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差异,探讨RA凝血/纤溶异常与中医学“热、湿、瘀、肾虚”等病邪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风湿病科收治的活动期RA患者209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并进行中医证型分类,最后将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活动期RA患者DD、Fbg、PLT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与肝肾阴虚、肾气虚寒2组“虚”性证候比较,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瘀血痹阻证、湿热夹瘀等“实”性证候的DD、Fbg、PLT水平的升高更为显著。RA患者DD、Fbg水平与病情活动均显著正相关,PLT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评分亦呈正相关,但相关性较DD、Fbg低。结论:DD、Fbg、PLT等凝血/纤溶指标在RA湿热夹瘀、瘀血痹阻等实性证型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肾气虚寒型等虚性证型。DD、Fbg可能成为新的RA病情活动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与风湿活动指标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强直性脊柱炎120例辨证分型为寒湿痹阻型、湿热壅滞型、瘀血阻络型、肾虚失养型,观察风湿活动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同时进行脊柱功能指标ASDAI和BASFI、Schober试验、枕壁距、扩胸度、指地距指标等观察;分析ESR、CRP水平及脊柱功能指标与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湿热壅滞型、寒湿痹阻型ESR、CRP水平明显高于肾虚失养型、瘀血阻络型(P0.01);而湿热壅滞型ESR、CRP水平又高于寒湿痹阻型(P0.05);肾虚失养型、瘀血阻络型血清ESR、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湿热壅滞型、寒湿痹阻型功能指标如BASDAI和BASFI、Schober试验、枕壁距、扩胸度、指地距指标等显著高于肾虚失养型、瘀血阻络型(P0.01),而湿热壅滞型又高于寒湿痹阻型(P0.0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多见于湿热壅滞型、寒湿痹阻型,而静止期多以瘀血阻络型、肾虚失养型为主。  相似文献   

3.
吴昊  王文婷  张雷  姚丽萍 《新中医》2019,51(9):17-20
目的:探索腕关节超声检查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中医辨证分型的应用。方法:将1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设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另选择同期于本院实施健康体检的20例健康体检人员设为健康组,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医分型包括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瘀血痹阻证、肝肾阴虚证、肾气虚寒证,每种证型20例,对所有人员进行腕关节超声检查,分析各类人群的超声检测结果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健康组人员滑膜厚度、腕关节滑膜炎及腱鞘炎超声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湿热痹阻证患者滑膜厚度明显高于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健康组(P 0.05)。湿热痹阻证患者腕关节滑膜炎超声评分及腱鞘炎超声评分明显高于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患者(P 0.05)。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肾气虚寒证患者滑膜血流信号依次逐渐减少,湿热痹阻证患者血流信号分级与寒湿痹阻证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但湿热痹阻证患者血流信号分级与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肾气虚寒证患者相比差异明显(P 0.05)。瘀血痹阻证、肝肾阴虚证、肾气虚寒证、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腕关节骨侵蚀发生率依次逐渐降低;瘀血痹阻证、肝肾阴虚证、肾气虚寒证患者腕关节骨侵蚀发生率明显高于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患者(P 0.05)。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同中医分型患者实施腕关节超声检查显示的滑膜厚度、滑膜血流信号、滑膜炎、腱鞘炎、骨侵蚀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可通过超声检查辅助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74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医证型及临床指标特点。方法收集740例RA患者,对其中医证型及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中医证型RA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值范围;CRP水平比较,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88,P=0.003)。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11,P=0.001)。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比较,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09,P=0.013)。免疫球蛋白(Ig)G水平比较,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64,P=0.014)。结论 RA患者以痰瘀痹阻证多见,湿热痹阻证疾病活动度最高,湿热和痰瘀是RA发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辨证分型与类风湿因子等多种自身抗体的相关性,为RA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收集RA住院病例资料及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共分为5型: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瘀血痹阻证、肾气虚寒证和肝肾阴虚证,比较其自身抗体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收集RA确诊病例218例,其中寒湿痹阻证55例,湿热痹阻证62例,瘀血痹阻证38例,肾气虚寒证31例,肝肾阴虚证32例。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不同证型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因子阳率高低依次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瘀血痹阻证肝肾阴虚证;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率高低依次为:瘀血痹阻证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肝肾阴虚证肾气虚寒证。结论:不同中医证型RA自身抗体分布存在差异,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可为RA的分型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基础, 研究RA各证型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抗环瓜氨酸肽(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y,CCP)抗体分型差异。方法 选择230例早期RA患者,按证型分为湿热痹阻(50例)、寒湿痹阻(50例)、肾气虚寒(50例)、肝肾阴虚(40例)、瘀血痹阻组(40例),另选择体检健康者10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类风湿因子——RF-IGM、RF-IGA、RF-IGG、抗CCP抗体。结果 湿热痹阻、寒湿痹阻、肾气虚寒、肝肾阴虚、瘀血痹阻组抗CCP抗体及RF-IGM、RF-IGA、RF-IGG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各组活动期抗CCP抗体及RF-IGM、RF-IGA、RF-IGG高于非活动期(P〈0.05);活动期湿热痹阻型抗CCP抗体及RF-IGM、RF-IGA、RF-IGG浓度高于肾气虚寒、肝肾阴虚、瘀血痹阻型(P〈0.01)。结论 类风湿因子RF-IGM、RF-IGA、RF-IGG、抗CCP抗体浓度可作为RA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实验室指标和活动期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治疗中医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有无差异。方法选取1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5个证型组,应用LEF口服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LEF治疗前后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患者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血沉(er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 CRP)、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 20% 改善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 improvement , ACR20)、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50%改善(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50% improvement , ACR50 )等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均减少,VAS、ESR、CRP、RF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外,其余各组关节晨僵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瘀血痹阻证型治疗后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VAS 、RF改变及总有效率改善明显优于肾气虚寒证和肝肾阴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F治疗RA疗效显著,其中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瘀血痹阻证效果明显优于肝肾阴虚证和肾气虚寒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IKA)的中医证型与病程、类风湿因子(1KF)的相关性。方法:选择IKA患者201例,按照本课题组统一制定的临床观察表对患者进行随机调查,研究中医证型与病程、RF之间的关系。结果:证型分布为寒湿痹阻i00例占49.75%,湿热痹阻32例占15.92%,肾气虚寒29例占14.43%,痰瘀痹阻21例占10.45%,肝肾阴虚19例占9.45%。5个证型按构成比排列顺序为寒湿痹阻〉湿热痹阻〉肾气虚寒〉痰瘀痹阻〉肝肾阴虚。寒湿痹阻型与湿热痹阻型病程均较短,与肾气虚寒型、痰瘀痹阻型、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各证型均以1KF〈16比例较大,与本证型自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肝肾阴虚型1KF〈16的比例最高,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湿热痹阻型、肾气虚寒型、痰瘀痹阻型RF〉64的比例较高,与寒湿痹阻型、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RA起病时多见寒湿痹阻与湿热痹阻型,随着疾病的发展渐以肾气虚寒、肝肾阴虚、痰瘀痹阻型多见;而RF并不能反映中医证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联合硫酸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sulfate,HCQ)治疗中医不同证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125例以MTX联合HCQ治疗RA患者12周的完整病史,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将其分成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肾气虚寒证组,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患者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S28)。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后5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VAS均减少,RF、ESR、CRP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VAS、RF、ESR等观察指标的降低幅度均明显大于肾气虚寒证组(P0.05),5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X联合HCQ治疗中医RA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疗效优于肾气虚寒证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水平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医不同证候间的分布规律,逐步建立中医治疗RA在微观指标方面的客观评价体系,完善中医痹病的研究。方法:选取60例RA患者,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辨证分型标准进行分组,对纳入病例记录临床表现,进行整体评估,并测定ACTH浓度,分析不同证型间ACTH的表达水平。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寒湿痹阻组ACTH水平明显降低(P<0.05),肝肾阴虚和肾气虚寒组ACTH水平显著降低(P<0.01);②组间比较,寒湿痹阻、肝肾阴虚、肾气虚寒3组ACTH水平明显低于湿热阻络组(P<0.01),肾气虚寒组ACTH水平比肝肾阴虚组及寒湿痹阻组有降低趋势,但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A中医各证型的ACTH浓度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寒湿痹阻及肾气虚寒、肝肾阴虚型RA患者存在ACTH表达水平明显低下,提示ACTH分泌水平与RA中医主要证候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3.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诊治不孕症5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治不孕症的临床意义和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09年1月入住我院的98名不孕症妇女,将其分为腹腔镜组和经腹手术组,比较两组术后妊娠情况。结果:输卵管粘连Ⅰ~Ⅲ级者,不孕时间要短于输卵管Ⅳ级的患者。腹腔镜组术后妊娠23例,其中临床正常妊娠18例,异位妊娠5例;经腹术组术后妊娠13例,其中临床正常妊娠10例,异位妊娠3例。两组输卵管粘连Ⅰ~Ⅲ级的妊娠率均明显高于Ⅳ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诊治不孕症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对中医学科建设与学科带头人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回顾,提出了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总体构思,指出要发展一个大的一级学科,首先要有教育,这是发展学科的基础;其次是科研来提高教育水平,并指导临床;再次是临床;三者缺一不可。同时提出了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条件及如何培养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7.
胡方林 《中医教育》2010,29(1):37-39
传统的闭卷考试不能很好地反映方剂学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试行了以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改革,考试成绩由笔试、机试、平时3个方面组成。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带动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全面进行。  相似文献   

18.
程永 《天津中医药》2012,29(6):552-555
[目的]探讨肩周炎的经筋病机实质与治疗方法。[方法]从《黄帝内经》原文及现代相关文献出发,分析经筋与肩关节的生理解剖联系、肩周炎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结果]生理上,肩关节与手六经之经筋和足少阳、足太阳经筋相联属;病理上,分为"瘀沫期"、"经筋拘急期"、"筋结病灶形成期",但三病理过程相互杂揉与绞结;治疗上,宜遵循"以痛为俞"、采用粗银质针温针治疗,是解除瘀、沫、筋结病灶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临床疗效显著。[结论]认真探讨中医生理、解剖学,有利于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及拓展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寻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VIP,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针灸穴位共计72个,使用频次为1005次;所用腧穴归属为督脉、足少阳胆经、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及足阳明胃经频次最多,其累积频率达82.29%;其中风池穴的频率为19.11%;夹脊穴的频率为17.13%;百会穴的频率为12.3%,三穴累积频率达64.28%。结论:针灸治疗本病,以疏通局部经络,调节阴阳气血,临床选取督脉、足少阳胆经、奇穴以及风池、夹脊、百会三穴治疗最多。  相似文献   

20.
脾阴论是明代医家在继承丹溪养阴思想的基础上对东垣的脾胃学说的一次创新,由于后世胃阴学说的兴起,这部分理论逐渐被忽视。文章通过系统整理这部分理论,揭示了其中所蕴含的致中和的治疗理念,以期能被合理地应用到某些疾病证候的治疗当中去,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