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对肿瘤逃逸机制的不断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之所以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监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体内的抗原提呈细胞不能有效地提呈肿瘤抗原活化初始型T淋巴细胞。而机体内树突状细胞是最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因此,人们开始了对树突状细胞的探求[1]。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因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创伤性骨折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变化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介素-4(IL-4)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笔者检测GM-CSF及IL-4联合刺激前后骨折患者DC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和B7-1表达...  相似文献   

3.
张倩倩  李锦毅 《武警医学》2006,17(12):931-933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的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其表面的MHC类分子和MHC-肽复合物含量是其他APC的10~100倍。DC可有效的诱导初始T细胞(NaiveTceu)增值和应答,促进CTL(Cytotoxic T lymphocytes)和Tn(Thelpceils)的生成,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启动者和参与者。  相似文献   

4.
应用异基因树突状细胞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白血病细胞裂解物致敏的异基因树突状细胞(DC)治疗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效果及毒副作用,采集同胞健康供者HLA完全相合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树突状细胞,以白血病细胞裂解物致敏后进行静脉输注,比较输注前后的变化。结果细胞形态、表型鉴定及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均表明健康供者外周血来源的核细胞被成功诱导、分化为成熟树突状细胞,输注后受者骨髓及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下降,脾脏及淋巴结肿大减轻,未发现毒副作用表现,提示白血病细胞裂解物致敏的异基因树突状细胞输注治疗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有一定疗效,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急、慢性髓性白血病原代细胞经低温冻存后诱生的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的生物特性.方法 取急、慢性髓性白血病原代细胞,一部分细胞立即培养,一部分细胞用5%二甲基亚砜-6%羟乙基淀粉为保护剂,-80℃冰箱降温,液氮保存一定时间后复温培养.培养时细胞内加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4、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培养12 d,为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细胞毒T淋巴细胞杀伤自身白血病细胞活性.结果 急、慢性髓性白血病新鲜或冻存的原代细胞,经组合细胞因子培养,细胞均不同程度地出现典型的树突状形态,细胞表面CD80、CD54、人白细胞表面抗原DR、CD1a、CD83、CD86表达上调,CD14下调;冻存原代细胞经培养生成的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还表现为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T淋巴细胞杀伤自体白血病细胞活性明显.结论 急、慢性髓性白血病新鲜或经低温冻存的原代细胞可诱生为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这种细胞可诱导T淋巴细胞杀伤自身白血病细胞,为用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微小残留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与紫外线辐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树突状细胞(DC)体外培近年来,随着树突状细胞(DC)体外培养技术的成熟,人们对其分化发育、亚群分类、体内分布与迁移、对抗原摄取、加工、呈递和与某些疾病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DC与免疫激发、免疫抑制、移植免疫、抗感染免疫及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鉴于DC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免疫应答中的独特地位,使其在免疫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生物医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胃癌作用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负载患者自体胃癌抗原后的树突状细胞 (DC)在体外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性淋巴细胞 (CTL)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 :以组合酶消化法从胃癌手术标本中获取胃癌细胞 ,冻融制备胃癌抗原。GM -CSF、IL - 4体外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获得DC并负载胃癌抗原 ,继而以其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制备胃癌抗原特异性CTL ;用CytoTox 96 TM检测CTL对患者自身胃癌细胞体外杀伤效应。结果 :负载胃癌抗原DC诱导的特异性CTL对患者自身胃癌细胞的杀伤率达 88 17% ,显著高于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LAK)细胞的杀伤率 ,P <0 0 5。且其对同种不同分化类型的胃癌细胞株MGC80 3、MNK2 8也有较高的杀伤效应 ,而对LOVO及HepG2 肿瘤细胞无显著杀伤作用 ,P<0 0 1。结论 :负载胃癌抗原的DC体外可诱导出高效而特异的抗胃癌效应 ,揭示以DC为中心的肿瘤生物治疗可望提高胃癌综合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8.
李宁  刘冠贤  石咏军 《西南军医》2010,12(3):504-506
1973年Steiman和Cohn首次从脾脏中分离出一类与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和功能都不同的白细胞,因其细胞膜向外伸出,形成与神经细胞轴突相似的膜性树状突起,故而命名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 ceels,DCs)。此后的研究发现DCs在免疫应答的首要环节一抗原提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成熟。人们对其分化发育,亚群分类,体内分布与迁移,对抗原摄取,加工,呈递和与某些疾病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DC与免疫激发,免疫抑制、移植免疫,抗感染免疫及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表型检测,记录结果并给予统计学分析。结果 CD34、HLA-DR表达均为阳性患者RR率30.00%,CD34、HLA-DR表达均为阴性患者RR率72.73%,提示CD34、HLA-DR表达均为阳性患者为临床RR率反而降低(P〈0.05)。结论临床医师应利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特点准确诊断病情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1.
HBsAg致敏的树突状细胞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用HBsAg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s)体外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特异性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效应.方法 从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DCs,在DCs成熟前加入纯的HBsAg刺激,将成熟后的DCs与自身T淋巴细胞体外共培养,5天后收集T细胞,分组加入2.2.15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收集第1、3、5和7天的培养上清液,检测其HBeAg和HBsAg的分泌情况以及其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产生的IFN-γ和IL-12的含量.结果 经抗原刺激后的DCs刺激自身T淋巴细胞增殖可明显加强其细胞毒作用,同时其产生的IFN-γ和IL-12的浓度明显高于未经抗原刺激的DCs组(P<0.05)和对照组PBMC(P<0.01).经抗原激活的T细胞可有效地抑制HBeAg的表达,但未发现对HBsAg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体外经HBsAg刺激后的DCs激活的自身T细胞可明显地增强细胞毒作用并可提高产生IFN-γ和IL-12的含量,从而显著地抑制2.2.15细胞上清中HBeAg的表达,致敏后的DCs疫苗体外可有效地起到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抗胃癌效应的作用。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GM-CSF和IL-4培养,于第5d加入TNF—α继续培养,诱导分离DC。将淋巴细胞与DC混合培养4d后,加入胃癌细胞MKN45、MKN28及SGC7901抗原培养至10d,诱导产生肿瘤特异性的CTL。ELISA检测IL-12和IFN-γ的水平,MTF法检测DC诱导的CTL对MKN45、MKN28、SGC7901和A549体外杀伤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CTL对肿瘤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结果培养10d后,IL-12、IFN-γ的分泌量明显提高,DC对同种不同分化类型的胃癌细胞株MKN45、MNK28和SGC7901均有强烈的杀伤效应,杀伤活性显著高于A549(P〈0.01)。与A549比较,MKN45、MKN28和SGC7901的细胞周期显著抑制、凋亡率增加(P〈0.01)。结论DC体外可诱导出高效而特异的抗胃癌效应,显著抑制胃癌细胞分裂增殖,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体外白血病细胞在化疗药和高压氧 (HBO)双重作用下对化疗敏感性的变化。方法 将 2 2例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每例分成 4份 ,各归入以下 4组 :1.用化疗药 +HBO组 ;2 .单用化疗药组 ;3.单用 HBO组 ;4 .对照组 (不加化疗药也不加 HBO) ;统计各组血样的白血病细胞死亡比率。结果  1组与 3组比较 P<0 .0 0 0 1;2组与 4组比较 P<0 .0 5 ;1组与 2组比较 P<0 .0 0 0 1;3组与 4组比较 P>0 .0 5。结论 肯定了化疗药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 ,同时证明 HBO加化疗药组与单用化疗药组或单用 HBO组在体外白血病细胞杀死率差异非常显著 ,即 HBO能提高体外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 ,另外只用 HBO不用化疗药对离体白血病细胞杀伤无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用体外实验探讨高压氧 (HBO)对化疗药物体外诱导急性髓性白血病 (AML )细胞凋亡及对 AML细胞体外阿糖胞苷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3种化疗药物——高三尖杉酯碱 (H)、阿糖胞苷 (A)、足叶乙甙 (V)分别作用于 AML患者的单个核细胞 ,一份加 HBO作测定组 ,另一份不加 HBO作对照组 ,观察各组凋亡细胞 ,并测定各组细胞活性、Bax/ bcl- 2积分比和 TUNEL阳性率及阿糖胞苷组 P-gp的表达。同时设无药加 HBO组和不加 HBO组以排除 HBO或其它因素对 AML细胞的影响。结果 3种化疗药物测定组具有典型凋亡特征的 AML细胞明显增多 ;Bax/ bcl- 2积分比 [测定组 :H :(2 .4 6±0 .4 4 ) ,A:(2 .0 6± 0 .89) ,V:(1.95± 0 .70 ) ;对照组 :H :(1.6 6± 0 .2 5 ) ,A:(1.34± 0 .2 8) ,V:(1.2 9±0 .2 5 )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TU NEL阳性率 [测定组 :H :(0 .397± 0 .0 8) ,A:(0 .377± 0 .0 6 ) ,V:(0 .4 0± 0 .0 6 ) ;对照组 :H:(0 .2 4 9± 0 .0 8) ,A :(0 .2 35± 0 .0 6 ) ,V:(0 .2 4 1± 0 .0 5 )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且 3种药物测定组与对照组细胞 Bax/ bcl- 2积分比之差、TU NEL阳性率之差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阿糖胞苷组与对照组之间 P- gp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H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切痂及微粒皮移植对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 (NK)的影响。方法 以直标荧光抗体及流式细胞术检测 8例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在早期切痂及微粒皮移植术前后 ,及 5例整形病人术前外周血CD3 、CD4 、CD8 细胞及NK细胞变化。结果 大面积深度烧伤后 ,患者外周血中表达CD3 、CD3 CD4 、CD3 CD8 、CD1 6 CD5 6 的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 <0 .0 1 )。烧伤后早期切除焦痂 ,并移植自体微粒皮复合同种异基因皮肤后 ,患者外周血中表达CD3 、CD3 CD4 、CD3 CD8 、CD1 6 CD5 6 的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P <0 .0 5 )。结论 早期切痂及微粒皮移植可以明显改善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的免疫抑制状态 ;对烧伤切痂植皮术前后进行免疫监测 ,可以对患者感染风险进行预测 ,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NK细胞分离液直接分离得到小鼠NK细胞,探讨低剂量辐射诱导的NK细胞增殖对K562细胞白血病模型是否有杀伤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和3H-TdR掺人法分别检测低剂量(照射剂量在20 cGy以内的低LET或5 cGy以内的高LET射线)对NK细胞增殖及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13+细胞表达,ELISA法检测外周血TNF-α含量;体内实验观测实验组和对照组NK细胞输入后裸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肝脏、脾脏及肾脏指数等改变.结果 分离得到的NK细胞纯度达(82.54±0.18)%.80 mGy照射后24 h,NK细胞增殖指数达到最高,为(36.31±1.32)%(t=24.69,P<0.05);低剂量照射后NK细胞杀伤K562活性为(12.59±0.63)%(t=6.63,P<0.05),其抑制率为29.52%.结论 低剂量辐射诱导的NK细胞增殖输入对裸鼠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separate NK cells of mice from NK cell separation medium and study inhibitory effect of proliferated NK cell induced by low dose radiation on the leukemia model of K562 cells.Methods Flow cytometry and 3H-TdR methods were respectively used to measure proliferation index and activity of NK cells treated with low-dose radiation( which means exposure dose in 20 cGy low LET beam or 5 cGy high LET beam).CD13 + cells were measur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TNF-α content in blood-serum was detected by ELISA.In vivo,peripheral blood leucocyte count,index of liver,indexes of spleen and kidney were observed in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Results The purity of NK cell separation was (82.54 ± 0.18)%.The proliferation index of NK cells at 24 hours after 80 mGy irradiated was 36.31 ± 1.32% ,(t =24.69,P <0.05).Killing activity of NK cell induced by low dose radiation to K562 cell was (12.59±0.63)%(t=6.63,P<0.05)and the inhibition ratio was 29.52%.Conclusion The injection of proliferated NK cell induced by low dose radiation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leukemia nude mouse.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联合骨髓细胞(BMC)输注对同种异体小鼠胰岛移植嵌合状态及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和BALB/C小鼠分别作为供、受体。应用链脲佐菌素制备BALB/C小鼠糖尿病模型,将分离纯化的C57BL/6小鼠胰岛移植到上述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肾包囊下,用抗CD154单抗进行受体预处理。将接受胰岛移植的25只BALB/C受体鼠随机分为A组(单纯胰岛移植);B组(供体MSC悬液0.5ml输注);C组(供体BMC悬液0.5ml输注);D组(供体BMC和MSC各0.5ml输注);E组(供体BMC和第三品系的KM小鼠MSC各0.5ml输注),每组5只,所有细胞在胰岛移植后经尾静脉输注。比较以上各组供体细胞嵌合率(DC)和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差异。结果在胰岛移植后第30天,MSC联合BMC输注的D、E两组与单纯BMC输注的C组比较,其DC显著升高(P<0.01);胰岛存活时间亦显著延长[(77.0±7.7d)和(61.0±2.2d)vs(53.0±16.4d)(P<0.01)]。胰岛移植后第60天,D组与E组比较,DC维持在更高水平,且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更长(P<0.05)。结论MSC联合BMC输注比单纯BMC输注能够维持更长时间的混合嵌合状态,并延长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供体来源的MSC输注比非供体来源的MSC输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从小鼠骨髓中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的可行性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与鉴定。方法用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形态学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分子,同时进行抗原吞噬功能和刺激初始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检测。结果经体外诱导培养可获得大量未成熟和成熟DC,出现典型树突状形态。未成熟DC的细胞表型为CD11c^high、MHCⅡ^low、CD86^low,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未成熟DC经LPS刺激培养后可转变为成熟DC,细胞表型为CD11c^high、MHCⅡ^low、CD86^low,可显著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结论体外诱导培养可获得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和成熟DC。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经UV -C照射诱导的体外凋亡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 (SMC)形态学变化 ,并探讨二维平面上SMC细胞面积 (CA)、核面积 (NA)及核 /胞面积比 (RA)的变化。方法 应用HE染色技术在光镜下观察凋亡SMC形态变化 ;应用图象分析技术进行形态计量学研究。结果 UV -C照射可诱导SMC发生典型凋亡形态学改变 ,凋亡细胞CA、NA、RA均显著减少 (P <0 0 1) ,不同时间段亦有明显差异。结论 在UV -C诱导体外SMC凋亡的过程中 ,细胞的皱缩可能参与了凋亡的触发机制和 /或推动了凋亡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