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同吸痰时间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不同吸痰时间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1CP)的影响?[方法]将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3组,观察在吸痰压力为20kPa,吸痰时间分别为5s、10s、20s时颅内压的变化。[结果]在相同压力下进行吸痰,吸痰时间5s和10s对颅内压影响作用相似,20s则可引起颅内压过度升高。5s与10s吸痰有效率相似。[结论]在20kPa压力下最佳吸痰时间为10s。 相似文献
2.
3.
昏迷病人吸痰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昏迷病人吸痰法进行了改进 ,采用经口腔安置口咽通气管进行吸痰 ,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1 材料治疗盘内放治疗碗 (内盛嗽口液及棉球 )、弯血管钳、镊子、压舌板、开口器、舌钳、口咽通气管 ,备电筒。2 操作方法2 1 操作前先给病人进行口腔护理 ,并注意观察口腔粘膜及舌苔情况。2 2 用压舌板将舌根向下压 ,利于口咽通气管的插入。对牙关紧闭的昏迷病人可使用开口器对舌后坠者用舌钳将舌拉出 ,然后将口咽通气管经口腔迅速置入口咽部。3 吸痰方法用镊子将吸痰管经口咽通气管插入口咽部、气管 ,遇痰液粘稠者 ,可行雾化吸入…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TBI)病人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发生情况与吸痰护理时机之间的关系,为此类病人HAP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78例TBI病人,随机分为正常吸痰组(RS)组和强化吸痰(IS)组,分别不同时机给予呼吸道护理,记录两组病人入院时、HAP发病后3d的体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气道分泌物、氧合指数、胸部影像学检查及支气管分泌物及痰培养结果,并进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结果]与RS组相比,IS组HAP发病后3dCPIS降低(P<0.05),入院时CPIS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P发病后3dCPIS较入院时显著增加,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AP是TBI病人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给予合理时机进行吸痰可以有效降低TBI病人H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吸痰的护理对策,包括选择粗细适宜的吸痰管;吸痰前给高浓度氧;吸痰时机的选择;加温湿化气道;吸痰时压力适中;动作规范轻柔等。认为改进的吸痰方法有效清除了呼吸道分泌物,解除了呼吸道梗阻,解决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处于长期缺氧状态的问题,无脑水肿发生,患者提前进入清醒期,提高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吸痰护理措施,包括:吸痰时机、吸痰管、吸痰方式、方法的选择,吸痰时的体位摆放,吸痰时间,气道湿化度等方面。认为适时的吸痰时机,粗细适宜、质地良好的吸痰管,最佳的吸痰方式、方法,配合吸痰时的良好体位,掌握吸痰时间,选择适当的溶液、采用持续气道泵入进行气道湿化,可以有效地保持呼吸道通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后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排痰效果。[方法]将40例重症监护病房(ICU)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未行呼吸机治疗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采用常温间断气道给药湿化方法,观察组20例采用微量注射泵加输液恒温器持续气道给药湿化法。比较两组病人排痰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吸痰不彻底、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持续加温气道湿化法的排痰效果优于常温间断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后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排痰效果。[方法]将40例重症监护病房(ICU)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未行呼吸机治疗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采用常温间断气道给药湿化方法,观察组20例采用微量注射泵加输液恒温器持续气道给药湿化法。比较两组病人排痰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吸痰不彻底、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持续加温气道湿化法的排痰效果优于常温间断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10.
李萍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8)
目的 探讨口咽通气吸痰法和经口、鼻腔吸痰法在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有何不同.方法 将选取的46例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口咽通气管吸痰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口、鼻腔吸痰法,比较2组的吸痰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黏膜损伤发生率为0.6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92%.结论 采用口咽通气管吸痰对患者黏膜的损伤率极低,操作时吸痰管放置省时、顺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联合俯卧位通气对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8月收治的60例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俯卧位通气联合开放式吸痰,观察组给予俯卧位通气联合密闭式吸痰。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机械通气参数、住院期间总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28 d全因病死率。结果治疗后第1天观察组血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3,7天观察组PO 2,PO 2/FiO 2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总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28 d全因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联合俯卧位通气可有效改善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肺通气、氧合状态,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8)
目的探讨按压胸骨上窝联合浅部吸痰法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试验组采用按压胸骨上窝联合浅部吸痰法,通过对2组患者在不同时机采取不同的吸引方法、吸引压力、时间,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效果。结果试验组气道黏膜损伤、吸痰次数、肺部感染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压胸骨上窝联合浅部吸痰法能减轻吸痰操作对气道黏膜的损伤,减少每日吸痰次数,降低肺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高钠血症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高钠血症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 4 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并发高钠血症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为 6 1.9% ,高钠血症全部出现于伤后 1周内 ,发生于伤后 2 4小时内者 12例 ,死亡 8例。伤后 2 4小时内出现高钠血症主要为原发性下丘脑损伤所致 ,2 4小时后出现者也与使用脱水药有关。结论 高钠血症为重度颅脑损伤的严重并发症 ,对患者影响极大 ,病死率很高 ,应重视并预防。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学》2016,(1)
目的探讨经鼻留置吸痰管于气管内按需吸痰辅助治疗重症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按常规给予抗生素、对症支持、雾化吸入、体位引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气管内留置吸痰管,通过留置吸痰管向气管内注入气道湿化液,根据需要从留置吸痰管内按需吸痰。以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住院天数、行机械通气例数为观察指标。结果经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入院96 h氧分压(75.1±3.3)mm Hg(1 mm Hg=0.133 k Pa),入院96 h二氧化碳分压(52.4±3.4)mm Hg,入院120 h氧分压(78.6±4.7)mm Hg,入院120 h二氧化碳分压(51.8±3.9)mm Hg;与观察组的入院96 h氧分压[(79.8±5.4)mm Hg]、入院96 h二氧化碳分压[(49.1±2.8)mm Hg]、入院120 h氧分压[(84.9±4.4)mm Hg]、入院120 h二氧化碳分压[(48.3±2.2)mm 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呼吸困难(2.78±0.47)分,与观察组的(2.43±0.3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住院天数为(21.93±4.87)d,行机械通气5例;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16.55±3.71)d,机械通气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重症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经鼻留置吸痰管按需吸痰对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能及时解除痰液滞留,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含液吸痰管对老年患者经口/鼻置管与吸痰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需经口/鼻吸痰的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管置管,观察组采用满含无菌生理盐水的吸痰管置管。观察两组在一次性成功置管、有效置管操作时间、黏膜损伤和患者耐受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在一次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减少黏膜损伤和提高患者耐受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吸痰管内满含无菌生理盐水置管方法能提高置管的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且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采用不同负压(15~25 kPa与25~40 kPa)吸痰对老年经鼻腔负压吸痰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选择未建立人工气道或已拔出人工气道的老年患者37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19,吸引压力=15~25 kPa)和对照组(n=18,吸引压力=25~40 kPa),分别采用不同吸引负压经鼻腔吸痰各10 d,比较两组患者吸痰时的耐受度,吸痰前后心率、血压、脉氧饱和度、吸痰间隔时间、吸痰量的多少及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等.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吸痰间隔时间长、24 h吸痰量多、吸痰更彻底,对气道黏膜损害更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痰时两组的耐受度以及吸痰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脉氧饱和度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采用低压(15~25 kPa)经鼻腔吸痰的效果好,间隔时间长,吸引更彻底,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两种肠内营养方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元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3):17-18
目的 比较持续和间断2种肠内营养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5例,分别采用间断和持续2种不同的肠内营养方法,观察并比较2组的不良反应和效果.结果 采用持续肠内营养的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明显轻于采用间断肠内营养的对照组患者.2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持续肠内营养方法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够达到满意的肠内营养疗效,且疗效优于间断肠内营养方法. 相似文献
18.
Bourgoin A Albanèse J Wereszczynski N Charbit M Vialet R Martin C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3,31(3):711-717
OBJECTIVE: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safety concerning cerebral hemodynamics of ketamine and sufentanil used for sedation of severe head injury patients, both drugs being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midazolam. DESIGN: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tudy. SETTING: Intensive care unit in a trauma center. PATIENTS: Twenty-five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injury. INTERVENTIONS: Twelve patients received sedation with a continuous infusion of ketamine-midazolam and 13 with a continuous infusion of sufentanil-midazolam. All patients were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with moderate hyperventilation. MEASUREMENTS AND MAIN RESULTS: Prognostic indicators (age, Glasgow Coma Scale scores, computed tomography diagnosis, and Injury Severity Scale score) were similar in the two groups at study entry.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during the first 4 days of sedation. The average infusion rates during this time were 82 +/- 25 micro x kg x min ketamine and 1.64 +/- 0.5 microg x kg x min midazolam in the ketamine group and 0.008 +/- 0.002 microg x kg x min sufentanil and 1.63 +/- 0.37 microg x kg x min midazolam in the sufentanil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mean daily values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The numbers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elevations were similar in both groups. The requirements of 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 propofol, and thiopental were similar. Heart rate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ketamine group on therapy days 3 and 4 ( <.05). With regard to arterial pressure control, more fluids were given on the first therapy day and there was a trend toward greater use of vasopressors in the sufentanil group. Sedative costs were similar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ketamine in combination with midazolam is comparable with a combination of midazolam-sufentanil in maintaining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of severe head injury patients placed under controll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