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是老年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居妇科恶性肿瘤第二位。本文就子宫内膜癌在老年妇女中发病率高的可能因素结合文献进行初步分析,并着重对已获5年以上随访的69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了解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宫体癌浸润深度、癌周淋巴细胞反应与预后的关系。资料和方法病例来自1979年5月至1992年12月南通市肿瘤医院、上海静安老年医院妇科收治的  相似文献   

2.
68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回顾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比分析其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为该肿瘤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5-2008年收治的68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5.1岁,未绝经者占33.82%,绝经者症状多是阴道不规则出血伴阴道排液;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误差率较大,达22.86%一61.11%,术前诊刮与术后病理类型的符合率为86.79%;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肌层浸润越深、临床分期越高、组织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结论 术前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术前诊刮病理诊断结果与术后组织学类型间均存在差异,术前应进行综合检查及评估;肌层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115例临床病理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对我院1997年~1999年间初治为手术治疗的11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平均发病年龄56.7岁,在获访的90例中,手术病理分期Ⅰ期5年生存率97.6%,Ⅱ期的5年生存率90.9%,Ⅲ期61.9%,Ⅳ期0。Ⅰ、Ⅱ期与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分级Ⅰ级的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3.1%,(1/32),Ⅱ级为5.6%(3/54)Ⅲ级为33.3%(6/20),Ⅰ,Ⅱ级与Ⅲ级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能客观判断预后,组织学分级与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4.
青年子宫内膜癌和老年子宫内膜癌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妇科相对较少见的青年子宫内膜癌与老年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以提高确诊率,减少误诊,漏诊率。方法对1980~1997年间收治的青年子宫内膜癌27例(≤40岁),老年子宫内膜癌30例(≥70岁)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青年子宫内膜癌以不规则阴道出血为主要症状,伴原发性不孕者40.74%,卵巢异常增大者59.26%,病理诊断为卵巢滤泡囊肿者48.15%。无症状者占15%。以雌激素相关型子宫内膜癌为主,肌层浸润相对较少,分化较好。老年子宫内膜癌以绝经后阴道出血为主要症状。多数与雌激素和增生无关,肿瘤恶性高,分化差。结论青年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殖症,不典型增生较难区分,诊断时应特别慎重。老年子宫内膜癌如能早发现.掌握手术适应症,仍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6.
未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4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未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将15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按是否绝经分为两组,未绝经组49例,绝经组10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未绝经组与绝经组相比,有肿瘤家族史的患者比例高(分别为22.00%和9.92%),特殊病理类型较少(分别为2.04%和12.84%),组织分级低(G1分别占71.43%和43.12%),深肌层浸润少见(分别占18.37%和38.53%),5年生存率高(分别为91.11%和73.47%),上述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未绝经组合并肌瘤比例高,漏诊或误诊率高,P<0.05。结论:未绝经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较好与临床病理特点有关;对未绝经者出现月经紊乱、经量过多应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富糖原型子宫内膜癌(Glycogentypeendometrialcancer,GTEC)约占子宫内膜癌的5%,其死亡率显著高于普通型子宫内膜癌[1]。我们对52例GTEC患者的病理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了解GTEC的预后、转移及其影响预后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天津市近20年子宫内膜癌的发病趋势及特点,为临床和病理医生提供诊断参考。方法 材料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1981至2000年外科病理检查子宫内膜癌资料。观察20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趋势。结果 ①计算年送检子宫内膜癌占年外检总数百分比以及占年送检恶性肿瘤百分比,对其进行升降趋势检验(Cox—Stuart Test);②对20a中前十年和后十年的子宫内膜癌病理学类型构成比进行χ^2检验;③对20a来子宫内膜癌各病理学类型的发病年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①20a来子宫内膜癌占外检总数百分比及占年送检恶性肿瘤百分比呈上升趋势(P均<0.05):②后十年和前十年相比,其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类型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25),主要是后十年中粘液腺癌的构成比低于前十年;③20a来各类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年龄没有显著性差异(f=0.915>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评估早期诊断脑转移并积极给予治疗对于预后的价值。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并观察2015年至2017年在南京鼓楼医院确诊的3例子宫内膜癌脑转移的病人,总结其临床症状、诊断、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表型特征、生物学特征及其治疗、疗效及预后等临床病理特征,并对照子宫内膜癌脑转移的相关文献报道,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例子宫内膜癌病例初治时均为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学分级2例为3级,1例为2级,其中2例Ia期患者术后未接受任何辅助治疗,1例II期患者行了术后辅助化疗及同步放化疗。3例患者分别在发病60个月、12个月、32个月时发现脑转移,1例为小脑转移,2例为顶叶转移,其中有2例伴有颅外其他部位转移。确诊脑转移后1例行了手术+TOMO(螺旋断层精确放射治疗),生存期约6个月;1例接受了IMRT(调强适形放疗),现已存活6个月至今;1例未治疗,生存期仅12天。结论:子宫内膜癌脑转移发生率低,经过个体化多模式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脑部转移病灶,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流行病学资料提示,近20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尤以欧美国家更为突出,已跃为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上海地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现居妇科癌症的第二位,严重威胁妇女健康,青年患者也相应增多.为此对本院1983年1月~1993年12月间收治的青年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探讨有关因素.1 材料与方法1.1 年龄 本组共13例,年龄30岁~45岁,平均40±5.05岁.1.2 初潮年龄与生育情况 初潮年龄13岁~15岁,平均16岁;8例≥16岁占62%,即本组有初潮延迟现象.13例中未孕育者8例,包括未婚者2例(61%).生育一胎4例(31%).二胎1例(8%).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伴随症状及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方法对10余年来收治的108例子宫内膜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30~78岁,绝经后发病率占总数的77·8%。诊断以分段诊刮细胞学检查为主,辅以B超、宫腔镜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近年来,阴道B超、磁共振、腹腔冲洗液及冰冻切片检查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结论由于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妇科肿瘤中占有重要地位,子宫内膜癌应和宫颈癌一样引入妇女特别是老年妇女的普查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180例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谢艳华 《肿瘤学杂志》2010,16(11):858-860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近10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病理类型、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组织学分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加化疗或放疗者预后较未行辅助治疗者好。[结论]病理类型、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组织学分级对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曹美良  董金瀚 《浙江肿瘤》1999,5(4):226-227
(目的)研究近10年来子宫内膜的发病率及预后。(方法)对我院1989年至10年中收治的子宫内膜癌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其治疗效果。(结果)51例子宫内膜癌全部经手术治疗,部分辅以化疗,放疗,激素等综合治疗,复发7例,死亡4例。(结论)子宫内膜癌预后与临床期别,肿瘤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及手术方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25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为其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5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B超检查在癌浸润深度上诊断符合率:无肌层浸润为41.1%;肌层浸润<1/2为41.8%;肌层浸润≥1/2为86.7%,与术后病理检查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肌层浸润>1/2,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6.8%(38/226),临床Ⅰ期为7.3%(11/151),Ⅱ期为35.1%(26/74),Ⅲ期为1例(1/1)。盆腔转移率为16.7%(43/257),临床Ⅰ期为9.6%(16/167),Ⅱ期为28.1%(25/89),Ⅲ期为1例(1/1)。经单因素分析,临床期别、浸润深度、病理级别和组织学类型均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和盆腔转移有关(P<0.01,或P<0.05)。经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前3个因素间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超检查对判断癌浸润深度(肌层受浸>1/2时)有一定价值。子宫内膜癌盆腔转移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期别、浸润深度和病理级别密切相关。临床Ⅰ期低危组可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不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1~1997年收冶的14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全部随访。结果:147例患者、平均年龄56.1岁;5年生存率72.8%;临床表现不规则阴道出血135例、盆腔包块81例、白带增多38例及腹痛23例;绝经前病例为39.5%,已占相当比例,有年轻化趋势;临床病理分期愈晚,预后愈差;肌层侵犯的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深肌层浸润者,易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学分级也差;手术为主、放疗、化疗为辅助治疗的综合治疗预后好、并发症少;孕激素对改善预后有一定的价值。结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目前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治疗措施;绝经前后的妇女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等非特异性的妇科症状时,必须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临床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孕激素的应用都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子宫内膜癌发病的高危因素,探讨其早期诊断的手段。方法对42例子宫内膜癌的病史、临床表现、诊断技术及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占同期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的38.1%,不规则子宫出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其次是阴道排液增多。不孕病人及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长期受无孕激素桔抗的雌激素刺激是本病的高危因素。结论诊断性刮宫及超声波探查对诊断及分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癌是老年妇女疾病。80%以上的病例发生在50岁以上的妇女,40岁以下的妇女较少见。绝大多数子宫内膜癌为腺癌。近年来,此病发生率在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中已呈明显上升趋势。我院自1986年12月至1996年12月共收治16例病人,现将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年龄21岁~69岁,其中50岁以上13例,占81.3%,未婚妇女1例,未有妇女8例,已绝经者6例,合并高血压2例,合并糖尿病2例。16例均经病理学证实:其中子宫内膜腺癌9例,腺角化癌1例,透明细胞癌2例,子宫内膜癌前病变4例。临床表现及分期不规则明道流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伴随症状及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方法对10余年来收治的108例子宫内膜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30~78岁,绝经后发病率占总数的77.8%。诊断以分段诊刮细胞学检查为主,辅以B超、宫腔镜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近年来,阴道B超、磁共振、腹腔冲洗液及冰冻切片检查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结论由于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妇科肿瘤中占有重要地位,子宫内膜癌应和宫颈癌一样引入妇女特别是老年妇女的普查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近10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及预后。[方法]对我院1989年至1998年10年中收治的子宫内膜癌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其治疗效果。[结果]51例子宫内膜癌全部经手术治疗,部分辅以化疗、放疗、激素等综合治疗。复发7例,死亡4例。[结论]子宫内膜癌预后与临床期别、肿瘤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及手术方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