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非化脓性自限性甲状腺炎性疾病。目前西医对于亚甲炎治疗多以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为主,但整体疗效并不理想。介于亚甲炎发病急、传变快、病情易反复等特点,早期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该文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预防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如何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亚甲炎,以期对今后亚甲炎的治疗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介绍仇湘中教授运用"三期三型"辨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经验。仇教授认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的病情演变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分别对应五脏渐亏、寒邪凝滞、瘀血阻络3个证型,其根据各期病情特点辨证论治,强调"治未病"思想,对于未病的患者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提高峰值骨量,寓意未病先防;早期重在补益五脏,延缓骨量的丢失,强调有病早治;中期在补益的基础上重用温中散寒,稍加活血化瘀之品,意在既病防变;晚期则以活血化瘀为中心,但仍注重补益与驱寒,同时强调功能锻炼,预防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旨在病胜防危。善用虫药、藤药,善补后天以助先天,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敏 《江苏中医药》2015,47(8):23-24
许芝银教授擅长辨治甲状腺疾病,运用清法与补法合参,协同互用治甲亢;执异病同治之规,善用温法之灵巧,疗亚甲炎与桥本病;立足整体观念,和法妙医甲状腺腺瘤;并认为治疗本病贵在坚持,病愈防复。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理论经过历代医家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不断完善,形成了指导临床防治疾病的先进医学理念,具体包括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愈后防复"三个方面内容,现代医学将慢性心力衰竭分为四个时期,即心衰A期(前心衰阶段)、B期(前临床心衰阶段)、C期(临床心衰阶段)和D期(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段)四期;"未病先防"在心衰A期主要是针对易发生心衰的病人,通过中西医积极治疗原发病,给予饮食、运动的指导及中药治疗,调整体质,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已病防变",贯穿在心衰B期、C期和D期治疗的全过程中,B期病变在心肺,治疗益气活血,同时健脾补肾,防其传及脾肾;C期本虚标实,本虚以心肺脾肾气虚为主,标实以水湿、血瘀互阻为主,治疗上益气活血,利水消肿,同时阴阳兼顾,防止虚虚实实;D期标本同病、虚实夹杂,治疗上以补气回阳,活血利水为主,此阶段易变生诸证,应采取中西医结合,同时优化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治疗。愈后防复是在心力衰竭诱因去除或病因平稳之后,给予患者调节机体气血阴阳之剂,指导患者的生活,避免心衰复发。"治未病"理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具有临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丁强 《中医药导报》2011,17(10):8-10
王志英教授从医30余载,在呼吸系疾病的中医诊治中颇有见解,尤其善于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对支气管哮喘进行防治。王志英教授治疗哮喘分为未病先防、病后防复、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等4个阶段,其中特别强调未病先防和病后防复这两个阶段,认为是支气管哮喘"治未病"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6.
论述哈孝贤教授治疗痛经经验:一、任脉不通冲不盛,气血乖违痛遂生;二、诊疾之法虽繁复,四诊合参勿胶柱;三、辨证论治是基础,病证结合功效殊;四、因时制宜勿相忘,未病之治重在防。并举验案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治未病工程,首先要明确"治未病"的基本内涵,认为"未病"的本意所指为一种特殊的状态,即"病前状态"——既非健康,也非疾病,而是从健康至疾病至疾病之间必然存在的一种中间状态,治未病的内涵及其具体应用主要包括未病养生,重在预防(治其未生);欲病救荫,防微杜渐(治其未成);适时调治,防其发作(治其未发);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治其未传);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瘥后防复)等5个方面,明确了治未病的基本内涵,将为进一步研究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运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整理陈海教授运用中医三焦理论治疗小儿鼾症的临证经验。陈教授将小儿鼾症分为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及调理期。虽分而论之,但总以肺、脾、肾三焦气机不利,而痰湿蕴结为主要病机,施治则注重因人、因地制宜,结合宣教和调护。其临证思路集中体现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诊治理论。  相似文献   

9.
遵循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探讨防治急性扁桃体炎的全过程.本文从一个核心(平衡阴阳)、两个原则(和阴阳,调脏腑)、三个阶段(未病摄生,已病早治,初愈康复)、四个步骤(未病防萌,欲病防发,已病防变,愈后防复)等方面着手,论述全程有效的防治急性扁桃体炎方法,有助于预防急性扁桃体炎及避免慢性扁桃体炎的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10.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一类DNA病毒,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人的皮肤和黏膜,其中高危型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宫颈HPV感染危害巨大,但目前尚无根除HPV的方法,针对宫颈HPV感染的策略重在预防与早期筛查,控制癌前病变的进一步发展。自古中医就有"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对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中医"毒、瘀、虚"理论,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养生,重在防毒""已病防变,重在解毒""久病防虚,重在化瘀"三步法来防控宫颈HPV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思想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理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的发展。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在未病之时,重在从情志、饮食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调养,增强对疾病的抵御能力,防患于未然;二是已病防变。发病之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未病"思想历史悠久,时至今日,仍有着思维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为体质学说创始人,充分继承和发扬"治未病"思想,提出体质三级预防理论,用于指导临床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实现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的转变.过敏性哮喘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慢性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过程中,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继承、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体系,又对后世的预防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治未病"理论内容丰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治未病"是指养生调摄,未病先防,即内养和外防;广义之"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养生调摄,将病防发、防微杜渐,早期诊断、既病防变,初瘥防复、调摄复元等几个方面。本文主要从"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和"治愈病"等4个方面浅析张仲景"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精华,涵盖了疾病发生的各个阶段。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和治疗中,中医药及时介入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全国名中医袁今奇教授结合案例,从这三个方面提出:对于高危人群,采取扶正气、避邪气方法,防止发病;对于已病人群,采取清热化湿、解毒救逆方法,防止病邪深入和转化;对于治愈人群,采取健脾补肺、益气养阴方法,防止复发。从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期为中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1"治未病"思想的概念及内容 "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既病防变"3个方面. 1.1未病先防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于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淮南子·卷十六>有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即是主张常治无病之病,即未病先防,防重于治.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特色和精华内容,也是中医治病、养生、保健的重要指导理论,其提倡在防治疾病过程中应早识、早防、早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通过整理历代医家的阐述及亲身临床实践,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特色和临床意义归结为"未病养生,重在预防;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四个方面加以详细剖析,认为治未病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特色和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对人民群众的养生防病意义重大,有必要继承、掌握并熟悉运用"治未病"思想的精髓,让中医"治未病"这一经典中医理论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荣建新 《北京中医药》2007,26(11):723-724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在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若疾病已经发生,应该争取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阐述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18.
从疏肝健脾谈如何“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肝郁脾虚证型,中医以疏肝健脾为主,兼顾其他脏器的功能状态。"肝郁"原因当一分为二:有虚,有实。肝血不足,不荣而郁;或为肝阳暴涨,疏泄不及,经络阻滞,气机不畅,也能使得肝郁;后者自当疏肝潜阳,而前者阴血本亏,当先充其源,调养脾胃,少佐以疏肝行气之品,切忌过用辛散,耗伤气血,招致变证。只有辨证准确,取中庸之道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可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既愈防复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治未病"的研究,对汤药、针刺、艾灸、推拿这四种传统中医治疗手段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为治疗肝郁脾虚型的患者整理思路。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就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方面的内容.班秀文教授是我国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首届"国医大师".班老潜心妇科临床70余年,学验俱丰.笔者有幸参与班老医案整理,现总结班老在妇科病治疗中的"治未病"思想与临证经验,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利军  李懿卿 《河北中医》2020,42(4):496-499
针灸"中气法"是河北省针灸名家刘峙南家传针灸处方之一,李延芳教授为"中气法"第6代传人。李教授认为,"中气法"主要作用为调和中土,以通达心肾、肝肺气机。本文通过介绍针灸"中气法"的理论内涵、具体操作方法和要领,从固正气以防(未病先防)、护胃气以截(既病防变)、促运化以养(愈后防复) 3个方面阐释针灸"中气法"治未病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为针灸治未病理论和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