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右室壁心肌梗塞(RVMI)比较少见,且很少单独发生,往拄合并下壁或(及)后壁心肌梗塞。我院自1995年以来共收治12例右室壁心肌梗塞患,治愈率达83.3%,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经过对右心室心肌梗塞(RVI)患者的UCG改变及心肌酶谱的变化观察。了解患者心肌受损情况,提供准确的临床依据.方法:对13例患者进行UCG改变及心肌酶谱检查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所观察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心肌酶变化和UCG改变以及临床表现.结论:UCG改变及心肌酶谱的变化,配合ECG右胸导联是诊断RVI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7.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72岁,主诉突发头晕、胸闷6小时.10天前起床活动后突发头晕、胸闷伴大汗半小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给予"心得安10 mg每日3次"口服.入院当天晨5点起床时上述症状复发且伴一过性黑朦,心前区持续性疼痛,无放射痛,120急诊收入院. 相似文献
8.
不典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86年4月至1997年4月我们共收住院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病人42例,其中不典型临床表现者14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龄37~85岁,平均62岁;其中<40岁2例,40~50岁2例,51~60岁4例,>... 相似文献
9.
重症下壁右心室心肌梗塞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极高,常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我院成功抢救1例重症下壁右心室梗塞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临床工作的进展,右室梗塞(rightventricularinfarction,RVI)的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已引起重视。本文将诊断和治疗的32例RVI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对近3年人院的急性下壁及人院时血压偏低的左室前壁梗塞(包括前壁V_1~V_2ST段抬高,前侧壁V_5~V_7ST段抬高,广泛前壁V_1~V_5ST段抬高)的病人常规做右胸导联(V_3R~V_5R)心电图。RVI的诊断标准为V_3R~V_5R中,V_4R加上V_3R,V_5R中一个或二个导联ST段抬高≥0.1mV。共观察下壁及前壁心梗病… 相似文献
11.
12.
观察9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Ⅱ导R/Q比值、胸前导联ST段压低范围及幅度、心肌酶、心功能、心律失常等情况.结果显示在AIMI时.Ⅱ导的R/Q比值<1,伴有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范围广且程度重、合并右室梗塞等,均为AIMI的高危亚群.它们虽可独立存在,都不能作为高危亚群的唯一标志.在预后判断上,其意义相似.任一指标合并存在,均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祝昕宇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8,6(11)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类型之一,而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又是最常见的。虽然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预后相对较好,死亡率较低,但下壁心肌梗塞在治疗过程中约50%以上并发低血压,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如能早期预防及时纠正,可迅速转危为安,为其它方面的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将1993年1月-1997年12月住院7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并发低血压39例抢救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黄琴珠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2):235-235
右室梗塞的右胸导联心电图异常改变持续时间较短 ,不易捕捉到。因此 ,从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的异常表现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梗塞甚为重要。本文报告 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梗塞时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的异常表现于下。1 病例例 1,男 ,6 9岁。持续性右胸压榨性疼痛伴冷汗 4h入院。体检 :BP16 / 9.1kPa(12 0 / 90mmHg)。口唇略发干 ,脸色苍白 ,心音减弱 ,心率 12 0次 /min。肺 (- )。心电图 :P -R间期 0 .2 4s,Ⅱ、Ⅲ、avF出现异常Q波 ,ST段Ⅱ、Ⅲ、avF抬高2 .5~ 3mm ,ST段Ⅲ /ST段Ⅱ >1。…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对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合并室壁瘤的诊治疗效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1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合并室壁瘤病人,经积极内科治疗(严格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及3例病人送外院作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临床疗效好并随访半年 ̄5年的疗效比较。结果12例病人随访至今无1例死亡,心功能维持在NYHA心功能I ̄III级,但3例仍有心衰发作。其中3例PCI后患者较另9例未行PCI治疗者疗效更好。结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合并室壁瘤患者经严格坚持Ⅱ级预防治疗,能减少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可能PCI更能改善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房室传导阻滞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机理及临床特点。结果显示:房室传导阻滞均为可逆的,单纯下壁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较其他两组少,房室传导阻滞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下壁 正后壁(或右室)组,严重的房室传导组滞与大范围心肌梗塞有关。皮质激素或阿托品等治疗措施,改善房室传导效果肯定,并且不增加病人死亡率,其一月内病死率与同期住院心肌梗塞总病死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9.
<正> 通过对52例下壁急性心肌梗塞(IAMI)资料的回顾性对比分析,总结IAMI的诊治经验与教训,以提高诊治水平。 临床资料 本组IAMI52例,年龄37~85岁,男33例,女19例。首发症状:胸痛47例,咽痛3例,下颌痛 相似文献
20.
报告10年来收住冠心病监护病室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塞39例,并将其与同期内收往的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塞93例,非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塞59例对比分析。症状不典型.无痛型较多,胃肠道反应常见.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机会多.肌酸磷酸激酶峰值低为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