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平  柳林 《急诊医学》1998,7(6):379-38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的动态变化其与血管早期再通的关系,方法: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38例AMI患者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h,6h,12h分别取血测定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GMP-140),依溶栓前临床间接指标及溶栓后90min冠状动脉影结构,将患者分为再通组(27例)和未通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血中GMP-140的动态变化,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AMI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外周血中氧自由基89OFR)、内皮素(ET)、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管再通的关系。方法:不激酶静脉溶栓的38例A知溶检主溶栓后2、6、12、24小时分别取血测定脂这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ET、和GMP-140,依间接指标及溶栓后90分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再通组(27例)  相似文献   

3.
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3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静脉溶栓疗效。方法:35例70岁以上AMI患者(病例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与同期42例≤69岁的AMI患者作对照。观察患者琳梢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血液皮质醇含量,比较2组再通率及溶栓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老年AMI患者末梢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减少,血皮质醇升高。2组患者49小时以上溶栓者5例,无一例再通。2组12小时内溶栓再通庇无明显差异,溶栓后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4.
阿斯匹林在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斯匹林在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及预防AMI后早期再梗死,梗死延展中的作用,方法;治疗组72例AMI患者急性应用尿激酶溶栓首剂顿眼阿斯匹林300mg,以后每日100mg维持,对照组30例AMI患者急性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每日静滴丹参注射液16ml,2周后改口服丹参片,观察2组患者早期再梗死,梗死延展,病死率发生情况及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凝聚集试验和出凝血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血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斯匹林在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及预防AMI后早期再梗死、梗死延展中的作用。方法:治疗组72例AMI患者急性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时首剂顿服阿斯匹林300mg,以后每日100mg维持。对照组30例AMI患者急性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时每日静滴丹参注射液16ml,2周后改口服丹参片。观察2组患者早期再梗死、梗死延展、病死率发生情况及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凝聚试验和出凝血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血小板计数降低,血小板凝聚试验、出凝血时间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疗组AMI后早期再梗死、梗死延展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心脏性病死率亦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阿斯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和释放、血栓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提高了溶栓效果,同时减少了AMI后早期再梗死及梗死延展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冠脉)再通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4例AMI患者接受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为研究对象,再通组14例,未通组10例,于发病后3~4周在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或经皮穿刺冠脉内成形术(PTCA)的同时行X线左心室造影。结果:再通组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未通组(P<0.05);室壁异常活动积分未通组明显高于再通组(P<0.01),其中室壁瘤发生率再通组显著低于未通组,分别为7.14%与30.00%(P<0.05)。结论:监测LVEF及室壁局部运动是判断AMI时溶栓治疗使梗塞区冠脉再通效果的有效指标;AMI后及时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可缩小梗塞面积,改善左心功能,对改善AMI患者的近期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芪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再灌注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通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82例AMI患者随机分黄芪组(38例)和对照组(44例)。2组均以尿激酶(100-150)*10^4U常规溶栓治疗,黄芪组在溶栓治疗的同时静滴黄芪注射液60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每日1次,连用10日后比较2组再通标准各项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再通标准指标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黄芪组为55.56%,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硫酸镁(MS)对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影响。方法:100例AMI住院患者随机分为MS+UK组(MU组,52例)和UK组(48例)。MU组在静滴UK前后加用MS。结果:2组的再灌注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MU组的再灌注心律失常(RA)发生率、4周病死率显著低于UK组(P<0.01,P<0.05);开始治疗后并发的严重心律失常(SA)、心力衰竭(HF)及梗塞后心绞痛(PIA)的发生率显著低于UK组(P均<0.05);休克、再梗塞(RI)及梗塞延展(IE)的发生率也均低于UK组(但P均>0.05)。结论:在UK静脉溶栓前后加用MS,可提高UK溶栓疗效,缩小梗塞面积,减少并发症,并有益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吴定 《临床医学》2000,20(12):9-1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5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积极抗休克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UK)150万IU溶栓治疗,观察再通率、急性期死亡率(35天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组溶栓再通率40.0%。急性期死亡率40.0%。脑出血4.0%,不溶栓组溶栓再通率13.0%,急性期死亡率68.2%,脑出血0%。结论:对于尿激酶治疗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纠正休克的基础上,溶栓治疗有效,急性期死亡率下降,但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电图早期估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及预测临床预后的快捷指标。方法根据溶栓后心电图ST段抬高之和(∑ST)的回降程度,将46例AMI患者分为A组(∑ST回降≥50%,n=29与B组(∑ST回降〈50%,n=17)。对照分析两患者的冠脉再通率、SPECT心肌节段评分、CK峰值、住院期间及随访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与B组相比,A组患者冠脉再通率高(P〈0.025)、CK峰值低  相似文献   

11.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的临床观察桑举阳,杜洪全1991年2月~1995年1月我们对3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内溶栓治疗。冠脉再通19例,再通率52.7%。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所有病人均为确诊住院AMI病人并符合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栓体舒(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rt-PA)和尿激酶(UK)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溶栓疗效。方法:将A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38例,应用rt-PA溶栓)和B组(42例,应用UK溶栓),结果:2例冠状动脉(冠脉)血叫通率为60.0%,A组与B组冠脉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3.6%和47.6%,2组有显著性差异,病死率分别为5.3%和11.9%,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继  相似文献   

13.
白介素8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及AMI溶栓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8(IL-8)变化的研究,为AMI的早期诊断及溶栓治疗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方法:AMI患者,依据治疗溶栓结果分为:(1)溶栓组,于溶栓即刻,溶栓后2,4,6,8,10,12h测定血清中IL-8浓度,并依据溶栓结果分为:溶栓财通组(A)组,溶栓未通组(B组)。(2)未溶栓组,于症状出现后2,4,6,8,10,12,14h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血管再通早晚与梗死面积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崔亮  顼志敏 《急诊医学》1997,6(6):334-335
目的:观察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早晚与其心肌梗死面积之关系。方法:选取经溶栓后IRA再灌流患者71例,发病2~3周行^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测定AMI梗死范围指数,二维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1)57例距发病≤6hIRA再通患者的梗死范围指数低于14例〉6h组(0.326±0.075比0.373±0.071,P〈0.05)2)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对其室壁瘤形成的影响。方法:对48例首次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3周~4周进行左室造影检查。结果:获得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组分别为25例和23例,冠脉再通组发生室壁瘤3例(发生率为12.0%),冠脉未通组发生室壁瘤10例(发生率为43.5%),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再通组左心功能改善,左室射血分数(0.61±0.11)明显优于未通组(0.51±0.12),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再通组(28.0%)低于未通组(56.5%)。结论:AMI静脉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冠脉再通可显著降低室壁瘤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国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rtPA组31例及尿激酶(UK)组35例,分别应用rtPA及UK治疗。结果: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rtPA组80.6%与UK组48.6%比较,P<0.05;4周住院病死率rtPA组0与UK组8.6%比较,P<0.05;而2组间出血发生率无差异。结论:小剂量rtPA治疗AMI血管再通率高,出血并发症少,可降低AMI早期病死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17.
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延迟溶栓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延迟溶栓患者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动态观察,评价延迟溶栓对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发病6~12h的AMI97例患者,分为静脉尿激酶溶栓组39例,非溶栓组58例,对6个月内存活的溶栓组33例及非溶组41例患者,于心梗后第1个月及第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DVI,LVESVI)及射血分数(EF)。结果 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再灌注性损伤的防治方法。方法:选择具有溶栓指征的AMI患者1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9例)。2组均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用尿激酶前10~30分钟或同时应用脉络宁40~50ml,每天1次,连用7天。对照组只用尿激酶及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再通分别为53例(76.8%)和49例(71.0%);住院期间死亡分别为2例(2.9%)和6例(8.7%);发生严重心力衰竭分别为4例(5.8%)和7例(10.1%);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分别为22例(31.9%)和38例(55.1%),2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或<0.01)。同时,治疗组在减少心肌耗氧量、缩小梗塞面积、减少心肌酶的释放和提高左室射血功能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大剂量脉络宁具有抗AMI再灌注性损伤的作用,并且以连用7天为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前列环素(PGI2)及血栓素A2(TXA2)变化与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将发病24小时内入院的10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60例与未溶栓组44例;溶栓组连续3日测定外周血PGI2和TXA2的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的浓度;并计算6ketoPGF1α/TXB2比值(K/T)。结果:溶栓血管再通组(42例)的6ketoPGF1α和TXB2水平均高于溶栓血管未通组(18例)和未溶栓组,以TXB2增加的幅度更大,表现为溶栓血管再通组K/T比值显著低于后2组(P<0.01);而溶栓血管未通组与未溶栓组间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另外,溶栓血管再通组中有再灌注心律失常者的K/T比值(0.77±0.07)显著低于无再灌注心律失常者(0.88±0.14,P<0.05)。结论:AMI时PGI2与TXA2平衡失调,其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冠状动脉再通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溶栓治疗时,使用药物纠正PGI2与TXA2平衡失调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35例心肺复苏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CPR)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对35例CPR后AMI患者(CPR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42例无CPRAMI患者(对照组)静脉溶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PR组发病至心脏停搏时间平均为(84.0±33.6)分钟,CPR时间(7.7±3.0)分钟,平均溶栓时间为(93.6±48.8)分钟〔与对照组(163.1±69.2)分钟比较,P<0.001〕;冠脉再通率为74.3%(与对照组66.7%比较,P>0.05),CPR组无一例发生胸内出血,但有8例(22.9%)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其中1例严重出血(与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7.1%比较,P<0.05)。结论:对CRP成功后无创AMI患者迅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可适当扩大溶栓治疗的“时间窗”;CPR后需注意预防机体应激性反应,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