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心同治"是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领域,已逐渐成为中医和西医学术界的共识。现从中、西医学的角度对"脑心同治"的提出,生理、病理基础,临床应用进行阐述,以期为"脑心同治"理论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临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一直是积极探讨的题目.随着医学的进步,对冠心病病理病机的深入认识,新诊疗技术的发展,中医界在广泛接受新的冠心病现代诊疗技术的同时,也明确冠心病辩证与辨病必须结合的观点.现已经构建了胸痹心痛病证结合为主的诊疗方向,但辨证论治不能偏废.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和慢性肝衰竭(CLF)是目前国内肝衰竭的主要临床类型,临床证候复杂多变,变证多,兼夹证多,治疗难度大。近年来,在肝衰竭病因病机、证候规律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人们对肝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步趋于一致,基本的病因病机可以用"湿、热、毒、瘀、虚"来高度概括;临床研究更注重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中国国情开展临床研究;个体化复杂干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控制并发症,降低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与生存质量;其在调控免疫、有效控制内毒素血症方面的作用机制初步得以揭示。  相似文献   

4.
肝病防治领域里中西医结合的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肝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非常高,在肝病的防治领域里,中西医结合治疗被广泛运用于临床。但在对疾病的认识、归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中西医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医是以病人机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状态“证”为诊断治疗依据的,而西医是以病名为主要诊断治疗依据的。临床常见由于对中医理论特点把握不准,中西医结合也常出现一些偏差而影响疗效。笔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是一种多病因疾病,中、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对高血压有不同层面的研究和认识,且对高血压病有不同的治疗理念.中、西医治疗高血压,各有其优势及不足,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能起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国内中西医联合治疗高血压的切入点、研究思路及防治策略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6.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是一种以胃肠道任何部位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炎症性肠病,具有进行性和破坏性病程,克罗恩病没有统一的定义,归属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CD是一种慢性且无法治愈的疾病。必须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CD的临床表现、临床活动指数、诊断标准与中医证候分型等有着天然联系,故对其综合认识对后续CD的中西医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意义重大,本文将着手从中西医的角度展开,详叙克罗恩病的现代分型、临床表现、临床活动指数、诊断标准等,根据“司外揣内”的中医经典思想对展开中医证型、病因病机的叙述,以期更好的开展后续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疗活动。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有赖于诊断水平的提高。当前中西医结合诊断存在西医疾病结合中医证候、西医疾病结合中医病证、中医疾病结合中医证候的多种模式,而具体疾病、证候的诊断有赖于多维度、多模态数据的处理与融合。鉴于此,本研究结合传统中医病证诊断、现代计算机科学、现代生物学技术,对多模态中西医结合医学诊断模式进行探讨。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为例,探索中西医结合多模态诊断模式实现思路,以期有利于中西医结合医学诊断、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消化病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在消化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从消化病相关证的客观化研究,模型动物在消化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运用以及消化疾病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三个方面,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基础研究的现状,并提出将现代生命科学和祖国医学的理论知识和诊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发展中西医结合新消化病学.  相似文献   

9.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诱导、调节炎症反应可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继发他病。目前西医治疗虽然有效但部分病人有一定肝损害等副作用。徐浩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在血脂异常的临证诊疗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徐浩教授结合中医学传统理论关于脂浊的认识与现代医学中血脂异常及相关并发症的研究,根据疾病进展过程中膏脂转变为不同病理产物及现代临床检查对血管壁不同血脂程度损害的特点,将血脂异常分为湿浊、痰凝、痰瘀互结3个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予以健脾祛湿、祛痰化浊、活血通络、兼以补肾益气等治法。本研究对徐浩教授辨治血脂异常的临证经验进行探析,以期为血脂异常的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d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决定于2009年7月下旬在南宁市召开第二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并同时举办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重点为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和消化内镜新技术临床应用演示)新技术新理论继续教育学习班。征稿内容: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治疗研究;HP相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和西医在肿瘤治疗方面各有优势,西医注重消灭肿瘤,而中医则注重调变肿瘤和机体。肝癌治疗方面,中医适合于不能耐受手术/介入疗法患者,作为姑息性治疗,以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带瘤生存;作为其他疗法的辅助治疗,达到促进治疗后的恢复,减少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实验研究发现,5味中药的“松友饮”可通过抑制血管生成、降低肿瘤侵袭,可减少化疗和姑息性切除后的转移,并延长荷瘤鼠生存期,提示这方面中西医结合的可能性。临床实践中需要重视中医理论,而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中医药在NAFLD中的作用机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中医药治疗NAFLD取得好的临床疗效,且具有针对性及灵活性、多层次、多靶点治疗的优势。介绍了中医药在改善胰岛素、调节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调节细胞因子、调控脂质代谢相关因子及动态平衡、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分析了中医药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尽管临床指南对酒精性肝病(alcoholicliverdisease,ALD)的诊断提供了依据,但ALD的疾病严重程度却经常与饮酒量不成正相关。为了更有效地预防ALD的发生,并且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明确其病因病机显得十分必要。根据目前对ALD的病因和病机的研究,本文分别从ALD的危险因素、分子作用机制及中医对ALD病机的认识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病死率占据我国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而我国肝癌大多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之上,针对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特点,在充分应用西医学有效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发掘中国的医药资源优势,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肝癌综合防治方案,有效降低肝癌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是目前面临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5.
抗肝纤维化是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特色优势的重要体现。《2016-2021年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17-2020)》的发布为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带来机遇。如何提高肝纤维化的疗效、研发更多抗肝纤维化的有效中药新药是新形势下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的挑战。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着手,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早期干预,并联合精准医学、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等手段开展临床与基础研究,进一步建立并推广应用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临床诊疗指南及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中医特色慢病管理指南是未来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的以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和短期高病死率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可逆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ACLF发病机制复杂,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凶险,早期结局预测至关重要。目前,对于ACLF的治疗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近些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疗效。评述了ACLF预后评估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旨在指导ACLF的预后判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肝炎患者肝脏病理分级分期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肝组织病理分级(G)、分期(S)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220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及肝活检,比较中医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五个基本证型患者肝脏病理G和S的变化。结果瘀血阻络组与肝郁脾虚组、湿热中阻组的肝功能有显著性差异,而肝郁脾虚组与湿热中阻组之间的肝功能差异不显著。肝郁脾虚组、湿热中阻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患者的肝脏病理主要在G0~G2和S0~S2范围,肝郁脾虚与湿热中阻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瘀血阻络组主要在G3~G4和S3~S4范围,与肝郁脾虚组、湿热中阻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慢性肝炎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与瘀血证的关系密切,病情的轻重主要取决于瘀血证的有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肝纤维化的无创性诊断技术和方法日益受到重视,介绍了血清标志物、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 Scan)等非创伤性诊断技术在肝纤维诊断中的应用。抗肝纤维化治疗应是包括病因治疗、抗炎保肝、抑制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过多沉积的细胞外基质为一体的系统治疗。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纤维化,抗病毒治疗是抗肝纤维化的基础,而中医药在抑制合成及降解过多沉积的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方面,具有作用于多个环节、多个层次和多个靶点的特性,而成为肝纤维化治疗的新希望。但是,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的优势仍需通过设计严谨、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以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而深入研究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也是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9.
回顾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中西医病因病机、中西医治疗的方法和效果,以及笔者在PBC研究中的经验心得。发现PBC发生的风险与环境、遗传、自身免疫、胆管上皮细胞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医病因病机分析表明与"虚""瘀""郁""湿""毒"有关,病因病机关键词是湿热、瘀血、肝郁、气滞、脾气虚、肝气虚、肝肾阴虚,中医证型以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多见。熊去氧胆酸是治疗PBC的首选药物,但仍有多达40%的患者应答不良,中医中药的联合使用对于改善PBC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提高疗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