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胸腔引流管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及适用人群.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住院的104例自发性行气胸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52例,细管组采用8号猪尾巴管行胸腔闭式引流,粗管组则采用28号传统硅胶胸腔引流管,比较两组拔管时间、伤口愈合时间、皮下气肿发生率、堵管率、2 d肺复张率及需要治疗的疼痛发生率,并对年龄及基础肺病患者进行亚组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影响2 d肺复张的独立因素.结果 总的分析显示,两组拔管时间[(5±1.5)d vs(6.0±1.2)d]、堵管率(13.5%vs 5.8%)、2 d肺复张率(76.0%vs 8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管组伤口愈合时间较粗管组短[(2.0±0.6)d vs(7.0±2.6)d],(P<0.05),而皮下气肿发生率和需要治疗的伤口疼痛发生率低于粗管组(11.5%vs 44.2%;23.1%vs 67.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引流管粗细、基础肺病是影响2d肺复张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于无基础肺病患者,采用猪尾巴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安全有效,并发症低,可作为首选,但对于合并基础肺病的患者,仍建议采用传统硅胶胸腔引流管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引流术在胃癌根治术后应用的必要性。方法自我院2006年7月~2009年7月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中随机抽取148例,并随机分为两组。无腹腔引流组(74例)不放置腹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组(74例)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均采用胃癌D2根治术,使用相同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无腹腔引流组与腹腔引流组相比,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停胃肠解压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切除术后腹腔引流术的应用没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管被动引流和双管持续负压引流优缺点,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很据。方法:所收集病例随机分为并置双管引流组和对照单管及双套管引流组,观察所有病人住院期间引流通畅程度、是否存在腹腔积液及腹腔内脓肿、引流区触痛、引流孔感染、出血等情况。结果:χ2检验及校正检验提示:并置双管引流其引流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单管被动引流及双套管持续负压引流,并发症发生率极低。结论:并置双管引流其引流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单管被动引流及双套管持续负压引流,且其并发症发生率极低,应用安全,取材简单。  相似文献   

4.
李晶晶 《中外医疗》2013,(28):54-54,56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行肝叶部分切除术后分别利用腹腔单、双套管负压引流效率比较。方法将80例肝叶部分切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术后实验组采用双套管行持续低负压引流,对照组行单管引流。结果实验组堵管3例(7.5%),对照组堵管10例(25.0%),肝区残余积液例数分别为8例和1例,两组病人之间术后引流管阻塞发生率及肝区残余积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肝叶切除术后腹腔双套管负压引流,能保持有效的引流,并有效地降低堵管的发生率减少肝区残余积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sealingdrainage,VSD)在腹壁感染创面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2007年10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6例腹壁感染创面患者应用VSD的治疗方法.结果全部病例创面愈合良好,换药次数明显减少,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术后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降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处理腹壁感染创面,操作简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在重症胰腺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5月-2013年5月该院收治的接受腹腔穿刺或手术治疗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共58例,其中34例接受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者(设为观察组)和24例接受传统手术治疗者(设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t=-4.082及-10.194,P<0.05);且观察组继发腹腔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字2=11.225及6.971,P<0.05);观察组救治无效死亡1例(2.9%),对照组死亡4例(16.7%),观察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字2=6.971,P<0.05)。结论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能显著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降低继发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腹腔引流在脾切除术后应用的必要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高  王宗喜  渠时学 《河北医学》2010,16(10):1189-1192
目的:探讨腹腔引流在脾切除术后应用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自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连续实施的210例脾切除术患者按时间顺序分成引流组(120例),和非引流组(90例)。分析比较患者术前因素,术中因素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较为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具备可比性,引流组和非引流组,死亡率分别为0.8%和1.1%,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042,P〉0.05)外科并发症引流组明显高于非一流组,尤其胸腔积液和腹水渗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的外科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内科学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338,P〉0.05)住院时间引流组(13.1±5.2)d,非引流组(11.4±5.6)d,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918,P〉0.05)。结论:本组结果表明脾切除后放置腹腔引流没有必要,甚至会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放置腹腔引流23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8-1994.4连续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放置腹腔引流231例。男性71例,女性160例,男女之比为0.4:1。年龄21-74岁(平均44岁)其中结石性胆囊炎186例,萎缩性胆囊炎10例,胆囊积脓13例,胆囊息肉21例和胆囊癌1例。手术效果满意。并发症2例,系胆管损伤和脐部感染各1例。并发症的发生与放不放腹腔引流无关。本文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方法作了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王飞  杨劼  叶国麟  古卫权  叶俊  朱乐伟 《中外医疗》2013,32(17):20-21,23
目的探讨不同内径胸腔引流管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应用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2年1—12月该院收治的60名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0例,改良组30例,关胸时施行不同的胸腔引流方法。常规组术后胸腔镜切口(腋中线第7或第8肋间)留置内径为20Fr的胸管引流,锁骨中线第1肋间留置内径为8Fr的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改良组术后腋后线第9或第10肋间留置内径为8Fr的中心静脉导管引流,锁骨中线第1肋间留置内径为8F的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引流量、拔管时间及肺部并发症等方面的临床效果。结果 80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改良组在术后疼痛、引流量、拔管时间等方面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部并发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TS肺叶切除术后,上下胸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术后引流量,加快术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腹腔脓肿穿刺引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6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213例腹腔脓肿患者,其中114例在超声造影引导下穿刺引流为造影组,99例在常规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脓腔有无、数量以及大小的诊断准确率,统计两组中脓肿的穿刺治疗方式并分析两组脓肿穿刺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213例腹腔脓肿中,膈下脓肿、盆腔脓肿和肠间脓肿分别为31例、84例和98例。超声造影对脓腔的有无以及脓腔数量、大小的诊断准确率均高达100%,明显高于常规超声(P<0.05)。造影组穿刺治疗成功率(94.7%)明显高于对照组(85.8%),且并发症发生率(6.1%)也低于对照组(15.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准确判断腹腔脓肿中脓腔的形成以及数量、大小,并能提高脓肿穿刺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周克 《中外医疗》2014,(28):51-52
目的探讨腹腔镜引流管在普外科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普外科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院普外科2012年5月—2014年7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普外科手术进行治疗;研究组在普外科手术基础上运用腹腔引流管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临床治愈率、出血例数)。结果研究组普外科患者通过采用腹腔引流管,并发症发生4例(6.7%)、临床治愈54例(90%)、出血2例(3.3%),明显优于对照组8例(13.3%)、48例(80%)、4例(6.7%),取得了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实施普外手术患者运用腹腔引流管,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出血几率,提高临床治愈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普外科手术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促进腹部带蒂皮瓣成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2月-2017年2月,选择20例手部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16-50岁,平均年龄28岁,其中挤压伤8例,热压伤8例,电烧伤4例,单纯皮瓣修复10例,皮瓣+植皮修复10例,腹部皮瓣蒂部、皮瓣边缘缝合部位、皮片移植区全部应用VSD敷料覆盖,皮瓣蒂部放置负压引流管2-3条,持续负压吸引,术毕无需纱布覆盖包扎,术后10-21天断蒂,比常规断蒂时间3-4周,缩短了1-2周.结果:20例腹部带蒂皮瓣全部成活,无明显淤血肿胀现象,10例移植皮片全部成活,6例皮瓣蒂部皮肤出现红肿渗液,予以换药处理.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以有效保护皮瓣,促进腹部皮瓣血运建立,提高皮瓣的成活率以及缩短断蒂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腹部手术后低位肠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0年12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腹部手术后低位肠瘘患者18例,均应用VSD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低位肠瘘患者经VSD治疗7~40 d后肠瘘愈合拔管,拆除VSD装置;1例患者经治疗瘘口反复不愈合,半年后再次手术治疗.治疗有效率94.4%.结论 VSD在腹部手术后低位肠瘘治疗上安全有效,可缩短治疗时间,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腹腔置管引流联合早期肠内营养(EN)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于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4例SAP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早期腹腔引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部多发伤患者引流液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l)对腹源性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1年2月发病24h内的腹部多发伤患者60例为研究组,15例择期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ELISA)法定量测定腹腔引流液sTREM-1浓度,并检测同期患者血浆sTREM-1、血浆前降钙素(PCT)、超敏C反应蛋白(CRP)作为检测指标参照,研究此类患者术后腹腔引流液sTREM-1动态变化规律,分别评价sTREM-1、CRP和PCT对腹源性脓毒症的诊断价值并做比较,同时评价sTREM-l对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腹部多发伤患者引流液组sTREM-1浓度(102.298±9.63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引流液sTREM-1浓度(25.35±9.41ng/ml,P<0.01);并发脓毒症组sTREM-l浓度(102.29±89.63ng/ml)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65.35±37.26ng/ml,P<0.05);腹源性脓毒症患者存活组sTREM-l浓度低于死亡组(P<0.01)。结论早期腹腔引流液sTREM-1检测对腹源性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与外周血sTREM-1、PCT及CRP联合诊断可能更有意义,对预后的预测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八肽对门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断流术后腹腔引流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并食道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行脾切除+断流术后2h使用生长抑素八肽0.1mg/6h,连续3d,另27例未使用生长抑素,记录术后3d血红蛋白丢失量和5d腹腔引流量。结果全组患者手术后恢复顺利,无死亡发生,但使用生长抑素组腹腔引流量及血红蛋白丢失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使用生长抑素能降低门脉压力,显著减少脾切除+断流术后手术创面的渗血及术后腹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学创新》2017,(19):132-135
目的:探讨Redon一次性闭合高负压引流系统对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腹部手术切口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Redon真空负压引流管引流,对照组采用橡胶引流管或皮片引流。比较两组切口感染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感染5例(5.00%),对照组切口感染17例(17.00%),观察组切口感染率、平均拆线时间、人均医疗费用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don一次性闭合高负压引流系统引流效果确切,能减少感染,消灭空腔,刺激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是预防切口感染有效的、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腹部卒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腹腔内血管自发性破裂,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急腹症,误诊率高,死亡率高,近年国内报道的病例增多。收集国内外文献,对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