组10只,单纯手术组10只,余为模型组,在全麻下行上颌窦造口术,塞入棉绒,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0.3ml.造模后7天时观察其炎症反应和鼻黏液纤毛输送功能的变化. 结果实验性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家兔7天病程时白细胞(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增加,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显著升高,窦腔分泌物细菌分离培养阳性,鼻黏液纤毛传输时间延长,光镜、电镜下窦腔及窦口黏膜充血、水肿、纤毛脱落等. 结论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采取上颌窦造口术可以建立稳定的家兔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家兔急性鼻窦炎上颌窦黏膜超微结构的动态改变。方法:25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和空白对照组(5只),先建立急性鼻窦炎鼻源性模型。建模后第1、2、3、4周每周随机选取实验组家兔5只处死,解剖并从右上颌窦腔取0.3 cm×0.3 cm大小新鲜黏膜组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对照组在第1周开始实验。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对照组家兔上颌窦黏膜纤毛排列整齐,无丢失,上皮细胞内线粒体无肿胀,内质网未见扩张;实验组家兔上颌窦黏膜纤毛变性,排列紊乱,部分纤毛丢失,出现复合纤毛、胞质突起、内质扩张、线粒体肿胀及黏膜下淋巴细胞浸润伴成纤维细胞增生等病理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家兔第1~4周,复合纤毛数量逐渐增多,第3、4周与第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质网扩张和线粒体肿胀程度在第2周最明显,第4周后逐渐减轻,第2周与第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窦口阻塞及细菌感染导致上颌窦黏膜超微结构改变,是急性鼻窦炎病理演变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真菌免疫反应与慢性鼻窦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窦炎性疾病命名慢性鼻窦炎 (chronicrhinosinusitis,CRS)通常认为是多次反复发作的急性鼻窦感染后 ,鼻窦内粘膜产生病变 ,失去原有的纤毛上皮功能 ,同时窦口粘膜肿胀、肥厚 ,鼻窦引流受阻 ,导致鼻窦慢性炎症。其致病菌以流感嗜血杆菌及肺炎双球菌居多 ,链球菌次之 ,葡萄球菌较少见。但多年临床实践表明抗生素只在其合并细菌感染时才有效 ,可见细菌或病毒并不是其真正病因。 1981年Millar等[1] 对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allergicfungalsinusitis,AFS )作了最初的描述 ,但当时他称其…  相似文献   

6.
家兔急性鼻窦炎上颌窦黏膜病理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家兔实验性鼻源性急性鼻窦炎上颌窦黏膜超微结构及黏液纤毛传输功能的改变.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15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空白对照组(5只).将3 mm×5 mm×25 mm大小Merocel(R)高分子膨胀海绵置入实验组兔右侧鼻腔,并向高分子膨胀海绵中注射植入1 mlⅢ型肺炎链球菌悬液.2周后,用印度墨汁法测定上颌窦黏液纤毛传输速度.然后处死动物,取右上颌窦黏膜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实验组家兔上颌窦黏液纤毛传输速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上颌窦黏膜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纤毛变性、脱落,排列紊乱,可见复合纤毛、微管动力臂缺陷、胞质突起、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胞浆水肿及黏膜下层淋巴细胞浸润等超微的结构改变.结论 急性鼻窦炎上颌窦黏膜超微结构明显改变,黏液纤毛传输速度减慢,结构改变导致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慢性鼻窦炎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粘膜纤毛的超微结构表现,报道我科1994年10月~1995年1月收治施行内窥镜鼻窦手术的35例(55侧)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复查情况。主要对10例(10侧)全组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上颌窦自然口附近的粘膜纤毛进行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表现为:①纤毛排列紊乱或缺失;②纤毛微管结构紊乱;③纤毛膨胀,胞浆膨出;④纤毛长短不一,有短纤毛。结合文献认为这些超微结构改变是炎症刺激所致,在鼻炎及鼻窦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鼻粘膜纤毛运动能力遭到破坏,有害物质得不到有效的清除,是为鼻及鼻窦炎发病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慢性鼻窦炎的纤毛颤动频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慢性鼻窦炎粘膜纤毛活性的报告很少。采用光电方法测量慢性鼻窦炎或经常反复发作鼻窦炎病人的粘膜纤毛颤动频率,并和临床发现作比较。选择150例(男67例,女83例)患慢性鼻窦炎病人和26例正常者作对照,其中35例病人(23%)没发现纤毛运动,115例(77%)病人的上颌窦粘膜中有纤毛运动,频率  相似文献   

9.
为观察急性鼻窦炎后粘膜的长期结构改变,把兔分成三组:①上颌窦内注入肺炎链球菌诱发急性上颌窦炎(18只)。②上颌窦内注入脆弱类杆菌诱发上颌窦炎(18只)。③对照4只。在诱发3、4、8和12周后取上颌窦前壁中部外侧粘膜作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肺炎链球菌性鼻窦炎,感染后3~4周,上皮层比正常厚(22±3.3μm),杯状细胞散布于纤毛细胞之间,各处不  相似文献   

10.
众多耳鼻喉科医生都把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FESS)看作是处理慢性鼻窦炎的标准手术疗法。前筛复合体 (AEC)是好发炎症的主要部位 ,表现为粘膜反复水肿、窦口鼻道复合体 (OMC)阻塞 ,继而感染额窦和上颌窦。OMC或 AEC粘膜的轻微病变即可妨碍粘液纤毛的清除功能。一般而言 ,在内窥镜下开放 OMC,能使病变粘膜恢复至正常而勿需大范围切除。筛窦被认为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组合物 ,安全有效地执行 FESS取决于一些相对不变的结构。包括中鼻甲及其基板(BL)、钩突、筛泡 (EB)。EB系 AEC中最大最稳定的气房 ,去除 EB对前筛切除无疑是必要的 …  相似文献   

11.
窦口鼻道复合体纤毛上皮CT及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在鼻窦炎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对22例(30侧鼻腔)因慢性鼻窦炎而接受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的患者,术前应用冠状CT影像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对术中取出的OMC区粘膜(中鼻甲、钩突、筛泡)行扫描电镜检查,用图像分析仪定量测定纤毛覆盖面积。结果发现CT影像病变程度与纤毛上皮损伤成正相关。提示:作为各鼻窦引流口集中部位的OMC区的病变引起纤毛上皮的损害,进而使粘液纤毛清除均能降低,  相似文献   

12.
慢性鼻窦炎内窥镜手术上颌窦粘膜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对行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上颌窦粘膜的术后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评价,利用扫描电镜及图像分析技术对16例(20侧)术中和术后上颌窦粘膜及自然孔粘膜的纤毛面积进行定量测定。发现术前上颌窦及其自然孔粘膜纤毛细胞明显减少,杯状细胞,微绒毛细胞增多,部分病例有鳞状上皮化生。术后6个月 ̄1年,大部分病例受损的纤毛细胞明显恢复,纤毛细胞覆盖面积增加,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内窥镜手术,改善上颌窦的通气、引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5 7BL/ 6J 重组活化基因 1(recombinantactivegene 1,Rag1)敲除鼠 (简称Rag1小鼠 )和C5 7BL/ 6 (C5 7)小鼠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的自然感染过程及二者之间的差别。方法 Rag1缺乏鼠和C5 7小鼠各 10只 ,采用鼻孔内接种肺炎链球菌T5 9,另外 4只接种大豆肉汤作对照。分别于接种2d(各 2只 )、5d(各 4只 )、10d(各 2只 )、14d(各 2只 )处死动物 ,对照组于第 5天处死。处死前作鼻腔灌洗培养 ,头颅石蜡包埋 ,连续切片 ,Luna染色 ,计算机辅助光镜观察 ,计算窦腔内中性粒细胞集落所占窦腔的百分率和每平方毫米窦腔黏膜中浸润的多形核白细胞数。结果 接种 5dRag1小鼠和C5 7小鼠窦腔感染均达到高峰 ,窦腔中白细胞集落和黏膜中白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10d后C5 7小鼠窦腔感染逐渐减轻 ,14d后基本控制 ,而Rag1小鼠感染持续存在 ,与C5 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 ,14d后鼻灌洗液中仍培养出肺炎链球菌。结论 采用肺炎链球菌T5 9鼻内接种法成功地诱导出Rag1和C5 72种小鼠急性鼻窦炎 ,肺炎链球菌在C5 7小鼠鼻腔鼻窦内的感染可被完全、自主、快速控制 ,但Rag1小鼠则不能完全控制这种感染 ,并有演变成慢性炎症的倾向 ,提示T和B淋巴细胞依赖性免疫功能在清除细菌感染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基因敲除  相似文献   

14.
慢性鼻窦炎内窥镜手术上颌窦粘膜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行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上颌窦粘膜的术后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评价,利用扫描电镜及图像分析技术对16例(20侧)术中和术后上颌窦粘膜及自然孔粘膜的纤毛面积进行定量测定。发现术前上颌窦及其自然孔粘膜纤毛细胞明显减少,杯状细胞、微绒毛细胞增多,部分病例有鳞状上皮化生。术后6个月~1年,大部分病例受损的纤毛细胞明显恢复,纤毛细胞覆盖面积增加,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内窥镜手术,改善上颌窦的通气、引流,可以逐渐恢复粘膜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喉癌患者喉全切除术前后鼻粘膜纤毛清除速率(MCV)和粘膜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喉全切除术确能影响鼻粘膜的结构和功能;首次证明喉全切除术后晚期鼻粘膜纤毛清除功能不全为慢性继发性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6.
粘液纤毛传输的恢复在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中很重要。粘液纤毛传输对窦胶清除率的重要性已经包括内窥镜在内的各种方法证实,粘液纤毛传输机理是纤毛活动和鼻窦-鼻环境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组织学上观察切除上颌窦粘膜对治疗亚急性或慢性上颌窦炎意义重大。研究目的是通过测量彻底切除上颌窦粘膜后,观察再生粘膜的纤毛传输速度及其组织学变化和纤毛活动性情况。新西兰白兔32只,体重1.8~2.6kg,盐酸氯胺酮(50mg/kg)肌注麻醉,两侧上颌窦前壁钻孔约5×10mm,一侧窦腔粘膜用锐剥离子和小剪完全剥离掉,另一侧作对照。白兔分3组:一组为窦口…  相似文献   

17.
上颌窦粘膜纤毛上皮损害与CT所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永清  张秋航 《耳鼻咽喉》1998,5(3):172-175
对28例患慢性鼻窦炎患者的36侧上颌窦CT影像与窦腔粘膜纤毛上皮的损害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扫描电镜与图像分析技术对纤毛覆盖面积进行定量测定。并分别采有二种方法评价CT片上的上颌窦阴影,结果显示,上颌窦粘膜厚度与纤毛覆盖面积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CT扫描,术前可以判断窦腔粘膜纤毛上皮状态,为判断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窦口鼻道复合体粘膜纤毛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观察慢性鼻窦炎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粘膜纤毛的超微结构表现,报道我科1994年10月 ̄1995年1月收治施行内窥镜鼻窦手术的35例(55侧)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复查情况。主要对10例(10侧)全组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上颌窦自然口附近的粘膜纤毛进行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表现为:①纤毛排列紊乱或缺失;②纤毛微管结构紊乱;③纤毛膨胀,胞浆膨出;④纤毛长短不一,有短纤毛。结合文献认为这些超微结构改变是炎症刺激所  相似文献   

19.
对28例患慢性鼻窦炎患者的36侧上颌窦CT影像与窦腔粘膜纤毛上皮的损害情况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扫描电镜与图像分析技术对纤毛覆盖面积进行定量测定,并分别采用二种方法评价CT片上的上颌窦阴影。结果显示,上颌窦粘膜厚度与纤毛覆盖面积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CT扫描,术前可以判断窦腔粘膜纤毛上皮状态,为判断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慢性鼻窦炎 (CS)继发于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区的解剖结构异常、反应性粘膜肿胀等所致的阻塞 ,一旦解除阻塞 ,重建通气和引流后 ,窦粘膜病变可逆转而治愈 ,故 OMC的处理是 FESS的关键 ,包括钩突 ,筛泡和中甲的前 1/ 3部。中甲可因泡甲 [尸检发现率为 9%~ 2 0 % ,慢性鼻窦炎患者中约 (17%~80 % ) ],反向弯曲 (约占患者中 11%~ 2 9% ) ,与中隔间接触等解剖变异促成 OMC区阻塞 ,引发慢性鼻窦炎 ;中甲前端也能分泌血管活性神经肽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神经因子 A) ,与变应性和非变应性鼻窦炎、息肉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患者中甲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